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走進養老服務業發展新時代——養老服務業發展典型案例彙編之農村養老項目(2)

【編者按】農村養老, 既是我國養老問題中最重要的部分, 也是最不容易解決的問題。 本章的3個案例有啟迪意義。 安慶市農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採取機構服務平臺的形式, 通過成立“貼心之家”養老服務中心, 彙集服務資源, 滿足農村老年人多項需求。 安慶市宜秀區建立了會員制推動養老服務, 由子女負責支付相關費用。 這樣做一舉三得。 一是提高了老年人消費意願, 二是密切了家庭關係, 三是滿足了老年人和子女的心理需求。 錫林浩特市醫養結合牧區養老服務採取養老園區的做法, 最大亮點是充分發揮黨組織的作用。

咸陽市涇陽縣農村養老服務採取專案推動的做法, 有利於服務的專業化、標準化, 效果也比較顯著。

農村養老專案(案例58)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愛祺樂牧民養老園區整合資源優化服務 開拓牧區養老服務新模式

基本情況

按照錫林郭勒盟盟委、行署“集中居住、養老育幼、政府扶持、多元運作”的牧區養老服務模式, 結合錫林浩特市實際, 積極探索牧區養老新路子, 採取廉租住房與公共租賃住房並軌運行的辦法, 拿出495套廉租房作為牧區老年人進城集中養老用房, 拿出10套商業用房作為養老服務用房, 建設了分戶、居家型的愛祺樂牧民養老園區。

該園區位于巴彥查幹街道辦事處達布希勒特社區,

總投資1.04億元, 占地面積2.85萬平方米, 總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 設計床位990張;2014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現已入住495戶828名老人, 其中養老育幼158戶, 實現了70%的蘇木鎮老年人進城養老。

主要做法

愛祺樂牧民養老園區內設牧民綜合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慈善超市、社區活動中心、12349便民服務站、牧民餐廳、蒙文書店、蒙餐服務、民族服飾、代收代繳、休閒廣場和社區足球場等服務設施, 形成了能夠滿足入住老年人衣、食、住、行、醫療、文化娛樂等多方面需求的養老綜合服務體系。 園區配套設施(水、電、路、暖、通信、廣播電視等)一應俱全, 硬化、綠化、亮化、監控一步到位。

1.企業運作, 政府扶持, 實現可持續發展

以提高城鄉養老服務均等化水準為出發點, 按照進城養老兼顧育幼、陪讀、就醫的發展思路,

堅持自願、自理、自助原則, 採用“政府扶持、企業運作、集中服務、分戶生活”的模式, 建立適合牧區老年人需求、民族特色濃郁、功能設施完善的牧民養老園區。

(1)採取市場化運作的模式。 選擇有實力的企業註冊成立民辦非企業愛祺樂牧民養老服務中心, 承包經營園區, 負責園區日常經營管理。 與入住老年人、經營業主簽訂房屋租賃協定, 嚴格執行房屋租賃協定條款內容, 收取房屋租金、物業管理費, 代收代繳水電暖費用, 確保養老人員有序入住、有序退出。 同時, 政府加強對運營企業的監管, 監督企業嚴格履行承包經營協議, 按規定使用養老用房和養老服務用房, 保證規範管理、服務到位,

實現園區可持續發展。

(2)政府發揮主導和扶持作用。 鑒於園區的非營利性, 政府在“扶上馬、送一程”上提供支援。 3年內將養老用房的承包費全部返還用於養老園區大型維修、維護、運行及物業管理等工作;3年後, 從養老用房承包費中提取適當比例資金作為企業扶持補貼和物業管理費, 降低了園區運營管理成本。 養老用房房屋租金按照公租房收費標準每月每平方米收取6元, 政府為園區低保戶按每平方米2元的標準補貼房租, 減輕了入住老人經濟負擔。 養老服務用房前3年免收房屋租金, 僅需支付水電暖費用便可經營創業, 極大提高了牧民進城創業的積極性。

2.整合資源, 不斷完善服務功能

深入挖掘整合各類社會資源,

完善各項配套服務功能, 形成了能夠滿足入住老年人衣、食、住、行、醫、文化娛樂等多方面需求的養老綜合服務體系。

(1)配套設施功能完善。 開設了活動中心、蒙文書店、蒙餐服務、民族服飾、代收代繳、慈善超市等服務專案, 公交公司延伸公交線至園區門口, 老年人憑優待證免費乘坐公車, 極大方便老人日常生活。 同時, 統籌考慮該區域廉租住房相對集中、園區老年人冬季活動需求以及民族文化弘揚需求, 投資870萬元建設了1900平方米的集活動中心、牧民餐廳及民俗展廳於一體的綜合服務中心;同時, 投入350萬元, 完善園區供電、供水、供熱等配套設施, 在綠地中放置3頂蒙古包, 供牧民舉辦特色室內活動、聊天喝茶、馬奶療法使用, 增加民族文化特色;建有1處5人制足球場, 滿足了園區兒童足球活動的需要。

