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文化歷史:中國古代皇帝也有“勞動節”,皇帝親自帶頭耕田!

“五一”國際勞動節, 是1889年設立的廣大勞動者共同的節日。 其實我國古代也有勞動節。 據《帝王世紀》記載, “三皇”之首伏羲重農桑, 每年農曆二月二都要 “御駕親耕”, 百姓也要在這天開始下田耕作;司馬遷在《史記》中也記述了周武王在二月二舉行盛大儀式, 率文武百官親耕。 這就是我國古代名副其實的勞動節龍抬頭“二月二”。

農曆二月初二, 是中國古代崇尚勞動的傳統節日, 其歷史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

據晉代文史學家、醫學家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的記載, 伏羲“重農桑, 務耕田”, 每年新春二月初二, 都要率領各部落首領“御駕親耕”, 以顯示他對農耕的重視。 而西漢史學家司馬遷也在《史記》中提到, 周武王在二月初二不僅會舉行規模盛大的儀式, 更親自帶領滿朝文武百官耕田勞作, 以此拉開全國農耕的序幕。

到了宋元時期, 二月初二的含義進一步擴大,

既是“耕事節”, 又是“花朝節”、“踏青節”。 但因為古人認為, 二月初二甘霖將至, 春耕勞作也要由此開始, 所以不管節日內容如何變化, 勞動的性質都一直得以延續。

發展到明清兩代, 皇家對二月初二的勞動意義更加重視。 自雍正以後, 每年二月初二, 皇帝都會親自出圓明園, 帶領朝廷官員和皇后、宮女到專門開闢的“一畝園”(今海澱圓明園西側)扶犁耕田。

發展到明清兩代, 皇家對二月初二的勞動意義更加重視。 自雍正以後, 每年二月初二, 皇帝都會親自出圓明園, 帶領朝廷官員和皇后、宮女到專門開闢的“一畝園”(今海澱圓明園西側)扶犁耕田。

因此, 民間也流傳著一首膾炙人口的打油詩:“二月初二龍抬頭, 天子耕地臣趕牛, 正宮娘娘來送飯,

當朝大臣把種丟, 春耕夏耘率天下, 五穀豐登太平秋。 ”

清代有一幅叫做《皇帝耕田圖》的名畫, 畫中身穿龍袍的皇帝扶犁耕田, 身後跟著幾位大臣, 有的鏟土、有的撒種、有的牽牛, 遠處是挑籃送飯的皇后和宮女。 畫上題詩曰:“勞農節龍抬頭, 天子耕地臣趕牛,

正宮娘娘來送飯, 當朝大臣把種丟, 春耕夏耘率天下, 五穀豐登太平秋。 ”清政府規定, “凡七十以上耕者, 免賦稅雜差, 勞農節賞絹一匹, 棉十斤, 米一石”。 表示官府對辛苦了一輩子勞動者的節日待遇。 由此可見, 龍抬頭的“二月二”其實就是我國古代名副其實的勞動節。

歷代文人墨客也常在自己的詩作中表達對勞動的感受。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至今仍被傳為佳話, 他隱居之後醉心于田園生活, 超然世外, 自得其樂。 每天就是讀讀書, 寫寫詩, 喝點兒酒, 種點兒菜, 舒活舒活筋骨, 有《歸園田居》為證:“種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 帶月荷鋤歸。 ”陶淵明種菜勞動不僅僅是為填飽自己的肚子, 在他的心裡, 那幾畝田園是與官場相對立的理想洞天,

尋常的農家景象無不體現出迷人的詩情畫意, 巧妙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理想和人格節操。

唐代詩人李紳的名字並不耳熟能詳, 但要說起他的一首《憫農》詩恐怕就無人不曉了。 一年夏天, 李紳回鄉探親, 當他看到田野裡的農民在炙烤的日光下辛勤耕地時, 不禁大發感慨:“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李紳還因此獲得了“憫農詩人”的雅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