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緬甸人親述恐襲經歷,親眼看著同胞被刺刀刺得鮮血淋漓!

“對我來說, 那真的是一場可怕的噩夢。 我沒想到我能活下來, 我以為我會在河裡淹死, 或是被軍方一槍打死, ”25歲的羅興亞男子貌覺溫對記者說。 儘管他的生活看起來回到了正軌, 但他還是時常驚醒, “我總會夢到之前發生的事”。

貌覺溫是緬甸若開邦孟都鎮上的一名教師, 在一所中學教英語。 有著英語學士學位的他能講一口流利的英文。 他曾希望知識能改變命運, 但去年8月的那場暴亂毀了一切, 給他心裡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

對他來說, 能活下來已是萬幸。

暴行

2017年8月25日, 發生在若開邦的暴力衝突打破了貌覺溫平靜的生活。

那一天, 在“若開羅興亞救世軍”襲擊了邊防警局後, 當局派出安全部隊反擊。

事發當天, 正在工作的貌覺溫被困在了鎮上。 他說, 家鄉孟都鎮的村莊被夷為平地, 一切都燒為灰燼, 所有的人都被趕走。 “我不得不目睹著那一切, ”他說, “到處都是槍聲、炸彈和戰火, 村子也被燒了。 ”

按照緬甸官方的說法, 衝突在三天內就造成了上百人喪生。 緬甸當局稱軍方的行動是對恐怖分子的“清繳”, 而美國和聯合國官員則把緬方後續的一系列軍事行動稱為“種族清洗”。 緬甸官方一直駁斥這樣的說法。

2017年11月1日, 孟加拉考克斯巴紮爾附近的Palong Khali, 一群孩子正在躲避暴力。

貌覺溫說, 去年8月的若開邦, 有很多女性被強姦, 很多孩子被活活燒死, 很多男性被槍打死或被刺死。 那一個月, 他只能東躲西藏。 在那之前, 若開邦的布迪當鎮和孟都鎮住著80萬人, 現在已人煙稀少, 一片荒涼。

針對緬甸若開邦發生的暴行, 聯合國安理會予以強烈譴責。 2017年11月, 安理會成員表示嚴重關切若開邦境內踐踏和侵犯人權行為的報導,

尤其是緬甸安全部隊對羅興亞人犯下的此類行為:使用武力和恐嚇、屠殺男子婦女和兒童、性暴力的行為, 以及破壞和焚燒房屋和財產等行徑。

幾天後, 國務資政昂山素季在第十三屆亞歐外長會議期間, 就西方國家及人權組織提出的指控作出回應說:“我們不能確定這樣的事是否發生過, 作為負責任的政府, 我們必須確保今後不會發生。 ”

審判

這場一度各執己見的論戰僵局近來似乎迎來了重大轉機。

2018年4月10日, 緬甸軍方以“參與謀殺”為由, 宣佈判處七名緬甸軍人服刑10年, 在偏遠地區服苦勞役。 軍方聲明說, 已被革職的這四名軍官和三名士兵去年9月在若開邦參與殺害了10名羅興亞人。

緬甸國家媒體報導了這一消息, 並稱對另外參與謀殺這“10名恐怖分子”的警員和平民也在走法律訴訟程式。

2017年11月5日, 孟加拉考克斯巴紮爾附近, 7歲的Mohammed Shoaib在緬甸邊境胸部中彈。

貌覺溫說, 他目睹了羅興亞人被槍殺。 “我看到三個羅興亞人中槍了, 還有兩個印度教徒也被打死,

因為印度教徒和羅興亞人外表看起來很像。 ”當時他與朋友們驚恐萬分, 好在及時躲起來才保住了性命。

緬甸當局把“清繳”行動中違反人權的行為追責到軍方人士並在法律層面進行懲罰, 實屬罕見。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宋清潤對記者說, 這說明在處理羅興亞族群的問題上, 緬甸不管是軍方還是政府都越來越注重保護人權, 且更符合國內外的規範。

“緬甸對整個西方輿論的態度, 不像以前那麼僵硬了。 他們以前態度就是很直白, 就是說‘你說的都不對, 完全不符合緬甸的情況’, 現在它在態度上有了軟化, ”廣西民族大學東盟研究中心研究員葛紅亮告訴記者。

不過兩位學者表示, 這並不意味著剛剛完成總統更替的緬甸在解決族群衝突方面會出現太大的政策變化。 針對軍方展露的姿態,宋清潤認為,這只能說明緬甸會更理性地去解決問題。葛紅亮也認為,總統更替不會影響緬甸的政府主張,因為民盟政府主導者一直是昂山素季。

