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理想棲息的豆瓣,還能“慢”多久?

豆瓣作為一個文藝青年格外偏愛的軟體, 它用它獨特的“慢”速度在和整個互聯網賽跑。 但在當下這個資本大於情懷的世界裡, 我們不清楚能留給豆瓣的時間到底還有多少?

現如今小而美的應用不多了, 網易雲音樂算一個, 豆瓣算一個。

相比于網易雲音樂的細分聚焦, 豆瓣的精緻似乎顯得更上一個檔次, 從產品基本定位到產品設計, 再到最終的產品變現方式, 豆瓣都異于常人, 用它獨特的“慢”速度在和整個互聯網賽跑。

只是, 在當下這個資本大於情懷的世界裡, 我們不清楚能留給豆瓣的時間到底還有多少?

曾經有一段時間特別喜歡豆瓣, 大概這就是所謂的“文藝青年”的癥結吧, 總覺得浮躁的現世中始終存在著一塊未被污染的、不藏汙納垢的沃土。 當時的我就認定了豆瓣, 喜歡它的設計, 喜歡它的小組, 甚至連它的廣告, 都傾慕不已。

不同於貼吧的喧鬧, 來這裡的人都在尋求一種心靈上的靜謐, 不慌不忙, 淡看雲起雲落, 以一種遠離生活與工作的狀態棲息於此, 愜意萬分。

自媒體闌夕曾說:

我也深以為然。 說起豆瓣的慢, 老用戶都知道:在幾個版本的更迭中, 豆瓣頁面並沒有發生大的改動,

略微的版本升級也僅僅是在幾個一級二級入口之間來回切換, 對用戶的體驗影響極小。

更難能可貴的是:豆瓣PC版頁面上廣告很少, 即使存在一兩幀廣告, 那也必然是充滿文藝氣息的調調, 既視感超強, 充分滿足了文藝青年們小而美的追求。

這種對於產品原生設計理念的追求一直貫穿至今, 但時代在變, 人們的消遣方式在變, 從初生代的BBS到現今的15秒小視頻, 從慢閱讀到現在的快速“碎片化學習”, 豆瓣的節奏感似乎格格不入。

那麼, 作為一款曾經的“明星產品”, 豆瓣真的慢了嗎?

手握資源無大建樹, 模式與方向成企業變現最大掣肘

如果要給豆瓣定一個量級, 那必然是千萬無疑。 早在2013年, 豆瓣註冊用戶已超億名, 獨立PV也已屬於過億的級別,

手握如此量級的流量。 再加上優秀的產品設計理念和豆瓣社區內的海量原生UGC優質資源, 在當時看來, 企業的最終目的——變現, 屬於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

但是, 正是這不需要擔憂的問題, 卻逐漸成為豆瓣當下最大的掣肘。

我們來看看豆瓣現在的有效營收構成的基本方式:仔細看看上面的營收構成,

若說非要總結成一個詞的話, 那就是“輕”。

無可厚非, 作為文化產業的獨角獸, 豆瓣採用“輕”模式自然是理所應當, 但是這裡應該注意一點:“輕”模式的重點應該聚焦賽道本身, 而不是產業全鏈條的淺嘗輒止以及對流量的粗放型應用。

從豆瓣的營收模式來看, 它的讀書、電影票做的是仲介引流的生意, 品牌廣告是資訊流。 唯有一個豆瓣閱讀才是真真正正的與自身的調性相關, 但若是靠電子書的銷售來拉升大盤, 那麼豆瓣也就不用再堅持變現下去了。

確實, 從資源程度和管道來看, 豆瓣似乎有著明確的變現方向和管道。 但如果真的論起變現的盤面, 只能說豆瓣這些年交的答卷也確實難看了些。

移動端的分裂,戰略中的懈怠

2013年,豆瓣開始移動端的試水,於是我們就看到從一個互聯網上的豆瓣整體分裂為十幾個移動端垂直類產品:豆瓣FM、豆瓣閱讀、豆瓣筆記、豆瓣電影、豆瓣購書單、豆瓣音樂人、豆瓣小組、豆瓣同城、豆瓣線上活動、豆瓣廣播……

走細分的垂直路線是阿北最初的想法,確實,基於豆瓣的小組調性,每一個移動端的垂直類產品下都對應著一部分精准深度用戶。

在阿北的構想裡:待他日各個產品線羽翼豐滿之時,振臂一呼,實現產品的重新聚合,豈不快哉?

