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最全三字經帶拼音和注釋及出處,可收藏列印,育兒必備其一!

ré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

1.人 之 初

性 本 善

性 相 近

習 相 遠

【解釋】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 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 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 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啟示】人生下來原本都是一樣, 但從小不好好教育, 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 所以, 人從小就要好好學習, 區分善惡, 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注釋】

人:泛指眾人。  

初:初生, 剛出生的時候。  

性:性情, 本性。  

本:根本, 原來。  

相近:相去不遠。  

習:後天的習慣。

遠:相差太遠。 “性相近, 習相遠”是孔子的話。

【故事】晉朝時, 有個名叫周處的人。 他是一個本性善良的人, 可是, 由於他自小便沒了爹娘, 在無人教導的情形下, 周處的性情變的很殘暴, 行為也十分野蠻。 周處喜歡欺負弱小, 常常因為自己不高興, 就把別人打的頭破血流的, 所以, 村裡得人見了他, 總是躲的遠遠的。 這幾天, 村子裡出現了一隻兇惡的老虎, 在山腳下的大湖裡也出現了一隻可怕的蛟龍,

常常侵害村裡的農作物, 甚至還把農民活生生吞掉, 大家覺得很害怕, 甚至把老虎、蛟龍及周處合稱“三害”, 還說“三害”不除, 村民將永無安寧之日。 周處聽說了村裡來了這“三害”, 好打架的個性使他立刻到山裡一拳就把老虎給打死了, 接著又到湖裡抓蛟龍, 在湖裡追了三天三夜, 才消滅了蛟龍。 岸上的村民見周處一直沒有浮出水面, 還以為他和蛟龍同歸於盡了, 於是, 大家便在岸上慶祝除去了“三害”。 周處回到了村子裡, 明白了自己竟是第三害後, 從此下決心改過自新, 不再是個讓人家討厭的人。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

2.苟 不 教

性 乃 遷

教 之 道

貴 以 專

【解釋】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 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 為了使人不變壞, 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啟示】百年大計, 教育為本。 教育是頭等重要的大事。 要想使孩子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必須時刻注意對孩子的教育, 專心一致, 時時不能放鬆。

【注釋】

苟:如果、假如。  

乃:於是。  

遷:變化。  

道:方法、道理。  

貴:注重、重視。  

以:在於。  

專:專心致志。  

xī mèng mǔ

zé lín chǔ

zǐ bù xué

duàn jī zhù

3.昔 孟 母

擇 鄰 處

子 不 學

斷 機 杼

【解釋】戰國時, 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 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 一次孟子翹課, 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

【啟示】孟子所以能夠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 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 做為孩子, 要理解這種要求, 是為了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

【注釋】

昔:從前。  

孟母:孟子的母親。 孟子姓孟名軻, 字子輿, 戰國時代鄒國人。 相傳孟子早年喪父,

其母為引導兒子學習, 曾三次遷徙居處, 最後在一所學校旁定居下來。  

擇:選擇。  

鄰:鄰居。

處:相處、居處。  

子:即孟子。  

機:指織布機。  

杼(音柱):牽紗的梭子。

【故事】我們都知道, 孟子是我國歷史上的“亞聖”, 他的學問很好, 還收了許多學生, 他能有這些成就, 全都要歸功於孟母。 在孟子小的時候, 住家附近剛好是個墳場, 每天都會有出殯或掃墓的人, 哭哭啼啼的從這裡經過, 孟子見了覺得好玩, 也學著玩起出殯的遊戲, 孟母知道後, 決定換個環境。 這一次, 他們搬到鎮上, 沒想到附近住著一位屠夫, 孟子又學著屠夫拿著刀子, 玩起剁豬肉的遊戲, 於是孟母又決定搬家了, 因為她知道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 他決定帶孟子搬到學校附近。

果然, 從此孟子便跟其他學生一樣捧著書本, 搖頭晃腦的背誦著。 有一天, 孟子翹課回來, 孟母正在織布, 她一氣之下, 剪破了一片織好的布, 然後對孟子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 要腳踏實地才能做得好, 如今你隨意翹課, 就象我剪斷這塊布一樣, 前功盡棄了。 ”從此, 孟子便發奮讀書, 果然成為中國的大學問家。  

dòu yān shān

yǒu yì fāng

jiāo wǔ zǐ

míng jù yáng

4.竇 燕 山

有 義 方

教 五 子

名 俱 揚

【解釋】五代時, 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 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 同時科舉成名。

【啟示】僅僅教育, 而沒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 好的方法就是嚴格而有道理。 竇燕山能夠使五個兒子和睦相處, 都很孝敬父母、並且學業上都很有成就, 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開的。

【注釋】

竇燕山:五代後晉人,名禹鈞。傳說他教子有方,使五個兒子齊登科甲,有侍郎馮道贈詩雲“燕山竇十郎,教子以義方”。 

yǎng bú jiào

fù zhī guò

jiào bù yán

shī zhī duò

5.養 不 教

父 之 過

教 不 嚴

師 之 惰

【解釋】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親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啟示】嚴師出高徒,嚴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徑。對孩子的嚴格要求雖然是做父母和老師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應該理解父母和老師的苦心,才能自覺嚴格要求自己。

【注釋】

不教:不加以教導。 

過:過錯。 

師:老師。 

惰:怠惰,這裡指失職。

【故事】從前,有個無惡不做的強盜,在他做盡壞事後,終於被衙門的捕快捉了起來。由於他犯了許多不可原諒的罪,所以縣太爺判了他死罪。臨刑前,縣太爺問他有什麼要求,強盜說:“我想見我母親最後一面。”縣太爺命人把他母親請來,當他們母子一見面,母親很悲痛的抱者兒子大哭。誰知道,那個強盜竟然狠狠的將母親的耳朵咬了下來,並且傷心地說:“我好恨娘在我犯錯時,從來不教訓我,現在我後悔也來不及了。”這強盜的母親,要對強盜的下場負一半的責任啊!

zǐ bù xué

fēi suǒ yí

yòu bù xué

lǎo hé wéi

6.子 不 學

非 所 宜

幼 不 學

老 何 為

【解釋】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麼用呢?

