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老人老地兒傳承老味道 老物件兒帶給居民親近感

西城白塔寺社區會客廳幫老街坊找回憶 “最美大街”會以最美方式呈現

玻璃櫃檯上放著的臺秤、算盤和玻璃糖果罐, 裡面放的是酸三色水果糖;貨櫃上方擺放著縫紉機, 還有80後熟悉的餅乾筒……位於西城區阜內大街白塔寺西側胡同內的白塔寺社區會客廳, 上下兩層120多平方米的屋子, 成了街坊鄰居最愛去的地方。 做飯、會客、聯誼, 甚至連胡同裡的小學生寫作業都用上了。 西城區採取多種舉措落實新版城市總規, 推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老城提升, 讓老街坊驚喜地找回了以前的記憶。

為保護京城中軸線景觀, 地安門商場降層, 改造後的百貨商場設置了觀景台, 從觀景臺上望向周邊, 什刹海全景盡收眼底。

“白塔寺再生計畫”追求的就是“老人, 老地, 老味”。

老物件兒帶給居民親近感

會客廳臨著宮門口東岔胡同口, 附近居民奔這兒來都挺方便。 走進會客廳, 左手邊是一個開放式的廚房, 檯面上東西不多, 有東家送來的醋, 西家端來的醬, 還有餅乾桶、茶盤子……罎罎罐罐都由街坊們貢獻。 廚房正對的是一個經營了60多年的供銷社櫃檯, 無論是玻璃櫃檯裡碼放的小玩具、雪花膏, 還是檯面上擺放的老臺秤、玻璃糖罐兒,

都能從你的記憶深處揪出一段來。

“以前不經意的東西, 現在會讓你回味無窮。 ”白塔寺會客廳負責人劉偉對北京晨報記者說, 這些老物件都透著“親近感”, 每一件物品的背後都記錄著一段故事。

再往裡走, 客廳裡擺放著一張圓桌、兩張方桌, 還有幾把椅子, 桌子上放著暖水瓶, 杯裡子泡著高沫, 這就是一間典型的老北京民居。

白塔寺會客廳是由西城區民政局、新街口街道辦事處、北京華融金盈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和熊貓慢遞四方合作共同建設的一個社區共用空間, 2017年9月底正式“開張”。 劉偉是協力廠商運營團隊負責人, 該團隊在798藝術區創辦了著名的“熊貓慢遞”, 主打給未來寫信。

社區會客廳拉近鄰裡關係

來到白塔寺, 劉偉與胡同裡的街坊打成了一片。 城市變得大了, 鄰里關係卻變得淡了, 如何讓每個人重新建立聯繫、重溫過去老街坊互相“串門兒”時的親近和溫暖是會客廳運營中要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 在這個空間裡, 老物件兒能讓大家重溫以前的記憶;居民也可以在共用廚房裡向街坊們展示自己的手藝。 另外, 會客廳還定期舉辦美食、電影、縫紉、手工等各種分享會, 讓胡同裡的人彼此增加瞭解。

目前會客廳已經有了6個社團, 編織社、書畫社、舞蹈社, 還有精通木工的勞作社, 每天都有社團在這裡聚會。 但在劉偉看來, 這遠遠不夠, “我們計畫成立20個以上, 一個居民可同時參加好幾個社團, 這樣生活才會更豐富, 更有趣。 ”劉偉說,

儘管會客廳只輻射4個社區, 但舉辦微廟會期間甚至全北京的人都往這兒來。

微廟會?對!春節前後, 白塔寺廟會在白塔寺會客廳裡, 上演了8天的文化記憶活動, 向居民們呈現了傳統小吃品嘗、傳統年貨展示、傳統耍貨演繹、傳統玩物演繹、傳統書畫定制、傳統民俗演繹等6項老廟會傳統文化項目, 並舉辦兩場曲藝、戲曲專場演出及兩次文化巡遊活動。

劉偉說, 會客廳運營團隊還將發揮文創特長, 挖掘地區有影響力的文化產品、居民擅長的手工產品, 開發成白塔寺地區特色的文化產品, 提升文化內涵, 使居民感受到在社區中的價值感、存在感, 主動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

