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評論丨大國必然要雕琢核心技術

葛明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博士後)

蘇慶義(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

4月20日全國網路安全和資訊化會議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 要下定決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 加速推動資訊領域核心技術突破”。 大國不同於小國, 具有全面發展的能力稟賦, 親自雕琢核心技術的能力, 以及掌握核心技術的必要性。 但需要探討的問題是, 中國在許多高科技領域為何沒有高精尖技術?是否有必要自主研發?又如何自主研發?

高精尖技術難在哪

物流資訊成本的降低,

規模效益的提升以及產品的極大豐富, 引致國際分工進入工序時代, 各個國家基於要素稟賦優勢選擇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環節。 中國近些年來, 雖然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但是人均收入水準仍屬於發展中國家行列, 整體上以勞動要素稟賦參與全球生產網路的分工模式沒有根本改變, 在資本、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仍落後於許多國家。

動態比較優勢的升級既依賴於國內要素稟賦的改變, 也取決於世界要素結構的調整速度, 其發展變化是個相對較慢的過程。 中國通過40年的改革開放能取得現在的成就已屬不易, 想達到世界領先水準還需要較長的積累期。

全球價值鏈利益分配結構大致遵循“微笑曲線”原則,

即產業鏈兩端的研發設計和銷售服務環節分走大部分利益, 而中間的加工製作環節僅獲取小部分利益, 而中國在全球國際分工中主要參與加工製作環節。 比如蘋果手機的產業鏈條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中國代工的地位, 而類似於品牌、顯示幕、處理器、作業系統、行銷服務等環節幾乎全部由美日韓歐等發達經濟體控制。 因而, 中國企業所獲取的利益相對不高, 資本積累較少。 而這些積累又主要應用於當前代工環節的升級和比較優勢的深化, 比如生產線的更新、機器人的引入等方面, 很少資本應用於擴展價值鏈分工環節。 因為調整生產環節, 特別是進軍高價值領域的生產環節將打破現有價值鏈的平衡,
遭到原有價值鏈環節利益集團的打壓, 同時由於投入成本較高, 且存在研發失敗、市場進入壁壘高企等風險, 許多企業進入“比較優勢陷阱”後不願意出來。

中國有必要自主研發的原因

自由貿易假說的現實局限性。 在理論上, 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認為,

在自由貿易條件下, 各國依據比較優勢從事生產和貿易, 則雙方均可以從中獲益。 然而, 自由貿易假說在現實中存在較多限制, 比如物流成本、關稅壁壘、技術壁壘、綠色壁壘等均可能影響貿易潛力的實現, 影響最大的當屬基於國家安全為由的行政壁壘, 該壁壘完全破壞了自由貿易福利改善的基礎。 而實踐證明, 缺乏替代彈性的高技術產品和投入要素最容易成為行政壁壘的對象, 而這將對當事國人民的利益和福利產生非常大的損害, 尤其是在全球生產網路背景下, 其影響將不僅僅限於目標企業, 還包括產業鏈條上下游的所有利益相關方, 從而有可能導致整條價值鏈的癱瘓, 對目標國的產業安全、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造成極大危害。
因而, 自由貿易的不確定性決定了核心技術等國之重器不可假手於人。

理性人假說的局限性和預期的不確定性。 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理性人”, 即所有經濟行為均在於追求福利最大化和利潤最大化(損失最小化)等。 然而, 現實生活中, 人的行為特別是關鍵人的決策受到多種因素的干擾而可能偏離理性區間, 有時候這種幅度還比較大, 比如關稅清單額度為什麼是500億而不是400億, 為什麼是1000億而不是1100億?即便當時的決策是出於理性的思考, 然而由於決策的結果無法精准預測, 而可能導致實際值偏離預期值, 甚至完全翻轉。 然而, 當這一系列決策付諸于實踐時, 目標國就會頻頻“中槍”, 甚至受傷很嚴重。因而,理性人假說的局限性和預期的不確定性,也決定了核心技術等國之重器要操之我手。

