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此官每辦一案就記屏風上,離任時竟無路費,毛主席把他比肩曾國藩

五一勞動節又到了, 大家都為到哪裡遊玩而費心費力, 其實岳陽樓就是一個好去處。 岳陽樓之所以名遐天下, 除了自身的優勢外, 還因古代一牛人的大力宣傳和推廣。 這個人就是范仲淹, 他的《岳陽樓記》成了後世的典範之作。 其中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成了流傳千古的佳句。

范仲淹于太宗端拱二年(989)生於徐州,出生第二年父親去世,29歲的母親貧無所,抱著中含他改嫁朱家來到山東淄州。 他也改姓朱,名朱說。 他少年時在附近的廟裡借宿讀書,每晚煮粥一小鍋,次日用刀劃為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一點成韭菜為食。 這就是成語語“斷齏劃粥”的來歷。

這樣苦讀三年,直到附近的書已都被他搜讀得再無可讀。 但他的兩個異父兄長卻不好好讀書,花錢如流水。 一次他稍勸幾句,對方反唇相譏:“連你花的錢都是我們朱家的,有什麼資格說話。

”他才知道自己的身世,心靈大受刺激。 真是未出家門便感知世態之炎涼。 他發誓期以十年,恢復范姓,自立門戶。

大中祥符四年(1011),23歲的范仲淹開始外出遊學,來到當時一所大書院應天書院(今河南商丘縣),晝夜苦讀。 一次真宗皇帝巡幸這裡,同學們都爭先出去觀瞻聖容,他卻仍閉門讀書,別人怪之,他說:“日後再見,也不晚!”可知其志之大,其心之靜。

有富家子弟送他美食,他竟口不吃,任其發黴。 人家怪罪,他謝曰:“我已安於喝粥的清苦,一日吃了美味,怕日後再吃不得苦苦。 ”西元1015年, 范仲淹中進士,在殿試時終於見到了真宗皇帝,並進禦實。 他不久調去安徽廣德毫縣做官,立即把母親接來贍養,並正式族複範姓。 這時離他發憤複姓只隔五年。 范仲淹中了進士後,被任命的第一個地方官職是到安徽廣德任“司理參軍”,就是審理案件的助理。 當時地方官普追貪能愛財,人為製造冤案。 他廉潔守身,秉公辦案常與上司發生爭論,任其怎樣以勢壓人,也不屈服。 每結一案,就把爭論內容記在屏風上,可見其性格的耿直。
一年後離任時,屏風上已寫滿案情,這就是“屏風記案”的故事。

他兩袖清風,走時無路費,只好把老馬賣掉。

後來晏殊推薦范仲淹入朝為官。 他一入朝就上奏章給朝廷提意見。 這嚇壞了推薦人晏殊,說:“你剛入這樣輕狂,就不怕連累到我這個舉薦人嗎嗎?”範聽後半響沒有反應過來,一會兒,難受地說:“我一入朝就總想著奉公直言,幹萬不政辜負您的舉薦,

沒想到盡忠盡職反而會得罪於您。 ”回到家他又給晏殊寫了一封300字的長信表達感激之情。 這件事充分體現了范愛吾師更愛真理的品格。

宋仁宗時,西北強敵西夏不斷侵,他被任為為前線線副帥抗敵。當時朝野上下出於報仇和戰數情,都高喊出兵。主帥命令出兵兵,皇上不斷催問,左右不停地勸說。但他認為備戰還不成熟,堅持不出兵。主帥韓琦說:“大凡用兵,先得置勝負於度外。”他說:“大軍一動就是千萬人的性命,怎敢置之度外?”朝廷嚴詞催促出兵,他反復申訴,自知“不從眾議則得罪必速”,“奈何成敗安危之機,國家大事,豈敢避罪於其間!

