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斯皮爾伯格拍《太陽帝國》在中國拍了前半部,後半部相比高下立判

斯皮爾伯格導演的《太陽帝國》明顯分成兩部分, 前半部分上海外灘的鏡頭部分, 因為中方提供了外灘實景讓其拍攝, 場景貨真價實是不言而喻的。

後半部分, 隨著小男孩被關進了位於龍華的集中營, 電影也把更多的鏡頭放置在人物的內在衝突中, 對環境的表現, 也不再像前半部分那樣追求真實, 而恰恰是這一部分, 場景嚴重失實。

從鏡頭中來看, 集中營所在位置的遠方地平線處,

可以看到連綿的遠山, 然而, 無論是在上海近郊還是在蘇州, 都不可能出現這樣山影連綿的場景。

更為滑稽搞笑的是, 在集中營附近, 有一個六層的中國式古塔, 這個塔四周看不見人, 孤懸在一大塊平地的一角, 大概放置在這裡, 用來說明這是中國的蘇州,

如此比劃一下的佈景, 真叫人啼笑皆非。 就像如果把美國的自由女神像放在中國瀕海的某個河口, 就能表示那個地方是紐約?估計中國導演是不敢這樣冒天下之大不韙的, 但斯皮爾伯格就有這個膽量。

電影《聶耳》場景

與《聶耳》劇照比較一下, 你會有發現吧。 中國美工的優勢就在這。

《太陽帝國》只在中國拍攝了21天, 對於為何沒有全程在中國拍攝, 綜合各方的說法, 大致有兩個原因:

1、集中營是電影的主要情節發生地, 拍攝時間較長, 且該處有空戰和轟炸場面, 必須搭制龐大外景, 中國政府不允許在中國境內拍攝。

——此說來自於《太陽帝國》西班牙外景設計的華裔美工。

2、集中營段落中, 需要大量的外國演員與小孩, 不便從國外運到中國, 這是從節約開支考慮的。

兩個原因中, 一個是中國不願意, 一個是美方不願意, 但總體看來, 還應該是美方的考慮。 因為早在到中國取景之前,美方就在西班牙尋找外景地。至於為何要在西班牙作為外景地,這可能與《太陽帝國》曾經試圖讓大衛·裡恩拍攝這部電影有關,因為大衛·裡恩早年拍攝《阿拉伯的勞倫斯》時,就曾經在西班牙取景過。一般一個導演選取外景地,喜歡選擇他以前所熟悉的地方,這可能會帶來輕車熟路的方便。

在上海拍攝的部分,中方的上影廠美工師設計的場景,可以說是達到了唯妙唯肖的

還原歷史原貌的逼真境地,也讓這一部分群演達5000多人的浩大場面,即使在斯皮爾伯格的電影中,也是絕無僅有的。後來隨著電腦特技的廣泛應用,人海戰術的拍片手法早已棄置不用,相對而言,操縱人力,要比操縱電腦複雜且困難得多。

就像在上海拍攝期間,來自各個單位的群眾演員,身著舊時衣,扮著舊時相,難免要出現笑場,斯皮爾伯格在拍片前夕,還進行了一番思想教育,大意是說現在拍攝的是日本鬼子侵略中國的場景,代表著歷史中的一段沉痛苦難,參加的演員也應該嚴肅對待,表現出歷史中的那種悲慘情境。

斯皮爾伯格短暫的教育還是顯示出應有的效果。從現在的鏡頭看,群演雖然人數眾多,但表現並不如人意,很多人只是一副隨波逐流、漠不關心的樣子,我們也注意到,有的群眾還帶著雷鋒帽,遠景中的服裝,完全就是八十年代中國人正常的服裝。

斯皮爾伯格也深知他的鏡頭裡的群眾演員很難達到他需要營造的那種國破家亡的悲慟氣氛,所以,他採用了快速剪輯的手法,讓外灘難民流的場景,不斷地處在一種瞬息萬變的蒙太奇動盪之中,它一方面給予電影帶來了快速的節奏感與滿城風雨的緊張感,另一方面,也有效遮蔽了群眾場面胎裡素的失控與失真細節。

在影片中有一幅巨大的蔣介石的畫像,也是出自中國美術師的手筆,本來美方在倫敦請了一位美術家畫了一幅畫,用飛機捎帶過來,但是掛起來後,看上去人物嚴重變形,一點不像蔣委員長的肖像。沒有辦法,只好請中國的畫家重畫吧。後來還是中方美工請同是上影廠的美工師趙先瑞繪製了蔣介石的這幅巨幅畫像。

可以看出,這幅巨大的人物像,還是很有功底的,畫家只用了三天就畫成了。它的作者趙先瑞在人才濟濟的上影廠並沒有多大的名聲,他擔任過美工的電影有:《江山滔滔》《好事多磨》《多彩的晨光》《偷拍的錄影帶》《智破奇案》等等。

美方對這幅畫像甚是入眼,後來還請了美工師又畫了一幅,帶回美國。

也正是這幅蔣介石像,一度曾經造成《太陽帝國》無法在臺灣放映的危險。因為在電影中有表現日本人將蔣介石的畫像取下來的鏡頭,在臺灣引起了軒然大波。

相形之下,在西班牙搭置的中國場景,明顯是浮皮潦草,敷衍了事。關鍵原因還是美方請到的美工是一名華裔設計師,對中國的文化與建築缺少瞭解,所以搭制的佈景只能用不倫不類來形容。中方的美工師對同一部電影中的國外場景的同行頗有不遜之詞,他認為那個設計師“不太瞭解中國的建築和歷史,結構也不對,背景還有遠山,哪像上海?”

