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病人的情緒也需要“急救”?

當有病人出現意外傷害或突發急症時, 往往出現恐懼、焦慮、煩躁、悲觀等等心理, 家屬、朋友、同事等患者身邊的人除了進行必要的緊急處置以外, 也應留意病人情緒, 進行適當安撫。 有效的心理疏導可以減輕病人的心理壓力, 穩定其情緒, 創造一個良好的急救環境。

一般說來, 急症病人的心態會出現這樣幾種變化。

1、驚慌——大多是突然發病或遭受意外受到創傷, 傷痛自然導致情緒不穩定, 他們有時提出不切合實際等過高要求, 迫切希望得到最好的醫治。

2、恐懼——急性創傷致殘、意外事故毀容, 以及面臨死亡, 擔心日後殘疾, 生活能力喪失, 因此表現出來恐懼心理, 比如大量咯血或嘔血、劇烈疼痛、極度呼吸困難的病人會精神高度緊張, 極度恐懼。 而急性心衰、急性心梗這種瀕死的體驗更會使病人陷入極度的恐懼感、瀕死感而難以自拔。

3、焦慮——患者對病因, 病情發展、治療效果不清楚, 外傷或燒傷患者對需要截肢或整容時擔心未來生活, 會產生焦慮。

4、淡漠——因為責任事故技術事故或者過失導致意外者, 比如車禍肇事方, 往往表現急性心理創傷後的“情緒休克”狀態, 表情冷漠不吱聲, 甚至拒絕接受治療。

5、激動——有一些意外傷害者因為委屈和挫折而失去自控能力, 還有一些服毒、自殺人員, 產生抗拒治療的心理, 常常憤怒、衝動、大喊大叫。

面對這樣的病人, 患者身邊的人應給予適當的交流安慰, 首先穩定情緒。 誠懇自然地詢問病人或家屬的有關情況, 沉著穩定,

嚴肅有序進行急救處理, 在病人面前不宜說“病情這麼重”“怎麼辦”之類語言。 給予病人安慰和必要的心裡指導, 減輕和消除他們的緊張。 其次是理解支持。 對危重病人要理解, 並能諒解其過激行為。 對自殺未遂者不訓斥不嘲諷, 也不能遷怒。 對傷殘病人進行金是必要的心理疏導, 調動病人的主觀能動性, 積極配合搶救治療。 , 還要直到病人家屬配合急救醫生的醫療護理工作, 共同提高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 如果現場條件允許, 儘量給病人提供一個舒適的治療環境, 創造安全可靠和諧的救治氛圍。 (深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