只能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細分的領域進行深耕沒錯,化整為散也沒錯,前有網易嚴選等垂直電商做保,後有頭條陣營的三大流量金礦提供佐證,看上去似乎是個不錯的戰略方向。但是,豆瓣就是沒做成。

從相關資料顯示:豆瓣的各個產品線推出至今,唯有推出時間最早的豆瓣FM,算是躋身自身賽道前三的地位(從最新資料來看現在的前三也懸)。至於其它產品均石沉大海,每個應用app僅僅只有百萬級別的下載量,有些還不足百萬,完全被應用商店劃分到“其它”下載行列之中。

“慢”就得有慢的代價,這句話不假,對豆瓣來說,這也算是一個重度癥結所在。簡言之,豆瓣的最初設想根本不成立,因為移動端與PC端的基本邏輯不一樣。

在移動端,人們不會再像處於豆瓣PC端那樣,打開一個視窗在小組裡面一討論就是半個小時,一刷帖子就是半天,生活節奏的加快催化了人們的生活狀態。

碎片化的閱讀和資訊爆炸的體驗成了人們最新的生活模式,當每天人們用持有大量版權的QQ音樂聽著歌,刷著來自頭條陣營的資訊或者小視頻時,很少有人會再將自己的精力重新放到一個點上去打磨,去沉澱。資料演算法的千人千面讓人們更多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但也忽略了應有的追求。

所以,在現在用戶“殺時間”固定的模式下,豆瓣下設的分級應用,很難從各個小型的流量黑洞中拿到流量。App的孤島效應也為各個產品線的互聯製造了更大的難度,矩陣不成形,用戶體驗就會相應偏向負面。

在接下來的時間的裡,若是沒有更吸引用戶的設計或者交互手段,豆瓣各個app的用戶流失也將是必然的結果。想必,屆時又是豆瓣的一個難關。

海外IPO必須要實現的兩個“小目標”

建立之初,豆瓣的最核心用戶是一群喜歡讀書和思考、熱衷於發現甚至創造新鮮事物的用戶。

因此,在我看來:豆瓣並沒有做電商的基因,而且也無需強迫自己去押寶電商。對企業而言,循規蹈矩終究不是先行者的調性,唯有把控好自身的節奏,在擅長的領域實現資源匹配,才能真正重新躋身賽道前列。

去年8月份,豆瓣創始人阿北在最新發佈的一封內部信中透露,豆瓣已經上市的預期通道再度放回海外。基於這一目標,豆瓣未來各線將開始啟動獨立預算,管理各自的產出和成本。開源節流,聚焦突破無疑已經成為了豆瓣目前的當務之急。

若想實現海外IPO,在我看來:豆瓣首先要實現以下兩個小目標:

1. “明星”支柱產業助力營收

海外IPO,企業的營收狀況、財務報表當然是重中之重。但相比之下,更重要的是豆瓣需要有一個足夠支撐的起IPO的“明星”變現能力,唯有把控住一個強有力的變現入口,才能更好地拉高市場預期,順利IPO。

2. 量級應用的促生與催化

相比於其必不可少的變現能力,豆瓣的內在剛需物件則是一項量級應用,即保證自己擁有一定的流量控場能力。在資料至上的當下,唯有保證資料的新鮮,才能更好地服務使用者,服務市場,建立優勢壁壘。

前段時間,網上“留給豆瓣的時間不多”的言論沸沸揚揚。但在我看來:相較於風風火火的當下,“豆瓣時間“更代表著一種浮世中的沉澱與內涵,代表著每個人對自我的深度審查與追求。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倒覺得,豆瓣,應該再多給它一點時間。

因為同樣的,這也是多給自己一點時間。

作者:皮雲正

原文連結:https://www.jianshu.com/p/5f5dbe46d315

本文由 @皮雲正 授權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只能說豆瓣這些年交的答卷也確實難看了些。

移動端的分裂,戰略中的懈怠

2013年,豆瓣開始移動端的試水,於是我們就看到從一個互聯網上的豆瓣整體分裂為十幾個移動端垂直類產品:豆瓣FM、豆瓣閱讀、豆瓣筆記、豆瓣電影、豆瓣購書單、豆瓣音樂人、豆瓣小組、豆瓣同城、豆瓣線上活動、豆瓣廣播……

走細分的垂直路線是阿北最初的想法,確實,基於豆瓣的小組調性,每一個移動端的垂直類產品下都對應著一部分精准深度用戶。

在阿北的構想裡:待他日各個產品線羽翼豐滿之時,振臂一呼,實現產品的重新聚合,豈不快哉?