以主人身份參與社區改造

共用會客廳的設立, 是“白塔寺再生計畫”的一部分。 實施主體華融金盈公司社區營造中心經理田娜介紹,白塔寺老城更新專案從2013年啟動,從實施協議騰退、適度降低人口居住密度開始進行。設計師利用騰退院落打造示範空間,一方面吸引文化創意類業態來關注白塔寺,另一方面給居民營造更加舒適的居住空間。到目前,已經有3處建築修繕改造為社區活動空間:青塔胡同41號,每天都有安排好的社區活動;宮門口東岔81號的共用會客廳,則更多靠居民“自由發揮”;還有與法國使館合作的“活力社區馬拉松”,在趙登禹路429號院。“老人,老地,老味,”田娜說,“這是‘白塔寺再生計畫’追求的東西。”

■地標

地百削層

地安門百貨商場並非是老字型大小,卻是京城老牌百貨店之一,它位於北中軸線上,地處繁華的什刹海地區,北側就是遊客熙熙攘攘的煙袋斜街,面對如此優越的地理位置,地百卻沒有擴大經營,相反“削層降高”,成為近年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城市特色風貌塑造行動中的一個新標杆。

其實,過去60年,地百都在走擴張之路。1952年它只是一家占地100平方米的小商店,1956年公私合營,周圍17家私營商號併入,從此定名為地安門百貨商場,逐漸成為北城最大的商場。後來還配有華普超市、休閒酒吧及電子遊藝廳,喧囂一時。至2005年,為配合中軸線的規劃和保護工作,地百商場由5層削為4層。2013年地百新一輪改造再次啟動,這次改造的目的只有一個——融入什刹海及中軸線的文化環境。

傳統風貌商業街區建築多以兩開間居多,地百看上去卻是龐然大物,設計人員運用退台、豎向分割的設計手法,將沿街的這一面降低至地上兩層,在不大動干戈的情況下減小了建築體量。此外,大量運用傳統的建築構件,比如中式門窗、斗拱簷口、建築彩繪、坡屋頂……這些都讓它變得古香古色,日漸與中軸線的傳統文化和諧起來。

由於地百就建在什刹海邊上,因此,這裡也是京城唯一的“湖景酒店”,這是地百變身後最大的亮點——文化的創新傳承與特色酒店相結合,使入住客人可深入體驗北京胡同文化,此舉可以有效地擴充什刹海地區的文化屬性,為什刹海地區提供了一個新的“文化地標”。

白塔擦亮

從什刹海地區到白塔寺所在的阜內大街,不過5公里,是北京老城區內風景最美、文化最豐富的地區。21年前的1997年,西城區啟動“打開山門,亮出白塔”工程,拆除了有30多年歷史的白塔寺副食商場,搬遷了住在白塔寺廂房內的39戶居民,最終“亮出白塔”。

從去年開始,白塔寺所在的阜內大街啟動街區梳理和改造提升工程,建設白塔寺對景公園,擴展非機動車道,用古樸的古銅色欄杆將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道隔離,建設長達40米的候車亭,豎立“綜合杆”淨化大街風貌、增加夜景照明……這些舉措都力助阜內大街成為北京市最宜綠色出行的無障礙大街。

從亮出的白塔到削層的地百,“老城保護”終於從某一個搶救工程變成一個城市的發展理念。

■記者手記

“最美大街”

需全城努力呵護

“再現老舍筆下的‘最美大街’”的提法,是去年初西城區在啟動阜內大街整治時提出來的。我查了查資料,老舍先生曾在《駱駝祥子》中這樣寫道:“這兒什麼都有,有禦河、有故宮的角樓、有景山、有北海、有白塔、有金鼇玉

橋、有團城、有紅牆、有圖書館、有大號的石獅子,多美,多漂亮。”

由此看,這“最美大街”其實指的是“阜景文化街”,也就是從阜成門到朝陽門一段,她實際上橫跨了西城和東城兩個老區。

我起初擔心,如果只是西城區以一己之力,是否可以向九泉下的老舍先生交出滿意答卷。如今,我踏實了,自2014年起,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視察北京,要求北京傳承歷史文脈,保護好首都歷史文化金名片。北京新《總規》特別強調要做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城市特色風貌塑造。市委書記蔡奇在調研核心區老城保護工作時強調: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一條街區一條街區地幹,一茬一茬地幹……我相信在這種“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指引下,“最美大街”一定會以最美麗的方式呈現。

