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了評審的朱自清到底是啥樣?看完信漲知識!

筆者在閱讀資料的過程中,看到了朱自清的兩則佚文。 第一則佚文是筆者在江蘇省常熟市圖書館查閱民國中學校刊時發現的,標題為《朱自清先生致本校校長函》。

刊載於《浙江十中旬刊》第一卷三號,該刊封面所署出版時間為1925年10月21日。 此刊具體出刊原則為每半年出一卷,共十二期。 寒暑假停刊外,每月發行三期。 零售每期銅元二枚,郵費半分。 朱自清的原文如下:

榮軒先生鑒:(上略)前信承詢辦中學意見,弟意無論社會如何複雜,第一先須鞏固內部。 所謂鞏固,決非為個人,乃為學校。 一校之人,宜多集同志,大家肯負責任,方可有事做,即人目為結黨,亦無不可。 如今日之制度,教員只教書,不負其他一切責任,對於學校,宛如立于第三者地位,毫無投入之心,如此直是一般散沙,尚有何效率可言!故第一必有若干同志為基礎,有此基礎,可使餘人改變態度。 校中最重要者,弟意厥惟訓育,具體言之,寄宿舍生活與課內外生活,最宜注意。

訓育方針,弟意以感化為重,嚴刑峻罰,實所不取;操行分數壹法,弟即不信。 訓育效力最重在以身作則,言至此,更覺同志之重要矣!訓育之外,宜重研究,各種研究會之設,一以增進新知,一以定教學之統系;惟宜精不宜多。 至校長之職,弟意,對內則指導及培養教員,定全部計畫,實為主職;對外則調查及參加各項教育事業,實為主職。 以上系弟理想之大略,惜未能詳言。 (下略)

榮軒即金榮軒,此時為溫州浙江十中校長,從朱自清日記來看,數次記載與金榮軒的交往經歷,朱自清還曾向金榮軒借錢,可以推斷,二者關係應該還是不錯的。 文中所言“前信承詢辦中學之意見”,在往期《浙江十中旬刊》中未發現,也許是二人私下裡信件往來,但在《朱自清全集·書信補遺編》亦未見相關資訊透露。

這封信的主要大意是辦學校應集合志同道合負責任之同志,勠力同心,以身作則,在訓育、教學、研究多方面齊頭並進。 文末朱自清言校長之職志對內以培養教員為重。 其核心是強調教員素養的重要性。 但從同樣發表於該刊,署名金榮軒的《本校組織之概說》一文看,浙江十中的組織架構已經頗為完善,但卻未見禮聘教員以及待遇的相關規定。 由於1925年朱自清日記付之闕如,以及金榮軒相關資料的欠缺,相關細節還有待方家的指正。

第二則佚文是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發現的朱自清、胡適、盧前談新詩的材料。

該材料散見於國民政府教育部檔案中,具體出處為全宗號:五,案卷號:1358(1)。 這則材料之所以出現在教育部檔案,其背景是1947年國民政府教育部進行著作評獎,邀請相關學者撰寫評語。 該評獎涉及範圍甚廣,基本涵蓋了文學、歷史、哲學等基礎部類。 教育部為著作評獎制定了詳細的要求,具體細目共有13項: 1.作者觀點或所代表之思想是否正確;2.參考材料是否詳瞻;3.結構是否完善;4.有無特殊創見;5.是否有獨立體系或自成一家學說;6.是否為有系統之敘述或說明;7.整理前人學說有無改進之點或特殊貢獻;8.是否適合國情或對於我國社會經濟及農工業各方面之影響如何;9.是否有學理根據;10.是否確系發明或創作;11.發明程式是否明顯是否可以實驗證明;12.是否能普遍應用;13.技術是否精巧。
獎勵分為三類: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 三種獎勵之間也設立了不同標準:1.具有獨創性或發明性對於學術確有特殊貢獻者列第一等;2.具有獨創性或發明性對於學術確有貢獻但不及第一等者列為第二等;3.具有相當之獨創性或發明性而有學術價值但不及第一等、第二等者列為第三等。

