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散文:花溪景

文/黃東速

【作者簡介】黃東速, 江油作家協會會員, 在繁忙的工作之餘, 聽從內心的召喚, 在文字的花園裡朝花夕拾, 煮字療饑, 自娛自樂, 把寫詩作文作為生活的一種方式, 隨性隨情而寫, 在文字的風景裡忘掉塵囂, 忘掉時間, 有詩文散見於報紙、刊物、網媒。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春天一到, 草木競發, 萬物肇始, 天空中奔跑著一種誘惑——那些看得見或看不見、被春光灌開的的春花次第綻放, 人間彌漫著嘹亮的花香和浪漫的花事。 即便你蝸居城裡, 也能聽見她斑斕而馥鬱的聲聲呼喚。

花溪景, 只是這三個字就足以讓人微醺和酩酊。 我不知道這個名字是誰取的, 就像我不知道一些花的前世今生, 但我瞬間就被她淪陷了——呼之欲出的妖嬈和嫋繞, 讓我想起了一場落花流水的愛戀和逃離。

三月底, 一個和尋常春天一樣或不一樣的春日, 我和朋友從江油城裡驅車,

四十多分鐘就到了北川九皇山花溪景。 從山腳瞭望, 山勢沒有名山的高危和險拔, 這是一座普通的山, 就像芸芸眾生普通的命運, 那些關於巍峨、險峻的煌煌大詞無法戴在她的頭頂上。 但我明白她的好——無限風光在險峰, 險山必定路遠, 而她就在我身邊, 勿須迢遙跋涉, 四十分鐘的車程, 如同宿命般的距離, 讓我恰好能聽見花開的聲音;她的普通可能簇擁著另一種豐盈:如潮的花海, 浪漫得難收難管的花事。

下車, 沿水泥路上山。 遠望右邊, 可見九皇山猿王洞風景區。 對面的絕壁上雕刻著一個巨大的栩栩如生的石猴, 仿佛就要從山上跳下來, 在你面前舞槍弄棒;石猴旁邊就是猿王洞, 黑魆魆的洞口, 就像猴子的一隻眼。

聽工作人員介紹, 雕塑時, 石匠從山頂上繫繩而下, 攀援岩石, 千錘萬鑿之後, 才從崖壁上挖鑿出這一石猴。 如今, 遊人只看見石猴, 卻看不見匠人驚心動魄的身影和喘息。

至檢票口, 坐上觀光車。 觀光車盤旋、逶迤, 沿途可見花樹葳蕤, 落紅無數。 但她沒有我想像的盛大和絢爛, 也沒有廣告宣傳的十萬畝高山花海。 工作人員解釋說, 景區有櫻花, 桃紅、梨花等, 但以辛夷花為主, 而辛夷花花期就十來天, 花期才過, 所以花開荼糜, 零落至此;昨夜的一場大風也讓花樹搖落, 花朵減色;辛夷花的花事是一年盛大一年式微, 今年正好是式微的一年。 我有些許遺憾, 但我明白, 能進入自己眸子的花兒, 無論凋零還是綻放與自己都有著前世今生的緣分,

都是美好的, 其它的, 花非我花。 另外, 讓我奇異的是, 離此不遠的吳家後山的辛夷花花期還未至, 而花景溪卻花期已過。 一山之隔, 同一種花卻花事殊異, 讓我感歎萬物微妙而深奧。

車開了二十來分鐘, 就到了景區門口。 大門頂上立著“花景溪”三個紅色大字, 就像三朵熱火烹油的鮮花。 進門, 沿小徑拾階而上, 不時可見還未凋零的辛夷花, 粉白鮮豔, 花色灼眼, 芳香淡雅, 她們在春光中兀自美麗, 散發著脫俗拔塵的氣息。 辛夷花屬木蘭科, 又名木蘭、紫玉蘭, 生長于海拔300米至1600米的地區;花蕾可入藥, 《本草綱目》記載:“辛夷之辛溫走氣而入肺, 能助胃中清陽上行通於天, 所以能溫中治頭面目鼻之病。 ”辛夷花還可食用, 記得多年前在吳家後山吃農家宴,

有一道菜就是辛夷花:盤中置幾瓣新鮮洗淨的粉紅花葉, 再澆上丹紅的辣醬即可。 做法簡單, 但活色生香, 素雅淡爽, 鮮嫩可口, 特別是舌卷花葉時, 覺得自己就是食花飲露的仙人了。

我總覺得, 山花是這個醃臢世間不多的清麗、聖潔之物, 纖塵不染、潔身自好;她一生都吸納陽光、翠色、山風、鳥鳴、月光、雨露、煙嵐等自然之物,孕育出純潔而浪漫的氣質,即便是凋零也是“質本潔來還潔去”。她如同一面澄澈的花鏡,能照出人心的汙膩之處。而栽種在盆景裡的花,長期與欲望紅塵廝磨,難免或多或少地生出世俗和市儈之氣,少了些自然的韻味和真璞。

