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小時候叫人家小寶貝,長大了叫人家熊孩子,媽媽你真的還愛我嗎?

開心又有新發現

有天下午放學, 12歲的小兒開心和我聊天。 他是個剛剛一腳邁進青春期的娃, 正準備小升初, 喜歡想各種各樣的深刻問題,

還喜歡跟爸爸媽媽討論育兒。

他跟我說:“媽媽, 我有個發現, 我覺得孩子小時候和長大以後, 爸爸媽媽對孩子說的話會有一些變化。 ”

我問他:“什麼樣的變化, 舉幾個例子說說?”

孩子就舉了幾個特別有意思的例子:

一個小孩子, 剛剛會說話事, 爸爸媽媽都會特別驚喜:“啊, 我寶貝會說話啦!”而等到孩子七八歲, 每天都問這問那、說個不停, 或者被老師投訴上課跟同學說話時, 爸媽就會凶巴巴地訓他:“你哪兒那麼多話?少說幾句不行?煩不煩人哪!”

大人都喜歡小baby胖點, 覺得孩子小胳膊小腿小屁屁肉嘟嘟的, 可愛得不得了, “哦哦, 媽咪胖胖小寶貝”。 而孩子長大點, 如果還是個小胖子, 爸爸媽媽就不高興了:“都這麼胖了, 還吃!趕緊運動去!”

孩子小時候, 爸媽總告訴孩子“多吃點”, 而孩子長大點後, 如果還是很喜歡吃東西, 大人就會說他:“就知道吃, 都這麼胖了, 少吃點!”

孩子小時候, 如果特別好動, 甚至特別淘氣, 大人會說:“這孩多好, 真活潑!真聰明!”而孩子上學了, 如果還是一樣淘氣, 大人就會批評他:“整天就知道作, 就不能消停會兒?”

我問小寶怎麼想到這些, 他說, “從書上, 還有爸爸去哪兒、媽媽是超人那樣的電視節目上啊。 ”

孩子在長大, 爸媽的態度也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成人容易只把孩子當成孩子, 但有時候孩子有驚人的洞察力, 常常讓我敬畏。 不得不說, 開心說的是對的, 我和很多媽媽的交流, 也在不停地向我證明, 隨著孩子一點點長大, 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態度經常會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

孩子小時候讓你驚喜的地方, 現在好像變成了驚嚇;

孩子小時候讓你驕傲的地方, 現在好像變成了煩惱;

你曾經鼓勵他去做的事, 現在要想辦法阻止他;

你對他曾經那麼不吝讚美, 現在卻準備了一遝子的負面標籤,

隨時準備給他貼上一個。

是孩子變了, 還是爸媽變了, 我們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時的初心, 十年後還在嗎?我們還像他出生第一天時那樣愛他嗎?

可能有的爸爸媽媽會說:我自己的娃, 我當然還是一樣地愛他!

可是已經不止一位媽媽對我說過:“孩子這樣那樣, 我簡直沒有辦法, 真是累覺不愛, 都想放棄了!”

“放棄孩子”, 多麼可怕的說法, 說出口又多麼容易!我們又拿什麼證明, 我們愛孩子的初心還在呢?

說實話, 每次見到這樣的說法, 我都會覺得特別憤怒, 也特別悲哀。 甚至回復的口氣, 都沒那麼溫和友善。 因為實在是見不得孩子帶得不那麼理想, 父母不去檢討自己, 卻一味地歸咎孩子。

為什麼爸爸媽媽的心態會有這樣的變化?

那麼, 爸媽心態上這種微妙的變化, 又是如何發生發生的呢?真心爸媽覺得, 可能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 不能接受孩子成長的不確定性。

不管爸媽們是否樂於接受, 其實養育孩子, 是一趟充滿不確定性的冒險旅程, 我們沒有辦法知道, 剛剛出生時的小寶貝, 一年後會長成什麼樣子,五年後長成什麼樣子,十年後又是什麼樣。甚至在孩子成年後,他二十歲時,我們也沒有辦法知道他三十歲時是什麼樣,三十歲時,也沒有辦法預知四十歲時什麼樣。

因為不確定,就充滿各種想像的可能。毫無疑問,每一對爸爸媽媽,都希望孩子長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但問題來了,我們根本不知道,有哪些確定的辦法,可以實現這個理想,於是需要摸索、嘗試、然後等待結果。

