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弟子規》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兄道友”:兄, 是兄長, 泛指年齡大的哥哥姐姐, 應友愛年齡小的弟弟妹妹, 不能欺負、打罵他們, 甚至搶奪他們玩具以上的東西。

“弟道恭”:弟弟妹妹則要恭敬哥哥姐姐, 對他們要有禮貌, 不能經常吵架、打架。 長幼之間要互相友愛、和睦相處。

我們若回憶自己的孩提時代, 由於父母沒灌輸過這種教育, 故這方面的觀念比較薄弱。 如今雖然過了那種年紀, 但對兄弟姊妹仍應愛護, 而且, 這種理念也可用于金剛道友的團結和合上。 按照佛教的觀點, 所謂的兄弟, 包括總道友、遠道友、近道友、密道友。

總道友指所有的眾生, 遠道友、近道友、密道友則是趨入佛教的道友[1]。 因此, 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兄弟, 正所謂“四海之內, 皆兄弟也”。

過去我總以為, 儒教的“四海之內”, 指四海之內的一切眾生, 包括陸地、水裡的動物。 這樣一來, 儒教的思想境界就比較高了, 因為是兄弟的話, 就不能互相啖食, 所以人不能吃動物。 但實際上不是這樣解釋。 他們認為, 只有天底下的“人類”, 才是兄弟, “人類”之間才該互相友好, 不要發生爭鬥——當然, 如果這樣去做, 也能消除一些爭論和戰爭。

“兄弟睦, 孝在中”:兄弟姐妹若能和合、沒有爭執, 就不會讓父母操心, 整個家庭其樂融融, 所以, 子女和睦也是對父母的孝順。 但我們這個時代, 獨生子女居多, 下無弟弟妹妹,

上無哥哥姐姐, 父母當他是天上派下的小公主、小王子, 他自己也覺得“天上天下, 唯我獨尊”, 沒人敢惹、沒人敢說。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 生活能力往往很差, 而且, 由於沒有其他兄弟姊妹, 一旦他不孝順了, 父母就會很可憐。 古代時一家會有好幾個孩子, 一個若不孝順, 其他孩子裡還有孝順的, 而現在就完全不同了。

關於“兄弟睦”這個道理, 歷史上有很多故事:唐朝有位副宰相叫李績, 一次他姐姐病了, 他就親自照料她, 為姐姐燒火煮粥時, 火苗燒了他的鬍鬚。 姐姐非常不忍心, 勸他說:“你的僕人、侍妾那麼多, 何必自己這樣辛苦呢?”李績立即回答:“您病得這麼重, 讓其他人照顧, 我不放心。 您現在年紀大了, 我自己也老了,

就算想一直給您煮粥, 也沒有太多機會了。 ”李績能這樣對待自己的姐姐, 實在是難能可貴。

然而在現在人的身上, 這種事很難看到了。 即使兄弟姐妹病了, 有些人也以“我現在工作忙”為藉口, 讓別人替他打電話、發資訊;好一點的, 會給卡上打點錢, 但不可能親自去照顧。 因此, 現在的社會退化得很厲害, 外在物質條件雖然不錯, 不像古人一樣用瓦罐做飯、住的是土房, 可在科技進步的背後, 人心不再像古人那麼善良了。 如果你連兄弟姐妹都不關心, 那與自己沒有關係的人, 就更不會去出手相助了。

在古代, 人們把所有人都當作兄弟姐妹, 我們現在雖做不到這一點, 但至少也要與家人和睦共處。 倘若這一分愛都不能付出, 那麼這個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

確實不好說。 古人講過:“愛的感覺, 是溫暖;愛的語言, 是正直;愛的心地, 是無私;愛的行為, 是成全。 ”然而現在的人, 說還是這樣說, 但行為上卻充斥著自私自利, 助人的心少得可憐。

可能你們也聽說過, 新加坡有一位許哲女士, 她不分種族、不分宗教, 凡是可憐的人都儘量幫助、護持。 前幾年她106歲時, 一位元記者採訪她:“您為什麼對所有人都這麼好, 都要幫助?”她說:“我哪裡是幫助別人?在我眼裡, 他們都是我的兄弟姐妹。 ”這種理念, 如果放在人類上, 那就是儒教思想;如果放在所有眾生上, 那就是大乘教義。 所謂大乘教義, 其究竟宗旨就是要以無私的心, 關愛天下一切生命。

有時候我們反觀自己, 不要說大乘教義,

就連儒家對父母、兄弟最基本的感情, 可能也沒有做到, 的確值得慚愧。 有些人好像突然來到這個世界、跟誰都沒有關係一樣, 對家人始終非常冷漠、不理不睬, 這種態度確實不好。 假如你有佛法上的境界, 泯滅了親怨分別, 通達了自他平等, 那倒值得隨喜。 可如果沒有這種境界, 只是像塊石頭一樣麻木不仁、沒有感覺, 那就成了《二規教言論》中經常呵斥的“無慚無愧者”。

其實, 孩童時代建立友愛觀念非常重要。 如果一個人小時候就懂得尊敬兄長、愛護弟妹, 那他長大之後, 跟同學、同事、道友相處時, 也會幫助並尊重別人。 《小學生手冊》和《中學生手冊》中, 都有“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等字眼, 但如何落到實處讓孩子們身體力行, 很多學校卻並不關心。 所以我每次去學校時,經常強調:“孩子分數的高低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應該做個好人。”

當然,要讓孩子做好人,父母、老師都有責任,都值得努力。否則,孩童時代教育不好,長大以後重新再來,那就非常麻煩了。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人從小搞不好兄弟關係,後來在單位裡待人接物會捉襟見肘;不但如此,倘若他想修學大乘,對天下父母觀慈悲心,或者修學密乘,對金剛道友觀清淨心,就更是舉步維艱了。因此,大家應該知道:要想學佛,先要做人,做好人後才能學好佛。

上師如意寶也常講:對下者應慈悲愛護,對平等者應和睦相處,對長者應恭敬有加。這個教言,與此處的內容完全相同。

所以我每次去學校時,經常強調:“孩子分數的高低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應該做個好人。”

當然,要讓孩子做好人,父母、老師都有責任,都值得努力。否則,孩童時代教育不好,長大以後重新再來,那就非常麻煩了。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人從小搞不好兄弟關係,後來在單位裡待人接物會捉襟見肘;不但如此,倘若他想修學大乘,對天下父母觀慈悲心,或者修學密乘,對金剛道友觀清淨心,就更是舉步維艱了。因此,大家應該知道:要想學佛,先要做人,做好人後才能學好佛。

上師如意寶也常講:對下者應慈悲愛護,對平等者應和睦相處,對長者應恭敬有加。這個教言,與此處的內容完全相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