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弘揚勞動精神 書寫奮鬥篇章

編者按:

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 五一勞動節來臨之際, 本報記者採訪了幾位元來自基層的勞動者, 積極營造全社會尊敬勞動模範、弘揚勞模精神的氛圍, 讓誠實勞動、勤勉工作蔚然成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新的征程在我們腳下展開, 更需要弘揚勞動的精神價值、唱響勞動的時代讚歌, 以拼搏賡續傳統、以奮鬥開創明天。 讓我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 銘記總書記提出的“始終發揚偉大奮鬥精神, 創造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教誨,

為新青海建設書寫更加出彩的奮鬥篇章。

把脈風雲變幻的“ 鐵娘子”

去年8 月, 在中央文明辦舉辦的“中國好人榜”發佈儀式中, 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氣象局測報員王曉青受到表彰, 成為我省氣象部門的楷模。 澤庫縣地處青海省東南部, 高寒缺氧, 平均海拔3700米, 是三江源自然保護核心區。

王曉青說, 澤庫縣氣象站屬於國家一類艱苦站, 海拔高、氣候惡劣。 剛參加工作時, 職工們住的是土坯房, 燒的是牛糞蛋, 工資只有幾十元, 可即便這樣, 她還是深愛著自己選擇的工作。

“十年前, 職工吃菜都要盼著運輸車從300多公里外的西寧、臨夏等地拉來, 等拉到澤庫, 很多菜都已經不新鮮了, 乾脆, 我就動員大家利用業餘時間在玻璃溫室內種上了大棚蔬菜,

連當地牧民都誇我是個‘鐵娘子’, 我聽了挺驕傲的, 這就是我們氣象人的精神!”現年50多歲的王曉青, 雖已頭髮花白, 但精氣神兒卻很足。

據澤庫縣氣象局局長唐仲峰介紹, 多年來, 王曉青在完成地面測報工作的同時, 擔任測報組長, 兼職牧氣、生態環境監測工作, 編發氣象報告和記錄處理, 發報基數達到數萬計, 從未發生任何責任性事故和重大差錯, 出色地完成了各項業務指標。

唐仲峰說, 這幾年, 單位也陸續新分配來幾位大學生, 工作經驗少, 王曉青積極發揮老觀測員業務熟練的優勢組織業務培訓, 通過“傳、幫、帶”很快使他們具備了獨立值班的能力, 如今, 這些大學生都能獨當一面。

“王老師經常教育我們說, 氣象人就是懷揣人間冷暖、把脈風雲變幻, 所以要不斷學習業務知識。 為了營造學習氛圍, 她還為自己和全站職工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計畫, 在她的影響下, 目前我們已經建立了每週學習制度。 ”剛入職的大學生王銀萍說起自己的師傅, 更多的是敬佩。

王曉青說, 隨著氣象事業現代化建設步伐加快, 基層台站一批先進設備和觀測系統相繼投入使用, 作為專業性較強的業務單位, 如果不學習, 就無法掌握觀測設備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雪災導致牧民群眾家的牛羊成群死亡的事歷歷在目, 如果我們能提升預測準確率, 就能讓群眾減少損失。 幹這一行, 就得活到老學到老。 ”

“我對這片草原有感情, 因為父母親就在這裡工作了一輩子。

如今, 他們退休回了山東老家, 我不能經常去看望他們, 覺得有些愧疚。 丈夫說, 你當著多大個官, 常年如此奉獻, 好像缺了你氣象站就不轉了!我笑著回應他, 我的官是管‘天’的官, 有比這更大的官嗎?”

眼觀雨季變化, 耳聽雷鳴轟聲。 爬上觀測箱對溫度、氣壓、濕度、風向進行觀測與記錄, 蹲在地表溫度計上進行觀測……這就是氣象測報員日復一日的工作寫照。 也許對他們來說, 這份工作意味著枯燥乏味、滿目荒涼, 雖然發出去的預報只有寥寥數語, 可是背後付出的心血只有自己心裡明白。

據瞭解, 王曉青已在澤庫氣象局工作了37年之久。 一直以來, 她經常主動放棄休假時間, 加班加點地工作, 甚至一連21年都沒回山東老家過年,

在面對家庭和工作難以兩全的時候, 她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工作。

鬥轉星移, 光陰荏苒。 多年來, 王曉青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比她早來或晚到的同事, 用她的話說, 自己是澤庫氣象局的“老房東”, 同事們評價她是澤庫氣象事業發展史的見證人和活檔案。 2011年、 2014年, 王曉青被中國氣象局授予全國氣象部門“品質優秀測報員”稱號, 同時, 連續5 年被黃南州氣象局評為全州氣象部門先進個人。