當然,結果很可能和我們期待得不同。比如,你希望他長成健壯、勻稱、熱愛運動的小夥子,他卻長成了小胖娃,你希望他活潑開朗外向,他卻安靜羞澀內向,你希望他熱愛學習,他卻熱愛運動,你希望他能醉心於某種樂器,他卻對枯燥練習敬謝不敏。

於是落差和挫敗感出現,爸爸媽媽們不免開始各種挑剔、各種不滿,開始努力去“修理”這件不滿意的作品。於是那個剛剛出生時的“小寶貝”,變成了爸媽眼中每天都需要批評教育的“熊孩子”。

我們曾經那麼期待孩子長大,而孩子真的長大了,我們卻卻常常拒絕接受孩子的樣子。在爸媽看來,你的不認同和不停的“管教”,自然是為孩子好,而在孩子,感受卻是:爸爸媽媽不再像我小時候那樣愛我了。

第二個原因,錯誤歸因。

心理學上講“歸因”,就是人們會本能地尋找某個事件的原因,而在歸因過程中,人們又常常發生一些基本的歸因錯誤,一個最典型的錯誤,就是“自利性偏差”,意思是,人們傾向于將成功的原因歸為自己,而將失誤的責任推給他人,也就是“好事都是自己做的,錯誤都是別人造成的。”

表現在育兒和家庭教育上,爸爸媽媽們經常走入的歸因誤區就是:我盡力了,孩子長成這樣,是孩子天生如此,是他不夠好,不是我不夠好。

這個念頭一出現,做爸媽的愧疚感馬上就會減輕,但同時,我們對孩子的評價也會降低。談戀愛時,當我們對戀愛對象的評價降低,實際上就是我們沒有那麼愛TA了,當父母對孩子的評價降低,本質也是一樣的。無論對於父母還是對於孩子,這都是很可怕的事。

孩子所有表現的最底層,都是親子關係

有好幾個深夜,我都在我們的育兒群裡,努力勸服不停拋出孩子一個又一個問題——調皮、不聽話、不知道學習、不專注、不懂得配合大人——的媽媽,暫時放棄對孩子身上各種各樣所謂“問題”的糾結,先回歸初心,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讓親子關係回復到彼此熱愛、彼此信任的軌道上,再談其他。

然而我收到的回復卻常常令人沮喪:“我也知道要無條件地愛孩子,可是孩子這樣那樣,實在是太讓我生氣了……”

當爸爸媽媽們說起“但是”,我們實際上就給對孩子的愛加上了條件。無條件的愛是這樣的:無論你什麼樣,無論發生了什麼事,爸爸媽媽都一樣愛你。

為什麼要強調“無條件的愛”呢?因為在我們看來,孩子所有表現的最底層,都是親子關係,當孩子感受到父母恒久不變的愛意,他會覺得安全、踏實、穩定,然後才能在舒適、放鬆的狀態中,安安心心地發展他自己。自然,他也會和父母達成很好的合作,因為爸媽已經先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溫和、穩定、不挑剔、不情緒化的好合作者。

而如果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對他的愛是有條件的:你表現更好,更符合我的期待,我會更愛你;你沒有達成我的願望,我就不那麼愛你。孩子的內心,就會不安、惶恐,他不知道如何達成父母的期待,於是會有各種各樣不穩定、不知所措的表現。孩子可能會顯得特別淘氣,或者特別叛逆,或者特別壞脾氣,其實他都是在努力告訴父母:對這樣的親子關係,我不知如何是好。

孩子被逼到這樣的境地,在真心爸媽看來,真的是非常非常可憐。

所以,焦慮的爸爸媽媽們,讓我們停一停,確認下眼神,回顧一下初心,找到和孩子第一次謀面的感覺:哦,你是我的寶貝,我一輩子都愛你,沒有條件。

(感謝我家小兒開心對此文的貢獻)

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

我們是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一個生於2002年,一個生於2006年。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評論、討論、提問。(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轉載”)真心爸媽的育兒直播課程已經推出,請至千聊用戶端搜索“真心爸媽”。

真心爸媽已出版的育兒書:《育兒基本:找到好方法,輕鬆做爸媽》

養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兒基本》分享真心爸媽實現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的基本教養法則。

一年後會長成什麼樣子,五年後長成什麼樣子,十年後又是什麼樣。甚至在孩子成年後,他二十歲時,我們也沒有辦法知道他三十歲時是什麼樣,三十歲時,也沒有辦法預知四十歲時什麼樣。