結果,上面不聽他的意見,1041年好水川-戰,宋軍損失6000人。此後宋軍再不敢盲動,最終按范仲淹的策略取得了勝利。

1038年,宋西北的夏建國,趙元吳稱帝。宋夏戰事不斷。邊防主帥范雍無能,西元1040年,仁宗不得不重組一線指揮機構,任命范仲淹為陝西經路招討副使(副總指揮)趕赴前線,這年他已52歲,這之前他從未帶過兵兵。

范仲淹一路兼程,趕到延州(今延安)。延州才經兵火之後,前面三十六都被蕩平,孤懸於敵陣前。朝廷曾先後任命數人都畏敵而找藉口不去到任。範說,形勢危機,延州不能無守,就挺身而出,自請兼知延州。

范仲淹雖是介書生,但文韜武略,膽識過人。他見敵勢坐大,又以騎兵見長,便取守勢,並加緊部隊的整肅改編,提拔了一批戰將,在當地邊民中招募了一批新兵。慶曆二年(1042),范仲淹密令19歲的長子純佑偷襲西夏,奪回戰略要地築城,十天,一座新城平地而起。這就是後來發揮了重要戰路作用的城都——大順城。城與附近的寨堡相呼應,西夏再撼不動宋界。

范仲淹是64歲時去世的。毛澤東在《講堂錄》中對他進行了點評:“在中國歷史上,不乏建功立業的人,也不乏以思想品行影響後世的人,前者如諸葛亮、范仲淹,後者如孔孟等人。但二者兼者,歷史上只有兩位,即宋代的范仲淹和清代的曾國藩。”毛主席對其評價如此之高,范仲淹如果地下有知,想必也會感到慰藉吧。

宋仁宗時,西北強敵西夏不斷侵,他被任為為前線線副帥抗敵。當時朝野上下出於報仇和戰數情,都高喊出兵。主帥命令出兵兵,皇上不斷催問,左右不停地勸說。但他認為備戰還不成熟,堅持不出兵。主帥韓琦說:“大凡用兵,先得置勝負於度外。”他說:“大軍一動就是千萬人的性命,怎敢置之度外?”朝廷嚴詞催促出兵,他反復申訴,自知“不從眾議則得罪必速”,“奈何成敗安危之機,國家大事,豈敢避罪於其間!

結果,上面不聽他的意見,1041年好水川-戰,宋軍損失6000人。此後宋軍再不敢盲動,最終按范仲淹的策略取得了勝利。

1038年,宋西北的夏建國,趙元吳稱帝。宋夏戰事不斷。邊防主帥范雍無能,西元1040年,仁宗不得不重組一線指揮機構,任命范仲淹為陝西經路招討副使(副總指揮)趕赴前線,這年他已52歲,這之前他從未帶過兵兵。

范仲淹一路兼程,趕到延州(今延安)。延州才經兵火之後,前面三十六都被蕩平,孤懸於敵陣前。朝廷曾先後任命數人都畏敵而找藉口不去到任。範說,形勢危機,延州不能無守,就挺身而出,自請兼知延州。

范仲淹雖是介書生,但文韜武略,膽識過人。他見敵勢坐大,又以騎兵見長,便取守勢,並加緊部隊的整肅改編,提拔了一批戰將,在當地邊民中招募了一批新兵。慶曆二年(1042),范仲淹密令19歲的長子純佑偷襲西夏,奪回戰略要地築城,十天,一座新城平地而起。這就是後來發揮了重要戰路作用的城都——大順城。城與附近的寨堡相呼應,西夏再撼不動宋界。

范仲淹是64歲時去世的。毛澤東在《講堂錄》中對他進行了點評:“在中國歷史上,不乏建功立業的人,也不乏以思想品行影響後世的人,前者如諸葛亮、范仲淹,後者如孔孟等人。但二者兼者,歷史上只有兩位,即宋代的范仲淹和清代的曾國藩。”毛主席對其評價如此之高,范仲淹如果地下有知,想必也會感到慰藉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