“目前氣象服務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 天氣預報已存在於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人工影響天氣、天氣預報 準確 率、服務 能力 都有 很大 提高。 雖然快退休了, 但是如果身體條件允許, 我還想多幹幾年!”王曉青說道。

一位的優秀醫生的“ 仁者心”

“我找山珍勳大夫,他不在的話我改天再來。”在醫院的導診處,一大早趕來看病的老人虎華祥,向工作人員打聽山醫生。今天恰逢山醫生出診,老人掛了號來到診室外,發現像他這樣特地來找山醫生看病的人,站滿了10多米長的過道。

47歲的山珍勳,是門源回族自治縣中醫院心血管科的醫生,但來找他看病的卻不只是這種病的患者。 “山醫生對自己要求高,所以對各科的疾病都有所鑽研,尤其擅長心血管疾病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副院長萬全正說著,拿起了一張《出診表》,其中的資訊表明,山醫生坐診的不止一個科室,而且從週一到週六基本都有排班。

事實上,來找山醫生看病的患者很多都直接要求掛山醫生的號,並不在意到底是哪個科,所以山醫生出診時經常接待不同病症的患者。這麼多人找山醫生,當然是因為他的醫術好。早在1994年,剛從海北衛校畢業不久 的山 珍勳 ,被派 往北 山鄉 衛生院。有位30歲的女性急重型肝炎患者,因為家庭貧困無力支付醫藥費,放棄治療從縣醫院出院回家。後來家屬找到山珍勳大夫,希望他能減輕患者的病痛。 “當時我從醫不久,對待病情這麼重的病人也沒太大把握,她家裡人說只要讓她不疼就行,可我覺得還是有希望一搏。”他用所學的中醫知識先對病人進行調理,見確有起色就配合著西藥雙措並舉來治療,結果病人竟然轉危為安。 “當時只是控制住了病情並未治癒,所以後來的7 年間,我對她一直不間斷隨診。”山珍勳回憶,為了治療這位病人,他廢寢忘食查閱資料,也讓他對自己的工作更加有信心。

後來的從醫經歷中,每當遇到這樣棘手的病案,山珍勳都迎難而上,把挑戰當做成長的機遇,他的醫術也隨之更上一層樓。 2004年,已在縣醫院工作的他,接診了浩門鎮疙瘩村一位產後風濕症的患者, “這位產婦出院乘坐馬車回家時受寒了,到家後身體僵硬,無法哺乳、生活也不能自理,她的丈夫魏建明和公公來找我,我直接去她家裡診治,先進行針灸再配合湯藥, 3天后漸漸開始好轉了。”之後的一個月裡,山珍勳每隔3 — 4 天就去患者家裡複診,終於將其治癒,他也在治療風濕病上有所建樹。

事實上,山珍勳對自己醫術的期望一直很高, 1994年自費到青海省中醫院 進修 一年 ,在後 來的 從醫 過程中,他善於積累、勤於鑽研,結合豐富的臨床經驗,撰寫論文10餘篇,在省內外醫學期刊上發表。在國家級醫學刊 物上 發表 的論 文中 ,有三 篇獲《優秀論文證書》,一篇獲“科技進步三等獎”。

醫德為品,醫術為質,山珍勳的事蹟詮釋了一位優秀醫者的感人品質。2017年,山珍勳被評為門源回族自治縣第三屆“道德模範”中的“敬業奉獻模範”。而他始終用自己愛崗敬業、不懈進取的工作精神,在平凡的崗位上豎起模範的旗幟。

藏藥研發隊伍裡的“ 發明家”

“五一”前夕,記者在金訶藏藥股份有限公司的實驗室裡見到了一位正在運用高效液相色譜儀,進行“安兒甯顆粒”品質標準研究的分析員。他叫杜連平,是金訶藏藥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藥品工藝品質技師,他正在做的就是要分析出如何能進一步提升藥品的工藝水準和品質標準。放下手中的試管,杜連平說道, “雖然這款藥品已經被收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但是,藥品的工藝水準和品質標準在不斷提升,我們要做的就是堅持不懈地把好第一道關。”

