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讀書、總結、思考——教師要有自己的教學風格

從來沒敢想過自己的教學已形成什麼風格, 因為我覺得那是教育專家才達得到的層次。 只是, 在教學中我一直在追求著“平等、民主”, “親切、平和”的教學風格。

我喜歡和學生一起讀書, 一起點評文章、寫讀後感, 然後一起討論, 我也從來不怕被學生反駁得體無完膚、理屈詞窮, 因為我覺得學生常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 老師的偶然敗北, 會讓學生有成功感, 樂於思考, 敢於思考, 發表見解的勇氣也會大增, 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的思想和人格。

我願意喜歡學生之喜歡, 包括他們正聽著的流行歌曲, 傳閱的雜誌、書籍, 我也喜歡把自己的喜歡和他們分享, 包括書籍、電視節目等, 如我常向學生推介中央3台的“電視詩歌散文”, 中央2台的“央視論壇”, 東方台的“名師講壇”, 有時是一場電視直播的記者招待會, 有時是一場大學生辯論賽、一場專題文藝晚會, 甚至是一篇從報紙上剪來的小短文或漫畫等等。

上一個假期, 不少學生在我的推薦下讀了薑戎的長篇小說《狼圖騰》, 不少學生都寫了幾千字的讀書筆記, 幾天前, 我還和學生一起讀了汪中求的《細節決定成敗》一書。 學生有什麼好的讀物也願意和我共用。 不久前我樂意地接受了學生向我推薦的韓寒的近作《長安亂》。 在平等的師生互動交流中互助互生著, 教學相長。

我相信“親其師而信其道”。 當學生親近你時, 便會親近你所教的學科, 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學好語文。 我們所要做的, 只是在與學生平等、民主的交流中引領學生走向健康和高尚的精神世界。 這是如潺潺流水、春雨潤物般的美好教學境界。

教學中的“平和”也是我一直追求著的。

“平和”的起碼要求是少急功近利, 少計較一時的分數高低得失, 應把目光放得遠一點再遠一點, 瞄準學生的三年、六年甚至終身的發展。 為此, 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該少做題、多讀書, 這是我一貫的教學理念。

一、做題太多, 讀書太少的現狀

我很贊同清華附中的韓軍老師把語文教學比作“下圍棋”的說法。 他說, 圍棋“聖手”看大局, 圍棋“高手”看局部, 圍棋“愛好者”卻總是死板地看, 斤斤計較一個棋子的“勝負”。 我想這個“大局”應該是學生的三年高中或者六年中學, “一個棋子”或許就是平時的每一次考試測驗的分數吧。

如果想成為一個圍棋的“聖手”, 我們至少應該把學生三年後的高考作為我們的教學目標, 甚至把精神貫注與文化薰陶,

為學生打好終身精神發展的底子作為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 然而, 現在不少語文教師除了完成教科書上課文的教學外, 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讓學生做題, 做一張又一張的練習卷, 一次又一次的考試, 樂此不疲。 由於考試的方式和制度等原因, 不少時候, 多做練習確實是一條捷徑, 短期內就可以見效, 但這是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呢?不用舉例, 作為教師的我們都知道那些平時只做題不讀書或讀書少的學生, 即使眼前小測驗能有較好的考試成績, 但一到綜合性較強的考試, 一到面對重理解能力、重分析能力的考試時, 就無能為力了。 每年高考下來, 總聽說有人考試超常或失常了, 我覺得並不儘然, 只是遇到見功力的考試,
原先分數底下藏著的真相都露出來罷了, 那恰恰是他們真正的水準。 如面對2004年的作文“山的沉穩, 水的靈動”這個人文性、文學性極強又帶思辨性的題目, 若沒有一定閱讀積累, 缺少一定人文底蘊和思維品質的學生是絕對寫不出高分作文的。 既然如此, 為何我們仍然熱衷於做題或不願化時間在讀書上呢?因為許多老師不得不在乎平時的考試成績, 因為成績往往決定了你在學校的地位, 決定了你能不能帶高三, 甚至你適合不適合留在重點中學教書等等。 所以許多教師尤其是新上崗的教師, 從一開始工作就把自己大學時的讀書熱情和對文學的愛好拋在一邊, 只得去盯住期中考、期末考的成績了, 甚至是月考、周考的成績,在幾乎是一月一評比的評價體制下,很多教師確實做不到“超然”和“平和”。於是一些語文老師從來顧不上向學生推薦好書,從沒在教室裡讀過、貼過時文美文,也從不給學生印發閱讀材料。