不過,貌覺溫對緬甸軍方的表態並不買帳。在他看來,“對這些軍人的懲罰只是說說罷了,你不會在監獄裡看到他們的。這只是緬甸政府在作秀。”言語之間,依然流露出他對當局深深的怨恨、恐懼和不信任。

對此,宋清潤承認,羅興亞人對當局的仇恨,以及包括國籍、教育、資源配置和工作機會等一系列歷史遺留問題,讓局勢依舊十分複雜。

難民

若開邦的動亂製造了東南亞地區近年來最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和敘利亞以外發酵最快的難民危機。去年8月以來,孟加拉南部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難民營之一。聯合國難民署(UNHCR)新聞發言人菲拉斯·阿勒-卡提布(Firas Al-Khateeb)對記者說,現在約有86萬羅興亞難民身處孟加拉,其中超過55%是婦女和兒童。

貌覺溫和家人活過了那場動亂,還能在若開邦有安身之處和一份穩定的工作,可27歲的若馬艾就沒這麼“幸運”了。若馬艾的家被安全部隊燒毀,他成了流離失所的難民。一路驚魂後,他最終安頓在孟加拉的難民營。

“我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臨時難民營的難民,在這裡我要靠援助,生活只為生存,”若馬艾在寫給CNN的一篇自述中說,“我所知道的那個世界已經消失了。我所愛的人要麼無家可歸,要麼失蹤,要麼已經死了。”

2017年10月9日,孟加拉Shah Porir Dwip,停放在當地宗教學校的屍體。羅興亞難民乘船通過孟加拉灣,小船發生傾覆,多人溺亡。

在家鄉若開邦,若馬艾曾在申請政府專案的工作時吃過閉門羹,而這“只因為我的父母是羅興亞人”。他寫道,自己這一輩子中,很多活動自由都受到限制,近年來不少羅興亞人都有過不被允許進醫院看病、不被允許進市場買食物的遭遇。

緬甸政府和主流人群認為,若開邦的穆斯林群體是英國殖民佔領若開邦後遷移至緬甸的孟加拉人,為非法移民。他們將若開邦穆斯林群體稱作賓格利人,意即孟加拉人。而若開邦的穆斯林群體自稱羅興亞人,堅稱自己是自古以來混居於若開邦的阿拉伯人、阿富汗人、摩爾人、波斯人、土耳其人和孟加拉人的後裔。

“佛教徒當中的民族主義者宣揚說,我們是來破壞國家的外來入侵者;那些不瞭解我們的緬甸民眾也變得仇恨我們,”若馬艾寫道,“我非常絕望,心裡充滿憤怒。我們活在對死亡的恐懼中,被剝奪了過上體面生活的一切機會。”

2011年,他通過遠端教育在一所大學深造英語,但2012年若開邦發生族群衝突後,羅興亞人被禁止在該校接受教育,他被迫放棄了學業。相比之下,“幸運”的貌覺溫剛好是在2012年禁令前拿到了學位。

有一份教育工作、生活在城區的貌覺溫僥倖留在了家鄉,不然他也要跨越納夫河北上孟加拉,這對不會游泳的他來說是個大問題。貌覺溫說,無數羅興亞難民跨過了那條生死河流。有的船翻了,人們便淹死在河裡。他在河邊看著逃亡的人跨過那條河,“有的孩子身上背的行李比他自己都要重”。

與若馬艾一樣,背井離鄉逃到孟加拉的羅興亞難民日子並不好過。接受採訪時,菲拉斯正在孟加拉。他說,難民營裡的80多萬人很需要幫助,大部分人都和家人失散了,很多婦女獨自帶著孩子,還有些孩子找不到父母,形同孤兒。

“聯合國難民署給這些人提供了水、食物、醫療服務、教育和庇護。如今雨季就要來了,我們要儘量讓他們在雨季來臨前做好準備,”他說。

回家

去年10月,昂山素季宣佈緬甸將為若開邦發展建立新機制,推動若開邦居民回歸、重新安置問題的解決以及地區發展與和平。有分析認為,確立幫扶若開邦的新機制並由昂山素季親自領銜,意味著若開邦問題被緬甸納入國家首要任務之列。

在若開邦爆發動亂衝突三個月後,緬甸與孟加拉於去年11月23日簽署了“若開邦流離失所者”遣返安排;今年1月16日,孟加拉外交部聲明說,孟緬計畫在遣返開始後兩年內完成羅興亞難民遣返工作。

