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解決突出矛盾,促進高品質發展

楊志勇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4月23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 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 會議對第一季度的經濟成就作了總結, 對重要經濟工作作了回顧, 在對經濟形勢作了研判的基礎之上, 指出我國經濟週期性態勢好轉, 但制約經濟持續向好的結構性、深層次問題仍然突出, 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准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還有不少難題需要攻克, 世界經濟政治形勢更加錯綜複雜;要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問題導向, 著力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

面對國內外錯綜複雜的經濟形勢,

要完成全年目標任務並不容易。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進入了新階段。 中國不能再過度追求經濟增長速度, 必須堅持高品質發展, 所有的經濟工作要以高品質發展為中心, 穩紮穩打。

目前, 最重要的是落實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的各項部署, 找准問題, 解決突出矛盾, 促進高品質發展。

第一, 全力打好“三大攻堅戰”。 防範化解重大風險, 最主要的是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財政風險與金融風險交織在一起。 地方債風險既是財政風險, 又是金融風險。 要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 防範化解地方債風險。 金融機構是地方債的重要資金來源。 財政是抵禦金融風險的最後一道防線。 加強財政能力建設,

可以更好地防範金融風險。 脫貧攻堅戰進入最後階段, 難度很大, 要注意脫貧的有效性。 污染防治要以人民為中心, 讓人民真正能盡享藍天白雲和青山綠水, 感受到生態環境變好的獲得感。

第二, 落實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力度是中央在綜合研判國內外經濟形勢之外的選擇。 當下, 落實好既定政策是最為關鍵的。 中國經濟既有總量問題, 也有結構問題。 結構需要加快調整, 需求也要持續擴大。 1998年, 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所提出的擴大內需戰略, 至今仍有重要意義。 中國是一個大經濟體, 中國需要外需, 但內需的擴大意義非凡。 內需的持續擴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證宏觀經濟的平穩運行。

第三, 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要注重市場在化解過剩產能中作用的發揮。 行政手段看似迅速快捷, 但方向一旦偏錯就可能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因此, 要強調市場化法治化手段的運用。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義是提高競爭力, 而這需要技術的支援, 關鍵核心技術是國家競爭力之所在。 核心技術攻關只能靠自主創新, 這需要進一步落實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政府需要從簡政放權、減稅降費等方方面面為創新提供支援。

第四, 更加積極主動推進改革開放。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 對改革開放最好的紀念是加快改革,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党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強調,

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 而且只會越開越大。 沒有改革開放, 就沒有中國今天發展的成就。 新時代的中國改革開放面臨新的國際環境, 所要解決的國內問題也比過去困難得多。 深化國企國資、財稅金融改革方案, 需要進一步加快落實。 深化改革是在啃骨頭, 難度大, 需要勇氣, 也需要智慧。 改革的專業性決定了改革舉措在落實中一定要尊重專業規律, 以避免改革的不必要代價的發生。 以開放促改革, 以改革提升開放水準, 改革開放的力度才會進一步加大。 黨中央決定支援海南建設自由貿易區、逐步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 不僅僅對海南利好, 而且更重要的是發出了深化改革開放的強烈信號。

最近, 中美貿易摩擦令國際社會擔心中國改革開放的未來走向,

這是不瞭解中國國情的表現。 中國受益於改革開放, 中國不會因為一時的挫折就關上國門。 改革開放應該讓全世界都受益。 中國到了現階段, 更應該有“逢山開路, 遇水搭橋”的精神。 改革開放暫時遇到的問題, 相關各方應該在平等磋商的環境中解決。 合則兩利, 鬥則兩傷。 國際經貿不是零和博弈, 這是國際合作的前景之所在, 是經濟全球化大勢之所趨。

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 加強基本公共服務, 加大改善民生力度, 本身既屬於經濟工作的內容, 也是在為其他經濟工作創造良好的環境, 為宏觀經濟穩定打下扎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 毅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