只能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細分的領域進行深耕沒錯,化整為散也沒錯,前有網易嚴選等垂直電商做保,後有頭條陣營的三大流量金礦提供佐證,看上去似乎是個不錯的戰略方向。但是,豆瓣就是沒做成。

從相關資料顯示:豆瓣的各個產品線推出至今,唯有推出時間最早的豆瓣FM,算是躋身自身賽道前三的地位(從最新資料來看現在的前三也懸)。至於其它產品均石沉大海,每個應用app僅僅只有百萬級別的下載量,有些還不足百萬,完全被應用商店劃分到“其它”下載行列之中。

“慢”就得有慢的代價,這句話不假,對豆瓣來說,這也算是一個重度癥結所在。簡言之,豆瓣的最初設想根本不成立,因為移動端與PC端的基本邏輯不一樣。

在移動端,人們不會再像處於豆瓣PC端那樣,打開一個視窗在小組裡面一討論就是半個小時,一刷帖子就是半天,生活節奏的加快催化了人們的生活狀態。

碎片化的閱讀和資訊爆炸的體驗成了人們最新的生活模式,當每天人們用持有大量版權的QQ音樂聽著歌,刷著來自頭條陣營的資訊或者小視頻時,很少有人會再將自己的精力重新放到一個點上去打磨,去沉澱。資料演算法的千人千面讓人們更多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但也忽略了應有的追求。

所以,在現在用戶“殺時間”固定的模式下,豆瓣下設的分級應用,很難從各個小型的流量黑洞中拿到流量。App的孤島效應也為各個產品線的互聯製造了更大的難度,矩陣不成形,用戶體驗就會相應偏向負面。

在接下來的時間的裡,若是沒有更吸引用戶的設計或者交互手段,豆瓣各個app的用戶流失也將是必然的結果。想必,屆時又是豆瓣的一個難關。

海外IPO必須要實現的兩個“小目標”

建立之初,豆瓣的最核心用戶是一群喜歡讀書和思考、熱衷於發現甚至創造新鮮事物的用戶。

因此,在我看來:豆瓣並沒有做電商的基因,而且也無需強迫自己去押寶電商。對企業而言,循規蹈矩終究不是先行者的調性,唯有把控好自身的節奏,在擅長的領域實現資源匹配,才能真正重新躋身賽道前列。

去年8月份,豆瓣創始人阿北在最新發佈的一封內部信中透露,豆瓣已經上市的預期通道再度放回海外。基於這一目標,豆瓣未來各線將開始啟動獨立預算,管理各自的產出和成本。開源節流,聚焦突破無疑已經成為了豆瓣目前的當務之急。

若想實現海外IPO,在我看來:豆瓣首先要實現以下兩個小目標:

1. “明星”支柱產業助力營收

海外IPO,企業的營收狀況、財務報表當然是重中之重。但相比之下,更重要的是豆瓣需要有一個足夠支撐的起IPO的“明星”變現能力,唯有把控住一個強有力的變現入口,才能更好地拉高市場預期,順利IPO。

2. 量級應用的促生與催化

相比於其必不可少的變現能力,豆瓣的內在剛需物件則是一項量級應用,即保證自己擁有一定的流量控場能力。在資料至上的當下,唯有保證資料的新鮮,才能更好地服務使用者,服務市場,建立優勢壁壘。

前段時間,網上“留給豆瓣的時間不多”的言論沸沸揚揚。但在我看來:相較於風風火火的當下,“豆瓣時間“更代表著一種浮世中的沉澱與內涵,代表著每個人對自我的深度審查與追求。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倒覺得,豆瓣,應該再多給它一點時間。

因為同樣的,這也是多給自己一點時間。

作者:皮雲正

原文連結:https://www.jianshu.com/p/5f5dbe46d315

本文由 @皮雲正 授權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