步行不久,就到了花溪瀑布。瀑布素湍白練,在腳下跌宕成了一條小溪,溪水潺流兩百多米後,蓄成了一個溪潭。這裡可能就是最契合“花溪景”之名的地方了。我記得,我抽過的一種貴煙就叫花溪,而且貴州有一個著名的風景區也叫花溪。我想,貴州的花溪與眼前的花溪一定是氣息相通和貌似神似的,它們都為這個日益荒敗的世界灌注著美麗的元素。幾棵花樹臨潭垂立,不時拋擲下落紅,花片打在水面上的一刻,整個世界都柔軟如水。

我覺得,花兒最好的歸宿就是隨波逐流,避免了零落成泥和四處飄零,這可不可以說是水葬呢?無數落紅躺在花溪邊的路上,斑斑點點,猶如離人淚;風吹舞動,飄起又跌宕,如同垂死的掙扎,令人心痛和惆悵。這些落紅,極易讓人想起黛玉葬花,“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落花成塚,花兒只有一季的命運,而人有幾十度春秋。花開花落,人世代謝,是不是同樣都是一個生命完整的過程?

溪潭不大,但沉鬱得發綠發呆;春光打在水面,蕩漾起的綠色漣漪可以擠走心裡的萬千紅塵;幾瓣落紅漂浮水面,綻放著傷感之美,讓人心生打撈之心;一艘小篷船孤零零地錨在溪邊,一動不動,仿佛載著這個世界龐大的孤獨,而這些孤獨仿佛觸手可摸。

再往上走,就到了觀景台。從這裡眺望,山嶺連綿,峽谷浮翠,春光中的九皇山正緩緩吞出她的滿山蔥郁和千林啼鴃;近處隱約可見一片片成林的辛夷花,就像漫漶的粉紅色水墨浸潤青山。“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青山沒料到的是,我在這一刻想起了5.12汶川大地震,那地動山搖的瞬間,花景溪怎樣一種景象?她一定和我一樣,慌亂而疼痛吧。

在觀景台一旁,兩個身著民族服裝的羌族男人正在跳神祭山。他們圍著戴在尖石上的猴頭皮囊,手執皮鼓,不停地跳躍、擊鼓,時而伏身,時而翻身,動作很像跳鍋莊;鼓聲一會急促,一會停緩,就像訴念著咒語和盅惑,讓人心生恍惚。春光打在他們身上,漾起神秘的暈眩。這兩個男人可能就是傳說中的巫師。羌族是多神崇拜,在長期的祭祀活動中產生了巫師。巫師又稱“許”或“釋比”,既擔任祭祀儀式的主祭,又為人禳解禍祟,驅鬼治病。他們熟悉本民族的歷史典故,神話故事,掌握一定醫藥知識,還會誦念經咒、行使巫術,被認為有控制自然、繁殖牲畜、豐收五穀,甚至左右命運之力。祭祀時常使用羊皮鼓、神杖、猴頭、法鈴、羊角等法器。很多少數民族都保留了巫師祭拜的遺風,這些巫師以詭異而神迷的盅惑,讓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多了一種維度。

離跳神不遠處的山路旁,一些羌族婦女正在針繡,她們在繡羌繡,在繡春天,也被春天錦繡。

中午,在觀景台旁一農家吃飯,幾杯濁酒下肚,醉意微熏。窗外,青山蒼翠,花樹搖曳,飛紅無聲委地,遊人逶迤畫中;陽光徑直從天空走下,在門檻前停止了腳步;山風習習,帶著春寒春暖,路邊彩旗獵獵,旗動心動。我想起了陶淵明的詩“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大自然的造化總能給我們些無端或有因的啟示,雖然無法言說或悟而不得,但你總能感覺在某一瞬間,靈魂乍現而過。觸景生情,我對朋友說,此地離城市不遠,離山水很近,待到山花爛漫時,可來此小住一些時日。朋友允然。

午飯完畢,主人熱情地泡上老鷹茶,品茗休息一會,便告辭下山。午後的山間,春光更加濃郁,山色更加嫵媚。與朋友手挽花香,碎步下階,覺得青山在眼前也在心裡,以前從來沒有如此親近過。我覺得,人在青山中行走,是對現實功利和內心物欲的一種暌隔,是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踐行,是對肉身和精神的一種洗禮和淨化,更是生命本真的一種抵達,所以古人說:“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事務者,窺穀忘反”。

