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中藥有毒成分就是有害成分嗎?

網上總有一種聲音, 認為中藥有毒成分就是有害成分, 或者將有毒和有害並稱, 喜歡說“中藥有毒有害成分”, 好像只要有毒的就是有害的。 那麼, 這種說法究竟對不對呢?

中藥

首先, 中國傳統的“毒”字是什麼意思呢?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 毒:厚也。 害人之艸(草), 往往而生。 所以, 毒最根本的含義, 是一種有害的草。 也就是說, “毒”字最初的含義, 確實是有害的意思。 所以, 我們會說所有的中藥都有偏性, 但不會說所有的中藥都有毒性。 就是因為, 毒性是一種非常劇烈的偏性, 不是所有的偏性都可以叫做毒性。 所以, 從《神農本草經》開始, 中藥就分有毒中藥和無毒中藥, 後來更是細化為大毒、有毒、小毒的不同毒性等級。 這說明, 毒性是一種特殊的偏性, 不是所有中藥都有毒性, 其本質就是有害性。

神農本草經

但是, 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還不夠, 因為祖先在面對這些毒性花草的時候, 除了將他們標示出來, 而且還想辦法進行了改造。 為什麼要改造?因為毒性的本質還是偏性(只不過是十分劇烈的偏性), 如果將這種偏性改造地好, 那麼, 當人體病情嚴重、人體本身就離陰陽平衡很遠的時候, 就可以用這種程度比較強的偏性,

來糾正人體比較大的偏頗, 這就是“以毒攻毒”。 那麼, 怎麼改造呢?其實就是中藥的炮製與配伍。 炮製的目的, 就是減毒增效;配伍的目的, 就是減毒增效。 很多毒性中藥在炮製以後, 毒性大減, 臨床使用也較為安全。 看看常見的中成藥裡面, 很少看到生川烏、生草烏、生附子, 卻總能看到制川烏、制草烏、制附子, 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 瞭解這些還是不夠, 剛才說了, “以毒攻毒”的簡單理解, 是用偏性比較劇烈的中藥, 來治療病情比較嚴重的患者。 所以, 怎樣找出這些患者, 十分重要。 怎麼找呢?就是採用傳統中醫辨證論治理論來找的。 因此, 在毒性中藥使用的時候, 一定要注意辨證, 尋找到對證的患者再使用, 而不是誰都可以用。 所以,

不是隨便什麼中藥都可以養生保健的, 哪些中藥不行?傳統認為有毒性的中藥就不行。 但是, 這些有毒性的中藥也不是一無是處, 它們可以用來在病情嚴重的時候、在需要它們的時候, 發揮它們應有的作用。 也就是說, 有毒中藥成分是不是有害, 取決於它的使用。 用的好了, 它就是有益而不是有害, 用的不好, 它就是有害。 完全忽視使用方式, 直接將有毒成分定義為有害, 是大腦太過簡單的認識。

用的好才是真的好

俗話說, “大黃救人無功, 人參殺人無過”, 講的就是這類錯誤認識。 這種錯誤認識只看到了藥物的因素, 而沒有看到用藥的因素, 是不完整的缺心眼認識, 正常人應該摒棄這種錯誤的認識, 而回到辨證論治合理用藥的路上來。

【小金藥師說藥事】系頭條號簽約作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