大國發展強國經濟的必要性。首先,中國是人口大國、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由此決定了中國的產業安全和經濟安全必須由自己做主,雖然從經濟發展的視角看,這可能缺乏效率,然而,如同18億畝紅線保證糧食安全一樣,這是涉及到國家安全的必要選擇。其次,外方高新技術出口管制和並購管制也迫使我們不得不自力更生,而核心技術等國之重器的研發宜早不宜遲。再次,在全球生產網路背景下,核心技術的發展具有極強的外部性,能夠帶動整個產業鏈條的升級換代,我國為了早日實現“製造業強國、貿易強國、經濟強國”的戰略目標,有必要集中資源重點發展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先進技術群落。

全球價值鏈利益分配不均。全球價值鏈環節各參與企業的地位不同,其原因主要在於替代性,而替代性小的環節,其在博弈中佔據優勢地位,從而能夠主導整個價值鏈的利益分配規則設計和其它環節企業的進出。因而,該主導企業的經濟行為一旦由國家掌控,則很有可能給整個價值鏈上的所有企業帶來實質性的影響,進而威脅到他國經濟安全。

企業的國民屬性。雖然跨國企業的經濟行為多以市場機制為基礎開展,但是其還具有國民屬性的特徵,受到總部所在國的保護,同時也必須遵守所在國經濟秩序、法律規定、行政命令的安排,形成利益同盟和共同體,從而在某些情況下成為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合作紐帶和博弈工具。正是基於此,各國都傾向于保護本國產業和企業,而對其它國家的企業設置種種不公平待遇。另外,在跨國企業並購時,特別涉及到高新技術企業,必須通過政府部門國家安全的審查,如果未通過,即便雙方當事企業均認為這是共贏的選擇,也不能達成交易。由此可見,跨國企業是世界的,但更是民族的。

中國如何自主研發

以企業為主體。企業作為市場競爭的主體,對於市場機會和風險具有敏銳的嗅覺,並且能夠將企業資源和社會資源有效的配置。因而,在高科技發展方面,需要發揮國內企業的主體地位,同時發揮科研院所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的優勢,促進產學研一體化以及加速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有必要為高科技研發企業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加速人才資訊、資本資訊、市場訊息等方面的公開透明,也為科研院所人才的培養和科研工作的開展提供體制方面的便利。

以研發為抓手。核心技術之所以重要,除了價值較高,影響較廣之外,還因為技術研發難度較大,風險較高,進入門檻較高等,必須通過長期的科技攻關和技術積累才能實現。因而有必要培養人才的創新意識,鼓勵創新活動和成果開發,建立研發團隊和激勵機制。

以市場為導向。核心技術的基礎性和關聯性決定了其開發必須統籌考慮硬體、軟體以及附著在其上的整個生態系統,特別是要注意對現有生態系統的相容性和替代性問題,因為這決定了科研成果能否被市場接納,也就決定了研發投入能否收回、研發專案能否繼續、研發企業能否生存的問題。

以政策為助力。幼稚產業保護理論和戰略性貿易理論均為政府支持國內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而美國和德國的實踐也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但是,政府的支援並不在於直接的市場干涉和資金投入,而在於市場環境的改善和創新體制機制的構建,比如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構建和完善技術交易市場;創新成果資訊及時公開,避免重複性投入和工作;建立企業資訊交流平臺,鼓勵國內企業優勢互補,合作開發技術;研發資金合理分配,支持科研院所的基礎性研究,獎勵企業的創新性成果等。

以開放為推力。核心技術的研發要自力更生,但不能關起門來。在以我為主的前提下,要以開放的心態歡迎外方企業、人員和組織參與進來,大力支持技術貿易的開展,通過合作共贏助推中國高新技術研發。同時,鼓勵我方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助力國內企業升級。

21世紀經濟報導 葛明;蘇慶義

(編輯 李靖雲)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甚至受傷很嚴重。因而,理性人假說的局限性和預期的不確定性,也決定了核心技術等國之重器要操之我手。

