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奮進新時代 做出新貢獻

北大燕園, 綠樹成蔭, 春和景明。

5月的燕園是安寧、沉靜的。 蔡元培先生在花叢中微笑, 身上灑滿花朵般的陽光;李大釗先生坐擁俄文樓前一片綠蔭, 與他永久的青春作伴;還有未名湖、博雅塔, 映照出的, 是百年來無數大師曾在此處凝神、佇立、靜思的身影, 是思想潮汐的綿綿不歇。

5月的燕園是昂揚、蓬勃的。 原創音樂劇《大釗先生》正在上演, “試看將來的環球, 必是赤旗的世界”的呐喊響徹百年講堂。 北大山鷹社登山隊員在珠峰北坳向更高海拔攀登的消息, 正牽動著每一位燕園學子的心。

一靜一動間, 恰是邁入120年的北京大學之精神氣質的最好寫照。

120年, 漫漫求索, 中流擊水。

兩個甲子的崢嶸歲月, 放在世界高等教育的長河中打量, 並不算長, 但聚焦於中國的發展來看, 卻已是中國近代史的凝練與概括。

120年, 崢嶸歲月, 風雨華章。

站在新起點上的北大, 要留給世人的, 不僅是一所大學對往昔的回望, 更是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矚望, 是對中國新思想、新文化、新教育的歷史性紀念和對未來大學發展的系統籌畫, 對一流大學建設的時代宣言。

守正創新, 引領未來。 中國特色, 世界一流。 北京大學, 新起點上再出發。

回望歷史:弦歌不斷 風雨兼程

“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 是這段光榮歷史的見證者。 長期以來,

北京大學廣大師生始終與祖國和人民共命運、與時代和社會同前進, 在各條戰線上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 是對北大百年歷史的最好概括。

120年, 前後跨越三個世紀, 很難用簡短的語言精准概括, 這既是中國現代大學制度風雨兼程、漫漫求索的發展史, 也是幾代中國學子精勤學業、求知進取的成才史, 更是一部北大人為人類進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不懈努力的奮鬥史。

北大有著註定被民族所選擇的使命, 註定以“敢為天下先”和“舍我其誰也”的精神氣度來開拓創新的使命。 “紅樓飛雪, 一時英傑, 先哲曾書寫, 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憶昔長別, 陽關千疊,

狂歌曾競夜, 收拾山河待百年約。 ”一曲《燕園情》道出了北大的胸襟與氣質。

作為中國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 北京大學懷著“各省之表率, 萬國所瞻仰”的胸懷和理想, 秉持著“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精神, 為民族的復興、文明的進步鋪就基石。

新中國誕生後, 北京大學繼續承擔新的歷史使命。 自主創新, 傳承文明, 頂天立地, 勇於擔當, 不斷創造著新知識、新思想與新技術。 在“兩彈一星”研製、百萬次電子電腦問世、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等國家重大戰略工程中, 在青蒿素研發、漢字雷射排版技術、稀土分離理論及其應用、股份制與產權制度改革等重大科技和思想理論成果中, 北大人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一代代北大人以強烈的使命擔當和愛國情懷,

唱響了“團結起來, 振興中華”的最強音。

從一個多世紀以前蒼黃風雨中先驅志士點燃的火苗, 到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中高揚的旗幟;從40年前吹遍華夏大地改革春風中的煥然生機, 到上世紀末確立邁向世界一流的堅定信念;從本世紀初高等教育振興號角的吹響, 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歷史見證著北大與國家民族的命運始終相連。

“為人民謀幸福, 為民族謀復興, 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 是全體北大共產黨人的莊嚴使命。 ”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郝平說,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 早已融入北大的精神, 成為我們辦學的靈魂。 ”

立足當下:肩負使命 創建一流

“在世界大學之林中, 北京大學是重要的一分子,

不僅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也代表著中國高等教育為人類文明構築通向未來的橋樑。 ”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如是說。

上個世紀末, 北大百年校慶之際, 中國向世界發出宣言, “為了實現現代化, 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一流大學。 ”在中國高等教育由大向強邁進的歷史時刻, 在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關鍵節點, 北大再一次被選擇, 佇立時代潮頭。

20年來, 本著對世界一流的矢志不移的追求, 北大迎來了一座座活力迸發的發展高峰:

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使命, 形成了“德才均備、體魄健全、守正創新、引領未來”的育人方針, 不斷探索培養引領未來的人的教育模式。 鼓勵創新創業、推出小班授課、探索博士生“申請—考核制”、推進學生就業“家·國戰略”……學校湧現出全國基層就業宣傳典型夏海亮、第一屆大學生村官陳麗娟等一批紮根基層、服務群眾的優秀畢業生代表, 一批又一批的北大學生在各領域肩負起引領未來的重任;