【啟示】一個人不趁年少時用功學習,長大後總是要後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記住這樣一句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要趁視自己生命的黃金時刻。

【注釋】

子:是為人之子。 

不學:是不肯讀書。 

宜:應該,適當。 

幼:指黑髮年少時。 

老:指長大成年以後。 

何為:指不能有作為。

【故事】清朝時,大將左宗棠的部下張曜,立了許多功勞,於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許多不服氣的人,便以張曜沒有念過書為理由,不給他官做。張曜知道因為自己的不識字,而做不了官,心裡很難過,於是發奮苦讀,終於憑著他的學識,把官給爭了回來。

yù bù zhuó

bù chéng qì

rén bù xué

bù zhī yì

7.玉 不 琢

不 成 器

人 不 學

不 知 義

【解釋】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啟示】一個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人也是一樣,只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注釋】

玉:美玉。 

琢:雕琢。 

器:指器物。 

義:義理、道理。

【故事】從前楚國有個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裡找到了一塊還沒有琢磨過的玉石,於是他便把這玉石呈現給當時的楚厲王。沒想到,宮裡的玉匠竟說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一生氣,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厲王死後,武王繼位,卞和又將這玉石獻給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運。卞和失望的抱著石頭,在山腳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後知道了這件事,便將卞和請進宮來,命令玉匠把這塊石頭好好打造一下,發現果然是一塊上等的美玉,於是便將它命名為“和氏璧。”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一塊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顯現出它的價值,所以人也需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wéi rén zǐ

fāng shào shí

qīn shī yǒu

xí lǐ yí

8.為 人 子

方 少 時

親 師 友

習 禮 儀

【解釋】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裡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

【啟示】學會親近好的老師、好的朋友,並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有益的經驗和知識。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不斷地豐富自己的頭腦。

【注釋】

子:做人的孩子或兒女。 

方:正當,剛,正值。 

少時:小時侯。 

親:親近。 

師:良師。 

友:益友。 

習:學習。 

禮儀:禮節儀態。

xiāng jiǔ líng

néng wēn xí

xiào yú qīn

suǒ dāng zhí

9.香 九 齡

能 溫 席

孝 於 親

所 當 執

【解釋】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

【啟示】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孝敬父母,這是做人的準則。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順父母,並激勵自己刻苦學習。

【注釋】

香:黃香,東漢時代的江夏(今湖北)人。傳說他九歲時就懂得孝順父母。冬天用自己的身體暖和父母的被窩,夏天為父母扇涼枕席。他是“二十四孝”中的一個孝子。 

齡:歲。 

溫:暖,暖和。 

親:指父母。 

執:遵循,應該做的事。

【故事】東漢時,有個九歲的小孩——黃香。他非常的孝順父親,為了不讓父親太勞累,所有的家務事都是由自己動手做的。夏天時,他會用扇子把席子給扇涼了,再請父親上床睡覺。天氣變冷了,黃香總會在父親睡覺前,把被窩躺暖之後,才讓父親入睡。黃香這種孝行,沒有多久便傳遍了整個縣城,大家都誇黃香是個孝順的孩子。這種孝順的行為,的確很令人欽佩。

róng sì suì

néng ràng lí

dì yú zhǎng

yí xiān zhī

10.融 四 歲

能 讓 梨

弟 于 長

宜 先 知

【解釋】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

【啟示】從尊敬友愛兄長開始,培養自己的愛心。要以友善的態度對待他人,就不應該計較個人得失,才會受到別人的尊敬和歡迎,也才會感受到他的溫暖。

【注釋】

融:孔融,東漢時魯國(今山東)人,孔丘的後代,三國時代儒家學派的人物。他四歲時同兄弟一起吃梨,他先拿小的,把大的讓給哥哥。後為北海太守,但他因反曹操被殺害。 

弟:通悌,指尊重兄長的道德規範。 長:兄長。 

【故事】東漢時,有個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親的朋友送來一簍子的梨子,父親要孔融拿一個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裡挑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很訝異地對他說:“孩子,你怎麼不挑大的,反而挑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爹,我的年紀最小,應該吃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孔融這種友愛兄長的行為,的確很值得我們效法。 

shǒu xiào tì

cì jiàn wén

zhī mǒu shù

shí mǒu wén

11.首 孝 悌

次 見 聞

知 某 數

識 某 文

【解釋】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接下來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並且要知道基本的算術和高深的數學,以及認識文字,閱讀文學。

【啟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是做人的基礎;能文會算是做人的本錢。要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就必須這從兩點做起。

【注釋】

首:為首,首要。 

孝:孝敬父母。 

悌:指尊重兄長。 

次:其次。 

見聞:學習看到或聽到的知識。

知:知道、瞭解。 

某:指代人或事物。 

數:數目。 

文:文理。

yī ér shí

shí ér bǎi

bǎi ér qiān

qiān ér wàn

12.一 而 十

十 而 百

百 而 千

千 而 萬

【解釋】我國採用十進位算術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數字,然後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一直變化下去。

【啟示】一到十看來很簡單,但變化起來卻無窮盡,算術這門學問越來越深奧了。幾乎各個科學門類都離不開數學,所以必須認真地從簡單的數目學起,為將來學習其他知識打好基礎。

