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3歲之前不記事兒?不,其實3個月就記了!

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疑問:比如一個4個月大的小朋友, 他就能夠認得媽媽經常哼唱的曲子, 能夠把媽媽和其他人區分開。 隨著他的年齡繼續增長, 他會開始記住更多的事情。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 就我們個人的經驗, 或者普遍的共識都指出, 我們在2、3歲之前是不記事兒的。 換句話說, 極少有人

能夠回憶起2歲前發生的事情。 那麼, 嬰幼兒最初的記憶到底是怎麼回事?

在開始討論之前, 首先要給大家介紹記憶的不同類型。 主要的記憶類型, 根據不同維度, 可以區分如下:

根據資訊保存的時長, 可以分為:感覺記憶sensorymemory(1秒左右)、短時記憶short-termmemory(幾秒, 最多幾分鐘)和長時記憶long-termmemory(以日、月、年計算)。

在長時記憶中, 根據記憶存儲和提取過程中的意識參與程度, 即意識知覺(consciousawareness), 又可分為:外顯記憶(explicitmemory)和內隱記憶(implicitmemory)。 外顯記憶也被稱為陳述性記憶(declarativememory), 指可用語言表達、可被意識提取的記憶(比如一個人,

一段往事等等);內隱記憶也被稱為非陳述性記憶(non-declarativememory), 是一種不能覺察的記憶, 也被稱為“如何做”的記憶(比如如何騎自行車, 如何做一道菜等)。

在外顯記憶中, 根據儲存的資訊類型, 又可分為:情景記憶(episodicmemory)和語義記憶(semanticmemory)。 情景記憶是對連續的、形象的事件發生過程的記憶;語義記憶是對知識的、概念的、定義的記憶, 它是抽象思維的基礎。

記憶的系統是複雜的。 所以, 現在我們就會明白, 所謂的“小孩子不記事兒”是屬於情景記憶的位置, 是對於小時候的“事件”沒辦法記起。 那麼, 當我們知道情景記憶是包含在外顯記憶的範疇裡, 它需要自我意識的參與, “小孩子不記事兒“似乎就不難理解了。

新生兒是沒有自我意識的, 自我意識需要伴隨大腦的生理成熟、“自我”的出現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 所以, 我們可以通俗地解釋它:最初的記憶不是不存在, 而是由於缺乏自我意識的參與, 導致小孩子管理記憶的功能不完善, 無法把碎片化的記憶組織起來, 無法在意識中提取。

在學術界, 這個現象被稱為嬰兒期失憶(infantamnesia), 它最初是被佛洛德提出的, 這個發現引起了很多學者的興趣。 後續的研究也從不同角度給予了解釋, 比如“硬體上”——嬰兒最初的大腦沒有發育完成, 會對記憶造成影響;“軟體上”——越小的孩子, 理解力和表達能力都不足夠, 也會影響記憶的形成。

然而, 這裡必須要強調, 沒有嬰兒期的記憶, 並不意味著嬰兒期發生了什麼不重要。 因為確實存在一些缺乏育兒、心理學知識的家長, 他們想當然地認為因為孩子在長大之後記不住3歲以前的事情, 所以有時候會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 會疏于對寶寶的照顧, 成人之間的爭執、現實殘酷的一面也在孩子面前全然呈現。 這是非常錯誤的。

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了內隱記憶發展的分水嶺(Vöhringeretal.,2017)。 從孩子3個月起, 內隱記憶就不再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 被年齡影響的因素只是嬰幼兒向他人表明其內隱記憶的指示行為。 內隱記憶會讓我們在潛意識中記住很多事情, 雖然我們無法有意識地提取它們, 但是它能夠不被覺察地影響著我們的認知、情緒和行為。而這個發現告訴我們,它的出現如此之早,從3個月開始我們就具備了和成人一樣的內隱記憶的能力。

非常多的研究證實了早期經驗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人在生命的最初幾年,被耐心地照顧,他的每一次需要都被外界(通常是媽媽)敏感、及時地給予滿足。他會在潛意識中建立起對外部世界的信任,內化為心中的“安全感“。同樣,那些沒有被滿足的孩子,他們對世界的假設也是冷漠,甚至充滿敵意的。這些最初的信念和感受會潛藏在潛意識的最深處,但卻可能影響著人的一生。

這一次分享到這裡,希望你有收穫。

但是它能夠不被覺察地影響著我們的認知、情緒和行為。而這個發現告訴我們,它的出現如此之早,從3個月開始我們就具備了和成人一樣的內隱記憶的能力。

非常多的研究證實了早期經驗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人在生命的最初幾年,被耐心地照顧,他的每一次需要都被外界(通常是媽媽)敏感、及時地給予滿足。他會在潛意識中建立起對外部世界的信任,內化為心中的“安全感“。同樣,那些沒有被滿足的孩子,他們對世界的假設也是冷漠,甚至充滿敵意的。這些最初的信念和感受會潛藏在潛意識的最深處,但卻可能影響著人的一生。

這一次分享到這裡,希望你有收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