教師是這樣,學生也急功近利。去年,我新接兩個高二文科班,心中暗暗高興,因為我覺得文科班的學生應該有文學的熱情,我可以較好地實施我的教學理想,帶著他們一起走進文學的天地。於是,我常常向他們推薦優秀作品,每次早讀課總是抽出一半時間和學生一起閱讀報紙、欣賞美文等,另一半時間讓他們自己積累古詩詞名句等。可是,不多久,學生有意見了,因為他們得知第一次小測驗下來,自己班的成績就不如隔壁班,學生竟然提出,以後我們早讀課也不要看報紙讀美文了,我們也像別班一樣講講練習吧。岌岌于分數的心原來已變得這樣的浮躁,我們在整日的忙忙碌碌中撿拾著雞毛蒜皮、一棋一子的測驗小分。語文教學,很需要有一種從容、平和的氣度,需要有一種不著痕跡的影響和滲透,這是只有通過多讀書才能達到的境界。只有讀書是可以深入到人的心靈深處,滲透到人的骨髓裡。我們需要的是靜下心來、沉下心去讀書。

二、讀書需要輕裝上陣

如果想讓學生肯讀書,願讀書,愛讀書,我們必須為學生卸掉兩套厚裝,一是題海裝,一是分數裝。

面對現時的教育制度,我們不可能不做題。正如王棟生老師在《在理想和生存之間》一文中無奈地說:“在中國,一個不會考試的學生會有怎樣的命運?”“大學門票太有誘惑力了。”我們嚮往理想的教學,“而現階段,我們不得不考慮生存,也就不得不精心考慮如何帶學生通過高考這道‘封鎖線’。”“我們沒有能力‘革命’,只能‘改良’。”若想讓學生有閱讀的時間,必須把學生從題海中拖上岸。首先,教師應該先下題海,幫學生找到題中的經典來訓練,不致學生做題太濫太盲目,高效的訓練也不至於使學生在分數面前有明顯的挫敗感;另外,我們必須淡化平時考查的成績,真正做到只為瞭解學習情況,查漏補缺而考查,給學生松掉分數的枷鎖,讓他們可以從題海中抬起頭來作心靈深呼吸。只有給學生卸裝才會使學生有閱讀的心情和樂趣,才會大膽放心地擠出時間來讀書。

三、讀書需要領路人

學生的閱讀時間來之不易,非常寶貴,所以讓學生的閱讀“放羊”簡直是一種罪過。因為一方面,在浩瀚的書海裡找到值得讀的書需要耗費不少的時間,另一方面開卷並非總是有益。現在,被冠于“文學”字樣的作品層出不窮,魚目混珠,它們以漂亮的裝幀,時尚、前衛的觀念,叛逆的個性,新奇的語言等吸引著一些缺少“心力”的學生,使他們在這裡流連,迷醉,失去方向。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做好“導遊”,像錢理群教授說的那樣,把我們知道的勝景美景介紹給學生,把學生領向水草豐美的閱讀領地,然後讓他們去欣賞和感受。

讀書需要有好的習慣和方法,這也需要我們作指導,以提高閱讀的效率。前年開始,我們就在進行著《經濟發達地區農村重點高中學生語文課外閱讀的探索》的課題研究。我給學生做“快速閱讀方法”的講座,對全校上有關“怎樣做讀書筆記”的公開性研究課,指導學生做讀書筆記。規定學生每個星期的必須讀完的文章,定期檢查做讀書筆記的情況。向學生推薦優秀書籍、雜誌、作品,指導學生進行專題閱讀,有結合課本的拓展性閱讀,如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等古詩詞專題,還有《紅樓夢》、《阿Q正傳》等小說專題,另有學生自己喜歡的“沈從文專題”、“餘秋雨專題”、錢鐘書、董橋、海子……在閱讀中,還指導查閱資料,不少學生作了許多讀書摘記,寫成了小論文,在班裡和同學交流。平常每週向學生印發閱讀資料,將我自己閱讀中發現的好文章推薦給學生欣賞。通過這樣的閱讀,不少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更大,信心更足了。

