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三國:小霸王孫策豪氣干雲

推薦:探秘三國特種部隊之無當飛軍(2):再戰五子良將張郃

文/陳二虎

【作者簡介】陳二虎, 筆名紅葉, 蒙古族中的契丹人。 翁牛特旗作家協會副秘書長。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東漢末年是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 君子與流氓並行, 英雄與強盜爭霸, 一曲曲金戈鐵馬, 一幕幕縱橫捭闔, 鼓噪起群蛇狂舞, 攪動起江海奔騰, 多少生命與鮮血的壯歌, 演繹著盪氣迴腸的場景。 旌旗遮日, 刀光映月。

筆者很小的時候就讀了《三國》, 在似懂非懂間, 好想回到那個跨馬挺槍, 笑傲疆場的時代。 對三國的人物, 最討厭那個假仁假義, 裝腔作勢的偽君子劉備, 發自肺腑地傾佩風流倜儻, 豪氣干雲的少年英雄孫策, 不愧為時人稱之為小霸王, 神采奕奕, 朝氣勃勃, 血氣方剛而又滿懷抱負, 壯懷激烈, 生龍活虎, 具有積極的進取精神和浩然正氣, 不坐而論道, 紙上談兵, 用行動來證明自己,

如屈原所歌“帶長鋏兮挾素雲”, 體現了“君子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 不愧為孫武子的後人。

《三國演義》中描寫孫策在陣上三個回合就生擒劉繇的部將於糜, 挾在腋下回陣, 劉繇的部將樊能縱馬挺槍來追, 孫策一聲斷喝, 聲如霹靂, 讓樊能膽顫心驚地撞下馬去摔死,

回陣後發現, 那於糜也被他挾死, 於是, 時人稱孫策為小霸王, 其意就是勇如楚霸王項羽。

通過這描寫可見孫策膂力過人, 武藝高強, 勇冠三軍。 可惜的是《三囯演義》對孫策的著墨不多, 並沒有史料記載的孫策更豐富, 智勇雙全。

孫策的父親孫堅, 擊敗劉表的部將黃祖後, 乘勝追擊渡過漢水, 包圍襄陽。 他單槍匹馬出行巡視峴山, 中了暗箭, 被黃祖的人射死。 那時孫策剛十七歲。 幼懷大志的孫策決心為父報仇, 成就大業, 便來投靠“四世三公”, 兵強馬壯的袁術, 可是袁術這小子不是一個人物, 是一個心胸狹窄之人, 屢屢給出空頭支票, 支使孫策為他攻城掠地, 又處處防著孫策, 不肯重用孫策。 曾經許諾孫策去當九江太守,

事到臨頭, 卻自食其言, 安排了自己的親信丹陽人陳紀出任。 後來又假恩假意地對孫策表白, 讓孫策帶兵攻打廬江, 承諾如攻下此城便讓他為太守。 但當孫策歷經苦戰拿下廬江後, 卻召回了孫策, 把位置給了他的老部下劉勳。 袁術就是這樣一個出爾反爾之人, 但袁術嫉妒孫策的同時, 內心還是十分賞識孫策, 經常感歎地說:“使術有子如孫郎, 死複何恨!”

孫策逐漸看穿袁術是個卑鄙小人, 他認真分析了當時的形勢, 認為漢室末落, 袁紹據河北, 曹操擁河南, 各自稱霸一方, 自己留在袁術這裡, 不僅沒有前途, 還會誤了自己。 於是, 孫策決定脫離袁術, 目標是割據勢力較為薄弱的江東地區。

《尉繚子· 戰權》中曾說:“意往而不疑則從之, 奪兵而無敗則加之, 明視而高居則威之, 兵道極矣。 ”孫策是深諳兵法的, 兵者權謀也。 他充分分析了當時形勢, 做到“知彼知己”, 明白“並敵一向, 千里殺將”, 即是把自己的目標指向薄弱的江東。