(2)社區活動豐富多彩。以“快樂養老”為目標,整合利用各活動室,依託社區活動、老年大學、老年體協,開展合唱、舞蹈、健身、器樂、棋牌、球類等各類文體活動,利用圖書室、活動室等陣地資源,聘請心理諮詢師、營養師、中西醫師、傳統推拿等各行業專家,開展幸福養老大課堂、心理疏導服務等活動,普及養生知識,聘請道德模範、敬老孝星等先進個人開展道德講堂,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文明和諧的氛圍,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同時,不間斷地開展小年祭火、祭敖包等傳統民俗活動及嘎拉哈、蒙古象棋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比賽。鼓勵扶持園區手工藝品製作,舉行手工藝品縫製比賽,在綜合服務中心設立展示區,同時,在婦女創業園區等創業孵化基地爭取商業展位元,將園區的手工藝品作為旅遊商品進行推介、銷售,提高牧民參與的積極性。

(3)醫療服務貼心周到。園區醫療服務機構按一級醫院標準建設,服務面積300平方米,醫療服務人員15人,開展全科診療、蒙醫科等醫療服務,配備B超、心電圖、生化、理療等醫療設備,開展拔罐、針灸、火療等傳統療法和超聲紅外線等現代理療法。實施24小時服務制度,設立值班服務電話。配備330餘種基本藥物和110餘種蒙藥,特別配備低價藥品,全部實行零差價銷售,實行新農合門診即時結算。實施老年人免費體檢,建立健康檔案,開展術後及老年病的康復工作,對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老人每季度進行一次回訪,對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進行干預指導。實行家庭責任醫生制度,按老年人和失能部分失能人的需求開展上門服務及特殊病人隨訪工作,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門診視、保健諮詢等服務,促進園區老人實現健康養老。建立與錫林郭勒盟醫院、錫林郭勒盟蒙醫醫院的養老就診綠色通道,實施雙向轉診,設置專車接送轉診的病人。與錫林郭勒盟蒙醫醫院建立對口支援和全面協作關係,設立蒙醫醫院醫生工作室,由蒙醫醫院派駐專家常年坐診。

(4)黨組織凝聚作用充分發揮。園區共有黨員23人,為切實發揮老黨員、退休黨員的模範作用,選出單元長33人、樓長8人,確定獨居、失能部分失能、殘疾等老年人為重點養護人員,由園區工作人員及黨員戶一對一幫扶重點養護人員。同時,單元長、樓長配合園區管理人員積極宣傳党和政府各項惠老政策,引導老人配合園區管理,為園區發展建言獻策,提升園區服務管理水準。

經驗效果

園區的建設運營,實現了由傳統牧區養老向進城養老的轉變,是錫林浩特市養老改革的創新舉措,成為錫林郭勒盟乃至內蒙古自治區牧區養老模式的典型代表。

1.園區可持續運營,社會效益凸顯

一是495套廉租房和10套商業用房的高效率使用,是市政府去房地產庫存的一個有力嘗試,有效地盤活了現有閒置房源。二是園區運營吸引大批勞動力進入養老服務業,園區從業人員達60余人,促進了養老與就業的結合。三是牧民轉移進城養老的模式,彌補了傳統養老的不足,使牧區青壯勞動力安心從事牧業生產,帶動部分勞動力轉移進城,緩解了草原生態壓力,為全市畜牧業發展做出了貢獻,實現了“子女安心、政府放心、老人舒心”的目標。四是邊遠地區的牧民和老黨員集中進城養老,黨和國家的政策以及各級政府的惠民措施迅速得到傳達和落實,使牧民和黨員們第一時間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與關懷,是新形勢下創新社會管理、密切黨群關係的生動實踐。

2.功能完善服務配套,促進養老上水準

就牧區老年人而言,低廉的房屋租賃價格,大大降低了進城養老成本,同時可以享受功能完善的配套服務;養老與育幼的有機融合,促進了“一老一幼”事業的協同發展;醫養結合解決了老人就醫用藥難的問題,促進了健康養老;精彩紛呈的社區活動,大大豐富了其精神文化生活;“集中服務、分戶生活”的模式使老人們相互交流、互相照顧,消除他們進城的寂寞和孤獨感,進得來、留得住、更幸福,實現了牧區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為。

