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王延中:充分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這是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思想創新發展的集中概括, 也是新時代民族工作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和總方針。 認真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 必須深刻把握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思想的主線, 深刻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豐富內涵和偉大意義。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思想創新發展的集中體現

黨的十八大以來,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民族工作, 在強調認清民族關係的主流與末節、大力宣導民族團結方面提出許多十分重要論斷, 促進了新時期民族工作思想的創新發展。 他指出, “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各民族要相互瞭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

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各族幹部群眾都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 “要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堅持統一和自治相結合、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逐步完善民族政策。 高度重視民族團結, 大力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無疑是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思想的核心。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族工作創新發展的新理念、新舉措, 集中體現了黨中央從中華民族的整體視角、國家和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出發的戰略思想。 新時代黨和國家關於民族工作的一系列總體部署, 包括援藏、援疆、民族地區脫貧攻堅等重點工作的開展,
都聚焦在實現“民族團結一家親、同心共築中華夢”的偉大夢想和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共同理想。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內在要求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是中國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 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義無反顧肩負起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全人類進步事業做貢獻的歷史使命。 當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在習近平新時代, 全國各族人民、所有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愛國者,

都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主體, 必須緊密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 牢固樹立“四個自信”, 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以高度自覺、自豪的心態和熱情, 積極主動投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自覺和根本前提

民族是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形成的、具有若干共同特徵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 世界各國大多是多民族國家。 一個國家的各民族都是比較穩定的人們共同體, 同時這個國家的所有公民還共同組成了以該國國名命名的國家民族的共同體, 這也是現代民族國家建構國家民族的普遍規律。

中國歷史上各個民族都是在多元一體的發展進程中逐步形成的, 特別是一些人口規模比較大的民族。 各個民族在歷史上的交流交往交融過程中, 不斷形成了“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你離不開我, 我離不開你”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在長時間的歷史發展過程中, 中華民族的主體部分在其自在的階段就是一個實體, 到了近代全體中國人團結一致共同抵禦帝國主義入侵, 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整體自覺。 自近代以來, 中華民族逐步成為了一個自覺的實體。 近代以來各種政治力量的理論和實踐, 進一步提升和增強了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國家民族的實體性和整體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 我國憲法及相關法律法規, 從法律層面將中華民族作為56個民族的有機統一體,打造成不可分割、誰也離不開誰的統一整體,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實踐。從自在階段到自覺階段、從多元一體到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始終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實體而非“虛體”、統稱或共稱。隨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實體性、整體性將不斷增強和牢固。

(四)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中華民族成員和中國公民國族身份的集中概括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成員,一般都是擁有和國家主權或者國籍關聯在一起的公民身份。公民的護照號是國家賦予的,擁有一個國家的國籍就意味著該個體自動獲得國家身份或者國族身份。當今世界仍然處在民族國家時代,一般沒有脫離國家身份的公民(無國籍人士、難民等除外)。擁有一個民族成員的身份與擁有一個國家公民(國族成員)身份並不是對立的。每個社會成員可以擁有自己的民族身份,但也可以同時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天然成員即中華民族的公民。後一種身份本質上是每個中國公民對自身國族身份的表達,尤其是在國際交往中體現得更加明顯。縱觀全球,一個國家的公民組成了統一的國家,這一國家的全體公民成為當代民族國家的基礎和依託。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中國公民的國族身份(中華民族成員)的集中概括,國家為每個公民行使自己的公民權利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同樣,每個公民也必須同時擔負起自己的國家責任,愛國主義是每個公民對國家應當履行的最基本義務。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國家通過憲法及法律法規依法保障每一個中國公民的合法權益和應盡義務,全體公民都是當家作主的主人翁和建設者。

(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推進新時代中華民族建設提供了政治方向和理論指導

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重申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人類進步事業做更大的貢獻。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民族復興責任和人類共同進步的天下使命,其中著眼點和立足點依然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縱觀國內外兩個大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還面臨眾多的風險與挑戰,其中敵對勢力瓦解、分化、阻撓、破壞國家統一和主權完整的陰謀從未放棄,國內民族問題和邊疆民族地區往往成為了敵對勢力阻撓、遏制中國發展崛起的牌或工具。過去如此,今天依然如此。我們不僅要正確處理國內民族問題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問題,不為敵對勢力留下縫隙;更要加強民族團結工作,鑄牢每個民族的成員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成員的國族身份意識和中國公民身份意識。與自己的民族身份關聯在一起的民族身份意識一樣,與自己的國族身份或者中國公民的身份密不可分的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個人的民族身份意識不是與生俱來的,同樣他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成員意識和中國公民意識也是需要教育和培養的。愛國主義教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一刻也不能疏忽,而且需要持續不斷地開展行之有效的活動加以鞏固。面對民族理論領域眾多分歧和爭論,應對現實敵對勢力的干擾破壞,更需要理論上進行正本清源,大力提倡和弘揚每個公民的中華民族成員意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推進新時代中華民族建設和愛國主義教育提供正確的政治方向和理論指導。

