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朱元璋18年統治起義百次,為啥他愛民卻造成人們的反對

從洪武元年到十八年的18年裡, 各地農民起義高達百次以上, 當代學者楊一凡先生曾說“一個新王朝建立之初暴發這麼多的農民起義, 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上是創紀錄的。 ”

雖然, 我們不能由此說有多少老百姓反對朱元璋的治國。 但是, 以今天的眼光看待:朱元璋並不僅僅是對官員“反腐”在“用刑過重”, 對於百姓甚至其中的草民也同樣“用刑過重”。

他的統治最大的問題是:希望對全民進行統一治理, 按照自己的想法給老百姓安排一個他認為的好日子兒, 從而忽略了人們的生活習慣, 以及時代可能發展。

用一個人的理想替代所有人的理想, 他把問題想得簡單了。

朱元璋作為一名“草民”出身的皇帝, 他深知官員、土豪劣紳欺負百姓會引發造反, 也深知二者聯合起來會侵害國家的稅收以及統治, 因此, 對官員、地主豪強進行了嚴厲打擊。 然而, 作為封建統治者皇帝,

他也必然要對“草民”進行管理。

因此, 文武官員、地主、草民, 還有諸如出家人(上文提到的鏟頭之會)、商人(朱元璋歧視商人的政策應該是眾人皆知)、農戶鹽戶灶戶等同樣都被嚴格限制在某一地區內。 可以說, 所有層面都在“嚴刑峻法”之下, 所以, 他們的反抗幾率也就很多。

他認為這種治理方法是好的, 同時也有許多人這樣認為。 但俗話說“人上一百形形色色”, 你不能要求所有人“一個(也可以說幾個)思想、一個生活”。

即使你的思想是為了老百姓好, 也不會得到人們的認同。 朱元璋認為大海危險, 這種危險並不僅僅是說自己的政權, 而是海員生活的危險。 例如:《明太祖實錄·卷145洪武十五年五月》中就有這樣一條記載:

昔遼左之地, 在元為富庶, 至朕即位之二年, 元臣來歸, 因時任之, 其時有勸複立遼陽行省者。 朕以其地早寒土曠人稀, 不欲建置勞民。 但立衛以兵戍之, 其糧餉歲輸海上, 每聞一夫有航海之行, 家人懷訣別之意, 然事非獲已, 憂在朕心。 至其覆命, 士卒無虞, 心乃釋然。

近聞有溺死者, 朕終夕不寐, 爾等其議屯田之法, 以圖長久之利。

這條兒記錄可以透露出, 對於遼左的土地, 朱元璋仍然是以“農業為本”作為思路, 在古代社會凡是對農業生產不利的地方基本不會被重視。 所以, 我們會看到:明朝的實際統治區依然是較為試用農業生產的地區。

與本文直接相關的是這句話“立衛以兵戍之, 其糧餉歲輸海上, 每聞一夫有航海之行, 家人懷訣別之意, 然事非獲已, 憂在朕心。 ”“近聞有溺死者, 朕終夕不寐, 爾等其議屯田之法, 以圖長久之利。 ”

由此可以看出, 朱元璋是真的同情海上人民(包括軍人), 他覺得在海上太危險了, 但不知道有些人正是喜歡這種海上的危險。 人和人是不一樣的!

朱元璋對江西人印象不好, 專門曉諭百姓:不關自己的事兒不許告狀

朱元璋反腐為啥導致民間形象不好?兼論因戲耍馬大腳殺民傳說

朱元璋對百姓的大愛與鏟頭會的殘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