四、讀書和考試並非水火關係

讀書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學生在本質上都是喜歡閱讀超過做題的,只是出於無奈,為了眼前的分數,他們才不得不放棄讀書。如果我們能夠讓學生讀書而不影響成績甚至有利於提高成績的話,學生一定會熱愛讀書的。

我們應該讓學生在做題中學會讀書,在讀書中學會解題。高考試卷上的現代文閱讀都是文學性、人文性很強的文章,如今年江蘇卷上的《草堂詩魂》、全國卷上孫犁的《老家》、北京卷上的“普希金之家”、上海卷的《我看舞蹈之美》等都是文化底蘊很足值得細細品讀的作品,在做題的同時帶著欣賞的眼光去品讀文章,是能夠增加閱讀的厚度、提高欣賞水準的。

讀書是提高學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最重要途徑,而這恰恰是解題能力提高的最可靠途徑。我經常向我的同事們炫耀我女兒的語文成績。我女兒小學六年不在我們身邊,我們無法關心她的每一次作業,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經常打電話提醒她“多看書”,詢問“讀了什麼書”。我清楚地記得,自從她三年級暑假大量閱讀之後,她的語文成績快速提高,現在天一民辦高手林立的環境中,她的語文基礎和作文也還是班中數一數二的。現在語文高考試卷上的現代文閱讀中的分析理解能力、古詩鑒賞中的鑒賞能力都不是光靠做練習能夠培養的,歷年高考下來成績好的都是那些讀書多的學生。而且,分析理解能力還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前提。

另外,我們常說“勞於讀書,逸于作文”。作文是高考中分量最大的一道題。“腹有詩書氣自華”,只有多讀書才能使文采飛揚,筆端充滿靈性而思想深刻。

既然讀書既有利於學生的精神發展,我們的學生稱之為“精神遠航”,又可以使學生面對高考得心應手,那我們何樂而不為呢?只有多讀書,語文教學之路才會漸行漸遠漸美,越走越寬越亮。

甚至是月考、周考的成績,在幾乎是一月一評比的評價體制下,很多教師確實做不到“超然”和“平和”。於是一些語文老師從來顧不上向學生推薦好書,從沒在教室裡讀過、貼過時文美文,也從不給學生印發閱讀材料。

教師是這樣,學生也急功近利。去年,我新接兩個高二文科班,心中暗暗高興,因為我覺得文科班的學生應該有文學的熱情,我可以較好地實施我的教學理想,帶著他們一起走進文學的天地。於是,我常常向他們推薦優秀作品,每次早讀課總是抽出一半時間和學生一起閱讀報紙、欣賞美文等,另一半時間讓他們自己積累古詩詞名句等。可是,不多久,學生有意見了,因為他們得知第一次小測驗下來,自己班的成績就不如隔壁班,學生竟然提出,以後我們早讀課也不要看報紙讀美文了,我們也像別班一樣講講練習吧。岌岌于分數的心原來已變得這樣的浮躁,我們在整日的忙忙碌碌中撿拾著雞毛蒜皮、一棋一子的測驗小分。語文教學,很需要有一種從容、平和的氣度,需要有一種不著痕跡的影響和滲透,這是只有通過多讀書才能達到的境界。只有讀書是可以深入到人的心靈深處,滲透到人的骨髓裡。我們需要的是靜下心來、沉下心去讀書。

二、讀書需要輕裝上陣

如果想讓學生肯讀書,願讀書,愛讀書,我們必須為學生卸掉兩套厚裝,一是題海裝,一是分數裝。

面對現時的教育制度,我們不可能不做題。正如王棟生老師在《在理想和生存之間》一文中無奈地說:“在中國,一個不會考試的學生會有怎樣的命運?”“大學門票太有誘惑力了。”我們嚮往理想的教學,“而現階段,我們不得不考慮生存,也就不得不精心考慮如何帶學生通過高考這道‘封鎖線’。”“我們沒有能力‘革命’,只能‘改良’。”若想讓學生有閱讀的時間,必須把學生從題海中拖上岸。首先,教師應該先下題海,幫學生找到題中的經典來訓練,不致學生做題太濫太盲目,高效的訓練也不至於使學生在分數面前有明顯的挫敗感;另外,我們必須淡化平時考查的成績,真正做到只為瞭解學習情況,查漏補缺而考查,給學生松掉分數的枷鎖,讓他們可以從題海中抬起頭來作心靈深呼吸。只有給學生卸裝才會使學生有閱讀的心情和樂趣,才會大膽放心地擠出時間來讀書。