【注釋】

一:數之始。 

十:數之終。 

而:到。

【故事】一個人無論是要完成一件事,或是求取更高的學問,都應該腳踏實地,循序漸進的去做,才能有好的成績,千萬不要學明朝的吳同喔!小朋友看了後面的故事,就知道原因了。吳同是明朝人,從小便跟著泥匠師傅學功夫,但是吳同是個很懶惰的人,每次師傅交待他的事,總是一拖再拖,然後草率的完成。他一心盼望自己的手藝能象師傅一樣好,可是又不肯從最基本的手藝慢慢練習,所以學了幾年,還是蓋不了一間房子。這天,師傅決定考考他,便要他在一星期之內蓋好一間房子。吳同心想,這實在太容易了,只要把從師傅那裡偷偷學來的技術用上就可了。於是,不到三天,吳同果真蓋好了一間房子。第四天時,突然來了一場暴風雨,使得吳同蓋的房間頓時倒塌成一灘爛泥。還沒有讓師傅看過,自己蓋的房子就這麼沒有了,吳同心裡既懊惱,又羞愧,從此,他下定決心要循序漸進的把蓋房子的工夫學好,不再好高騖遠了。

sān cái zhě

tiān dì rén

sān guāng zhě

rì yuè xīng

13.三 才 者

天 地 人

三 光 者

日 月 星

【解釋】還應該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識,如什麼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個方面。什麼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陽、月亮、星星。

【啟示】人類只有認識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電、風、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魚蟲百獸,而人又是萬物之靈。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運用掌握的知識去改造世界。

【注釋】

三才:指天才、地才、人才。出自《易經》。

三光:指日光、月光、星光。

sān gāng zhě

jūn chén yì

fù zǐ qīn

fū fù shùn

14.三 綱 者

君 臣 義

父 子 親

夫 婦 順

【解釋】什麼是“三綱”呢?三綱是人與人之間關係應該遵守的三個行為準則,就是君王與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父母子女之間相親相愛,夫妻之間和順相處。

【啟示】要使人與人之間有一個良好和諧的關係,每個人都要認清自己的地位,人人從我做起,才能天下安寧,人類永遠和平。

【注釋】

三綱:綱,指綱領,法則。“三綱”一詞出自班固著《白虎通義》,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義:法度。 

親:父子之間慈孝相親。 

順:和順,和睦。

【故事】如果要改善社會的風俗使天下永遠和平,人類的生活幸福,就要建立起君臣、父子、夫婦間的相處關係,一旦建立了和諧的關係,許多紛爭就不會發生了。有一次,楚莊王招待臣子們喝酒,喝到一半,燭火突然熄了,其中有一位臣子便趁一片漆黑時,調戲楚莊王的妃子,妃子不甘心受到欺侮,一把抓下這個人的帽帶,準備等燭火從新點燃後,讓楚莊王將他治罪。楚莊王知道這件事後,很自責地說:“都是我請喝酒,才會發生這種事,現在大家都把帽帶解下來,再繼續喝酒吧!”等到燭火從新亮起,在座的每個大臣,沒有一個人系著帽帶。如此一來,妃子要楚莊王抓的大臣,也無從查起了。幾年後,楚國與敵人作戰的戰爭中有位奮勇殺敵、立了不少功勞的將軍,正是當年被妃子扯下帽帶的人。他為了報答楚莊王的恩情,因此才誓死效忠,好回報他的恩德。他這種君臣之義,確實讓人由衷欽佩。 

yuē chūn xià

yuē qiū dōng

cǐ sì shí

yùn bù qióng

15.曰 春 夏

曰 秋 冬

此 四 時

運 不 窮

【解釋】再讓我們看一看四周環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這四時季節不斷變化,春去夏來,秋去冬來,如此循環往復,永不停止。

【啟示】春、夏、秋、冬是因為地球在繞著太陽運轉時,有時面向太陽、有時背向太陽、有時斜向太陽,因此有了溫度不一。

【注釋】

曰:稱為,叫做的意思。 

時:指季節。 

運:運行、運轉。 

不窮:沒有盡頭。指春去夏來,秋去東來,無窮無盡。

yuē nán běi

yuē xī dōng

cǐ sì fāng

yìng hū zhōng

16.曰 南 北

曰 西 東

此 四 方

應 乎 中

【解釋】說到東、南、西、北,這叫作“四方”,是指各個方向的位置。這四個方位,必須有個中央位置對應,才能把各個方位定出來。

【啟示】我們的祖先最早用鐵發明了“羅盤”,也就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從而使確定方位變得十分簡便,尤其在航海中指南針的作用太大了。在我們人類生活中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注釋】

方:方向、方位。 

中:指南北西東四個方向的聚合點。

【故事】遠古時代的皇帝,是個既能管天上的神,也能管地上萬物的神。當時,有個東方部族的首領名叫蚩尤,由於他不服皇帝的指揮,皇帝決定率領軍隊攻打他。但是,蚩尤非常勇敢善戰,他有八十一個兄弟,分別掌管八十一個部落,如今遭到皇帝的攻打,他們便團結起使出自己最拿手的招式來對付皇帝,所以當兩方交戰時,皇帝的軍隊顯得有些招架不住。這是,碰巧起了大霧,一片白茫茫中,蚩尤的軍隊分不出自己究竟在什麼地方,所以他決定暫時收兵,等霧散之後,再繼續戰鬥。皇帝使用新發明的指南車參與作戰,這種車子的正前方有個鐵娃娃,無論在哪裡,娃娃的手指一定指著南方。於是,就靠著指南車,皇帝輕易的打敗了蚩尤的軍隊。

yuē shuǐ huǒ

mù jīn tǔ

cǐ wǔ háng

běn hū shù

17.曰 水 火

木 金 土

此 五 行

本 乎 數

【解釋】至於說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這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宇宙各種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據一、二、三、四、五這五個數位和組合變化而產生的。

