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學霸段祺瑞是如何由巔峰跌落的

這篇文章就算是我對段祺瑞的一個新的認識吧。 我上學的年代, 他還算是反面人物, 對於我這種“老人”來說, 對其觀點相對還是比較正統的。 但較粗糙地瞭解了他的一生之後, 我覺得有必要做個新的介紹。 新意呢還是不夠, 但總算是我對他的一生的一個真實的自我總結。 若有謬誤, 讀者批評。

(1)段祺瑞的一生

段祺瑞(1865—1936年)作為皖系軍閥的首領,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 是作為“反面人物”出現在歷史舞臺的。 但自從1960年代開始, 海峽兩岸開始對其有了諸多褒獎之處。

我對段祺瑞的認識是:他做的錯事乃至罪孽, 也是有的, 但從整體上看不愧為一位正直的人、有民族氣節的人。

段祺瑞晚年自號“正道老人”, 可以說其心中傳統儒家思想還是大量存在的, 是很想為中國做好事兒的。 特別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 作為一名著名的“親日派軍閥”, 他能夠嚴詞拒絕日本邀請其前往東北組織傀儡政府,

更該為國人所尊重。

1936年11月2日, 段祺瑞病逝於上海。 在其71年人生中, 他是如何從巔峰走到落寞的呢?

段祺瑞從巔峰走向沒落的主要原因就是軍事戰敗, “北洋軍閥”時期, 無論你多麼高尚、多麼有智慧, 只要在軍事上失敗, 就必然走向沒落。

(2)段祺瑞的兩個貴人

段合肥與李合肥關係很近, 段祺瑞出生於合肥, 因此又稱“段合肥”。

他的崛起基礎就是參加北洋新軍, 逐漸成為“北洋之虎”。 他的成功有兩位貴人, 一個是李鴻章, 一個是袁世凱。

1885年9月, 段祺瑞考入了李鴻章創辦的北洋武備學堂, 進入炮兵科, 時年20歲。

1887年11月, 以“最優等”的成績畢業, 其後前往旅順督建炮臺。

1888年冬, 以第一名成績與四名同學前往德國留學。

1895年12月, 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 訓練新式陸軍, 段祺瑞任新建陸軍左翼炮隊第三營統帶, 後兼任行營武備學堂炮隊兵官學堂監督、代理總教習。

1901年5月31日, 袁世凱將義女張佩蘅(江西巡撫、都察院左副都禦史張芾的孫女)嫁與段祺瑞為繼室。 自此, 正式向所有人宣佈成為他的親信。

1903年, 段祺瑞與王士珍、馮國璋並稱為“北洋三傑”。

1904年, 段祺瑞任第三鎮統制官, 轄第五協(統領雷震春)、第六協(統領張永成)、馬標(統帶張國泰)。

1905年, 成立第四鎮後又任統制官, 任“北軍”總統官。

1906年, 複任第三鎮統制官後, 在5月8日建立的“陸軍行營(保定)軍官學堂”任總辦。

由此, 控制了北洋的未來將領。

(3)段祺瑞走向人生巔峰——三造共和

自1906年年底, 袁世凱與晚清滿族權貴爆發權力衝突, 段祺瑞作為“平衡”袁世凱的對象被委以重任。 1908年11月攝政王迫于段祺瑞製造的假兵變假像, 使其不敢殺死袁世凱。 其後, 在武昌起義爆發中, 率先在北洋系統內支援共和。 聲言:“共和思想已深入將士之心, 將領頗有不可遏之勢。 壓制則立即暴動, 敷衍亦必全潰。 ”

1912年1月26日, 段祺瑞聯名握有重兵的46名將領, 致電清廷內閣、軍諮府、陸軍部, 一致要求“明降諭旨, 宣示中外, 立定共和政體。 清廷如不速斷, 則江海盡失, 勢成坐亡”。 2月5日, 段祺瑞再率第一軍全體將領致電清廷。 2月12日, 隆裕太后宣佈清帝退位。

這被稱為“一造共和”。 段祺瑞一生曾被人稱作“三造共和”。其中第一次(1912年1月26日要求清廷退位)、第二次(1915年反對袁世凱稱帝退職,袁世凱死後推舉黎元洪人大總統,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三次(1917年討伐張勳復辟)可以說是獲得全國支持。

在段祺瑞的政治生活中,他曾四任總理、四任陸軍總長、一任參謀總長、一任國家元首。如果說他的政治巔峰是什麼時候,我認為是1917年,繼任總統馮國璋與時任總理的段祺瑞爆發衝突,其後辭職。1918年3月22日複職後馮國璋與繼任總統徐世昌共同下野,段祺瑞通過安福系國會、財政勢力掌控全國政權。當然,他個人威望最高的時候則是袁世凱死後,段祺瑞的所作所為,對國家、歷史都有很好的作為。

