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劃重點!讀懂這篇文章,你就把握住了數字經濟的核心趨勢!

互聯網時代, 建立在資料基礎上的數位經濟, 賦能傳統產業, 推動經濟向高品質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 “加快建設製造強國,

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 推動互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 以大資料、人工智慧業態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 已經成為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創新的新引擎。 那麼, 數位經濟的發展特徵有哪些?它對傳統經濟轉型升級和實體經濟融合創新的價值又如何體現?帶著相關問題, 記者採訪了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駱品亮。

中國社會科學網:數字經濟是一種怎樣的經濟形態?

駱品亮:目前關於數字經濟尚未形成一致的學術定義, 對數位經濟、資訊經濟、互聯網經濟的區分尚不夠清晰, 因而對數位經濟規模的測度標準也不統一。 我們可以從要素投入角度來理解數字經濟的內涵, 即數字經濟是在數位技術條件下,

主要以資料要素(包括結構化與非結構化資料)驅動的社會經濟活動的總和。

近幾年來, 數字經濟在若干領域發展較突出:一是新零售及移動支付;二是知識付費等平臺經濟;三是共用出行(共用單車與共用汽車)、共用醫院、共用住宿等共用經濟領域;四是自動駕駛、智慧製造、智慧金融等AI應用領域;五是互聯網汽車、智慧交通、智慧家居等物聯網領域。

數位經濟發展特徵

中國社會科學網:近年來其發展趨勢和特點有哪些?

駱品亮:在我看來, 數字經濟最突出的特點有三個:首先, 平臺商業模式是數位經濟的主流商業模式。 傳統經濟以“差價”(比如存貸利差、批零差價)為主要盈利方式, 互聯網經濟以“增值服務”(比如耗材、配件、衍生服務)為主要盈利方式,

而平臺經濟以“通道費”(比如交易傭金、增值服務費)為主要盈利方式。 平臺商業模式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分散化交易或匹配, 平臺企業通過撮合交易滿足長尾需求, 實現傳統經濟難以企及的普惠性。 其次, 數位經濟系統中的競爭模式更多地體現為“生態與標準”的競爭。 從平臺經濟學的角度看, 交叉網路效應和價格非中性是平臺的兩個基本特徵, 這兩個特徵對平臺的競爭策略選擇具有重要的意義。 傳統地, 單邊企業通常靠價廉物美來提高競爭力, 而平臺企業靠多邊生態化及雙邊定價策略來引發交叉網路效應。 第三個是數位經濟的運營模式呈現“輕資產化”, 其主要表現為資源分享化、產品定制化、運營資料化、組織網路化、管道多元化,
特別是線上與線下融合使得線上與線下管道由衝突走向協同。

 助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中國社會科學網:高新技術對助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怎樣體現?

駱品亮:互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等高新技術在自身發展形成新業態或新模式的同時, 更多地是通過對傳統產業的改造來推動經濟轉型發展。 概括而言, 互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等高新技術主要通過“價值鏈重構”來助推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具體來說, 其作用路徑主要有三條:一是重構企業內部價值鏈。 比如, 通過應用互聯網技術來改造企業內部業務流程, 或者通過設備智慧化打破業務部門的時空限制,

形成智慧工廠;再如, 通過企業內部各種資源(資料資源)共用平臺來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二是整合產業內部價值鏈。 在互聯網時代, 產業價值鏈的形態與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 產業鏈在變長變扁的同時, 產業鏈的各個活動環節也呈現了一些顯著的變化特徵。 在高技術的幫助下, 傳統產業中的企業可以運用大資料分析對使用者進行精准畫像, 進而整合產業鏈資源來匹配用戶的需求, 形成C2B定制。 三是跨界融合打造價值網路。 在互聯網條件下, 跨界融合成為產業合作的新常態。 互聯網金融、線上教育、移動醫療、網約車、新零售等等, 都是在新技術推動下產業融合後形成的新業態或新模式。 互聯網企業通過大資料或人工智慧技術改造傳統產業, 或者傳統產業主動擁抱互聯網,實現傳統產業在價值鏈相對位置的攀升(即產業內升級,比如由OEM到ODM再到OBM)或整體切換到附加值更高的產業鏈上(即產業間升級)。

