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就是雄安的奮鬥大軍!

這是一個群體的影像

也是偉大時代的素描

他們是一群來自五湖四海

各行各業的建設者

相聚在雄安新區這座“未來之城”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

將雄安新區打造成

高品質發展的“樣板之城”

“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

只有奮鬥的人生

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

“五一”勞動節前夕

新華社記者實地探訪雄安新區

記錄下他們奮鬥的模樣

4月28日, 在京雄城際鐵路工程五標段小型構件預製廠場地建設現場,

工人們用擊掌的方式相互鼓勁。 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機器轟鳴奏響雄壯的樂曲

焊花飛濺勾勒五彩的畫卷

京雄城際鐵路

作為雄安新區首個重大交通項目

它的開工標誌著雄安新區

重大基礎設施啟動建設

屆時

京雄之間可實現30分鐘通達

為新區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提供有力支撐

在工程施工現場

從大江南北集結到雄安新區的建設者

正甩開膀子展開一場

高速鐵路建設大會戰

他們踏實肯幹, 一步一個腳印

他們不畏艱險, 攻堅克難

他們的奮鬥

也將連接起小家大國的夢想與榮光

4月26日, 韓正順在京雄城際鐵路工程五標段小型構件預製廠場地建設現場用對講機指揮作業。 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來自中鐵上海工程局京雄城際鐵路

五標二分部的工程師韓正順

自開工以來一直“白加黑、五加二”地幹

“項目部要跑步進場

我們必須迅速組織

人力、物資、設備等資源

加快推進征拆進度和大臨工程建設

扛起這份共築未來的責任和擔當。

這是4月27日在雄安新區“千年秀林”施工現場拍攝的植樹工人。 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在“千年秀林”施工現場

數以千計的植樹工人們

用鍁鎬的叮叮噹當

譜寫出造林的交響曲

曾在黃土裡摸爬滾打的

當地農民成為造林的主力軍

為“雄安綠、新區藍”添枝加葉

一鍬一鏟, 一俯一仰

秀林建設者以樸實的方式

表達著對新區的憧憬、對未來的嚮往

他們滴落下的汗水

浸潤了腳板下的土地

也漸漸染綠我們的視野

清晨時的奮鬥

催開了黃昏時的笑容

也終將成為幸福的源泉

4月27日, 百度智慧駕駛事業群雄安專案經理楊傑在VR體驗教室進行安全教育培訓。 新華社記者 高博 攝

“參與雄安新區建設

是這輩子最熱血沸騰的一次。”

40歲的穀鵬舉

是中建三局雄安市民服務中心

專案總包部安全總監

工作18年來

穀鵬舉參與過眾多項目建設

但能加入雄安的建設團隊

對他而言是見證了歷史

雄安市民服務中心

被譽為“雄安城建第一標”

項目使用了30多項建築新技術

在國內民用建築史上尚屬首次

最高峰時

有7000多人同時在現場施工

專案用時112天便基本完工

在如此高速下

未發生一起安全事故

安全的背後是扎實的培訓

穀鵬舉介紹

專案工地建立了一個

集理論與實操于一體的安全培訓基地

工人進入施工現場前

必須在這裡接受整套安全教育

4月26日,考古工作者王剛在修復南陽遺址出土的文物。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一個新城要立得住須傳承好文脈

注重對歷史文物和歷史風貌的保護

雄安新區在規劃建設中

對這一點格外看重

29歲的王剛是河北雄安新區

文物保護與考古工作站的一員

在容城縣晾馬台鎮南陽村從事

南陽遺址的考古發掘已有近一個月的時間

春季常有風沙

沙土直往鼻腔和嘴裡鑽

考古隊員們每天都要

在田間壟頭蹲10多個小時

從探方到修復室再到宿舍

三點一線的生活枯燥乏味

但在王剛心裡

“能把所學專業與新區建設

結合在一起是一種幸福”

像王剛一樣數以百計的考古工作者

用他們的專注與堅守

為雄安新區文化遺產的保護

奉獻著自己的年華

4月27日,北京自然博物館工作人員王宇在為農民學員講授園林機械知識。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 攝

成為新時代的奮鬥者

先要增強為理想奮鬥的本領

提高新區百姓的就業競爭力

當地政府一直在努力

在安新縣三台鎮高公堤村一處麥田旁

來自保定新興工業技工學校的培訓教師馬順義

正為50多個農民學員講授

如何操作割草機和樹枝修剪機

馬老師講得滿頭大汗,激情四射

大家圍在他四周,聽得非常入神

雄安新區未來將大力發展高新高端產業

當地百姓面臨轉型和角色轉化問題

新區相關部門做好“繡花功夫”

免費為新區百姓提供了

園林綠化、家政、建築等就業創業引導

有著10多年教學經驗的馬順義說

學員們為迎接新生活

不甘落後、比學趕超的勁兒很足

這種內生動力是一種寶貴財富

4月26日,中國雄安集團生態建設投資公司副總經理彭旭更(右)在“千年秀林”施工現場研究規劃。新華社記者 高博 攝

“面對新區的高起點

總有一種本領恐慌。”

中國雄安集團生態建設投資公司

副總經理彭旭更是第一批

來雄安新區的建設者

他對新區建設有著別樣的感受

很多城市從修路架橋開始建設

雄安新區則堅持生態優先

從植樹造林開始

高起點,新夢想

藍綠交織是雄安的底色

未來藍綠空間將占整個城市的70%

去年秋季

新區已經植樹26萬株

今年將再造10萬畝苗景兼用林

未來新區森林面積將達百萬畝

在彭旭更心中

雄安這個平臺很偉大

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建設者

自己今後一定要加倍努力

才能擔得起建設新區的重任

4月26日,白洋澱保潔員劉四龍在白洋澱棧道附近水面划船清理澱面垃圾。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 攝

