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交出這些隱私資訊,你就別想用知乎?用戶炸鍋,官方回應來了

每經編輯:趙雲

這兩天打開知乎APP, 你可能會被彈窗提示知乎上線了隱私政策。

通過隱私政策的要點簡介和11個章節條款, 知乎逐一告知了將如何處理使用者的個人資訊, 並申明了保護用戶隱私的承諾。

收集個人資訊, 將具體收集的內容告訴使用者, 本應是一件好事, 但卻引發了不小的爭議和質疑。

有用戶質疑, 知乎為什麼要收集那麼多個人資訊?另一方面, 不同意隱私政策就無法繼續使用知乎, 用戶說“不”的權利豈不是形同虛設?

知乎新隱私政策“不同意不能用” 網友:不如換成一鍵卸載?

下圖就是知乎的新隱私政策:

無論是使用APP還是網頁, 這份隱私政策都會彈出來。

有網友發現, 如果點擊“不同意”的話, 則會跳出這個頁面:

“我們將按業界成熟的安全標準, 採取相應的安全保護措施來保護您的個人資訊。 ”

點擊“知道了”, 會回到隱私協定的頁面。

也就是說, 這份隱私協議, 你只能同意, 否則沒法使用知乎。

這操作也是讓網友忍不住吐槽了:

不少人表示, 只能卸載了。

那麼,知乎這份“一定要使用者同意”的隱私協議,到底寫了啥?

將收集使用者個人資訊 包括身份證號碼、聯繫方式

很簡單,知乎將收集使用者個人資訊。

什麼個人資訊呢?根據知乎隱私政策第1章第1節,用戶直接提供和知乎自動採集的主要有:

註冊資訊。如帳號名稱、頭像(如有)和手機號碼等。用戶註冊知乎帳號時,知乎會使用手機號碼對您進行實名驗證。

附加資訊。當用戶使用知乎附加業務功能時,還需要進一步提供包括但不限於個人身份資訊、位置資訊及其他提供服務所必需的資訊。

位置資訊。當使用者開啟設備定位功能並使用基於位置提供的相關服務時,知乎會收集有關位置的資訊。該資訊屬於敏感資訊,拒絕提供該資訊僅會使您無法使用與位置資訊相關的功能,但不影響正常使用知乎的其他功能。

關鍵字資訊。當使用者使用知乎提供的搜索服務時,知乎會收集查詢關鍵字資訊、設備資訊等,為了提供高效的搜索服務,這些資訊有部分會暫時存儲在使用者的本機存放區設備之中。

真實身份資訊。包括用戶的姓名、身份證號、職業、有關身份證明等資訊。如果不提供這些資訊,知乎將無法提供相關服務。

聯繫方式資訊。當用戶向知乎進行帳號申訴或參與行銷活動時,為了方便與聯繫或幫助解決問題,知乎會收集並記錄姓名、手機號碼、電子郵件及其他聯繫方式等個人資訊。

使用者共用的資訊。當使用者在知乎中使用協力廠商提供的服務時,將同意知乎允許該協力廠商收集您的帳號名稱、頭像及其他提供服務所必須的個人資訊。

作為一個網路問答社區,知乎要用這些資訊幹啥呢?

按照其說法,是為了通過附加功能提升用戶體驗。主要包括:消息設置、郵件設置、推送通知設置、知乎實驗室等。

知乎保證,“目前,除法律法規、法律程式、訴訟或政府主管部門強制性要求外,知乎不會主動公開披露您的個人資訊,如果存在其他需要公開披露個人資訊的情形,我們會征得您的明示同意。”

最後,知乎還表示,

“您使用或繼續使用我們的服務,即意味著同意我們按照本《隱私政策》收集、使用、儲存、共用、轉讓和公開披露您的相關資訊。”

而在知乎隱私政策全文裡,還列出了更為具體的細節。

比如,使用者的個人資訊可以被知乎共用給關聯公司及合作夥伴。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技術的限制”以及“可能存在的各種惡意手段”,知乎“不可能始終保持資訊百分百的安全。”

官方回應:拒絕提供不會影響使用

評審期間,十大APP均更新了隱私政策,大多也是以彈窗的形式告知用戶。和知乎一樣,當時也有很多網友感到詫異,“突然間就一堆隱私政策彈窗是怎麼回事?”還有人表示,“人生第一次認真閱讀隱私政策,但不同意就不讓你使用,為什麼還要給我看?”

不難發現,用戶的困惑大多集中在——為何需要對平臺隱私政策作出同意確認?難道使用者對一攬子協議沒有說不的權利嗎?

