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顆草莓的多重味道

韓嘯

近日, 在南京溧水舉辦的世界草莓品牌大會上, 筆者不光看到了種類繁多、口感各異、品質優良的鮮草莓, 還見到了很多市場上並不多見的草莓幹、草莓酒、草莓酵素等深加工產品。 溧水當地的漿果加工企業還將草莓中提取的花青素作為主要原料, 製成高級保健品, 引來了參會人士的濃厚興趣。

借此機會, 筆者走訪了當地幾個大型的草莓採摘園, 標準化種植、管理模式令人印象深刻。 由於普遍使用有機肥料, 既保證了草莓的品質, 同時也和周圍的土壤、空氣、水源和諧共生。 週末, 疲憊的都市人駕車來到這裡,

不光可以盡享草莓盛宴, 還可以旅遊、康養, 品味自然恬淡的鄉村生活。

一顆小小的漿果, 描繪了如此曼妙的產業畫卷, 令筆者讚歎。 返程的高鐵上, 筆者對“溧水”這個一直被當作南京後花園的地方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縈繞在這個名字周圍的, 是和草莓密切相關的一系列產品, 是嵌入到溧水人日常生活中的產業形態, 是匯凝於“無想田園”區域公用品牌中的清晰印象。

近些年, 像溧水一樣有著鮮明地方特色的區域性公用品牌在大量湧現, 為農業產業結構性升級釋放了大量動能。 和工業品牌不同, 農業品牌大多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 肩負了提升公共利益的重要職責。 所以, 區域公用品牌的發展是一個地方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標杆,

具有廣泛的示範和帶動作用。

然而, 一些本來具有優勢的公用品牌, 由於在發展方向和結構定位上出現了偏差, 並沒有將地方資源稟賦、傳統的生產要素有機地整合、重構, 也並沒有在原有的生產基礎上, 開拓出新的市場參與形式, 導致一些經營主體躲在公用品牌的傘下“睡大覺”。

以茶葉為例, 我國擁有一大批人們如數家珍的區域公用品牌。 但在不少地方, 淬煉千年的茶文化卻始終沒有帶來應有的市場回報, 反而是經過精美包裝、分類加工、深度研發的進口茶葉產品, 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國內市場, 佔據了大量的市場份額, 還往往被貼上了“高端產品”的標籤。 在幾乎不種茶葉的英國,

誕生了世界上最具知名度、經濟價值最高、最能體現英國飲茶文化的流通品牌——立頓。 這樣一種完全商業化的輸出茶品價值的方式, 顯然已經大大超越了單一產業的範疇。

從溧水的經驗來看, 正是借助了當地環境宜人、製造業基礎雄厚、區位優勢明顯等諸多優勢條件, 將原本單一的草莓生產, 變成了一二三產業共同參與、高度融合的發展圖景;區域公用品牌的打造, 還是得從產品經營上拓寬思路, 從分散的、小農的、只關注農產品種養這樣的傳統思維模式中跳出來, 完成農業發展方式的產業化和現代化的理念轉變。 簡單來說, 從產品到產業, 才是打造現代農業品牌、提升公用品牌價值的根本路徑和方式。

當前, 伴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迅速推進,

第二產業的食品加工、第三產業的餐飲服務、文化、旅遊越來越繁榮。 在宏觀的市場演變趨勢下, 農產品的商業化模式愈發重要, 由此帶來的附加值也會越來越高。 無論從經濟效益還是社會效益的角度來看, 這都為區域農業品牌的打造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過政府部門的頂層設計、制度供給, 蹚出一條從產品到產業、從“只關心種養”到“兼顧經營”的提升之路, 對區域公用品牌的打造具有深遠意義。 其實, 從2015年開始, 中央一號檔連續強調要“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大農業觀的佈局已經在悄然形成。 如何將新理念、新模式迅速地納入到品牌化的進程中, 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命題。

所以, 符合時代精神的區域公用品牌, 必然呈現出一幅一二三產業的高度融合、城市與鄉村的深度互動、產業鏈的極大拓展和豐富的時代場景。 有學者提出了“第六產業”的概念, 即從區域農業發展的角度來看, 不僅要種植農作物(第一產業), 還要從事農產品加工與銷售(第二產業), 同時提供和這兩個產業密切相關的其他服務(第三產業), 以此才能獲得更多的增加值, 無論是“1+2+3”還是“1×2×3”, 都體現出了一種互通共融的產業形態, 也只有這樣, 區域公用品牌才能在現代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