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他是太平天國慕王 助李秀成穩定蘇南戰局 同僚卻用他的頭作為禮物

【太平天國系列一百零二, 小佛說史原創作品, 請勿轉載】

慕王譚紹光, 廣西壯族人, 1851年參與金田起義, 後來成為李秀成的部下。 在早期太平天國歷史中實在難以尋找關於他的記錄, 與他有關的記載大多出現在天京事變之後。 1860年3月, 譚紹光率領先鋒隊攻破杭州, 隨後參與太平軍第二次攻破清軍江南大營, 又隨李秀成東征蘇南。 他一路衝鋒陷陣, 助李秀成穩定了蘇南戰局。

18世紀60年代初太平軍在李秀成的帶領下兩度進攻上海都未能拿下, 李秀成一撤走, 李鴻章借住上海所擁有的經濟實力, 擴充和訓練淮軍,

迅速在上海站住腳跟。 隨後淮軍攻陷青浦(李秀成曾在這兩次連續打敗洋槍隊), 譚紹光帶兵十萬前來爭奪青浦, 雙方均是冷熱兵器齊上場, 後來淮軍在洋槍隊大炮的幫助下戰勝譚紹光, 譚紹光撤兵, 淮軍緊追, 兩軍于四江口會戰, 譚紹光不敵, 從此太平軍再也沒有無力向上海進攻。

李秀成的撤走其實是太平天國首都天京被清兵包圍, 情勢十分危急,, 天王洪秀全三次下詔書,, 命李秀火速回援天京。 1862年9月, 李秀成離開蘇州, 命慕王譚紹光主持蘇福省軍務, 守衛蘇州。 “蘇州守將慕王譚紹光, 是我手上愛將, 留守蘇州, 內有納王郜永寬……(郜永寬)與譚紹光兩人是我左右之手……郜永寬等這班之人, 久悉其有投大清之意, 雖悉其所為, 我亦不罪”。 譚紹光的這一留守, 李秀成的這一“寬容”, 譚紹光便再無性命和清軍為敵, 李秀成也失去自己的老巢蘇州。

1863年, 淮軍聯合常勝軍從上海出發直接開往昆山, 譚紹光在昆山組織兵力進行抗擊, 均布敵, 只能往蘇州撤退。 淮軍聯合常勝軍約有十萬裝備精良的兵力以全力進攻蘇州。

譚紹光一回蘇州便四下組織將士, 共得防衛蘇州的太平軍不足五萬人(和淮軍的差距是有點大)。 譚紹光並沒有被這樣的差距嚇倒而是臨危不懼, 抓緊時間修築城防工事。

淮軍一到城下就迅速攻城, 戈登用46門大炮猛轟蘇州,

奈何譚紹光準備充足, 清軍並沒有占到什麼便宜, 反而死傷近千人。 李鴻章見攻城困難就動了招降太平軍的念頭。 他第一想著就是降服譚紹光, 不過譚紹光不為所動, 李鴻章在人的提醒下想起自己手下有個副將叫鄭國魁,, 曾是太平軍, 後叛離投入淮軍。 李鴻章便命令鄭國魁悄悄和太平軍中的舊關係聯繫上—— 拉攏納王郜永寬、甯王周文佳、康王汪安鈞、比王伍貴文等人, 並對這些人領頭的郜永寬許諾:只要肯殺譚紹光, 獻出蘇州城, 朝廷將封郜永寬為二品武官。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 慕王譚紹光聽聞軍中有人通敵後, 為了震懾投降派他召集諸王開會。 12月4日, 所有首領在慕王府聚集。 譚紹光在聚會上表示寧可流盡最後一滴血,

也決不投降!沒想到他的發言被投降派反駁, 雙方發生激烈的爭執。 汪安鈞在郜永寬的授意下出其不意的抽出佩刀斬下譚紹光的人頭(還有種說法是譚紹光在城牆上指揮防禦時被汪安鈞殺死)。

第二天, 納王郜永寬、甯王周文佳、康王汪安鈞、比王伍貴文等人將慕王譚紹光的人頭當作禮物送與淮軍並開門投降。

參考資料:《忠王李秀成自述》

參考資料:《忠王李秀成自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