就連美方也對那個華裔美工設計的場景不滿意,返工了很多次,使電影的預算超出了好幾倍。而在上海的部分,不但沒有超預算,還節約了開支。

電影裡最為荒誕的一個場景,是吉米與集中營裡逃難的人群來到了一個體育場,小說裡稱之為奧林匹克體育場。

它位於市郊,在電影裡猶如一個孤零零的史前遺跡,而當人們走進去之後,發現裡面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室內用品,這個場景的新奇感,已經超出了任何現實主義的想像範疇。從中我們看到這個場景的設計師完全是憑著想當然,完成了劇本裡的場景設計。

這個美方在西班牙請的設計師是誰?其實這位設計師自視甚高,曾經以米格爾·張的名字著有一本書叫《地中海曉風殘月》,新星出版社2008年出版,書封上有他的個人介紹。

他的中文名叫張寶清,生於1938年,上海解放前,移居海外,後來一直居於西班牙,參與的電影除了《太陽帝國》,有《沙丘》《大班》《天國王朝》。

應該說這個美工師在還原中國面貌上明顯是不到位的,但是,斯皮爾伯格對他的容忍的原因,是因為斯皮爾伯格從來不是百分之百地恪求真實性,他的性格中,有著一種在大致復原原貌的基礎上展開他的創意演繹的衝動,只要能夠根據他的要求,提供一個大致的背景,讓他在這個背景上肆意地展現他的想像,他就基本能夠接受了。

在《太陽帝國》集中營段落中,斯皮爾伯格需要表現的是這個環境中的人的命運,而背景的真實性卻是可有可無的存在。尤其是他在影片後部分加入了一段美軍轟炸的場面,完全是興至所來,信筆塗抹。在原小說裡,只是籠統地提到美國飛機的轟炸,並沒有像電影裡那樣完整地構成一段情緒的狂歡,這種拉扯上歷史事實的虛構,在前部分裡,吉米向日本軍艦發送燈火信號從而招致日本侵入租界已有了類似的演繹。而原小說裡,根本沒有吉米因為用手電筒向日艦搖晃而引來日本人開火的情節,顯然,在電影裡,斯皮爾伯格把小男孩作為一個神一樣的存在,小男孩的一舉一動,都像蝴蝶效應一樣,引起歷史事件的發展,見證著劃時代的驚人之舉。

可以看出,斯皮爾伯格作為一名導演,用他的總體對電影的統貫能力,還是讓整個電影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連續酣暢的整體,雖然中國拍攝地與西班牙、英國拍攝地有著不同的美術風格,但是導演的運鏡風格是一致的,從而讓整個電影還是深深地烙印下斯皮爾伯格個性的痕跡。

決定電影風格與特徵的是它的導演,表現在《太陽帝國》中,雖然前半部分以寫實的嚴謹著稱,後半部分以寫意的象形取勝,但是都被斯皮爾伯格糅合成一個看不出有裂隙的通透完璧,這裡面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與研究的地方。

因為早在到中國取景之前,美方就在西班牙尋找外景地。至於為何要在西班牙作為外景地,這可能與《太陽帝國》曾經試圖讓大衛·裡恩拍攝這部電影有關,因為大衛·裡恩早年拍攝《阿拉伯的勞倫斯》時,就曾經在西班牙取景過。一般一個導演選取外景地,喜歡選擇他以前所熟悉的地方,這可能會帶來輕車熟路的方便。

在上海拍攝的部分,中方的上影廠美工師設計的場景,可以說是達到了唯妙唯肖的

還原歷史原貌的逼真境地,也讓這一部分群演達5000多人的浩大場面,即使在斯皮爾伯格的電影中,也是絕無僅有的。後來隨著電腦特技的廣泛應用,人海戰術的拍片手法早已棄置不用,相對而言,操縱人力,要比操縱電腦複雜且困難得多。

就像在上海拍攝期間,來自各個單位的群眾演員,身著舊時衣,扮著舊時相,難免要出現笑場,斯皮爾伯格在拍片前夕,還進行了一番思想教育,大意是說現在拍攝的是日本鬼子侵略中國的場景,代表著歷史中的一段沉痛苦難,參加的演員也應該嚴肅對待,表現出歷史中的那種悲慘情境。

斯皮爾伯格短暫的教育還是顯示出應有的效果。從現在的鏡頭看,群演雖然人數眾多,但表現並不如人意,很多人只是一副隨波逐流、漠不關心的樣子,我們也注意到,有的群眾還帶著雷鋒帽,遠景中的服裝,完全就是八十年代中國人正常的服裝。