沿途有很多攤點,兜售藥材、山茶、醃臘、小食。我買了幾袋老鷹茶,不為別的,只為茶名,我相信,那枯瘦死去的茶葉裡一定有一次讓我感動流淚的鷹飛。

途中,遇到了一位在路邊歇息的羌族老人。老人戴著眼鏡,穿著鮮豔的民族服裝,皮膚滄桑黝黑。我與他合影留念後,他對我說,羌人遍居四川,其中猶以茂縣最多。茂縣二字觸動了我的記憶,我驀然想起了多年前夜宿茂縣的房東羌人李伯。李伯與眼前的老人長得很像,都戴眼鏡,只不過個子矮了一些。也許,相同的先人基因和祖脈,塑造了族人相近的容貌。李伯熱情、坦率、豪爽,為人天高地闊,青山綠水,即便是對未曾謀面的陌生客人也坦誠得毫無芥蒂。在夜宿茂縣的當晚,李伯左手酒瓶、右手酒杯,闖進我的房間,說,客人來了,必須要敬一杯酒。喝完酒後,乘著酒興,李伯興致勃勃地跳起了鍋莊。李伯的鍋莊跳得之好,一點不亞於專業舞者,而且還多了原始的野性、酒後的激情、民間的氣息,讓我大開眼界。

第二天晚上,李伯專門穿上節日才穿的舞蹈服裝,在客廳給我們表演鍋莊。他盡情地彎腰扭臀,伏身翻身,邊跳,邊喊,隨著身姿甩舞的服裝環佩叮噹,羌人古老的魂魄在他的舞姿中乍現。我用手機錄下了這一幕,可惜的是,後來不知什麼時候弄丟了。當李伯知道我們明天要走時,又抱來一大塑膠桶酒送給我們,說是自己親手釀制的高粱酒。我們給他酒錢,他執意不要。雖然多年過去了,但有時,我會偶爾想起一面之緣的李伯,心裡總會許下默默的祝福。因為,我覺得,在這個世風澆漓、陷阱密佈、人情涼薄的世界,以後我再也不會遇見像李伯這樣的好人了。

辭別老人,緩步下山。沿途,花兒稀落,點綴其間。我知道這種孱弱和落寞是為明年的盛大和燦爛作準備的——明年花勝去年紅,知誰與共?

(圖片來自於網路)

點贊和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纖塵不染、潔身自好;她一生都吸納陽光、翠色、山風、鳥鳴、月光、雨露、煙嵐等自然之物,孕育出純潔而浪漫的氣質,即便是凋零也是“質本潔來還潔去”。她如同一面澄澈的花鏡,能照出人心的汙膩之處。而栽種在盆景裡的花,長期與欲望紅塵廝磨,難免或多或少地生出世俗和市儈之氣,少了些自然的韻味和真璞。

步行不久,就到了花溪瀑布。瀑布素湍白練,在腳下跌宕成了一條小溪,溪水潺流兩百多米後,蓄成了一個溪潭。這裡可能就是最契合“花溪景”之名的地方了。我記得,我抽過的一種貴煙就叫花溪,而且貴州有一個著名的風景區也叫花溪。我想,貴州的花溪與眼前的花溪一定是氣息相通和貌似神似的,它們都為這個日益荒敗的世界灌注著美麗的元素。幾棵花樹臨潭垂立,不時拋擲下落紅,花片打在水面上的一刻,整個世界都柔軟如水。

我覺得,花兒最好的歸宿就是隨波逐流,避免了零落成泥和四處飄零,這可不可以說是水葬呢?無數落紅躺在花溪邊的路上,斑斑點點,猶如離人淚;風吹舞動,飄起又跌宕,如同垂死的掙扎,令人心痛和惆悵。這些落紅,極易讓人想起黛玉葬花,“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落花成塚,花兒只有一季的命運,而人有幾十度春秋。花開花落,人世代謝,是不是同樣都是一個生命完整的過程?

溪潭不大,但沉鬱得發綠發呆;春光打在水面,蕩漾起的綠色漣漪可以擠走心裡的萬千紅塵;幾瓣落紅漂浮水面,綻放著傷感之美,讓人心生打撈之心;一艘小篷船孤零零地錨在溪邊,一動不動,仿佛載著這個世界龐大的孤獨,而這些孤獨仿佛觸手可摸。

再往上走,就到了觀景台。從這裡眺望,山嶺連綿,峽谷浮翠,春光中的九皇山正緩緩吞出她的滿山蔥郁和千林啼鴃;近處隱約可見一片片成林的辛夷花,就像漫漶的粉紅色水墨浸潤青山。“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青山沒料到的是,我在這一刻想起了5.12汶川大地震,那地動山搖的瞬間,花景溪怎樣一種景象?她一定和我一樣,慌亂而疼痛吧。