【啟示】“五行”學說包括很深的哲學道理,非常複雜、我們只要知道一些就行了。

【注釋】

水火,木金土:古人所說的五行。五行學說的核心就是“相生”“相勝”。相生,指五行相互促進。相勝,指五行相互排斥。 

本:根本,本源。 

數:運數,天理。本乎數,古人認為五行相生相勝,來源於運數。這一觀點具有自發辯證法因素,對中國古代天文、歷數、醫學等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shí gān zhě

jiǎ zhì guǐ

shí èr zhī

zǐ zhì hài

18.十 幹 者

甲 至 癸

十 二 支

子 至 亥

【解釋】“十幹”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記時的標記。

【啟示】和“五行”一樣,天干、地支在古代人的生活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但今天,人們除了十二支的生肖記年外,記時已多不用了。

【故事】古時候的人,看見天下這麼多奇奇怪怪的事物,覺得太複雜了,便想到用金、木、水、火、土這五種觀念來概括所有的事物,也就是認為天下的事均和五行有關。當時,有個叫鄒衍的人大力提倡五行之說。他認為作天子的一定要擁有五行中的一德,這樣地位才能穩固。五行中是一行克一行,等到一德衰了,就用另一德取代。所以有人說皇帝得了土德,因此當了皇帝,他所代表的顏色就是黃色。後來,土德衰了,克土的木德興起,就是夏朝的禹。“五行”的道理有點複雜,小朋友稍微瞭解一下就夠了。“天干和地支”相傳是皇帝制定的,主要是用來計算年、月、日。以天干配上地支,如甲子,就是第一年,一年一年的搭配,到了第六十年,干支全部配完了,再從甲子開始算,所以六十年就是一甲子。五行和天干、地支,在古代時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yuē huáng dào

rì suǒ chánv

yuē chì dào

dāng zhōng quán

19.曰 黃 道

日 所 躔

曰 赤 道

當 中 權

【解釋】地球圍繞太陽運轉,而太陽又圍繞著銀河系中心運轉。太陽運行的軌道叫“黃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條假想的與地軸垂直的大圓圈,這就是赤道。

【啟示】地球在不斷自轉運動中,同時繞著太陽轉動,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而太陽系又繞著銀河系轉,而銀河系只是宇宙的一個小點點,天地之大實在是不可想像的。

【注釋】

躔:星球在宇宙中運行的路線。

中權:位於中央的要地。

【故事】很久已前的人們,對我們生存的這個地球有許多的疑問,有人說,地球是平的,也有人說地球是由一隻大烏龜背著,只要走到世界的頭,就會掉進大海裡。一直到哥倫布饒了地球一周,仍回到原來的地方,才有了“地球是圓的”說法。那時侯,有許多人總認為地球是宇宙主宰,周圍環繞著其他的星球。儘管也有人提出太陽為宇宙中心的說法,可是,經過了一段時間後,這種說法才被接受。事實上,地球不僅會轉動,而且是圍繞著太陽轉動的,太陽系又圍繞著銀河轉,對整個大宇宙而言,銀河只不過是個點而已,所以,人類在宇宙中,其實是十分渺小的。

chì dào xià

wēn nuǎn jí

wǒ zhōng huá

zài dōng běi

20.赤 道 下

溫 暖 極

我 中 華

在 東 北

【解釋】在赤道地區,溫度最高,氣候特別炎熱,從赤道向南北兩個方向,氣溫逐漸變低。我們國家是地處地球的東北邊。

【啟示】我們國家所處的位置在整個地球的東北邊,由於面積遼闊,熱帶、溫帶、寒帶三個溫帶都有。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是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國家。 

hán yù jūn

shuāng lù gǎi

yòu gāo yuán

zuǒ dà hǎi

21.寒 燠 均

霜 露 改

右 高 原

左 大 海

【解釋】我國冷熱均勻,霜期和露期會跟著季節而改換,右邊是高原,左邊是大海。

【啟示】我國地處寒、溫、熱三帶,大部分在溫帶,既無嚴寒,又無酷暑。冷熱均勻,冬天結霜,夏天結露,霜期和露期會跟著季節而改換。若你面向南方,那麼右邊是高原,左邊是大海。

【注釋】

燠:熱。

改:更改。

yuē jiāng hé

yuē huái jì

cǐ sì dú

shuǐ zhī jì

22.曰 江 河

曰 淮 濟

此 四 瀆

水 之 紀

【解釋】中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這四條大河是中國河流的代表。

【啟示】長江是我國最長的河流,全長五千多公里。我國最聞名的河流是黃河,她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五千年文明的發源地。

【注釋】

江河:長江與黃河。

淮濟:淮水與濟水。

瀆:直接流入大海的河川。

紀:代表。

yuē dài huá

sōng héng héng

cǐ wǔ yuè

shān zhī míng

23.曰 岱 華

嵩 恒 衡

此 五 嶽

山 之 名

【解釋】中國的五大名山,稱為“五嶽”,就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這五座山是中國大山的代表。

【啟示】現在我們都知道,我國境內的喜瑪拉亞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號稱世界的屋脊。中國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國,每座山都有著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傳說。