大國發展強國經濟的必要性。首先,中國是人口大國、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由此決定了中國的產業安全和經濟安全必須由自己做主,雖然從經濟發展的視角看,這可能缺乏效率,然而,如同18億畝紅線保證糧食安全一樣,這是涉及到國家安全的必要選擇。其次,外方高新技術出口管制和並購管制也迫使我們不得不自力更生,而核心技術等國之重器的研發宜早不宜遲。再次,在全球生產網路背景下,核心技術的發展具有極強的外部性,能夠帶動整個產業鏈條的升級換代,我國為了早日實現“製造業強國、貿易強國、經濟強國”的戰略目標,有必要集中資源重點發展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先進技術群落。

全球價值鏈利益分配不均。全球價值鏈環節各參與企業的地位不同,其原因主要在於替代性,而替代性小的環節,其在博弈中佔據優勢地位,從而能夠主導整個價值鏈的利益分配規則設計和其它環節企業的進出。因而,該主導企業的經濟行為一旦由國家掌控,則很有可能給整個價值鏈上的所有企業帶來實質性的影響,進而威脅到他國經濟安全。

企業的國民屬性。雖然跨國企業的經濟行為多以市場機制為基礎開展,但是其還具有國民屬性的特徵,受到總部所在國的保護,同時也必須遵守所在國經濟秩序、法律規定、行政命令的安排,形成利益同盟和共同體,從而在某些情況下成為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合作紐帶和博弈工具。正是基於此,各國都傾向于保護本國產業和企業,而對其它國家的企業設置種種不公平待遇。另外,在跨國企業並購時,特別涉及到高新技術企業,必須通過政府部門國家安全的審查,如果未通過,即便雙方當事企業均認為這是共贏的選擇,也不能達成交易。由此可見,跨國企業是世界的,但更是民族的。

中國如何自主研發

以企業為主體。企業作為市場競爭的主體,對於市場機會和風險具有敏銳的嗅覺,並且能夠將企業資源和社會資源有效的配置。因而,在高科技發展方面,需要發揮國內企業的主體地位,同時發揮科研院所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的優勢,促進產學研一體化以及加速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有必要為高科技研發企業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加速人才資訊、資本資訊、市場訊息等方面的公開透明,也為科研院所人才的培養和科研工作的開展提供體制方面的便利。

以研發為抓手。核心技術之所以重要,除了價值較高,影響較廣之外,還因為技術研發難度較大,風險較高,進入門檻較高等,必須通過長期的科技攻關和技術積累才能實現。因而有必要培養人才的創新意識,鼓勵創新活動和成果開發,建立研發團隊和激勵機制。

以市場為導向。核心技術的基礎性和關聯性決定了其開發必須統籌考慮硬體、軟體以及附著在其上的整個生態系統,特別是要注意對現有生態系統的相容性和替代性問題,因為這決定了科研成果能否被市場接納,也就決定了研發投入能否收回、研發專案能否繼續、研發企業能否生存的問題。

以政策為助力。幼稚產業保護理論和戰略性貿易理論均為政府支持國內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而美國和德國的實踐也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但是,政府的支援並不在於直接的市場干涉和資金投入,而在於市場環境的改善和創新體制機制的構建,比如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構建和完善技術交易市場;創新成果資訊及時公開,避免重複性投入和工作;建立企業資訊交流平臺,鼓勵國內企業優勢互補,合作開發技術;研發資金合理分配,支持科研院所的基礎性研究,獎勵企業的創新性成果等。

以開放為推力。核心技術的研發要自力更生,但不能關起門來。在以我為主的前提下,要以開放的心態歡迎外方企業、人員和組織參與進來,大力支持技術貿易的開展,通過合作共贏助推中國高新技術研發。同時,鼓勵我方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助力國內企業升級。

21世紀經濟報導 葛明;蘇慶義

(編輯 李靖雲)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