朱自清、胡適、盧前所評詩集為《離愁》,1946年3月出版。 該書作者傅慶隆,據“專門著作申請獎勵說明書”介紹,此人生於1907年,籍貫山東惠民,北京大學經濟系畢業。 作者稱詩集以描寫淪陷區同胞的傷國情緒為唯一內容,“憂國情深乃以妻離子散為題寫此長詩至敵人投降前完成”,認為該書“足以激發讀者之愛國心,且能增進人類天倫之愛”。 該著作介紹人為沈兼士與俞平伯,其推薦語有兩條:1.愛國情深思想正確;2.文字通俗華美。

總體來看,三位評審人評價都不高,認為達不到給予三等獎的水準。朱自清的評語:“集中詩不古不今,亦新亦舊,不成格調。多泛語,常語,不見精彩處。擬不給獎。卅六年六月卅日。”朱自清在當天日記有如下記錄:“閱詩集兩卷,其中古體詩集平常,新詩亦甚簡單無味。”古體詩集為另一部送審作品《莽蒼蒼行》。只是朱自清的日記太過簡略,讓人不明就裡。盧前的評語則更低,也是認為風格不鮮明,太雜,“說他是新詩,又有些詞的語調。說他是舊詩,又不是那一回事”,並說不管是新派人士還是老派詩人看了詩集,都會覺得“沒有什麼價值”。三人中屬胡適的評語寫得最長,批評最為細緻,出語也最為客氣:

這三百首詩全是寫別離的哀感,作者說它們是“傷國情緒的結晶品”,他的表現不能使讀者信任他對於他自己底看法。他把這三百首作為一首長詩,其實先後承續,全是偶然底,沒有故事的生展,沒有前後的呼應。說來說去,都還是訴離愁那一套話。三百首中意思和情調重複底並多。許多話都是舊詩中底套語,看不出有什麼新鮮底意境或是新鮮底表現方式。這些詩作為個人的努力看,原不無可取之處,但是不能算是對於文學底一種貢獻。擬不給獎。卅六年六月廿三日。

胡適的評詩行為在他當天的日記裡完全失記,亦不見於其他著作中。綜合朱自清、盧前、胡適意見看,此詩集的缺陷在於:沒有完整的架構,無整體的思路,且意思重複,體裁不鮮明。要是進一步對照教育部13項要求看,此詩集確實不應得獎。

(本文系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文化語境中的顧頡剛研究(1917—1937)”(17ZWC00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常熟理工學院人文學院)

朱自清的兩則佚文

該著作介紹人為沈兼士與俞平伯,其推薦語有兩條:1.愛國情深思想正確;2.文字通俗華美。

總體來看,三位評審人評價都不高,認為達不到給予三等獎的水準。朱自清的評語:“集中詩不古不今,亦新亦舊,不成格調。多泛語,常語,不見精彩處。擬不給獎。卅六年六月卅日。”朱自清在當天日記有如下記錄:“閱詩集兩卷,其中古體詩集平常,新詩亦甚簡單無味。”古體詩集為另一部送審作品《莽蒼蒼行》。只是朱自清的日記太過簡略,讓人不明就裡。盧前的評語則更低,也是認為風格不鮮明,太雜,“說他是新詩,又有些詞的語調。說他是舊詩,又不是那一回事”,並說不管是新派人士還是老派詩人看了詩集,都會覺得“沒有什麼價值”。三人中屬胡適的評語寫得最長,批評最為細緻,出語也最為客氣:

這三百首詩全是寫別離的哀感,作者說它們是“傷國情緒的結晶品”,他的表現不能使讀者信任他對於他自己底看法。他把這三百首作為一首長詩,其實先後承續,全是偶然底,沒有故事的生展,沒有前後的呼應。說來說去,都還是訴離愁那一套話。三百首中意思和情調重複底並多。許多話都是舊詩中底套語,看不出有什麼新鮮底意境或是新鮮底表現方式。這些詩作為個人的努力看,原不無可取之處,但是不能算是對於文學底一種貢獻。擬不給獎。卅六年六月廿三日。

胡適的評詩行為在他當天的日記裡完全失記,亦不見於其他著作中。綜合朱自清、盧前、胡適意見看,此詩集的缺陷在於:沒有完整的架構,無整體的思路,且意思重複,體裁不鮮明。要是進一步對照教育部13項要求看,此詩集確實不應得獎。

(本文系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文化語境中的顧頡剛研究(1917—1937)”(17ZWC00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常熟理工學院人文學院)

朱自清的兩則佚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