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夷陵之戰關乎國運,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以及趙雲、魏延、馬超猛將

夷陵之戰, 火燒連營700餘裡, 這場三國時期蜀吳之間的大戰就這樣以蜀漢的失敗而告終, 最終劉備逃亡白帝城, 在遺憾、不甘和自責中駕崩, 這成為不少蜀漢迷的悲痛。 人們不禁要問, 這是關乎于蜀漢的國運之戰, 劉備明明知道關係重大, 為何不帶諸葛亮以及趙雲、魏延、馬超等猛將前往呢?

劉備發動的這場大戰, 既是關乎于兄弟情義, 也是因為蜀漢戰略, 于公於私這對於劉備而言都必須一戰。 而從諸葛亮的角度來看, 不戰比戰更加適合於國情, 畢竟蜀吳都是弱國, 只有聯合方能與曹魏相抗, 特別是自大意失荊州之後, 張飛、關羽以及之前的黃忠等大將的逝去, 龐統和法正頂級謀士的故去, 此時的蜀漢可謂是人才凋零, 戰略之地喪失殆盡, 而值此之際, 因為一時意氣而去爭奪, 這就是在破壞蜀吳兩國之間本就羸弱的盟友根基, 最終結果只能是曹魏坐看鷸蚌相爭而漁翁得利,

贏了好說, 可是一旦輸了, 特別是慘敗, 那蜀漢將會有滅頂之災, 而夷陵之戰的戰敗, 也的確是引起了蜀漢的動盪, 幸好諸葛亮出手, 所以說來數去, 這場戰爭是弊大於利, 因此孔明是多次勸阻, 只不過此時的劉備一意孤行, 孔明也就只能聽之任之了。

劉備所帶的人主要有馮刁、張南、傅彤、黃權、吳班, 根本就不見蜀漢大名鼎鼎的魏延、馬超和趙雲。 這倒是令人覺得有些奇怪, 不過筆者要說的是, 很多人都是受到了《三國演義》的影響, 所以對正史有些不明所以。

魏延聲名鵲起是因為參與了奪取益州之戰以及漢中之戰, 所以一時之間聲勢不小, 而劉備也對魏延予以重用, 他是漢中太守, 要鎮守這咽喉要地, 防範曹魏趁機來攻取, 所以分身乏術, 也就並未參加夷陵之戰。

江州是蜀漢的戰略要地, 趙雲是被劉備予以總督江州軍務的職責, 換言之就是籌集軍糧, 這雖然不是衝鋒陷陣, 但也是極為重要的責任, 何況最後在劉備敗北之際, 幸好有趙雲作為後應,

方才能被接應退回白帝城, 可見此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不過我們看不到勇冠三軍的趙子龍在戰場上征伐而擔任了後勤, 未免有點惋惜。

再說說馬超, 此時是在防禦魏國, 而且馬超此人並不受劉備的信任, 再加上馬超於一年後去世, 由此說明馬超的身體也並不盡如人意。

而至於諸葛亮, 並非是因為其反對而沒有帶上他, 主要是因為蜀漢的大後方需要有一個信得過的人鎮守, 常言道“人盡其才, 物盡其用”, 孔明是治國之才, 政治能力很強, 有他坐鎮蜀漢後方, 可以保證糧草源源不斷的運往前線, 而且還可以震懾懷有二心的宵小之輩, 這就等於是西漢的蕭何和曹魏的荀彧;再者, 孔明雖然治軍能力強, 可是其領兵出征決戰沙場的能力確只能算是中等水準, 並非如同演義中所說的十全十美, 無所不能, 當然我們不否認, 孔明的確是奇才。

所以我們在前沿陣地上並不見這些蜀漢的盛名大將以及諸葛亮,如此情況下劉備還要堅持去伐吳,並非其被仇恨而衝昏頭腦,亦或是其老糊塗,而主要的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兩個。

第一,孫吳,雖然一直被譽為江東多才俊,可是能夠被劉備這個梟雄所看重的亦不過是孫策、周瑜、魯肅、呂蒙等為數不多的幾個而已,可是如今,吳國卻也再有難以拿得出手的當世名將和智謀超群的文臣。看看孫權曾經10萬被張遼800人戰敗,由此可見孫吳戰力並不太強,所以劉備對孫吳有著輕視之心。

第二,劉備南征北戰,一生大小戰役無數,是百戰之君,過去能夠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而打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與吳魏三足鼎立,這是一種豐功偉業而帶來的自信,也是對己方軍事實力的認可和肯定。

正因為對吳的輕視,對己方的自信,以及於私上要為道義為兄弟,于公上為奪回荊州甚至哪會更多的好處,所以即使是人才凋零的情況下,劉備仍然是一意孤行的發動了這場大戰,只不過最終的結果令得劉備難以承受罷了,一場自認為必勝的戰役,結果是一敗塗地,不僅葬送了數萬大軍,丟了性命,還讓得蜀漢面臨著極為嚴重的內憂外患,也幸好孔明能力非凡,否則蜀漢真就會隨著此役的戰敗以及劉備的駕崩而分崩離析。

說歷史,話風雲,明自身,茶餘飯後舒心自我,歡迎關注頭條號:歷史風雲天下

所以我們在前沿陣地上並不見這些蜀漢的盛名大將以及諸葛亮,如此情況下劉備還要堅持去伐吳,並非其被仇恨而衝昏頭腦,亦或是其老糊塗,而主要的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兩個。

第一,孫吳,雖然一直被譽為江東多才俊,可是能夠被劉備這個梟雄所看重的亦不過是孫策、周瑜、魯肅、呂蒙等為數不多的幾個而已,可是如今,吳國卻也再有難以拿得出手的當世名將和智謀超群的文臣。看看孫權曾經10萬被張遼800人戰敗,由此可見孫吳戰力並不太強,所以劉備對孫吳有著輕視之心。

第二,劉備南征北戰,一生大小戰役無數,是百戰之君,過去能夠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而打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與吳魏三足鼎立,這是一種豐功偉業而帶來的自信,也是對己方軍事實力的認可和肯定。

正因為對吳的輕視,對己方的自信,以及於私上要為道義為兄弟,于公上為奪回荊州甚至哪會更多的好處,所以即使是人才凋零的情況下,劉備仍然是一意孤行的發動了這場大戰,只不過最終的結果令得劉備難以承受罷了,一場自認為必勝的戰役,結果是一敗塗地,不僅葬送了數萬大軍,丟了性命,還讓得蜀漢面臨著極為嚴重的內憂外患,也幸好孔明能力非凡,否則蜀漢真就會隨著此役的戰敗以及劉備的駕崩而分崩離析。

說歷史,話風雲,明自身,茶餘飯後舒心自我,歡迎關注頭條號:歷史風雲天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