杜連平回憶道,他是在入職金訶藏藥 後,才對 藏藥 有了 更深 的認 識和切身的體會。藏藥是青藏高原民族醫 藥的 珍寶 ,作為 青海 省的 特色產業,有其獨特的魅力。但是杜連平發現,由於工藝較落後,產量較小,藏藥並不為很多人知曉。也就是從那時起他產生了提高藏藥生產工藝和產品品質的想法。

有了想法就要付諸行動,那時的他一心撲在實驗室的工作中,做原輔材料檢測、收集檢測資料、整理圖譜檔案、編制品質標準,跟著有豐富經驗的老同事學習。有些供應商無法提供的藏藥材,他就跟著前輩一起山上采,杜連平一招一式地學,一項一項地做試驗,積極參與各種研發專案,積累經驗,發表學術論文,慢慢變成了分析員裡的佼佼者。現在,他依舊會帶著學生和徒弟上山采藥,杜連平總說: “藏藥材對自然條件、生長環境都有要求,自己上山采藥學到的是不同于書本上的知識,如何辨別、如何採摘、如何存放等等都是對自己的一種鍛煉。”在試驗中,杜連平也是努力進取、不斷創新。印象最深刻的就是, 2016年顆粒車間制粒製備軟材環節時,浸膏與白糖比例通常無法突破1:10 ,白糖的比例越大越容易制粒,反之則難以成型。杜連平就和生產人員不分晝夜地對白糖、浸膏等原、輔料的比例進行分析、對比,並根據不同批次參數進行反復試驗,使得浸膏與白糖比例達到1:7.6 ,這樣顆粒的細微性不僅能得到保證,而且提高了藥品的內在品質。

坐在 杜連 平旁 邊的 同事 袁發 榮接過 話茬 說: “別 看老 杜是 個‘糙 漢子’,他比我們心細著咧。不僅能發現問題,還會解決問題。”原來,在一次生產過程中,杜連平發現制粒沸騰乾燥機流化床在來回推拉中車輪對地面的磨損很嚴重,地面起塵清場後容易積水,這樣就不符合藥品生產規範,而且流化床每年都需要維修。杜連平發現問題以後就開始動手解決,同事們經常看到他對著流化床敲敲打打,但都不知道他在幹什麼。直到後來才明白,杜連平在流化床下增加了不銹鋼行車軌道,改造後的流化床在軌道內做往復運動,避免了地面磨損,而且還符合藥品生產規範。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老杜是我們公司出了名的‘發明家’,”袁發榮接著說道, “老杜參與的科研專案就有十余項,還有兩項發明專利呢。”

在一次機緣巧合下,杜連平看到了一件精美絕倫的漆器,上面髹黑飾朱,兩種顏色讓杜連平感覺到了漆器的高端與大氣。久久不能忘懷的他,忽然想到青海的紅枸杞和黑枸杞也是這兩 種顏 色,為什 麼不 能融 合到 一起?反復琢磨,不停試驗,杜連平發明了紅黑枸杞雙層片的專利,並且已經計畫在2018進入市場進行推廣。杜連平撓撓頭說: “其實有些發明專利的靈感都是來源於生活,看到一樣東西,我就會想能不能把它應用在藏藥裡,也是希望自己能在繼承和弘揚藏醫藥文化中貢獻一份力量。”

險情搶修隊伍裡的“ 女漢子”

4月 29日 ,“五 一”小長 假第 一天,海東市平安區森昌天然氣有限公司的 廠區 內,你能 看到 只有 幾個 在“家”管護設備的工人,其餘大多職工都在平安區各重要管道沿線,為輸氣管道做著安全排查。

徐鶴香,這個常年奮戰在工作一線,險情 搶修 隊伍 裡為 數不 多的 女性,幾次電話相約,幾次的回答都是“再一會就好” “馬上就到”。因為“五一”期間既是用氣的高峰期,又是人員較為吃緊的時期,為保障安全供汽所有搶修隊人員都在24小時工作狀態中,原本可以休息的徐鶴香,此刻卻仍在工作崗位上忙碌。

“她是我們企業的全能職工,一線搶修幹過,工程預算幹過,後勤保障幹 過,現在 既幹 行政 又幹 投訴 接待,還兼職著搶修保障工作。”在等待期間,森昌天然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馮登興談起徐鶴香,用了七個字概括“業務能手、女漢子”。

工作10年來,徐鶴香不僅連續8年被評為單位的“先進工作者”,更是海東市建市後的第一批“青年崗位能手”獲得者,成為了當地青年勞動者們的模範和榜樣。

“這個女同志你不得不服啊!”這是森昌天然氣有限公司上上下下的男同事們對徐鶴香的一致評價。愛崗敬業、工作踏實,多年來無論她在哪個崗位上,都讓五大三粗的男同事們折服。