(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增強五個認同、促進民族團結的情感依託和思想前提

“共同體”是描述群體而非個體的概念,共同性或共同意識是維繫共同體群體性存續的關鍵因素。認同是團結的前提和基礎,沒有認同就沒有團結,沒有認同團結就缺乏根基和土壤。中國共產黨強調民族團結是我們的生命線,就是基於我們雖然都是56個民族的成員,同時我們又都同屬於中華民族大家庭(共同體)這樣一個基本事實。民族是具有一定共同特徵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各個民族都具有自己的共同體意識或者本民族自我意識,但是在一個國家內每個民族的成員都是國家的公民,也與自己的國家具有密不可分的國家共同體意識。與國家關聯在一起的中華民族就是各民族的共同體和大家庭。中華民族共同體就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有共同認同的血緣融通、流動交匯的有機體(自覺的實體和整體),是一個歷經五千年風雨鍛造而成的“多元一體”的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對歷史上中華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交往交流交融的認同,是對56個民族同呼吸、共患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命運共同體認同,這種共同的心理認同,鑄就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加強“五個認同”教育的共同心理基礎和情感依託。56個民族水乳交融、唇齒相依、休戚相關、榮辱與共的觀念和中華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的思想,把各族人民緊緊團結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承認各民族是具有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共同體與承認中華民族也是全體中國公民的共同體是不矛盾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成員與國外公民相比,不僅具有共同的國民身份、心理素質和民族國家意識,而且在制度、政權、文化、利益等方面的共同性更強,甚至跨境民族也無法比擬。因為與偉大祖國聯繫在一起的紐帶是歷史形成的、牢不可破的。這是民族國家時代的國家剛性、利益剛性、制度剛性決定的,任何民族和個人都難以超越。從過去的“四個認同”到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個認同”,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設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歷史宿命。中國56個民族是在党的領導下經過民族識別、法律程式認定的共同體,中華民族更是黨章和憲法確定的全體中國人的共同體。中華民族從自在的民族變成自覺、自強、自新的民族,變成了一個團結、統一、強大的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現代民族,已經“成為中國各民族的普遍認同和根本歸屬”。在這個根本認識基礎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增強五個認同、促進民族團結的情感依託、思想前提和文化皈依。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增強各族幹部群眾識別大是大非、抵禦國內外敵對勢力思想滲透的能力。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我國這樣一個多元一體的多民族國家,厘清處理好本民族自我意識和中華民族整體意識的關係十分重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是把中華民族認同與本民族認同對立起來,而是教育各族群眾擺脫狹隘本民族自我認同束縛、共同構建中華民族整體認同、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正確途徑和必由之路。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作者:王延中

從法律層面將中華民族作為56個民族的有機統一體,打造成不可分割、誰也離不開誰的統一整體,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實踐。從自在階段到自覺階段、從多元一體到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始終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實體而非“虛體”、統稱或共稱。隨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實體性、整體性將不斷增強和牢固。

(四)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中華民族成員和中國公民國族身份的集中概括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成員,一般都是擁有和國家主權或者國籍關聯在一起的公民身份。公民的護照號是國家賦予的,擁有一個國家的國籍就意味著該個體自動獲得國家身份或者國族身份。當今世界仍然處在民族國家時代,一般沒有脫離國家身份的公民(無國籍人士、難民等除外)。擁有一個民族成員的身份與擁有一個國家公民(國族成員)身份並不是對立的。每個社會成員可以擁有自己的民族身份,但也可以同時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天然成員即中華民族的公民。後一種身份本質上是每個中國公民對自身國族身份的表達,尤其是在國際交往中體現得更加明顯。縱觀全球,一個國家的公民組成了統一的國家,這一國家的全體公民成為當代民族國家的基礎和依託。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中國公民的國族身份(中華民族成員)的集中概括,國家為每個公民行使自己的公民權利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同樣,每個公民也必須同時擔負起自己的國家責任,愛國主義是每個公民對國家應當履行的最基本義務。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國家通過憲法及法律法規依法保障每一個中國公民的合法權益和應盡義務,全體公民都是當家作主的主人翁和建設者。