【故事】長江和黃河是中國兩條主要的河。長江是我國第一條大河,恰好將中國分成兩半。宋朝時,外患金人企圖橫越長江,結果被宋朝的戰鼓聲,嚇的不敢渡江。至於黃河,是中國文化的發祥地,不過,長期氾濫成災,危害沿岸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至於“五嶽”,則各有動人的故事,這裡只介紹西嶽,山勢非常險惡。相傳,唐朝的韓愈有一次奮力登上山頂後,就雙腿發軟,沒有勇氣下山,最後只好麻煩地方官員派人把韓愈灌醉,將他抬回家。傳說位在河南的嵩山及山西的恒山,都曾有人在此修煉。會吹笙的周靈王太子喬,曾在恒山修成白鶴仙人;張果老是八仙中的一仙,他是在恒山修成正果的。 

gǔ jiǔ zhōu

jīn gǎi zhì

chēng xíng shěng

sān shí wǔ

24.古 九 州

今 改 制

稱 行 省

三 十 五

【解釋】州:古代行政區域單位名稱。 制:制度,有確定規模、法度。 行省:行政區域,簡稱省。

【啟示】古代周朝分為九州:冀州、幽州、並州、兗州、青州、揚州、荊州、豫州、雍州。秦抬皇統一中國後廢九州改成郡縣,到宋朝把郡縣改成府,到元朝,中央設立中書省主持全國政務,各地區設中書省,稱為行省,簡稱省。三個五省,是在抗戰勝利後,東北劃九省加收回臺灣省,連原二十八省,共三十五省。

yuē shì nóng

yuē gōng shāng

cǐ sì mín

guó zhī liáng

25.曰 士 農

曰 工 商

此 四 民

國 之 良

【解釋】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知識份子、農民、工人和商人,是國家不可缺少的棟樑,稱為四民,這是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

【啟示】由於社會的發展,今天人民的職業已經不僅僅是這四種了。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管從事什麼職業,只要對社會有好處,都是光榮的。

【注釋】

士:讀書人,特別是知識份子。

民:人民。

良:比如棟樑、基礎。

【故事】古代的社會,把人民的職業分成四等,到了今天,已經有所謂的“三百六十行”,不管從事哪一行,只要努力工作,行行都可以出狀元。在許多的行業中,以農業和中國的關係最密切。據說,漢朝時有個叫孟嘗的太守初調到合浦時,發現那裡的人們不懂得耕田。只能拿珍貴的珠寶和鄰國交換米糧,一旦珠寶用完了,只好活活餓死了。孟嘗一到任,便開始教人民耕種的技術,於是合浦漸漸的富足繁榮起來。人民的飲食問題解決後,“五常”的德行,應該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春秋時代有個孫叔敖,為了不讓別人見到兩頭蛇而喪命,便將蛇打死,埋了起來。東漢時有個荀巨伯,為了照顧生病的朋友,寧可讓強盜殺了,也不願意留下朋友自己逃命。

【注釋】

竇燕山:五代後晉人,名禹鈞。傳說他教子有方,使五個兒子齊登科甲,有侍郎馮道贈詩雲“燕山竇十郎,教子以義方”。 

yǎng bú jiào

fù zhī guò

jiào bù yán

shī zhī duò

5.養 不 教

父 之 過

教 不 嚴

師 之 惰

【解釋】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親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啟示】嚴師出高徒,嚴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徑。對孩子的嚴格要求雖然是做父母和老師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應該理解父母和老師的苦心,才能自覺嚴格要求自己。

【注釋】

不教:不加以教導。 

過:過錯。 

師:老師。 

惰:怠惰,這裡指失職。

【故事】從前,有個無惡不做的強盜,在他做盡壞事後,終於被衙門的捕快捉了起來。由於他犯了許多不可原諒的罪,所以縣太爺判了他死罪。臨刑前,縣太爺問他有什麼要求,強盜說:“我想見我母親最後一面。”縣太爺命人把他母親請來,當他們母子一見面,母親很悲痛的抱者兒子大哭。誰知道,那個強盜竟然狠狠的將母親的耳朵咬了下來,並且傷心地說:“我好恨娘在我犯錯時,從來不教訓我,現在我後悔也來不及了。”這強盜的母親,要對強盜的下場負一半的責任啊!

zǐ bù xué

fēi suǒ yí

yòu bù xué

lǎo hé wéi

6.子 不 學

非 所 宜

幼 不 學

老 何 為

【解釋】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麼用呢?

【啟示】一個人不趁年少時用功學習,長大後總是要後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記住這樣一句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要趁視自己生命的黃金時刻。

【注釋】

子:是為人之子。 

不學:是不肯讀書。 

宜:應該,適當。 

幼:指黑髮年少時。 

老:指長大成年以後。 

何為:指不能有作為。

【故事】清朝時,大將左宗棠的部下張曜,立了許多功勞,於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許多不服氣的人,便以張曜沒有念過書為理由,不給他官做。張曜知道因為自己的不識字,而做不了官,心裡很難過,於是發奮苦讀,終於憑著他的學識,把官給爭了回來。

yù bù zhuó

bù chéng qì

rén bù xué

bù zhī yì

7.玉 不 琢

不 成 器

人 不 學

不 知 義

【解釋】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啟示】一個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人也是一樣,只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注釋】

玉:美玉。 

琢:雕琢。 

器:指器物。 

義:義理、道理。

【故事】從前楚國有個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裡找到了一塊還沒有琢磨過的玉石,於是他便把這玉石呈現給當時的楚厲王。沒想到,宮裡的玉匠竟說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一生氣,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厲王死後,武王繼位,卞和又將這玉石獻給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運。卞和失望的抱著石頭,在山腳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後知道了這件事,便將卞和請進宮來,命令玉匠把這塊石頭好好打造一下,發現果然是一塊上等的美玉,於是便將它命名為“和氏璧。”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一塊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顯現出它的價值,所以人也需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wéi rén zǐ

fāng shào shí

qīn shī yǒu

xí lǐ yí

8.為 人 子

方 少 時

親 師 友

習 禮 儀

【解釋】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裡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

【啟示】學會親近好的老師、好的朋友,並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有益的經驗和知識。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不斷地豐富自己的頭腦。