(4)段祺瑞為什麼會失敗

段祺瑞戰敗和敘樹錚之死,使得段祺瑞徹底失去實力,只能靠時局變化發動影響力。

1919年5月因為“巴黎和會”外交談判失敗,“戰勝國”中國反而形同“戰敗國”,消息傳來,皖系政府受到全國討伐,各色勢力借機放風放火。11月5日,原為段祺瑞皖系的靳雲鵬組閣,段祺瑞喪失了政治上的優勢。

1920年7月,直奉聯軍討伐徐樹錚,段祺瑞命令皖系軍隊反攻。14日雙方戰爭正式爆發。21日,直奉聯軍攻入北京。王揖唐、徐樹錚、段芝貴等十人被通緝。

段祺瑞軍事戰爭失敗後,失去了戰爭實力的他樹死猢猻散,前往天津避居。徐樹錚也是聯合多方面勢力準備東山再起,特別是與孫中山聯繫緊密。

最終,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爆發北京政變。段被邀請出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臨時執政(國家元首)。段祺瑞再次找到政治機會,徐樹錚勸阻段祺瑞不要做傀儡不成後趕回國內,1925年被殺。

徐樹錚死後,段祺瑞勢力更加孤單。1926年4月9日被馮玉祥驅逐下臺,徹底成為“寓公”,但他晚年號“正道老人”,可以說其心中傳統儒家思想還是大量存在,是很想為中國做好事兒的。特別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作為一名著名的“親日派軍閥”嚴詞拒絕日本邀請其前往東北組織傀儡政府後,更是為國人所尊重。

1936年11月21日,段祺瑞病逝於上海。

吳佩孚對他的評價,顯然是過譽的,但我覺得將其作為結尾也未為不可:“天下無公,正未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奠國著奇功,大好河山歸再造;時局至此,皆誤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戰,憂民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勳。”。

段祺瑞一生曾被人稱作“三造共和”。其中第一次(1912年1月26日要求清廷退位)、第二次(1915年反對袁世凱稱帝退職,袁世凱死後推舉黎元洪人大總統,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三次(1917年討伐張勳復辟)可以說是獲得全國支持。

在段祺瑞的政治生活中,他曾四任總理、四任陸軍總長、一任參謀總長、一任國家元首。如果說他的政治巔峰是什麼時候,我認為是1917年,繼任總統馮國璋與時任總理的段祺瑞爆發衝突,其後辭職。1918年3月22日複職後馮國璋與繼任總統徐世昌共同下野,段祺瑞通過安福系國會、財政勢力掌控全國政權。當然,他個人威望最高的時候則是袁世凱死後,段祺瑞的所作所為,對國家、歷史都有很好的作為。

(4)段祺瑞為什麼會失敗

段祺瑞戰敗和敘樹錚之死,使得段祺瑞徹底失去實力,只能靠時局變化發動影響力。

1919年5月因為“巴黎和會”外交談判失敗,“戰勝國”中國反而形同“戰敗國”,消息傳來,皖系政府受到全國討伐,各色勢力借機放風放火。11月5日,原為段祺瑞皖系的靳雲鵬組閣,段祺瑞喪失了政治上的優勢。

1920年7月,直奉聯軍討伐徐樹錚,段祺瑞命令皖系軍隊反攻。14日雙方戰爭正式爆發。21日,直奉聯軍攻入北京。王揖唐、徐樹錚、段芝貴等十人被通緝。

段祺瑞軍事戰爭失敗後,失去了戰爭實力的他樹死猢猻散,前往天津避居。徐樹錚也是聯合多方面勢力準備東山再起,特別是與孫中山聯繫緊密。

最終,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爆發北京政變。段被邀請出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臨時執政(國家元首)。段祺瑞再次找到政治機會,徐樹錚勸阻段祺瑞不要做傀儡不成後趕回國內,1925年被殺。

徐樹錚死後,段祺瑞勢力更加孤單。1926年4月9日被馮玉祥驅逐下臺,徹底成為“寓公”,但他晚年號“正道老人”,可以說其心中傳統儒家思想還是大量存在,是很想為中國做好事兒的。特別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作為一名著名的“親日派軍閥”嚴詞拒絕日本邀請其前往東北組織傀儡政府後,更是為國人所尊重。

1936年11月21日,段祺瑞病逝於上海。

吳佩孚對他的評價,顯然是過譽的,但我覺得將其作為結尾也未為不可:“天下無公,正未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奠國著奇功,大好河山歸再造;時局至此,皆誤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戰,憂民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