因為不確定,就充滿各種想像的可能。毫無疑問,每一對爸爸媽媽,都希望孩子長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但問題來了,我們根本不知道,有哪些確定的辦法,可以實現這個理想,於是需要摸索、嘗試、然後等待結果。

當然,結果很可能和我們期待得不同。比如,你希望他長成健壯、勻稱、熱愛運動的小夥子,他卻長成了小胖娃,你希望他活潑開朗外向,他卻安靜羞澀內向,你希望他熱愛學習,他卻熱愛運動,你希望他能醉心於某種樂器,他卻對枯燥練習敬謝不敏。

於是落差和挫敗感出現,爸爸媽媽們不免開始各種挑剔、各種不滿,開始努力去“修理”這件不滿意的作品。於是那個剛剛出生時的“小寶貝”,變成了爸媽眼中每天都需要批評教育的“熊孩子”。

我們曾經那麼期待孩子長大,而孩子真的長大了,我們卻卻常常拒絕接受孩子的樣子。在爸媽看來,你的不認同和不停的“管教”,自然是為孩子好,而在孩子,感受卻是:爸爸媽媽不再像我小時候那樣愛我了。

第二個原因,錯誤歸因。

心理學上講“歸因”,就是人們會本能地尋找某個事件的原因,而在歸因過程中,人們又常常發生一些基本的歸因錯誤,一個最典型的錯誤,就是“自利性偏差”,意思是,人們傾向于將成功的原因歸為自己,而將失誤的責任推給他人,也就是“好事都是自己做的,錯誤都是別人造成的。”

表現在育兒和家庭教育上,爸爸媽媽們經常走入的歸因誤區就是:我盡力了,孩子長成這樣,是孩子天生如此,是他不夠好,不是我不夠好。

這個念頭一出現,做爸媽的愧疚感馬上就會減輕,但同時,我們對孩子的評價也會降低。談戀愛時,當我們對戀愛對象的評價降低,實際上就是我們沒有那麼愛TA了,當父母對孩子的評價降低,本質也是一樣的。無論對於父母還是對於孩子,這都是很可怕的事。

孩子所有表現的最底層,都是親子關係

有好幾個深夜,我都在我們的育兒群裡,努力勸服不停拋出孩子一個又一個問題——調皮、不聽話、不知道學習、不專注、不懂得配合大人——的媽媽,暫時放棄對孩子身上各種各樣所謂“問題”的糾結,先回歸初心,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讓親子關係回復到彼此熱愛、彼此信任的軌道上,再談其他。

然而我收到的回復卻常常令人沮喪:“我也知道要無條件地愛孩子,可是孩子這樣那樣,實在是太讓我生氣了……”

當爸爸媽媽們說起“但是”,我們實際上就給對孩子的愛加上了條件。無條件的愛是這樣的:無論你什麼樣,無論發生了什麼事,爸爸媽媽都一樣愛你。

為什麼要強調“無條件的愛”呢?因為在我們看來,孩子所有表現的最底層,都是親子關係,當孩子感受到父母恒久不變的愛意,他會覺得安全、踏實、穩定,然後才能在舒適、放鬆的狀態中,安安心心地發展他自己。自然,他也會和父母達成很好的合作,因為爸媽已經先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溫和、穩定、不挑剔、不情緒化的好合作者。

而如果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對他的愛是有條件的:你表現更好,更符合我的期待,我會更愛你;你沒有達成我的願望,我就不那麼愛你。孩子的內心,就會不安、惶恐,他不知道如何達成父母的期待,於是會有各種各樣不穩定、不知所措的表現。孩子可能會顯得特別淘氣,或者特別叛逆,或者特別壞脾氣,其實他都是在努力告訴父母:對這樣的親子關係,我不知如何是好。

孩子被逼到這樣的境地,在真心爸媽看來,真的是非常非常可憐。

所以,焦慮的爸爸媽媽們,讓我們停一停,確認下眼神,回顧一下初心,找到和孩子第一次謀面的感覺:哦,你是我的寶貝,我一輩子都愛你,沒有條件。

(感謝我家小兒開心對此文的貢獻)

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

我們是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一個生於2002年,一個生於2006年。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評論、討論、提問。(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轉載”)真心爸媽的育兒直播課程已經推出,請至千聊用戶端搜索“真心爸媽”。

真心爸媽已出版的育兒書:《育兒基本:找到好方法,輕鬆做爸媽》

養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兒基本》分享真心爸媽實現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的基本教養法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