“那是在2011年的大年初二,燃氣管道洩漏後被煙花引燃,當時情況很緊急……”說起徐鶴香,曾和她在一個搶修隊幹過的董占龍,講起了至今讓他佩服不已的往事。

2011年 的大 年初 二徐 鶴香 原本已經下班,可以回互助老家和家人團聚過年,然而當時還負責著搶修後勤保障工作的徐鶴香,臨走時接到了燃氣管 道泄 漏並 引燃 的重 大故 障電話。 “按理說她通知完我們搶修隊,完全可以回家過年。”讓董占龍沒想到的是,徐鶴香換上了工作服,和他們一起從下午的4 點多開始排查,直至燃氣管道洩漏點被找到,此時徐鶴香已經“義務”工作了十二個小時多。

徐鶴香的工作地平安區,距離位於互助土族自治縣塘川鎮的家,有40公里的距離,一個小時的路程徐鶴香每月只往返一趟。 “不管你是否休息,只要在單位,一有險情就得出動。”就為了這個在森昌天然氣有限公司不成文的規定,徐鶴香幾乎放棄了自己90%的假期。

下午4 時,隨著檢修隊輪換人員的車輛駛入廠區,徐鶴香第一次出現在了記者的視野。眼前的徐鶴香穿著工作服尋覓不出女人的嬌美,反倒給人一種幹練和潑辣的印象。

對熟知徐鶴香的人來說,這只是她的一面。溫柔端莊、耐心細心、微笑待 人也 是徐 鶴香 工作 的重 要一面。 2015年,徐鶴香負責公司的行政和投訴處理工作,曾經的“女漢子”如今要以柔克剛, “工作能否勝任?”成為了當時很多同事矚目的焦點。

“宰相肚裡能撐船,徐姐就是宰相。”在辦公室同事閆曉麗的眼裡,徐鶴香是上得“戰場”入得“廳堂”的完美女人。

4年多的投訴調節工作中,徐鶴香始終奉行著一個信條“打不還手罵不還嘴。”如今,曾經的“常客”不再登門,而變成了遇見後的寒暄。

榜樣 的背 後是 一樁 樁一 件件 令人折服的付出,無論是一線的搶修還是後 勤服 務,徐鶴 香都 在用 自己 的“百變”適應著每個崗位,並創造著一個又一個的佳績。

一位的優秀醫生的“ 仁者心”

“我找山珍勳大夫,他不在的話我改天再來。”在醫院的導診處,一大早趕來看病的老人虎華祥,向工作人員打聽山醫生。今天恰逢山醫生出診,老人掛了號來到診室外,發現像他這樣特地來找山醫生看病的人,站滿了10多米長的過道。

47歲的山珍勳,是門源回族自治縣中醫院心血管科的醫生,但來找他看病的卻不只是這種病的患者。 “山醫生對自己要求高,所以對各科的疾病都有所鑽研,尤其擅長心血管疾病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副院長萬全正說著,拿起了一張《出診表》,其中的資訊表明,山醫生坐診的不止一個科室,而且從週一到週六基本都有排班。

事實上,來找山醫生看病的患者很多都直接要求掛山醫生的號,並不在意到底是哪個科,所以山醫生出診時經常接待不同病症的患者。這麼多人找山醫生,當然是因為他的醫術好。早在1994年,剛從海北衛校畢業不久 的山 珍勳 ,被派 往北 山鄉 衛生院。有位30歲的女性急重型肝炎患者,因為家庭貧困無力支付醫藥費,放棄治療從縣醫院出院回家。後來家屬找到山珍勳大夫,希望他能減輕患者的病痛。 “當時我從醫不久,對待病情這麼重的病人也沒太大把握,她家裡人說只要讓她不疼就行,可我覺得還是有希望一搏。”他用所學的中醫知識先對病人進行調理,見確有起色就配合著西藥雙措並舉來治療,結果病人竟然轉危為安。 “當時只是控制住了病情並未治癒,所以後來的7 年間,我對她一直不間斷隨診。”山珍勳回憶,為了治療這位病人,他廢寢忘食查閱資料,也讓他對自己的工作更加有信心。