3月20日,緬甸新聞發佈委員會公告說,緬甸勞工、移民和人口部對孟加拉提交的8032人遣返名單進行了查驗,現已確認名單中的556人曾在緬甸境內生活,緬方已準備好相關手續接收孟方遣返的上述人員。

2017年12月10日,孟加拉的Kutupalong難民營,羅興亞兒童在放風箏

4月11日,緬甸政府內閣成員首次造訪了孟加拉的難民營。緬甸社會福利和救濟安置部部長溫妙埃在那裡接見了50位羅興亞難民。他說:“目前最重要的事就是儘快啟動遣返程式,我們可以克服一切困難。”當被問到羅興亞人是否可以獲得緬甸國籍時,溫妙埃回答道:“我們正在努力爭取。”

如果羅興亞人被當成難民遣返回國,他們需要提供相關證明來入籍,這一融入過程會相當緩慢,而且他們本就出逃在外,大部分很難提供身份證明。

貌覺溫有一些親戚逃亡去了孟加拉,在被問到有關難民遣返的問題時,他驚恐地說:“我希望他們永遠永遠都不要回來了,政府一定給這些回來的人建了難民營,那裡肯定像監獄一般。”

雖然緬甸政府已經在與聯合國難民署溝通,但菲拉斯也直言:“我認為現在的情況不適合這些難民們回去,因為不太安全,我們也沒得到任何保證,說會給這些人什麼樣的權利,會讓他們回到哪裡。”

如今的貌覺溫會去做些別的事分散注意力,讓自己不再回想去年發生的一切。他平時會看看新聞、聽聽音樂、刷刷Twitter,和朋友們待在一起。雖然努力想讓一切回到過去,但他承認,“要回到從前不可能了,恐懼在我們心裡揮之不去。”

身在若開邦的他在去與留的問題上也相當糾結。剛開始聊時他說:“我要在若開邦堅守到最後一刻,我不想離開自己的家鄉。”對話快結束時,已是緬甸當地時間淩晨。這時略顯疲憊的他說:“我想離開了,我總有一天會離開的。”

針對軍方展露的姿態,宋清潤認為,這只能說明緬甸會更理性地去解決問題。葛紅亮也認為,總統更替不會影響緬甸的政府主張,因為民盟政府主導者一直是昂山素季。

不過,貌覺溫對緬甸軍方的表態並不買帳。在他看來,“對這些軍人的懲罰只是說說罷了,你不會在監獄裡看到他們的。這只是緬甸政府在作秀。”言語之間,依然流露出他對當局深深的怨恨、恐懼和不信任。

對此,宋清潤承認,羅興亞人對當局的仇恨,以及包括國籍、教育、資源配置和工作機會等一系列歷史遺留問題,讓局勢依舊十分複雜。

難民

若開邦的動亂製造了東南亞地區近年來最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和敘利亞以外發酵最快的難民危機。去年8月以來,孟加拉南部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難民營之一。聯合國難民署(UNHCR)新聞發言人菲拉斯·阿勒-卡提布(Firas Al-Khateeb)對記者說,現在約有86萬羅興亞難民身處孟加拉,其中超過55%是婦女和兒童。

貌覺溫和家人活過了那場動亂,還能在若開邦有安身之處和一份穩定的工作,可27歲的若馬艾就沒這麼“幸運”了。若馬艾的家被安全部隊燒毀,他成了流離失所的難民。一路驚魂後,他最終安頓在孟加拉的難民營。

“我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臨時難民營的難民,在這裡我要靠援助,生活只為生存,”若馬艾在寫給CNN的一篇自述中說,“我所知道的那個世界已經消失了。我所愛的人要麼無家可歸,要麼失蹤,要麼已經死了。”

2017年10月9日,孟加拉Shah Porir Dwip,停放在當地宗教學校的屍體。羅興亞難民乘船通過孟加拉灣,小船發生傾覆,多人溺亡。

在家鄉若開邦,若馬艾曾在申請政府專案的工作時吃過閉門羹,而這“只因為我的父母是羅興亞人”。他寫道,自己這一輩子中,很多活動自由都受到限制,近年來不少羅興亞人都有過不被允許進醫院看病、不被允許進市場買食物的遭遇。