斯皮爾伯格也深知他的鏡頭裡的群眾演員很難達到他需要營造的那種國破家亡的悲慟氣氛,所以,他採用了快速剪輯的手法,讓外灘難民流的場景,不斷地處在一種瞬息萬變的蒙太奇動盪之中,它一方面給予電影帶來了快速的節奏感與滿城風雨的緊張感,另一方面,也有效遮蔽了群眾場面胎裡素的失控與失真細節。

在影片中有一幅巨大的蔣介石的畫像,也是出自中國美術師的手筆,本來美方在倫敦請了一位美術家畫了一幅畫,用飛機捎帶過來,但是掛起來後,看上去人物嚴重變形,一點不像蔣委員長的肖像。沒有辦法,只好請中國的畫家重畫吧。後來還是中方美工請同是上影廠的美工師趙先瑞繪製了蔣介石的這幅巨幅畫像。

可以看出,這幅巨大的人物像,還是很有功底的,畫家只用了三天就畫成了。它的作者趙先瑞在人才濟濟的上影廠並沒有多大的名聲,他擔任過美工的電影有:《江山滔滔》《好事多磨》《多彩的晨光》《偷拍的錄影帶》《智破奇案》等等。

美方對這幅畫像甚是入眼,後來還請了美工師又畫了一幅,帶回美國。

也正是這幅蔣介石像,一度曾經造成《太陽帝國》無法在臺灣放映的危險。因為在電影中有表現日本人將蔣介石的畫像取下來的鏡頭,在臺灣引起了軒然大波。

相形之下,在西班牙搭置的中國場景,明顯是浮皮潦草,敷衍了事。關鍵原因還是美方請到的美工是一名華裔設計師,對中國的文化與建築缺少瞭解,所以搭制的佈景只能用不倫不類來形容。中方的美工師對同一部電影中的國外場景的同行頗有不遜之詞,他認為那個設計師“不太瞭解中國的建築和歷史,結構也不對,背景還有遠山,哪像上海?”

就連美方也對那個華裔美工設計的場景不滿意,返工了很多次,使電影的預算超出了好幾倍。而在上海的部分,不但沒有超預算,還節約了開支。

電影裡最為荒誕的一個場景,是吉米與集中營裡逃難的人群來到了一個體育場,小說裡稱之為奧林匹克體育場。

它位於市郊,在電影裡猶如一個孤零零的史前遺跡,而當人們走進去之後,發現裡面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室內用品,這個場景的新奇感,已經超出了任何現實主義的想像範疇。從中我們看到這個場景的設計師完全是憑著想當然,完成了劇本裡的場景設計。

這個美方在西班牙請的設計師是誰?其實這位設計師自視甚高,曾經以米格爾·張的名字著有一本書叫《地中海曉風殘月》,新星出版社2008年出版,書封上有他的個人介紹。

他的中文名叫張寶清,生於1938年,上海解放前,移居海外,後來一直居於西班牙,參與的電影除了《太陽帝國》,有《沙丘》《大班》《天國王朝》。

應該說這個美工師在還原中國面貌上明顯是不到位的,但是,斯皮爾伯格對他的容忍的原因,是因為斯皮爾伯格從來不是百分之百地恪求真實性,他的性格中,有著一種在大致復原原貌的基礎上展開他的創意演繹的衝動,只要能夠根據他的要求,提供一個大致的背景,讓他在這個背景上肆意地展現他的想像,他就基本能夠接受了。

在《太陽帝國》集中營段落中,斯皮爾伯格需要表現的是這個環境中的人的命運,而背景的真實性卻是可有可無的存在。尤其是他在影片後部分加入了一段美軍轟炸的場面,完全是興至所來,信筆塗抹。在原小說裡,只是籠統地提到美國飛機的轟炸,並沒有像電影裡那樣完整地構成一段情緒的狂歡,這種拉扯上歷史事實的虛構,在前部分裡,吉米向日本軍艦發送燈火信號從而招致日本侵入租界已有了類似的演繹。而原小說裡,根本沒有吉米因為用手電筒向日艦搖晃而引來日本人開火的情節,顯然,在電影裡,斯皮爾伯格把小男孩作為一個神一樣的存在,小男孩的一舉一動,都像蝴蝶效應一樣,引起歷史事件的發展,見證著劃時代的驚人之舉。

可以看出,斯皮爾伯格作為一名導演,用他的總體對電影的統貫能力,還是讓整個電影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連續酣暢的整體,雖然中國拍攝地與西班牙、英國拍攝地有著不同的美術風格,但是導演的運鏡風格是一致的,從而讓整個電影還是深深地烙印下斯皮爾伯格個性的痕跡。

決定電影風格與特徵的是它的導演,表現在《太陽帝國》中,雖然前半部分以寫實的嚴謹著稱,後半部分以寫意的象形取勝,但是都被斯皮爾伯格糅合成一個看不出有裂隙的通透完璧,這裡面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與研究的地方。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