後來的從醫經歷中,每當遇到這樣棘手的病案,山珍勳都迎難而上,把挑戰當做成長的機遇,他的醫術也隨之更上一層樓。 2004年,已在縣醫院工作的他,接診了浩門鎮疙瘩村一位產後風濕症的患者, “這位產婦出院乘坐馬車回家時受寒了,到家後身體僵硬,無法哺乳、生活也不能自理,她的丈夫魏建明和公公來找我,我直接去她家裡診治,先進行針灸再配合湯藥, 3天后漸漸開始好轉了。”之後的一個月裡,山珍勳每隔3 — 4 天就去患者家裡複診,終於將其治癒,他也在治療風濕病上有所建樹。

事實上,山珍勳對自己醫術的期望一直很高, 1994年自費到青海省中醫院 進修 一年 ,在後 來的 從醫 過程中,他善於積累、勤於鑽研,結合豐富的臨床經驗,撰寫論文10餘篇,在省內外醫學期刊上發表。在國家級醫學刊 物上 發表 的論 文中 ,有三 篇獲《優秀論文證書》,一篇獲“科技進步三等獎”。

醫德為品,醫術為質,山珍勳的事蹟詮釋了一位優秀醫者的感人品質。2017年,山珍勳被評為門源回族自治縣第三屆“道德模範”中的“敬業奉獻模範”。而他始終用自己愛崗敬業、不懈進取的工作精神,在平凡的崗位上豎起模範的旗幟。

藏藥研發隊伍裡的“ 發明家”

“五一”前夕,記者在金訶藏藥股份有限公司的實驗室裡見到了一位正在運用高效液相色譜儀,進行“安兒甯顆粒”品質標準研究的分析員。他叫杜連平,是金訶藏藥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藥品工藝品質技師,他正在做的就是要分析出如何能進一步提升藥品的工藝水準和品質標準。放下手中的試管,杜連平說道, “雖然這款藥品已經被收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但是,藥品的工藝水準和品質標準在不斷提升,我們要做的就是堅持不懈地把好第一道關。”

杜連平回憶道,他是在入職金訶藏藥 後,才對 藏藥 有了 更深 的認 識和切身的體會。藏藥是青藏高原民族醫 藥的 珍寶 ,作為 青海 省的 特色產業,有其獨特的魅力。但是杜連平發現,由於工藝較落後,產量較小,藏藥並不為很多人知曉。也就是從那時起他產生了提高藏藥生產工藝和產品品質的想法。

有了想法就要付諸行動,那時的他一心撲在實驗室的工作中,做原輔材料檢測、收集檢測資料、整理圖譜檔案、編制品質標準,跟著有豐富經驗的老同事學習。有些供應商無法提供的藏藥材,他就跟著前輩一起山上采,杜連平一招一式地學,一項一項地做試驗,積極參與各種研發專案,積累經驗,發表學術論文,慢慢變成了分析員裡的佼佼者。現在,他依舊會帶著學生和徒弟上山采藥,杜連平總說: “藏藥材對自然條件、生長環境都有要求,自己上山采藥學到的是不同于書本上的知識,如何辨別、如何採摘、如何存放等等都是對自己的一種鍛煉。”在試驗中,杜連平也是努力進取、不斷創新。印象最深刻的就是, 2016年顆粒車間制粒製備軟材環節時,浸膏與白糖比例通常無法突破1:10 ,白糖的比例越大越容易制粒,反之則難以成型。杜連平就和生產人員不分晝夜地對白糖、浸膏等原、輔料的比例進行分析、對比,並根據不同批次參數進行反復試驗,使得浸膏與白糖比例達到1:7.6 ,這樣顆粒的細微性不僅能得到保證,而且提高了藥品的內在品質。

坐在 杜連 平旁 邊的 同事 袁發 榮接過 話茬 說: “別 看老 杜是 個‘糙 漢子’,他比我們心細著咧。不僅能發現問題,還會解決問題。”原來,在一次生產過程中,杜連平發現制粒沸騰乾燥機流化床在來回推拉中車輪對地面的磨損很嚴重,地面起塵清場後容易積水,這樣就不符合藥品生產規範,而且流化床每年都需要維修。杜連平發現問題以後就開始動手解決,同事們經常看到他對著流化床敲敲打打,但都不知道他在幹什麼。直到後來才明白,杜連平在流化床下增加了不銹鋼行車軌道,改造後的流化床在軌道內做往復運動,避免了地面磨損,而且還符合藥品生產規範。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老杜是我們公司出了名的‘發明家’,”袁發榮接著說道, “老杜參與的科研專案就有十余項,還有兩項發明專利呢。”