緬甸政府和主流人群認為,若開邦的穆斯林群體是英國殖民佔領若開邦後遷移至緬甸的孟加拉人,為非法移民。他們將若開邦穆斯林群體稱作賓格利人,意即孟加拉人。而若開邦的穆斯林群體自稱羅興亞人,堅稱自己是自古以來混居於若開邦的阿拉伯人、阿富汗人、摩爾人、波斯人、土耳其人和孟加拉人的後裔。

“佛教徒當中的民族主義者宣揚說,我們是來破壞國家的外來入侵者;那些不瞭解我們的緬甸民眾也變得仇恨我們,”若馬艾寫道,“我非常絕望,心裡充滿憤怒。我們活在對死亡的恐懼中,被剝奪了過上體面生活的一切機會。”

2011年,他通過遠端教育在一所大學深造英語,但2012年若開邦發生族群衝突後,羅興亞人被禁止在該校接受教育,他被迫放棄了學業。相比之下,“幸運”的貌覺溫剛好是在2012年禁令前拿到了學位。

有一份教育工作、生活在城區的貌覺溫僥倖留在了家鄉,不然他也要跨越納夫河北上孟加拉,這對不會游泳的他來說是個大問題。貌覺溫說,無數羅興亞難民跨過了那條生死河流。有的船翻了,人們便淹死在河裡。他在河邊看著逃亡的人跨過那條河,“有的孩子身上背的行李比他自己都要重”。

與若馬艾一樣,背井離鄉逃到孟加拉的羅興亞難民日子並不好過。接受採訪時,菲拉斯正在孟加拉。他說,難民營裡的80多萬人很需要幫助,大部分人都和家人失散了,很多婦女獨自帶著孩子,還有些孩子找不到父母,形同孤兒。

“聯合國難民署給這些人提供了水、食物、醫療服務、教育和庇護。如今雨季就要來了,我們要儘量讓他們在雨季來臨前做好準備,”他說。

回家

去年10月,昂山素季宣佈緬甸將為若開邦發展建立新機制,推動若開邦居民回歸、重新安置問題的解決以及地區發展與和平。有分析認為,確立幫扶若開邦的新機制並由昂山素季親自領銜,意味著若開邦問題被緬甸納入國家首要任務之列。

在若開邦爆發動亂衝突三個月後,緬甸與孟加拉於去年11月23日簽署了“若開邦流離失所者”遣返安排;今年1月16日,孟加拉外交部聲明說,孟緬計畫在遣返開始後兩年內完成羅興亞難民遣返工作。

3月20日,緬甸新聞發佈委員會公告說,緬甸勞工、移民和人口部對孟加拉提交的8032人遣返名單進行了查驗,現已確認名單中的556人曾在緬甸境內生活,緬方已準備好相關手續接收孟方遣返的上述人員。

2017年12月10日,孟加拉的Kutupalong難民營,羅興亞兒童在放風箏

4月11日,緬甸政府內閣成員首次造訪了孟加拉的難民營。緬甸社會福利和救濟安置部部長溫妙埃在那裡接見了50位羅興亞難民。他說:“目前最重要的事就是儘快啟動遣返程式,我們可以克服一切困難。”當被問到羅興亞人是否可以獲得緬甸國籍時,溫妙埃回答道:“我們正在努力爭取。”

如果羅興亞人被當成難民遣返回國,他們需要提供相關證明來入籍,這一融入過程會相當緩慢,而且他們本就出逃在外,大部分很難提供身份證明。

貌覺溫有一些親戚逃亡去了孟加拉,在被問到有關難民遣返的問題時,他驚恐地說:“我希望他們永遠永遠都不要回來了,政府一定給這些回來的人建了難民營,那裡肯定像監獄一般。”

雖然緬甸政府已經在與聯合國難民署溝通,但菲拉斯也直言:“我認為現在的情況不適合這些難民們回去,因為不太安全,我們也沒得到任何保證,說會給這些人什麼樣的權利,會讓他們回到哪裡。”

如今的貌覺溫會去做些別的事分散注意力,讓自己不再回想去年發生的一切。他平時會看看新聞、聽聽音樂、刷刷Twitter,和朋友們待在一起。雖然努力想讓一切回到過去,但他承認,“要回到從前不可能了,恐懼在我們心裡揮之不去。”

身在若開邦的他在去與留的問題上也相當糾結。剛開始聊時他說:“我要在若開邦堅守到最後一刻,我不想離開自己的家鄉。”對話快結束時,已是緬甸當地時間淩晨。這時略顯疲憊的他說:“我想離開了,我總有一天會離開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