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道光皇帝何出此言?“朕至誠待物,從不以逆夷為懷”


第一次鴉片戰爭, 道光皇帝從廣州至長江口的中英各場戰爭的實際結局中, 似乎感悟到了什麼。 這種結局在前線欽差、將帥的奏摺中是模糊不清的。 奏摺大都反映旗勇將兵如何英勇、如何計謀, 英夷如何利用漢奸、如何刁猾凶蠻, 一場戰鬥後外夷表現“尚恭順”等等。 這種戰鬥場面讓皇宮裡的皇帝一頭霧水, “喪盡天良”是他罵人的常用語(清朝歷代皇帝之最)。 罵人歸罵人, 對戰場的感悟得靠自己。

在英軍佔領定海、鎮海、寧波、“楊威”將軍奕經寧波戰敗後, 道光皇帝似乎感悟到了。 他發上諭說:

“朕至誠待物, 從不以逆夷為懷, 如果得利相安, 不致別圖滋擾, 區區之施, 實非所吝, 蠢爾丑類, 何足為仇。 ”

這種遮遮掩掩、會產生歧義、需要臣下細細揣摩的上諭, 實質反映了皇帝自身的虛弱。 皇朝唯我獨大的統治心理, 使他羞於把自己真實的想法坦誠表達, 只讓臣下去體味,

這是產生“投降派”的原因, 這也是皇帝隨著實際形勢進展不同而可以斥責臣下的理由。 然而事實是, 這種遮羞布的上諭, 也許只為皇帝自己避免了責任, 對實際局勢的糜爛一無所補, 經辦“夷務”者都成了首鼠兩端、揣摩皇帝心理、推諉責任的人——皇帝本人在作著示範呢!這是上下一體推諉責任的心理。

後人可以站在道光皇帝的立場上為他總結一下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 首先, 刁民漢奸勾結外夷(剿辦夷務者的奏摺大都充斥了漢奸、刁民字樣);其二, 官兵、地方官怕死、推諉。 這兩點是人的角度。 其三, 武器低劣。 第一點總結會使他繼續與民為敵, 這是一貫的統治本質;第二點總結實際根源在自身;第三點總結即成為後來半個世紀的“洋務運動”。 這種以自身利益為第一要義的失敗認知, 最終也將成為一頭霧水。

後人也可以注意到, 道光朝只出現了“失職”和“推諉”者, 林則徐、奕山、奕經、琦善、伊裡布、耆英都在此列, 沒有出現皇帝口中的“奸臣”、“賣國賊”。 因為道光帝內心實際知道, 妥協、投降的最終責任在自身, 他是全部事務的獨裁者。 “天下”是“朕”的, 只有他才有資格決定可否賣國, 所以他臨終自降升廟規格。 只在咸豐皇帝繼位以後, 才把這種失敗的責任完全都推罪給了這些前朝舊臣(林則徐有抗外經歷不在其列)。 咸豐帝賜死首鼠兩端者耆英,

削職推諉責任者穆彰阿(伊裡布已病死, 琦善被派往鎮壓太平天國的北大營去將功贖罪, 奕字輩兩皇親調崗易官), 以表示抗外的決心。 咸豐帝的上諭, 才實際成就了這些人“奸臣”、“賣國賊”的蓋棺定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