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曬茶,別具特色的四川風味

常教授是老成都人, 他少年時代時逢國難, 住在成都西大街, 隨時有日本鬼子飛機襲擊轟炸, 一旦警報拉響, 人們賡即往茶館裡躲, 一躲就是一天半天。 為打發時間而泡碗茶, 慢捱慢捱, 消無聊, 去苦悶, 別無其他。 原來喝茶也是要撫慰心情, 澆胸中塊壘。 無怪當年杜甫“日飲錦江水, 文章盈其杯”。

在成都, 一年四季難見太陽, 河邊喝茶於是被叫作“曬茶”, 那意思裡, 包含了把關在屋子裡的發黴氣味給曬去。 其實豈止發黴氣味, 還有無常、不順心、工作壓力、人生坎坷等疊加意味的晦氣, 都得一一曬去。 無怪乎, 喝茶又叫“曬水”、“曬壺”、“曬人”,

特具成都風味的人文內涵。

民國年間, 開江城廂老郎館茶館由川戲玩友捐資修造戲臺, 添加設施。 吳家大爺本非玩友, 亦積極捐資, 且款額最多, 其大名刊刻于功德榜第一位。 故有“不打不唱, 占股硬賬”一說。 雙流彭家場的一家老茶館,

據說是百年前一場大火中唯一倖存下來的房子, 當地老百姓說是因為“老茶鋪是觀音菩薩踩到的地方”。 為此, 茶鋪裡還供起了觀音菩薩的塑像。

西元前59年, 王褒《僮約》賦中寫道:“會魚鱉, 烹茶盡具”, “武陽買茶, 楊氏擔荷”。 此與美國茶學研究權威威廉•烏克斯《茶葉全書》中所謂“5世紀時,

茶葉漸成商品”的結論, 早了500多年。 因此, “武陽買茶”作為最早的文獻記載, 一開始就給茶打上了古雅的文化印記, 至今為人津津樂道。 古新羅國以王子身份出家當和尚的無相禪師(684——762), 到中國學法, 一度在成都大慈寺講法, 創無相禪茶道, 風行一時, 無相禪師遂被日本奉為茶道之始姐。

除了茶館裡泡茶之外, “喝壩壩茶”也是四川一大民俗景觀呢。 在屋裡悶久了, 一說壩壩裡喝茶, 精神就來了, 電話相約, 三五吆喝, 情緒隨之而興奮, 空氣隨之而活躍, 河邊空壩壩也就隨之而熱鬧起來。

成都人親水, 喜歡到河邊喝茶。 一碗清茶, 幾隻竹椅, 令茶客頓生閒情逸致。 冬日裡, 一遇暖陽高照, 人們更是傾巢而出。 一時間, 露天茶座變得緊缺, 茶錢立即翻番。 沿錦江府河兩岸, 忙不迭擺椅子、放桌子、扯篷子, 一溜看去, 三裡五裡, 人流如潮, 哪還望得到盡頭?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