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為何清軍胸前有的是兵字有的是勇字?雖一字之差,地位卻天壤之別

為何清軍胸前有的是“兵”字, 有的是“勇”字?雖一字之差, 地位卻天壤之別。

1601年, 努爾哈赤將其部分為了四旗。 1615年, 又將其擴建為八旗。 這就是八旗制度的雛形。 1616年, 努爾哈赤稱汗自立, 建後金國。 當時所謂的八旗制度, 就是軍政合一、兵民合一。 旗民以兵為業, 世代為兵, 這無疑成為了清朝軍事之核心。

後來, 這套制度經過不斷的發展, 成為了一套成熟的、管理有效的、等級分明的兵制。 他們不僅有統一的裝扮, 而且還有統一的訓練方法。 可是,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有一些清兵的服裝是“兵”字, 有一些則是“勇”字。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呢?又有什麼重要的含義嗎?下面請跟隨小編的步伐, 一起去一探究竟吧。

首先, 讓我們來瞭解一下“兵”。 制服上有“兵”字的是清朝的正規軍, 也就是八旗軍或者是綠營軍。 其中, 八旗兵是由滿人組成的軍隊, 他們一般負責都城的安全,

而且八旗兵是世兵制, 是在16歲以上的八旗男性子弟中挑選的。 綠營兵則是由漢人組成的, 因為清朝的統治者是滿人, 所以綠營兵主要負責駐守地方。

現如今, 我國拍攝的電視劇中, 大部分出現的都是綠營軍, 因為他們的人數比八旗軍多太多了。 雖然綠營軍和八旗軍都是正規軍, 但是他們兩者之間的待遇卻相差太多了。 但是沒辦法, 誰讓八旗軍是滿人呢?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下, 制服上有“勇”字的士兵。 他們其實就是現如今的民兵, 或者說是民間的預備役。 “勇”的歷史必須從太平天國時期開始說起, 當時清朝政府因為兵力不足, 所以只能從民間組建軍隊。 其中, 最著名的當屬曾國藩領導的湘軍。 他們的軍餉是由當地財政撥款的。 雖然待遇比不上親生的八旗軍, 但還算是一個鐵飯碗。

這些有“勇”字的士兵,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那就是不聽從皇帝的指派, 只服從直屬長官的命令。 這其實就為清朝的覆滅, 埋下了伏筆。 因為這就意味著, 皇帝已經開始不再獨自一人掌握天下兵權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