(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推進新時代中華民族建設提供了政治方向和理論指導

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重申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人類進步事業做更大的貢獻。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民族復興責任和人類共同進步的天下使命,其中著眼點和立足點依然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縱觀國內外兩個大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還面臨眾多的風險與挑戰,其中敵對勢力瓦解、分化、阻撓、破壞國家統一和主權完整的陰謀從未放棄,國內民族問題和邊疆民族地區往往成為了敵對勢力阻撓、遏制中國發展崛起的牌或工具。過去如此,今天依然如此。我們不僅要正確處理國內民族問題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問題,不為敵對勢力留下縫隙;更要加強民族團結工作,鑄牢每個民族的成員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成員的國族身份意識和中國公民身份意識。與自己的民族身份關聯在一起的民族身份意識一樣,與自己的國族身份或者中國公民的身份密不可分的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個人的民族身份意識不是與生俱來的,同樣他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成員意識和中國公民意識也是需要教育和培養的。愛國主義教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一刻也不能疏忽,而且需要持續不斷地開展行之有效的活動加以鞏固。面對民族理論領域眾多分歧和爭論,應對現實敵對勢力的干擾破壞,更需要理論上進行正本清源,大力提倡和弘揚每個公民的中華民族成員意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推進新時代中華民族建設和愛國主義教育提供正確的政治方向和理論指導。

(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增強五個認同、促進民族團結的情感依託和思想前提

“共同體”是描述群體而非個體的概念,共同性或共同意識是維繫共同體群體性存續的關鍵因素。認同是團結的前提和基礎,沒有認同就沒有團結,沒有認同團結就缺乏根基和土壤。中國共產黨強調民族團結是我們的生命線,就是基於我們雖然都是56個民族的成員,同時我們又都同屬於中華民族大家庭(共同體)這樣一個基本事實。民族是具有一定共同特徵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各個民族都具有自己的共同體意識或者本民族自我意識,但是在一個國家內每個民族的成員都是國家的公民,也與自己的國家具有密不可分的國家共同體意識。與國家關聯在一起的中華民族就是各民族的共同體和大家庭。中華民族共同體就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有共同認同的血緣融通、流動交匯的有機體(自覺的實體和整體),是一個歷經五千年風雨鍛造而成的“多元一體”的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對歷史上中華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交往交流交融的認同,是對56個民族同呼吸、共患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命運共同體認同,這種共同的心理認同,鑄就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加強“五個認同”教育的共同心理基礎和情感依託。56個民族水乳交融、唇齒相依、休戚相關、榮辱與共的觀念和中華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的思想,把各族人民緊緊團結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承認各民族是具有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共同體與承認中華民族也是全體中國公民的共同體是不矛盾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成員與國外公民相比,不僅具有共同的國民身份、心理素質和民族國家意識,而且在制度、政權、文化、利益等方面的共同性更強,甚至跨境民族也無法比擬。因為與偉大祖國聯繫在一起的紐帶是歷史形成的、牢不可破的。這是民族國家時代的國家剛性、利益剛性、制度剛性決定的,任何民族和個人都難以超越。從過去的“四個認同”到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個認同”,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設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歷史宿命。中國56個民族是在党的領導下經過民族識別、法律程式認定的共同體,中華民族更是黨章和憲法確定的全體中國人的共同體。中華民族從自在的民族變成自覺、自強、自新的民族,變成了一個團結、統一、強大的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現代民族,已經“成為中國各民族的普遍認同和根本歸屬”。在這個根本認識基礎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增強五個認同、促進民族團結的情感依託、思想前提和文化皈依。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增強各族幹部群眾識別大是大非、抵禦國內外敵對勢力思想滲透的能力。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我國這樣一個多元一體的多民族國家,厘清處理好本民族自我意識和中華民族整體意識的關係十分重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是把中華民族認同與本民族認同對立起來,而是教育各族群眾擺脫狹隘本民族自我認同束縛、共同構建中華民族整體認同、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正確途徑和必由之路。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作者:王延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