在一次機緣巧合下,杜連平看到了一件精美絕倫的漆器,上面髹黑飾朱,兩種顏色讓杜連平感覺到了漆器的高端與大氣。久久不能忘懷的他,忽然想到青海的紅枸杞和黑枸杞也是這兩 種顏 色,為什 麼不 能融 合到 一起?反復琢磨,不停試驗,杜連平發明了紅黑枸杞雙層片的專利,並且已經計畫在2018進入市場進行推廣。杜連平撓撓頭說: “其實有些發明專利的靈感都是來源於生活,看到一樣東西,我就會想能不能把它應用在藏藥裡,也是希望自己能在繼承和弘揚藏醫藥文化中貢獻一份力量。”

險情搶修隊伍裡的“ 女漢子”

4月 29日 ,“五 一”小長 假第 一天,海東市平安區森昌天然氣有限公司的 廠區 內,你能 看到 只有 幾個 在“家”管護設備的工人,其餘大多職工都在平安區各重要管道沿線,為輸氣管道做著安全排查。

徐鶴香,這個常年奮戰在工作一線,險情 搶修 隊伍 裡為 數不 多的 女性,幾次電話相約,幾次的回答都是“再一會就好” “馬上就到”。因為“五一”期間既是用氣的高峰期,又是人員較為吃緊的時期,為保障安全供汽所有搶修隊人員都在24小時工作狀態中,原本可以休息的徐鶴香,此刻卻仍在工作崗位上忙碌。

“她是我們企業的全能職工,一線搶修幹過,工程預算幹過,後勤保障幹 過,現在 既幹 行政 又幹 投訴 接待,還兼職著搶修保障工作。”在等待期間,森昌天然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馮登興談起徐鶴香,用了七個字概括“業務能手、女漢子”。

工作10年來,徐鶴香不僅連續8年被評為單位的“先進工作者”,更是海東市建市後的第一批“青年崗位能手”獲得者,成為了當地青年勞動者們的模範和榜樣。

“這個女同志你不得不服啊!”這是森昌天然氣有限公司上上下下的男同事們對徐鶴香的一致評價。愛崗敬業、工作踏實,多年來無論她在哪個崗位上,都讓五大三粗的男同事們折服。

“那是在2011年的大年初二,燃氣管道洩漏後被煙花引燃,當時情況很緊急……”說起徐鶴香,曾和她在一個搶修隊幹過的董占龍,講起了至今讓他佩服不已的往事。

2011年 的大 年初 二徐 鶴香 原本已經下班,可以回互助老家和家人團聚過年,然而當時還負責著搶修後勤保障工作的徐鶴香,臨走時接到了燃氣管 道泄 漏並 引燃 的重 大故 障電話。 “按理說她通知完我們搶修隊,完全可以回家過年。”讓董占龍沒想到的是,徐鶴香換上了工作服,和他們一起從下午的4 點多開始排查,直至燃氣管道洩漏點被找到,此時徐鶴香已經“義務”工作了十二個小時多。

徐鶴香的工作地平安區,距離位於互助土族自治縣塘川鎮的家,有40公里的距離,一個小時的路程徐鶴香每月只往返一趟。 “不管你是否休息,只要在單位,一有險情就得出動。”就為了這個在森昌天然氣有限公司不成文的規定,徐鶴香幾乎放棄了自己90%的假期。

下午4 時,隨著檢修隊輪換人員的車輛駛入廠區,徐鶴香第一次出現在了記者的視野。眼前的徐鶴香穿著工作服尋覓不出女人的嬌美,反倒給人一種幹練和潑辣的印象。

對熟知徐鶴香的人來說,這只是她的一面。溫柔端莊、耐心細心、微笑待 人也 是徐 鶴香 工作 的重 要一面。 2015年,徐鶴香負責公司的行政和投訴處理工作,曾經的“女漢子”如今要以柔克剛, “工作能否勝任?”成為了當時很多同事矚目的焦點。

“宰相肚裡能撐船,徐姐就是宰相。”在辦公室同事閆曉麗的眼裡,徐鶴香是上得“戰場”入得“廳堂”的完美女人。

4年多的投訴調節工作中,徐鶴香始終奉行著一個信條“打不還手罵不還嘴。”如今,曾經的“常客”不再登門,而變成了遇見後的寒暄。

榜樣 的背 後是 一樁 樁一 件件 令人折服的付出,無論是一線的搶修還是後 勤服 務,徐鶴 香都 在用 自己 的“百變”適應著每個崗位,並創造著一個又一個的佳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