西元195年, 孫策率領親隨千餘人和數十匹戰馬, 渡過長江, 一路征戰, 破劉繇,逐王郎,殺許貢,勢力逐漸擴大,最後佔據了吳、會稽等六郡,在江東樹起孫氏大旗。這比起其父孫堅高出許多,更具心胸與目光,縱觀天下,胸懷全域,趁曹操、袁紹、袁術、劉備等各路軍閥逐鹿中原之時,果斷地把矛頭直向據有長江天險、物產富庶、割據勢力薄弱的江東地區,一舉成功,形成後來的三分天下的格局。若非雄才大略之人,是不會具此戰略遠見的。

孫策在平定江東的作戰中,充分展示了統籌全域、靈活用兵的軍事才能。當他擊敗劉繇後,盤據在當地的大大小小的土匪強盜仍在作亂,有人建議先掃平這些匪寇。孫策道:“虎等群盜,非有大志,此成禽耳。”這些盜賊素無大志,容易收拾,等拿下會稽乘勢橫掃,如摧枯拉朽一般。於是,他率軍直接南下,進取江東重鎮會稽,待打下會稽後,回軍剿匪,先擊敗勢力最大的嚴白虎,其餘不戰自潰,很快平定下來……

兵法雲:“自古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者,不足謀一城。”察全域,謀萬世,恰是孫策的高明所在。

兵貴精,將貴謀。在血與火的戰場上,智慧是一朵奇葩,開放在最危險的地方。孫策的勇與謀,識見與目光,讓他成為東吳的奠基者,打造出“東吳”那與曹操、劉備爭雄的三分天下,唱響了一幕龍翔虎躍,風雲際會的英雄之歌。

(三國:小霸王孫策豪氣干雲)

推薦:

《三國演義》裡誰最好色?解析羅貫中筆下最無度的四大色男
為何說“崖山之後,再無華夏”,宋亡後中國人從此缺失了什麼?

投稿郵箱:

499020910@qq.com

125926681@qq.com

顧問:朱鷹、鄒開歧

編輯:洪與、姚小紅、鄒舟

破劉繇,逐王郎,殺許貢,勢力逐漸擴大,最後佔據了吳、會稽等六郡,在江東樹起孫氏大旗。這比起其父孫堅高出許多,更具心胸與目光,縱觀天下,胸懷全域,趁曹操、袁紹、袁術、劉備等各路軍閥逐鹿中原之時,果斷地把矛頭直向據有長江天險、物產富庶、割據勢力薄弱的江東地區,一舉成功,形成後來的三分天下的格局。若非雄才大略之人,是不會具此戰略遠見的。

孫策在平定江東的作戰中,充分展示了統籌全域、靈活用兵的軍事才能。當他擊敗劉繇後,盤據在當地的大大小小的土匪強盜仍在作亂,有人建議先掃平這些匪寇。孫策道:“虎等群盜,非有大志,此成禽耳。”這些盜賊素無大志,容易收拾,等拿下會稽乘勢橫掃,如摧枯拉朽一般。於是,他率軍直接南下,進取江東重鎮會稽,待打下會稽後,回軍剿匪,先擊敗勢力最大的嚴白虎,其餘不戰自潰,很快平定下來……

兵法雲:“自古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者,不足謀一城。”察全域,謀萬世,恰是孫策的高明所在。

兵貴精,將貴謀。在血與火的戰場上,智慧是一朵奇葩,開放在最危險的地方。孫策的勇與謀,識見與目光,讓他成為東吳的奠基者,打造出“東吳”那與曹操、劉備爭雄的三分天下,唱響了一幕龍翔虎躍,風雲際會的英雄之歌。

(三國:小霸王孫策豪氣干雲)

推薦:

《三國演義》裡誰最好色?解析羅貫中筆下最無度的四大色男
為何說“崖山之後,再無華夏”,宋亡後中國人從此缺失了什麼?

投稿郵箱:

499020910@qq.com

125926681@qq.com

顧問:朱鷹、鄒開歧

編輯:洪與、姚小紅、鄒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