【注釋】

子:做人的孩子或兒女。 

方:正當,剛,正值。 

少時:小時侯。 

親:親近。 

師:良師。 

友:益友。 

習:學習。 

禮儀:禮節儀態。

xiāng jiǔ líng

néng wēn xí

xiào yú qīn

suǒ dāng zhí

9.香 九 齡

能 溫 席

孝 於 親

所 當 執

【解釋】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

【啟示】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孝敬父母,這是做人的準則。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順父母,並激勵自己刻苦學習。

【注釋】

香:黃香,東漢時代的江夏(今湖北)人。傳說他九歲時就懂得孝順父母。冬天用自己的身體暖和父母的被窩,夏天為父母扇涼枕席。他是“二十四孝”中的一個孝子。 

齡:歲。 

溫:暖,暖和。 

親:指父母。 

執:遵循,應該做的事。

【故事】東漢時,有個九歲的小孩——黃香。他非常的孝順父親,為了不讓父親太勞累,所有的家務事都是由自己動手做的。夏天時,他會用扇子把席子給扇涼了,再請父親上床睡覺。天氣變冷了,黃香總會在父親睡覺前,把被窩躺暖之後,才讓父親入睡。黃香這種孝行,沒有多久便傳遍了整個縣城,大家都誇黃香是個孝順的孩子。這種孝順的行為,的確很令人欽佩。

róng sì suì

néng ràng lí

dì yú zhǎng

yí xiān zhī

10.融 四 歲

能 讓 梨

弟 于 長

宜 先 知

【解釋】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

【啟示】從尊敬友愛兄長開始,培養自己的愛心。要以友善的態度對待他人,就不應該計較個人得失,才會受到別人的尊敬和歡迎,也才會感受到他的溫暖。

【注釋】

融:孔融,東漢時魯國(今山東)人,孔丘的後代,三國時代儒家學派的人物。他四歲時同兄弟一起吃梨,他先拿小的,把大的讓給哥哥。後為北海太守,但他因反曹操被殺害。 

弟:通悌,指尊重兄長的道德規範。 長:兄長。 

【故事】東漢時,有個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親的朋友送來一簍子的梨子,父親要孔融拿一個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裡挑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很訝異地對他說:“孩子,你怎麼不挑大的,反而挑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爹,我的年紀最小,應該吃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孔融這種友愛兄長的行為,的確很值得我們效法。 

shǒu xiào tì

cì jiàn wén

zhī mǒu shù

shí mǒu wén

11.首 孝 悌

次 見 聞

知 某 數

識 某 文

【解釋】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接下來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並且要知道基本的算術和高深的數學,以及認識文字,閱讀文學。

【啟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是做人的基礎;能文會算是做人的本錢。要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就必須這從兩點做起。

【注釋】

首:為首,首要。 

孝:孝敬父母。 

悌:指尊重兄長。 

次:其次。 

見聞:學習看到或聽到的知識。

知:知道、瞭解。 

某:指代人或事物。 

數:數目。 

文:文理。

yī ér shí

shí ér bǎi

bǎi ér qiān

qiān ér wàn

12.一 而 十

十 而 百

百 而 千

千 而 萬

【解釋】我國採用十進位算術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數字,然後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一直變化下去。

【啟示】一到十看來很簡單,但變化起來卻無窮盡,算術這門學問越來越深奧了。幾乎各個科學門類都離不開數學,所以必須認真地從簡單的數目學起,為將來學習其他知識打好基礎。

【注釋】

一:數之始。 

十:數之終。 

而:到。

【故事】一個人無論是要完成一件事,或是求取更高的學問,都應該腳踏實地,循序漸進的去做,才能有好的成績,千萬不要學明朝的吳同喔!小朋友看了後面的故事,就知道原因了。吳同是明朝人,從小便跟著泥匠師傅學功夫,但是吳同是個很懶惰的人,每次師傅交待他的事,總是一拖再拖,然後草率的完成。他一心盼望自己的手藝能象師傅一樣好,可是又不肯從最基本的手藝慢慢練習,所以學了幾年,還是蓋不了一間房子。這天,師傅決定考考他,便要他在一星期之內蓋好一間房子。吳同心想,這實在太容易了,只要把從師傅那裡偷偷學來的技術用上就可了。於是,不到三天,吳同果真蓋好了一間房子。第四天時,突然來了一場暴風雨,使得吳同蓋的房間頓時倒塌成一灘爛泥。還沒有讓師傅看過,自己蓋的房子就這麼沒有了,吳同心裡既懊惱,又羞愧,從此,他下定決心要循序漸進的把蓋房子的工夫學好,不再好高騖遠了。

sān cái zhě

tiān dì rén

sān guāng zhě

rì yuè xīng

13.三 才 者

天 地 人

三 光 者

日 月 星

【解釋】還應該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識,如什麼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個方面。什麼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陽、月亮、星星。

【啟示】人類只有認識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電、風、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魚蟲百獸,而人又是萬物之靈。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運用掌握的知識去改造世界。

【注釋】

三才:指天才、地才、人才。出自《易經》。

三光:指日光、月光、星光。

sān gāng zhě

jūn chén yì

fù zǐ qīn

fū fù shùn

14.三 綱 者

君 臣 義

父 子 親

夫 婦 順

【解釋】什麼是“三綱”呢?三綱是人與人之間關係應該遵守的三個行為準則,就是君王與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父母子女之間相親相愛,夫妻之間和順相處。

【啟示】要使人與人之間有一個良好和諧的關係,每個人都要認清自己的地位,人人從我做起,才能天下安寧,人類永遠和平。

【注釋】

三綱:綱,指綱領,法則。“三綱”一詞出自班固著《白虎通義》,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義:法度。 