本版撰文北京晨報首席記者 崔紅陳琳 本版攝影北京晨報記者 姜浩波

實施主體華融金盈公司社區營造中心經理田娜介紹,白塔寺老城更新專案從2013年啟動,從實施協議騰退、適度降低人口居住密度開始進行。設計師利用騰退院落打造示範空間,一方面吸引文化創意類業態來關注白塔寺,另一方面給居民營造更加舒適的居住空間。到目前,已經有3處建築修繕改造為社區活動空間:青塔胡同41號,每天都有安排好的社區活動;宮門口東岔81號的共用會客廳,則更多靠居民“自由發揮”;還有與法國使館合作的“活力社區馬拉松”,在趙登禹路429號院。“老人,老地,老味,”田娜說,“這是‘白塔寺再生計畫’追求的東西。”

■地標

地百削層

地安門百貨商場並非是老字型大小,卻是京城老牌百貨店之一,它位於北中軸線上,地處繁華的什刹海地區,北側就是遊客熙熙攘攘的煙袋斜街,面對如此優越的地理位置,地百卻沒有擴大經營,相反“削層降高”,成為近年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城市特色風貌塑造行動中的一個新標杆。

其實,過去60年,地百都在走擴張之路。1952年它只是一家占地100平方米的小商店,1956年公私合營,周圍17家私營商號併入,從此定名為地安門百貨商場,逐漸成為北城最大的商場。後來還配有華普超市、休閒酒吧及電子遊藝廳,喧囂一時。至2005年,為配合中軸線的規劃和保護工作,地百商場由5層削為4層。2013年地百新一輪改造再次啟動,這次改造的目的只有一個——融入什刹海及中軸線的文化環境。

傳統風貌商業街區建築多以兩開間居多,地百看上去卻是龐然大物,設計人員運用退台、豎向分割的設計手法,將沿街的這一面降低至地上兩層,在不大動干戈的情況下減小了建築體量。此外,大量運用傳統的建築構件,比如中式門窗、斗拱簷口、建築彩繪、坡屋頂……這些都讓它變得古香古色,日漸與中軸線的傳統文化和諧起來。

由於地百就建在什刹海邊上,因此,這裡也是京城唯一的“湖景酒店”,這是地百變身後最大的亮點——文化的創新傳承與特色酒店相結合,使入住客人可深入體驗北京胡同文化,此舉可以有效地擴充什刹海地區的文化屬性,為什刹海地區提供了一個新的“文化地標”。

白塔擦亮

從什刹海地區到白塔寺所在的阜內大街,不過5公里,是北京老城區內風景最美、文化最豐富的地區。21年前的1997年,西城區啟動“打開山門,亮出白塔”工程,拆除了有30多年歷史的白塔寺副食商場,搬遷了住在白塔寺廂房內的39戶居民,最終“亮出白塔”。

從去年開始,白塔寺所在的阜內大街啟動街區梳理和改造提升工程,建設白塔寺對景公園,擴展非機動車道,用古樸的古銅色欄杆將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道隔離,建設長達40米的候車亭,豎立“綜合杆”淨化大街風貌、增加夜景照明……這些舉措都力助阜內大街成為北京市最宜綠色出行的無障礙大街。

從亮出的白塔到削層的地百,“老城保護”終於從某一個搶救工程變成一個城市的發展理念。

■記者手記

“最美大街”

需全城努力呵護

“再現老舍筆下的‘最美大街’”的提法,是去年初西城區在啟動阜內大街整治時提出來的。我查了查資料,老舍先生曾在《駱駝祥子》中這樣寫道:“這兒什麼都有,有禦河、有故宮的角樓、有景山、有北海、有白塔、有金鼇玉

橋、有團城、有紅牆、有圖書館、有大號的石獅子,多美,多漂亮。”

由此看,這“最美大街”其實指的是“阜景文化街”,也就是從阜成門到朝陽門一段,她實際上橫跨了西城和東城兩個老區。

我起初擔心,如果只是西城區以一己之力,是否可以向九泉下的老舍先生交出滿意答卷。如今,我踏實了,自2014年起,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視察北京,要求北京傳承歷史文脈,保護好首都歷史文化金名片。北京新《總規》特別強調要做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城市特色風貌塑造。市委書記蔡奇在調研核心區老城保護工作時強調: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一條街區一條街區地幹,一茬一茬地幹……我相信在這種“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指引下,“最美大街”一定會以最美麗的方式呈現。

本版撰文北京晨報首席記者 崔紅陳琳 本版攝影北京晨報記者 姜浩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