滿足了園區兒童足球活動的需要。

(2)社區活動豐富多彩。以“快樂養老”為目標,整合利用各活動室,依託社區活動、老年大學、老年體協,開展合唱、舞蹈、健身、器樂、棋牌、球類等各類文體活動,利用圖書室、活動室等陣地資源,聘請心理諮詢師、營養師、中西醫師、傳統推拿等各行業專家,開展幸福養老大課堂、心理疏導服務等活動,普及養生知識,聘請道德模範、敬老孝星等先進個人開展道德講堂,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文明和諧的氛圍,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同時,不間斷地開展小年祭火、祭敖包等傳統民俗活動及嘎拉哈、蒙古象棋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比賽。鼓勵扶持園區手工藝品製作,舉行手工藝品縫製比賽,在綜合服務中心設立展示區,同時,在婦女創業園區等創業孵化基地爭取商業展位元,將園區的手工藝品作為旅遊商品進行推介、銷售,提高牧民參與的積極性。

(3)醫療服務貼心周到。園區醫療服務機構按一級醫院標準建設,服務面積300平方米,醫療服務人員15人,開展全科診療、蒙醫科等醫療服務,配備B超、心電圖、生化、理療等醫療設備,開展拔罐、針灸、火療等傳統療法和超聲紅外線等現代理療法。實施24小時服務制度,設立值班服務電話。配備330餘種基本藥物和110餘種蒙藥,特別配備低價藥品,全部實行零差價銷售,實行新農合門診即時結算。實施老年人免費體檢,建立健康檔案,開展術後及老年病的康復工作,對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老人每季度進行一次回訪,對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進行干預指導。實行家庭責任醫生制度,按老年人和失能部分失能人的需求開展上門服務及特殊病人隨訪工作,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門診視、保健諮詢等服務,促進園區老人實現健康養老。建立與錫林郭勒盟醫院、錫林郭勒盟蒙醫醫院的養老就診綠色通道,實施雙向轉診,設置專車接送轉診的病人。與錫林郭勒盟蒙醫醫院建立對口支援和全面協作關係,設立蒙醫醫院醫生工作室,由蒙醫醫院派駐專家常年坐診。

(4)黨組織凝聚作用充分發揮。園區共有黨員23人,為切實發揮老黨員、退休黨員的模範作用,選出單元長33人、樓長8人,確定獨居、失能部分失能、殘疾等老年人為重點養護人員,由園區工作人員及黨員戶一對一幫扶重點養護人員。同時,單元長、樓長配合園區管理人員積極宣傳党和政府各項惠老政策,引導老人配合園區管理,為園區發展建言獻策,提升園區服務管理水準。

經驗效果

園區的建設運營,實現了由傳統牧區養老向進城養老的轉變,是錫林浩特市養老改革的創新舉措,成為錫林郭勒盟乃至內蒙古自治區牧區養老模式的典型代表。

1.園區可持續運營,社會效益凸顯

一是495套廉租房和10套商業用房的高效率使用,是市政府去房地產庫存的一個有力嘗試,有效地盤活了現有閒置房源。二是園區運營吸引大批勞動力進入養老服務業,園區從業人員達60余人,促進了養老與就業的結合。三是牧民轉移進城養老的模式,彌補了傳統養老的不足,使牧區青壯勞動力安心從事牧業生產,帶動部分勞動力轉移進城,緩解了草原生態壓力,為全市畜牧業發展做出了貢獻,實現了“子女安心、政府放心、老人舒心”的目標。四是邊遠地區的牧民和老黨員集中進城養老,黨和國家的政策以及各級政府的惠民措施迅速得到傳達和落實,使牧民和黨員們第一時間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與關懷,是新形勢下創新社會管理、密切黨群關係的生動實踐。

2.功能完善服務配套,促進養老上水準

就牧區老年人而言,低廉的房屋租賃價格,大大降低了進城養老成本,同時可以享受功能完善的配套服務;養老與育幼的有機融合,促進了“一老一幼”事業的協同發展;醫養結合解決了老人就醫用藥難的問題,促進了健康養老;精彩紛呈的社區活動,大大豐富了其精神文化生活;“集中服務、分戶生活”的模式使老人們相互交流、互相照顧,消除他們進城的寂寞和孤獨感,進得來、留得住、更幸福,實現了牧區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