親:父子之間慈孝相親。 

順:和順,和睦。

【故事】如果要改善社會的風俗使天下永遠和平,人類的生活幸福,就要建立起君臣、父子、夫婦間的相處關係,一旦建立了和諧的關係,許多紛爭就不會發生了。有一次,楚莊王招待臣子們喝酒,喝到一半,燭火突然熄了,其中有一位臣子便趁一片漆黑時,調戲楚莊王的妃子,妃子不甘心受到欺侮,一把抓下這個人的帽帶,準備等燭火從新點燃後,讓楚莊王將他治罪。楚莊王知道這件事後,很自責地說:“都是我請喝酒,才會發生這種事,現在大家都把帽帶解下來,再繼續喝酒吧!”等到燭火從新亮起,在座的每個大臣,沒有一個人系著帽帶。如此一來,妃子要楚莊王抓的大臣,也無從查起了。幾年後,楚國與敵人作戰的戰爭中有位奮勇殺敵、立了不少功勞的將軍,正是當年被妃子扯下帽帶的人。他為了報答楚莊王的恩情,因此才誓死效忠,好回報他的恩德。他這種君臣之義,確實讓人由衷欽佩。 

yuē chūn xià

yuē qiū dōng

cǐ sì shí

yùn bù qióng

15.曰 春 夏

曰 秋 冬

此 四 時

運 不 窮

【解釋】再讓我們看一看四周環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這四時季節不斷變化,春去夏來,秋去冬來,如此循環往復,永不停止。

【啟示】春、夏、秋、冬是因為地球在繞著太陽運轉時,有時面向太陽、有時背向太陽、有時斜向太陽,因此有了溫度不一。

【注釋】

曰:稱為,叫做的意思。 

時:指季節。 

運:運行、運轉。 

不窮:沒有盡頭。指春去夏來,秋去東來,無窮無盡。

yuē nán běi

yuē xī dōng

cǐ sì fāng

yìng hū zhōng

16.曰 南 北

曰 西 東

此 四 方

應 乎 中

【解釋】說到東、南、西、北,這叫作“四方”,是指各個方向的位置。這四個方位,必須有個中央位置對應,才能把各個方位定出來。

【啟示】我們的祖先最早用鐵發明了“羅盤”,也就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從而使確定方位變得十分簡便,尤其在航海中指南針的作用太大了。在我們人類生活中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注釋】

方:方向、方位。 

中:指南北西東四個方向的聚合點。

【故事】遠古時代的皇帝,是個既能管天上的神,也能管地上萬物的神。當時,有個東方部族的首領名叫蚩尤,由於他不服皇帝的指揮,皇帝決定率領軍隊攻打他。但是,蚩尤非常勇敢善戰,他有八十一個兄弟,分別掌管八十一個部落,如今遭到皇帝的攻打,他們便團結起使出自己最拿手的招式來對付皇帝,所以當兩方交戰時,皇帝的軍隊顯得有些招架不住。這是,碰巧起了大霧,一片白茫茫中,蚩尤的軍隊分不出自己究竟在什麼地方,所以他決定暫時收兵,等霧散之後,再繼續戰鬥。皇帝使用新發明的指南車參與作戰,這種車子的正前方有個鐵娃娃,無論在哪裡,娃娃的手指一定指著南方。於是,就靠著指南車,皇帝輕易的打敗了蚩尤的軍隊。

yuē shuǐ huǒ

mù jīn tǔ

cǐ wǔ háng

běn hū shù

17.曰 水 火

木 金 土

此 五 行

本 乎 數

【解釋】至於說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這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宇宙各種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據一、二、三、四、五這五個數位和組合變化而產生的。

【啟示】“五行”學說包括很深的哲學道理,非常複雜、我們只要知道一些就行了。

【注釋】

水火,木金土:古人所說的五行。五行學說的核心就是“相生”“相勝”。相生,指五行相互促進。相勝,指五行相互排斥。 

本:根本,本源。 

數:運數,天理。本乎數,古人認為五行相生相勝,來源於運數。這一觀點具有自發辯證法因素,對中國古代天文、歷數、醫學等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shí gān zhě

jiǎ zhì guǐ

shí èr zhī

zǐ zhì hài

18.十 幹 者

甲 至 癸

十 二 支

子 至 亥

【解釋】“十幹”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記時的標記。

【啟示】和“五行”一樣,天干、地支在古代人的生活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但今天,人們除了十二支的生肖記年外,記時已多不用了。

【故事】古時候的人,看見天下這麼多奇奇怪怪的事物,覺得太複雜了,便想到用金、木、水、火、土這五種觀念來概括所有的事物,也就是認為天下的事均和五行有關。當時,有個叫鄒衍的人大力提倡五行之說。他認為作天子的一定要擁有五行中的一德,這樣地位才能穩固。五行中是一行克一行,等到一德衰了,就用另一德取代。所以有人說皇帝得了土德,因此當了皇帝,他所代表的顏色就是黃色。後來,土德衰了,克土的木德興起,就是夏朝的禹。“五行”的道理有點複雜,小朋友稍微瞭解一下就夠了。“天干和地支”相傳是皇帝制定的,主要是用來計算年、月、日。以天干配上地支,如甲子,就是第一年,一年一年的搭配,到了第六十年,干支全部配完了,再從甲子開始算,所以六十年就是一甲子。五行和天干、地支,在古代時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yuē huáng dào

rì suǒ chánv

yuē chì dào

dāng zhōng quán

19.曰 黃 道

日 所 躔

曰 赤 道

當 中 權

【解釋】地球圍繞太陽運轉,而太陽又圍繞著銀河系中心運轉。太陽運行的軌道叫“黃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條假想的與地軸垂直的大圓圈,這就是赤道。

【啟示】地球在不斷自轉運動中,同時繞著太陽轉動,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而太陽系又繞著銀河系轉,而銀河系只是宇宙的一個小點點,天地之大實在是不可想像的。