加快高新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中國社會科學網:在您看來,如何推動互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駱品亮:目前,互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尚存在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頸,比如資料共用程度較低、資料安全及其合理開發使用、政府監管面臨的新挑戰,等等。面對這些問題,我們需要營造一個促進互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生態環境,政府除了進行產業規劃、組織對共性和關鍵性前沿技術進行突破創新外,還需要對產業技術標準進行指導和對產業運營模式進行規制。比如,對網約車與外賣平臺的監管、對醫療體檢資料共用的推動與規制、對共用單車投放數量的限制及電子圍欄技術的推廣,等等。而企業除了“由虛轉實”外,更需要具有互聯網思維、平臺分享思想、產業分工協作的經營理念。

我覺得有必要強調的是,第一,互聯網思維並不是說一定要連上互聯網或“線上上”,而是要有“硬體+軟體”或“基礎+增值”的業務體系。因此,凡是不靠基礎產品賺錢,而是靠衍生品或增值服務賺錢的企業,都可以說是具有互聯網思維。第二,平臺化並不是說你一定要成為平臺主,你也可主動融入到別的企業所構建的平臺生態圈中,成為其中的供應商,或者,至少你可以將你的用戶開放給具備提供其他增值服務的供應商。

對於企業來說,要培養三種意識:首先要有用戶思維,洞察用戶痛點,滿足用戶的多樣化需求;其次,要形成“基礎+增值”的業務體系,以增值業務來持續盈利;最後,通過產品智慧化打造以產品為依託的應用服務平臺,形成由“製造”向“製造+服務”再向“製造+服務+應用服務”的平臺化轉型的路徑。

實現數位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專訪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駱品亮

或者傳統產業主動擁抱互聯網,實現傳統產業在價值鏈相對位置的攀升(即產業內升級,比如由OEM到ODM再到OBM)或整體切換到附加值更高的產業鏈上(即產業間升級)。

加快高新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中國社會科學網:在您看來,如何推動互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駱品亮:目前,互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尚存在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頸,比如資料共用程度較低、資料安全及其合理開發使用、政府監管面臨的新挑戰,等等。面對這些問題,我們需要營造一個促進互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生態環境,政府除了進行產業規劃、組織對共性和關鍵性前沿技術進行突破創新外,還需要對產業技術標準進行指導和對產業運營模式進行規制。比如,對網約車與外賣平臺的監管、對醫療體檢資料共用的推動與規制、對共用單車投放數量的限制及電子圍欄技術的推廣,等等。而企業除了“由虛轉實”外,更需要具有互聯網思維、平臺分享思想、產業分工協作的經營理念。

我覺得有必要強調的是,第一,互聯網思維並不是說一定要連上互聯網或“線上上”,而是要有“硬體+軟體”或“基礎+增值”的業務體系。因此,凡是不靠基礎產品賺錢,而是靠衍生品或增值服務賺錢的企業,都可以說是具有互聯網思維。第二,平臺化並不是說你一定要成為平臺主,你也可主動融入到別的企業所構建的平臺生態圈中,成為其中的供應商,或者,至少你可以將你的用戶開放給具備提供其他增值服務的供應商。

對於企業來說,要培養三種意識:首先要有用戶思維,洞察用戶痛點,滿足用戶的多樣化需求;其次,要形成“基礎+增值”的業務體系,以增值業務來持續盈利;最後,通過產品智慧化打造以產品為依託的應用服務平臺,形成由“製造”向“製造+服務”再向“製造+服務+應用服務”的平臺化轉型的路徑。

實現數位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專訪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駱品亮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