廣納賢才,人才隊伍日趨合理。“近者悅,遠者來”是北京大學秉承的人才隊伍建設理念,既能把一流人才“引進來”,還要讓人才特別是年輕人才更好發展。目前北大已形成以兩院院士、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千人計畫”學者為主體的國際一流學者隊伍,以教育部“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為主體的中青年傑出學者隊伍和以校內外各類青年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為主體的優秀青年人才隊伍等組成的三個層次的核心人才隊伍。截至2017年底,北京大學共有中國科學院院士76人(其中雙聘27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9人(其中雙聘10人);此外,北大還有25位教師獲得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多位教師獲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法蘭西道德與政治科學院院士等榮譽;

科研全面迸發活力,優秀成果不斷呈現,突破學科、院系壁壘,學科交叉融合協同創新的制度環境正在形成:鄧宏魁團隊及其合作者近年來在《細胞》雜誌發表多篇文章,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謝曉亮團隊、湯富酬團隊和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教授團隊第一次向世界展示MALBAC技術在試管嬰兒臨床應用的可能性。理學、資訊與工程、人文、社會科學、經濟與管理、醫學等6個綜合交叉學科群致力於推動戰略性、全域性、前瞻性問題研究,提升解決重大問題能力和原始創新能力;

發揚人文社會學科傳統優勢,構建中國特色社會科學理論體系,包括《儒藏》工程、《中華文明史》多語種版本在內的一系列紮根中國本土的社會科學研究蓬勃發展。回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推進區域與國別研究,努力成為這方面的研究重鎮;

不斷拓寬國際化的發展道路,積極推動世界高等教育和人類文明的發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及周邊國家開展教育合作,打造燕京學堂、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孔子學院等重要平臺,舉辦北京論壇、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等學術會議等,促進中外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

特別是這五年來,北大迎來了歷史上發展最好最快的時期。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考察時提出的“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等重要思想,為學校指明了前進方向,為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強大動力。學校整體上達到了世界一流水準,部分基礎前沿學科進入世界頂尖行列,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有了大幅提升。

五年來,教學模式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學生獲得了更多的選擇機會、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好的成長體驗;

五年來,老師靜心治學、學生專心求學,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

五年來,全面深化綜合改革,推進內涵式發展,構建起了更有活力、更高效率、更加開放、更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五年來,主動對接雄安新區,全力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北京“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打造新型智庫,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五年來,全面加強党的建設,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將全面從嚴治党不斷引向深入。

……

“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劍橋,但會有第一個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南大等中國著名學府。我們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律,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五年多的發展歷程,讓北大人進一步深刻地領會到,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提出的新期待和新要求的高度與深意。

矚目明天:守正創新 引領未來

2018年是不尋常的:

這一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

2018年,對於北大來說,更具特殊意義:

這一年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蔡元培先生誕辰150周年,即將迎來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

站在120年歷史節點上的北大,面臨著新時代的考題:

當以怎樣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氣象,來紀念先賢,傳承北大精神?

如何更好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要求,“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如何更好地進行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支撐與智力支撐?

……

“未來,我們仍然要虛心向所有的世界一流大學學習,借鑒先進經驗,瞄準和搶佔世界科技前沿;同時,北大就要有北大的樣子,要保持戰略定力,增強辦學自信,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提出和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等教育理論體系和大學理念,在世界高等教育大變革的時代發出中國聲音、貢獻中國智慧。”郝平認為。

“在這個日新月異、不斷變化的時代,大學應該尋求變革,落後於時代可能會被社會拋棄;但在尋求變革的時候,大學必須辨明本末,不能一味地做時代的追趕者,而是必須明白我們要堅守什麼,什麼是我們的發展根基。”在林建華看來,北大要成為一所面向未來的大學,一方面,要以師生為本,平靜如水,在流淌的光陰中恬淡地培育引領未來的英才;一方面,要投身國家發展進程,激情似火,在熱火朝天的奉獻中不斷夯實未來之塔的基座。

這就需要北大在開啟新征程之後,面向未來,守住根本、把准航向,遵循教育規律,一步一個腳印,埋頭苦幹,扎實前進。

這就需要北大繼續在實施一流大學建設的過程中,抓好黨建工作,確保“黨建”和“創建”一起部署、一起考核、一起落實。強化責任,牢牢掌握意識形態主導權和話語權;繼續實施好“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計畫,努力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引導青年將人生奮鬥匯入民族復興的偉業之中;繼續立足中國國情、彰顯中國特色,繼續探索完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創建道路;繼續落實面向重大前沿問題、重大國家需求、重大學科交叉和重大儀器研發的科學研究導向,更加深入地融入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和健康中國戰略……

1898到2018,大學堂敲響的鐘聲,迴響了整整120年。

鐘聲猶在耳畔,燕園生機盎然。北大正從深厚的歷史積澱中奮勇崛起,和國家一起奮進在新時代。

百廿載初心不改,雙甲子砥礪前行。

我們相信,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在世界文明交匯交流交融的進程中,北大必將不忘初心,保持精神品格,必將凝心聚力,做出無愧於新時代的新貢獻!