值得一提的是,從今天(5月1日)開始,國家標準《資訊安全技術 個人資訊安全規範》正式實施,對各類組織個人資訊處理活動提出了明確的安全要求。知乎選擇在此時推出隱私政策或許是為了符合這一規範要求。

對於網友普遍回饋的“知乎為什麼要收集我的個人資訊,甚至包含比如照片、視頻和聯繫方式?”,上述負責人稱,

“如果用戶使用基礎功能,我們實際只會收集帳號資訊。但涉及到特殊功能,可能就需要有更多資訊支撐。且所有敏感資訊的收集(例如生物識別資訊、身份證號、聯繫方式等),需要使用者主動提供才會被知乎收集。”

也就是說,如果使用者拒絕提供資訊,也不會影響基礎功能的使用,同時知乎將對資訊使用方式作出明確提示。

一些國外企業的做法可供借鑒

隱私政策,可能是當代互聯網用戶“最熟悉的陌生人”。

根據McDonald和Cranor 2008年的估計:按照平均的閱讀速度,如果一個美國人要把他/她一年中遇到的所有隱私政策讀完,他/她平均得花掉201個小時。

隨著技術的進步、相關研究的進展以及法律和監管條例的加增,隱私政策還在無止境地變長、變複雜。10年後的如今乃至將來,這一耗時無疑也在增長。

因此,大部分時候,用戶的態度都可以概括成“冷漠三連”:太長不看、一拉到底、一路走好。

上述統計顯示,常見網站隱私政策的總字數以1500到3500字居多

針對用戶吐槽“不同意就無法使用服務”的問題,知乎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個人資訊安全規範,“使用者主動點擊同意”是一種確認方式,也是隱私政策生效的必要條件,因此有這個功能設計。

那麼,被指形同擺設的“不同意”選項可否更友好?

據南都報導,5月25日,歐盟一般資料保護條例(GDPR )即將生效。為了符合新法規要求,近期包括Airbnb、Trello等國外互聯網平臺也在紛紛更新隱私政策,並表示將與GDPR同日生效。

在上線隱私政策後,Airbnb首先以郵件的方式通知使用者,告知隱私政策部分修改的原因。同時強調新政策包含的內容,並明確使用者可以點擊超連結“這裡”瞭解修訂後的隱私政策。為了讓使用者更直觀理解協議,Trello還在郵件中附上此次修改的條款要點。

在功能設計上,一些國外企業的做法也可借鑒。以Airbnb為例,下載後APP頁面同樣顯示使用者需要對更新後的條款作出同意與否的選擇。不同的是,Airbnb充分保障用戶說“不”的權利,當點擊“不同意”選項,頁面再次向使用者提示是否“不同意條款並退出”。

如使用者堅持退出,那麼頁面將跳轉到Airbnb官網,平臺表示,“對於您的離開,我們表示遺憾!”,而且再次給予使用者多種選擇及相應操作方式,比如“準備回來”,“註銷房源”,或者“取消帳號”等。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觀察者網、南方都市報、知乎、雷鋒網等

每日經濟新聞 原文連結

那麼,知乎這份“一定要使用者同意”的隱私協議,到底寫了啥?

將收集使用者個人資訊 包括身份證號碼、聯繫方式

很簡單,知乎將收集使用者個人資訊。

什麼個人資訊呢?根據知乎隱私政策第1章第1節,用戶直接提供和知乎自動採集的主要有:

註冊資訊。如帳號名稱、頭像(如有)和手機號碼等。用戶註冊知乎帳號時,知乎會使用手機號碼對您進行實名驗證。

附加資訊。當用戶使用知乎附加業務功能時,還需要進一步提供包括但不限於個人身份資訊、位置資訊及其他提供服務所必需的資訊。

位置資訊。當使用者開啟設備定位功能並使用基於位置提供的相關服務時,知乎會收集有關位置的資訊。該資訊屬於敏感資訊,拒絕提供該資訊僅會使您無法使用與位置資訊相關的功能,但不影響正常使用知乎的其他功能。

關鍵字資訊。當使用者使用知乎提供的搜索服務時,知乎會收集查詢關鍵字資訊、設備資訊等,為了提供高效的搜索服務,這些資訊有部分會暫時存儲在使用者的本機存放區設備之中。

真實身份資訊。包括用戶的姓名、身份證號、職業、有關身份證明等資訊。如果不提供這些資訊,知乎將無法提供相關服務。

聯繫方式資訊。當用戶向知乎進行帳號申訴或參與行銷活動時,為了方便與聯繫或幫助解決問題,知乎會收集並記錄姓名、手機號碼、電子郵件及其他聯繫方式等個人資訊。

使用者共用的資訊。當使用者在知乎中使用協力廠商提供的服務時,將同意知乎允許該協力廠商收集您的帳號名稱、頭像及其他提供服務所必須的個人資訊。

作為一個網路問答社區,知乎要用這些資訊幹啥呢?