在觀景台一旁,兩個身著民族服裝的羌族男人正在跳神祭山。他們圍著戴在尖石上的猴頭皮囊,手執皮鼓,不停地跳躍、擊鼓,時而伏身,時而翻身,動作很像跳鍋莊;鼓聲一會急促,一會停緩,就像訴念著咒語和盅惑,讓人心生恍惚。春光打在他們身上,漾起神秘的暈眩。這兩個男人可能就是傳說中的巫師。羌族是多神崇拜,在長期的祭祀活動中產生了巫師。巫師又稱“許”或“釋比”,既擔任祭祀儀式的主祭,又為人禳解禍祟,驅鬼治病。他們熟悉本民族的歷史典故,神話故事,掌握一定醫藥知識,還會誦念經咒、行使巫術,被認為有控制自然、繁殖牲畜、豐收五穀,甚至左右命運之力。祭祀時常使用羊皮鼓、神杖、猴頭、法鈴、羊角等法器。很多少數民族都保留了巫師祭拜的遺風,這些巫師以詭異而神迷的盅惑,讓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多了一種維度。

離跳神不遠處的山路旁,一些羌族婦女正在針繡,她們在繡羌繡,在繡春天,也被春天錦繡。

中午,在觀景台旁一農家吃飯,幾杯濁酒下肚,醉意微熏。窗外,青山蒼翠,花樹搖曳,飛紅無聲委地,遊人逶迤畫中;陽光徑直從天空走下,在門檻前停止了腳步;山風習習,帶著春寒春暖,路邊彩旗獵獵,旗動心動。我想起了陶淵明的詩“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大自然的造化總能給我們些無端或有因的啟示,雖然無法言說或悟而不得,但你總能感覺在某一瞬間,靈魂乍現而過。觸景生情,我對朋友說,此地離城市不遠,離山水很近,待到山花爛漫時,可來此小住一些時日。朋友允然。

午飯完畢,主人熱情地泡上老鷹茶,品茗休息一會,便告辭下山。午後的山間,春光更加濃郁,山色更加嫵媚。與朋友手挽花香,碎步下階,覺得青山在眼前也在心裡,以前從來沒有如此親近過。我覺得,人在青山中行走,是對現實功利和內心物欲的一種暌隔,是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踐行,是對肉身和精神的一種洗禮和淨化,更是生命本真的一種抵達,所以古人說:“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事務者,窺穀忘反”。

沿途有很多攤點,兜售藥材、山茶、醃臘、小食。我買了幾袋老鷹茶,不為別的,只為茶名,我相信,那枯瘦死去的茶葉裡一定有一次讓我感動流淚的鷹飛。

途中,遇到了一位在路邊歇息的羌族老人。老人戴著眼鏡,穿著鮮豔的民族服裝,皮膚滄桑黝黑。我與他合影留念後,他對我說,羌人遍居四川,其中猶以茂縣最多。茂縣二字觸動了我的記憶,我驀然想起了多年前夜宿茂縣的房東羌人李伯。李伯與眼前的老人長得很像,都戴眼鏡,只不過個子矮了一些。也許,相同的先人基因和祖脈,塑造了族人相近的容貌。李伯熱情、坦率、豪爽,為人天高地闊,青山綠水,即便是對未曾謀面的陌生客人也坦誠得毫無芥蒂。在夜宿茂縣的當晚,李伯左手酒瓶、右手酒杯,闖進我的房間,說,客人來了,必須要敬一杯酒。喝完酒後,乘著酒興,李伯興致勃勃地跳起了鍋莊。李伯的鍋莊跳得之好,一點不亞於專業舞者,而且還多了原始的野性、酒後的激情、民間的氣息,讓我大開眼界。

第二天晚上,李伯專門穿上節日才穿的舞蹈服裝,在客廳給我們表演鍋莊。他盡情地彎腰扭臀,伏身翻身,邊跳,邊喊,隨著身姿甩舞的服裝環佩叮噹,羌人古老的魂魄在他的舞姿中乍現。我用手機錄下了這一幕,可惜的是,後來不知什麼時候弄丟了。當李伯知道我們明天要走時,又抱來一大塑膠桶酒送給我們,說是自己親手釀制的高粱酒。我們給他酒錢,他執意不要。雖然多年過去了,但有時,我會偶爾想起一面之緣的李伯,心裡總會許下默默的祝福。因為,我覺得,在這個世風澆漓、陷阱密佈、人情涼薄的世界,以後我再也不會遇見像李伯這樣的好人了。

辭別老人,緩步下山。沿途,花兒稀落,點綴其間。我知道這種孱弱和落寞是為明年的盛大和燦爛作準備的——明年花勝去年紅,知誰與共?

(圖片來自於網路)

點贊和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