【注釋】

躔:星球在宇宙中運行的路線。

中權:位於中央的要地。

【故事】很久已前的人們,對我們生存的這個地球有許多的疑問,有人說,地球是平的,也有人說地球是由一隻大烏龜背著,只要走到世界的頭,就會掉進大海裡。一直到哥倫布饒了地球一周,仍回到原來的地方,才有了“地球是圓的”說法。那時侯,有許多人總認為地球是宇宙主宰,周圍環繞著其他的星球。儘管也有人提出太陽為宇宙中心的說法,可是,經過了一段時間後,這種說法才被接受。事實上,地球不僅會轉動,而且是圍繞著太陽轉動的,太陽系又圍繞著銀河轉,對整個大宇宙而言,銀河只不過是個點而已,所以,人類在宇宙中,其實是十分渺小的。

chì dào xià

wēn nuǎn jí

wǒ zhōng huá

zài dōng běi

20.赤 道 下

溫 暖 極

我 中 華

在 東 北

【解釋】在赤道地區,溫度最高,氣候特別炎熱,從赤道向南北兩個方向,氣溫逐漸變低。我們國家是地處地球的東北邊。

【啟示】我們國家所處的位置在整個地球的東北邊,由於面積遼闊,熱帶、溫帶、寒帶三個溫帶都有。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是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國家。 

hán yù jūn

shuāng lù gǎi

yòu gāo yuán

zuǒ dà hǎi

21.寒 燠 均

霜 露 改

右 高 原

左 大 海

【解釋】我國冷熱均勻,霜期和露期會跟著季節而改換,右邊是高原,左邊是大海。

【啟示】我國地處寒、溫、熱三帶,大部分在溫帶,既無嚴寒,又無酷暑。冷熱均勻,冬天結霜,夏天結露,霜期和露期會跟著季節而改換。若你面向南方,那麼右邊是高原,左邊是大海。

【注釋】

燠:熱。

改:更改。

yuē jiāng hé

yuē huái jì

cǐ sì dú

shuǐ zhī jì

22.曰 江 河

曰 淮 濟

此 四 瀆

水 之 紀

【解釋】中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這四條大河是中國河流的代表。

【啟示】長江是我國最長的河流,全長五千多公里。我國最聞名的河流是黃河,她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五千年文明的發源地。

【注釋】

江河:長江與黃河。

淮濟:淮水與濟水。

瀆:直接流入大海的河川。

紀:代表。

yuē dài huá

sōng héng héng

cǐ wǔ yuè

shān zhī míng

23.曰 岱 華

嵩 恒 衡

此 五 嶽

山 之 名

【解釋】中國的五大名山,稱為“五嶽”,就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這五座山是中國大山的代表。

【啟示】現在我們都知道,我國境內的喜瑪拉亞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號稱世界的屋脊。中國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國,每座山都有著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傳說。

【故事】長江和黃河是中國兩條主要的河。長江是我國第一條大河,恰好將中國分成兩半。宋朝時,外患金人企圖橫越長江,結果被宋朝的戰鼓聲,嚇的不敢渡江。至於黃河,是中國文化的發祥地,不過,長期氾濫成災,危害沿岸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至於“五嶽”,則各有動人的故事,這裡只介紹西嶽,山勢非常險惡。相傳,唐朝的韓愈有一次奮力登上山頂後,就雙腿發軟,沒有勇氣下山,最後只好麻煩地方官員派人把韓愈灌醉,將他抬回家。傳說位在河南的嵩山及山西的恒山,都曾有人在此修煉。會吹笙的周靈王太子喬,曾在恒山修成白鶴仙人;張果老是八仙中的一仙,他是在恒山修成正果的。 

gǔ jiǔ zhōu

jīn gǎi zhì

chēng xíng shěng

sān shí wǔ

24.古 九 州

今 改 制

稱 行 省

三 十 五

【解釋】州:古代行政區域單位名稱。 制:制度,有確定規模、法度。 行省:行政區域,簡稱省。

【啟示】古代周朝分為九州:冀州、幽州、並州、兗州、青州、揚州、荊州、豫州、雍州。秦抬皇統一中國後廢九州改成郡縣,到宋朝把郡縣改成府,到元朝,中央設立中書省主持全國政務,各地區設中書省,稱為行省,簡稱省。三個五省,是在抗戰勝利後,東北劃九省加收回臺灣省,連原二十八省,共三十五省。

yuē shì nóng

yuē gōng shāng

cǐ sì mín

guó zhī liáng

25.曰 士 農

曰 工 商

此 四 民

國 之 良

【解釋】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知識份子、農民、工人和商人,是國家不可缺少的棟樑,稱為四民,這是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

【啟示】由於社會的發展,今天人民的職業已經不僅僅是這四種了。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管從事什麼職業,只要對社會有好處,都是光榮的。

【注釋】

士:讀書人,特別是知識份子。

民:人民。

良:比如棟樑、基礎。

【故事】古代的社會,把人民的職業分成四等,到了今天,已經有所謂的“三百六十行”,不管從事哪一行,只要努力工作,行行都可以出狀元。在許多的行業中,以農業和中國的關係最密切。據說,漢朝時有個叫孟嘗的太守初調到合浦時,發現那裡的人們不懂得耕田。只能拿珍貴的珠寶和鄰國交換米糧,一旦珠寶用完了,只好活活餓死了。孟嘗一到任,便開始教人民耕種的技術,於是合浦漸漸的富足繁榮起來。人民的飲食問題解決後,“五常”的德行,應該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春秋時代有個孫叔敖,為了不讓別人見到兩頭蛇而喪命,便將蛇打死,埋了起來。東漢時有個荀巨伯,為了照顧生病的朋友,寧可讓強盜殺了,也不願意留下朋友自己逃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