按照其說法,是為了通過附加功能提升用戶體驗。主要包括:消息設置、郵件設置、推送通知設置、知乎實驗室等。

知乎保證,“目前,除法律法規、法律程式、訴訟或政府主管部門強制性要求外,知乎不會主動公開披露您的個人資訊,如果存在其他需要公開披露個人資訊的情形,我們會征得您的明示同意。”

最後,知乎還表示,

“您使用或繼續使用我們的服務,即意味著同意我們按照本《隱私政策》收集、使用、儲存、共用、轉讓和公開披露您的相關資訊。”

而在知乎隱私政策全文裡,還列出了更為具體的細節。

比如,使用者的個人資訊可以被知乎共用給關聯公司及合作夥伴。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技術的限制”以及“可能存在的各種惡意手段”,知乎“不可能始終保持資訊百分百的安全。”

官方回應:拒絕提供不會影響使用

評審期間,十大APP均更新了隱私政策,大多也是以彈窗的形式告知用戶。和知乎一樣,當時也有很多網友感到詫異,“突然間就一堆隱私政策彈窗是怎麼回事?”還有人表示,“人生第一次認真閱讀隱私政策,但不同意就不讓你使用,為什麼還要給我看?”

不難發現,用戶的困惑大多集中在——為何需要對平臺隱私政策作出同意確認?難道使用者對一攬子協議沒有說不的權利嗎?

值得一提的是,從今天(5月1日)開始,國家標準《資訊安全技術 個人資訊安全規範》正式實施,對各類組織個人資訊處理活動提出了明確的安全要求。知乎選擇在此時推出隱私政策或許是為了符合這一規範要求。

對於網友普遍回饋的“知乎為什麼要收集我的個人資訊,甚至包含比如照片、視頻和聯繫方式?”,上述負責人稱,

“如果用戶使用基礎功能,我們實際只會收集帳號資訊。但涉及到特殊功能,可能就需要有更多資訊支撐。且所有敏感資訊的收集(例如生物識別資訊、身份證號、聯繫方式等),需要使用者主動提供才會被知乎收集。”

也就是說,如果使用者拒絕提供資訊,也不會影響基礎功能的使用,同時知乎將對資訊使用方式作出明確提示。

一些國外企業的做法可供借鑒

隱私政策,可能是當代互聯網用戶“最熟悉的陌生人”。

根據McDonald和Cranor 2008年的估計:按照平均的閱讀速度,如果一個美國人要把他/她一年中遇到的所有隱私政策讀完,他/她平均得花掉201個小時。

隨著技術的進步、相關研究的進展以及法律和監管條例的加增,隱私政策還在無止境地變長、變複雜。10年後的如今乃至將來,這一耗時無疑也在增長。

因此,大部分時候,用戶的態度都可以概括成“冷漠三連”:太長不看、一拉到底、一路走好。

上述統計顯示,常見網站隱私政策的總字數以1500到3500字居多

針對用戶吐槽“不同意就無法使用服務”的問題,知乎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個人資訊安全規範,“使用者主動點擊同意”是一種確認方式,也是隱私政策生效的必要條件,因此有這個功能設計。

那麼,被指形同擺設的“不同意”選項可否更友好?

據南都報導,5月25日,歐盟一般資料保護條例(GDPR )即將生效。為了符合新法規要求,近期包括Airbnb、Trello等國外互聯網平臺也在紛紛更新隱私政策,並表示將與GDPR同日生效。

在上線隱私政策後,Airbnb首先以郵件的方式通知使用者,告知隱私政策部分修改的原因。同時強調新政策包含的內容,並明確使用者可以點擊超連結“這裡”瞭解修訂後的隱私政策。為了讓使用者更直觀理解協議,Trello還在郵件中附上此次修改的條款要點。

在功能設計上,一些國外企業的做法也可借鑒。以Airbnb為例,下載後APP頁面同樣顯示使用者需要對更新後的條款作出同意與否的選擇。不同的是,Airbnb充分保障用戶說“不”的權利,當點擊“不同意”選項,頁面再次向使用者提示是否“不同意條款並退出”。

如使用者堅持退出,那麼頁面將跳轉到Airbnb官網,平臺表示,“對於您的離開,我們表示遺憾!”,而且再次給予使用者多種選擇及相應操作方式,比如“準備回來”,“註銷房源”,或者“取消帳號”等。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觀察者網、南方都市報、知乎、雷鋒網等

每日經濟新聞 原文連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