在白洋澱

每天在水上划船行程30裡

打撈垃圾的劉四龍

在陽光下揮汗的樣子格外有神采

從小居住在白洋澱岸邊的劉四龍

是安新縣大王鎮南六村村民

去年成為白洋澱的一名保潔員

每天早出晚歸在澱裡划船撿垃圾

才42歲的他雖然有時候累得腿出現浮腫

但換來的是家鄉的好環境

他心裡覺得值

“近兩三年

白洋澱水質有所好轉

原來不常見的魚和鳥又能看到了

自己別提多高興了”

當前

白洋澱生態修復工程

正緊鑼密鼓進行

未來雄安

將鑲嵌在藍綠交織的生態空間之中

監製:孫傑

策劃:王洪峰

統籌:賴向東、張濤、王貞

記者:牟宇、王曉、朱旭東、高博、楊世堯

設計:耿宇

編輯:關開亮、徐步雲、徐祥達、李永錫

新華社記者 高博 攝

“參與雄安新區建設

是這輩子最熱血沸騰的一次。”

40歲的穀鵬舉

是中建三局雄安市民服務中心

專案總包部安全總監

工作18年來

穀鵬舉參與過眾多項目建設

但能加入雄安的建設團隊

對他而言是見證了歷史

雄安市民服務中心

被譽為“雄安城建第一標”

項目使用了30多項建築新技術

在國內民用建築史上尚屬首次

最高峰時

有7000多人同時在現場施工

專案用時112天便基本完工

在如此高速下

未發生一起安全事故

安全的背後是扎實的培訓

穀鵬舉介紹

專案工地建立了一個

集理論與實操于一體的安全培訓基地

工人進入施工現場前

必須在這裡接受整套安全教育

4月26日,考古工作者王剛在修復南陽遺址出土的文物。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一個新城要立得住須傳承好文脈

注重對歷史文物和歷史風貌的保護

雄安新區在規劃建設中

對這一點格外看重

29歲的王剛是河北雄安新區

文物保護與考古工作站的一員

在容城縣晾馬台鎮南陽村從事

南陽遺址的考古發掘已有近一個月的時間

春季常有風沙

沙土直往鼻腔和嘴裡鑽

考古隊員們每天都要

在田間壟頭蹲10多個小時

從探方到修復室再到宿舍

三點一線的生活枯燥乏味

但在王剛心裡

“能把所學專業與新區建設

結合在一起是一種幸福”

像王剛一樣數以百計的考古工作者

用他們的專注與堅守

為雄安新區文化遺產的保護

奉獻著自己的年華

4月27日,北京自然博物館工作人員王宇在為農民學員講授園林機械知識。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 攝

成為新時代的奮鬥者

先要增強為理想奮鬥的本領

提高新區百姓的就業競爭力

當地政府一直在努力

在安新縣三台鎮高公堤村一處麥田旁

來自保定新興工業技工學校的培訓教師馬順義

正為50多個農民學員講授

如何操作割草機和樹枝修剪機

馬老師講得滿頭大汗,激情四射

大家圍在他四周,聽得非常入神

雄安新區未來將大力發展高新高端產業

當地百姓面臨轉型和角色轉化問題

新區相關部門做好“繡花功夫”

免費為新區百姓提供了

園林綠化、家政、建築等就業創業引導

有著10多年教學經驗的馬順義說

學員們為迎接新生活

不甘落後、比學趕超的勁兒很足

這種內生動力是一種寶貴財富

4月26日,中國雄安集團生態建設投資公司副總經理彭旭更(右)在“千年秀林”施工現場研究規劃。新華社記者 高博 攝

“面對新區的高起點

總有一種本領恐慌。”

中國雄安集團生態建設投資公司

副總經理彭旭更是第一批

來雄安新區的建設者

他對新區建設有著別樣的感受

很多城市從修路架橋開始建設

雄安新區則堅持生態優先

從植樹造林開始

高起點,新夢想

藍綠交織是雄安的底色

未來藍綠空間將占整個城市的70%

去年秋季

新區已經植樹26萬株

今年將再造10萬畝苗景兼用林

未來新區森林面積將達百萬畝

在彭旭更心中

雄安這個平臺很偉大

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建設者

自己今後一定要加倍努力

才能擔得起建設新區的重任

4月26日,白洋澱保潔員劉四龍在白洋澱棧道附近水面划船清理澱面垃圾。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 攝

在白洋澱

每天在水上划船行程30裡

打撈垃圾的劉四龍

在陽光下揮汗的樣子格外有神采

從小居住在白洋澱岸邊的劉四龍

是安新縣大王鎮南六村村民

去年成為白洋澱的一名保潔員

每天早出晚歸在澱裡划船撿垃圾

才42歲的他雖然有時候累得腿出現浮腫

但換來的是家鄉的好環境

他心裡覺得值

“近兩三年

白洋澱水質有所好轉

原來不常見的魚和鳥又能看到了

自己別提多高興了”

當前

白洋澱生態修復工程

正緊鑼密鼓進行

未來雄安

將鑲嵌在藍綠交織的生態空間之中

監製:孫傑

策劃:王洪峰

統籌:賴向東、張濤、王貞

記者:牟宇、王曉、朱旭東、高博、楊世堯

設計:耿宇

編輯:關開亮、徐步雲、徐祥達、李永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