《 人民日報 》( 2018年05月01日 01 版)

(責編:周恬、張雋)

一批又一批的北大學生在各領域肩負起引領未來的重任;

廣納賢才,人才隊伍日趨合理。“近者悅,遠者來”是北京大學秉承的人才隊伍建設理念,既能把一流人才“引進來”,還要讓人才特別是年輕人才更好發展。目前北大已形成以兩院院士、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千人計畫”學者為主體的國際一流學者隊伍,以教育部“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為主體的中青年傑出學者隊伍和以校內外各類青年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為主體的優秀青年人才隊伍等組成的三個層次的核心人才隊伍。截至2017年底,北京大學共有中國科學院院士76人(其中雙聘27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9人(其中雙聘10人);此外,北大還有25位教師獲得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多位教師獲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法蘭西道德與政治科學院院士等榮譽;

科研全面迸發活力,優秀成果不斷呈現,突破學科、院系壁壘,學科交叉融合協同創新的制度環境正在形成:鄧宏魁團隊及其合作者近年來在《細胞》雜誌發表多篇文章,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謝曉亮團隊、湯富酬團隊和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教授團隊第一次向世界展示MALBAC技術在試管嬰兒臨床應用的可能性。理學、資訊與工程、人文、社會科學、經濟與管理、醫學等6個綜合交叉學科群致力於推動戰略性、全域性、前瞻性問題研究,提升解決重大問題能力和原始創新能力;

發揚人文社會學科傳統優勢,構建中國特色社會科學理論體系,包括《儒藏》工程、《中華文明史》多語種版本在內的一系列紮根中國本土的社會科學研究蓬勃發展。回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推進區域與國別研究,努力成為這方面的研究重鎮;

不斷拓寬國際化的發展道路,積極推動世界高等教育和人類文明的發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及周邊國家開展教育合作,打造燕京學堂、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孔子學院等重要平臺,舉辦北京論壇、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等學術會議等,促進中外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

特別是這五年來,北大迎來了歷史上發展最好最快的時期。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考察時提出的“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等重要思想,為學校指明了前進方向,為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強大動力。學校整體上達到了世界一流水準,部分基礎前沿學科進入世界頂尖行列,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有了大幅提升。

五年來,教學模式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學生獲得了更多的選擇機會、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好的成長體驗;

五年來,老師靜心治學、學生專心求學,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

五年來,全面深化綜合改革,推進內涵式發展,構建起了更有活力、更高效率、更加開放、更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五年來,主動對接雄安新區,全力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北京“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打造新型智庫,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五年來,全面加強党的建設,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將全面從嚴治党不斷引向深入。

……

“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劍橋,但會有第一個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南大等中國著名學府。我們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律,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五年多的發展歷程,讓北大人進一步深刻地領會到,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提出的新期待和新要求的高度與深意。

矚目明天:守正創新 引領未來

2018年是不尋常的:

這一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

2018年,對於北大來說,更具特殊意義:

這一年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蔡元培先生誕辰150周年,即將迎來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

站在120年歷史節點上的北大,面臨著新時代的考題:

當以怎樣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氣象,來紀念先賢,傳承北大精神?

如何更好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要求,“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如何更好地進行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支撐與智力支撐?

……

“未來,我們仍然要虛心向所有的世界一流大學學習,借鑒先進經驗,瞄準和搶佔世界科技前沿;同時,北大就要有北大的樣子,要保持戰略定力,增強辦學自信,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提出和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等教育理論體系和大學理念,在世界高等教育大變革的時代發出中國聲音、貢獻中國智慧。”郝平認為。

“在這個日新月異、不斷變化的時代,大學應該尋求變革,落後於時代可能會被社會拋棄;但在尋求變革的時候,大學必須辨明本末,不能一味地做時代的追趕者,而是必須明白我們要堅守什麼,什麼是我們的發展根基。”在林建華看來,北大要成為一所面向未來的大學,一方面,要以師生為本,平靜如水,在流淌的光陰中恬淡地培育引領未來的英才;一方面,要投身國家發展進程,激情似火,在熱火朝天的奉獻中不斷夯實未來之塔的基座。

這就需要北大在開啟新征程之後,面向未來,守住根本、把准航向,遵循教育規律,一步一個腳印,埋頭苦幹,扎實前進。

這就需要北大繼續在實施一流大學建設的過程中,抓好黨建工作,確保“黨建”和“創建”一起部署、一起考核、一起落實。強化責任,牢牢掌握意識形態主導權和話語權;繼續實施好“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計畫,努力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引導青年將人生奮鬥匯入民族復興的偉業之中;繼續立足中國國情、彰顯中國特色,繼續探索完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創建道路;繼續落實面向重大前沿問題、重大國家需求、重大學科交叉和重大儀器研發的科學研究導向,更加深入地融入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和健康中國戰略……

1898到2018,大學堂敲響的鐘聲,迴響了整整120年。

鐘聲猶在耳畔,燕園生機盎然。北大正從深厚的歷史積澱中奮勇崛起,和國家一起奮進在新時代。

百廿載初心不改,雙甲子砥礪前行。

我們相信,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在世界文明交匯交流交融的進程中,北大必將不忘初心,保持精神品格,必將凝心聚力,做出無愧於新時代的新貢獻!

《 人民日報 》( 2018年05月01日 01 版)

(責編:周恬、張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