三、讀書需要領路人

學生的閱讀時間來之不易,非常寶貴,所以讓學生的閱讀“放羊”簡直是一種罪過。因為一方面,在浩瀚的書海裡找到值得讀的書需要耗費不少的時間,另一方面開卷並非總是有益。現在,被冠于“文學”字樣的作品層出不窮,魚目混珠,它們以漂亮的裝幀,時尚、前衛的觀念,叛逆的個性,新奇的語言等吸引著一些缺少“心力”的學生,使他們在這裡流連,迷醉,失去方向。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做好“導遊”,像錢理群教授說的那樣,把我們知道的勝景美景介紹給學生,把學生領向水草豐美的閱讀領地,然後讓他們去欣賞和感受。

讀書需要有好的習慣和方法,這也需要我們作指導,以提高閱讀的效率。前年開始,我們就在進行著《經濟發達地區農村重點高中學生語文課外閱讀的探索》的課題研究。我給學生做“快速閱讀方法”的講座,對全校上有關“怎樣做讀書筆記”的公開性研究課,指導學生做讀書筆記。規定學生每個星期的必須讀完的文章,定期檢查做讀書筆記的情況。向學生推薦優秀書籍、雜誌、作品,指導學生進行專題閱讀,有結合課本的拓展性閱讀,如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等古詩詞專題,還有《紅樓夢》、《阿Q正傳》等小說專題,另有學生自己喜歡的“沈從文專題”、“餘秋雨專題”、錢鐘書、董橋、海子……在閱讀中,還指導查閱資料,不少學生作了許多讀書摘記,寫成了小論文,在班裡和同學交流。平常每週向學生印發閱讀資料,將我自己閱讀中發現的好文章推薦給學生欣賞。通過這樣的閱讀,不少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更大,信心更足了。

四、讀書和考試並非水火關係

讀書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學生在本質上都是喜歡閱讀超過做題的,只是出於無奈,為了眼前的分數,他們才不得不放棄讀書。如果我們能夠讓學生讀書而不影響成績甚至有利於提高成績的話,學生一定會熱愛讀書的。

我們應該讓學生在做題中學會讀書,在讀書中學會解題。高考試卷上的現代文閱讀都是文學性、人文性很強的文章,如今年江蘇卷上的《草堂詩魂》、全國卷上孫犁的《老家》、北京卷上的“普希金之家”、上海卷的《我看舞蹈之美》等都是文化底蘊很足值得細細品讀的作品,在做題的同時帶著欣賞的眼光去品讀文章,是能夠增加閱讀的厚度、提高欣賞水準的。

讀書是提高學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最重要途徑,而這恰恰是解題能力提高的最可靠途徑。我經常向我的同事們炫耀我女兒的語文成績。我女兒小學六年不在我們身邊,我們無法關心她的每一次作業,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經常打電話提醒她“多看書”,詢問“讀了什麼書”。我清楚地記得,自從她三年級暑假大量閱讀之後,她的語文成績快速提高,現在天一民辦高手林立的環境中,她的語文基礎和作文也還是班中數一數二的。現在語文高考試卷上的現代文閱讀中的分析理解能力、古詩鑒賞中的鑒賞能力都不是光靠做練習能夠培養的,歷年高考下來成績好的都是那些讀書多的學生。而且,分析理解能力還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前提。

另外,我們常說“勞於讀書,逸于作文”。作文是高考中分量最大的一道題。“腹有詩書氣自華”,只有多讀書才能使文采飛揚,筆端充滿靈性而思想深刻。

既然讀書既有利於學生的精神發展,我們的學生稱之為“精神遠航”,又可以使學生面對高考得心應手,那我們何樂而不為呢?只有多讀書,語文教學之路才會漸行漸遠漸美,越走越寬越亮。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