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武漢會戰,粵軍主力被抽調支援武漢會戰,結果被日軍半個月佔領

武漢保衛戰, 從日軍攻佔安慶開始到武漢失守為止, 歷時4個半月, 斃傷敵近4萬人。 此戰意義重大。 它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 打破了日本妄想迫使中國屈服、早日結束戰爭的計畫, 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重要轉捩點。 以武漢會戰結束為標誌, 中國抗日戰爭開始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由於武漢地區的戰事仍然僵持, 中國自國外的戰爭物資仍持續自南方港口輸入, 日軍在此時決定抽調3個師的後線部隊對中國的海上生命線施加壓力, 故決定以兩栖登陸的方式佔領廣東沿海港口。 由於廣東地區的粵軍主力多抽調支援武漢會戰,

故佔領的步調出乎各方意料的順利, 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廣州地區淪陷。

雖然日軍在各處的攻擊接連告捷, 同時完成包圍武漢的行動, 但因為廣東的失守讓武漢的戰略地位不再重要, 固守亦失去實質意義, 為了保全有生實力國民政府決定棄守武漢,

日軍在10月26日攻佔武昌及漢口、10月27日攻佔漢陽, 日軍完成攻佔武漢三鎮的行動。 在武漢會戰過程中, 日軍乘廣州兵力空虛, 在10月發動廣州作戰, 佔領廣州, 控制了華南的部分地區。 廣州失陷, 使中國失去了重要的國際物資輸入線, 給持久抗戰造成了新的困難。 日本也為其以後的南進作戰, 建立了一個前進基地。 經過四個月激戰, 國府空軍耗損極大, 海軍基本上全軍覆沒, 日軍成功攻佔武漢, 但是國軍大部分主力仍在, 日軍被削弱。

日本戰前目的是在武漢作最後決戰、以消滅國軍主力及結束戰爭目的未能達到;戰爭爭取到時間成功讓轉移至華中設備以及人員遷移至西南地區, 為以後能長期堅持抗戰奠定基礎。 日軍在華中發起數次戰役皆無重大斬獲, 中國戰場陷入僵持。 裕仁決定不再作戰略准進攻, 以維持現狀為目的。 可以作有限進攻, 或讓新兵練習實戰。 直至1944年一號作戰前, 日軍再沒有大型作戰與武漢會戰規格相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