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阿茲海默綜合症藥物研究進展小結

作者: MT

阿茲海默綜合症(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種與年齡相關的神經退行型疾病, 顯著病症為記憶力退化、認知障礙等。 1901年, Alois Alzheimer首次診斷並記錄了這類神經類疾病患者Auguste Deter的情況, 並在1906年Auguste因病去世之後對其進行了解剖, 發現腦體積縮小、腦皮質萎縮, 銀染色的腦皮質切片觀察到了神經纖維的不同階段的顯著病理改變, 有些神經細胞含有一些細小的澱粉樣斑塊。 研究統計發現AD在65歲以上人群中發病率在10-30%, 每年患者增速在1-3%。 對全世界造成的經濟損失2015年是8180億美元, 到2018年將達到1萬億美元。

AD的經典病例機理及其相關藥物研發

神經病理上, AD相關的Hallmark有突觸消失、選擇性神經細胞死亡、神經遞質減少、細胞內外的朊蛋白樣沉集。 分子機制上, 目前三個主流的AD相關分子為Aβ、APOE和Tau, 而這三種分子也是目前常用的診斷biomaker:APOE基因突變檢測, Aβ和Tau的脊髓液含量測試及腦部染色掃描。

一, 神經遞質相關藥物:在AD藥物中, 這類藥物開發可以說是相對成功的。 已經上市的有膽鹼酶抑制劑:衛材的多奈呱齊(Donepezil)、諾華的卡巴拉汀(Rivastigmine)、楊森的加蘭他敏(Galantamine), 和NMDA受體拮抗劑:Forest的美金剛(Memantine)。 2014年FDA又批准了Donepezil和Memantine聯用治療中度到重度AD。

二, Aβ理論:1984年, 科學家在阿爾茲海默病患者大腦中發現了由39-43個氨基酸組成的β-澱粉樣蛋白(amyloid-β, Aβ)。 研究發現Aβ是由一種廣泛存在並集中表達於神經元突觸部位的膜蛋白質(澱粉樣前體蛋白, APP)經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的蛋白水解作用而產生。 最常見的亞型是Aβ1-40和Aβ1-42。 而Aβ1-42具更容易聚集, 形成Aβ沉澱的核心。

在Aβ理論中, 藥物設計靶點多為β- 分泌酶(BACE)Aβ單聚體和Aβ多聚體, 目前全部在研, 失敗者此起彼伏。

BACE相關藥物:默克(Merck)的Verubecestat, 單藥失敗, 與Prodromal治療早期AD患者的III期臨床結果預計2019年二月完成。 阿斯利康/禮來的Lanabecestat (AZD3293), FDA已於2016年8月授予AZD3293快速通道地位, 目前正處於臨床III期試驗中, 預計將於2019年得到結果。 安進/諾華的CNP520和西安楊森/塩野義製藥(Janssen/Shionogi)的JNJ-54861911正在進行II/III期臨床試驗。

Aβ相關藥物:比較搶眼的就是單抗類藥物, Bapineuzumab和Solanzumab三期臨床失敗。 Aducanumab正在進行臨床III期。 這裡得說一下羅氏“dose is the problem”, “This isn't the end for beta amyloid”這事, Gantenerumab在輕度AD臨床試驗失敗後再度增加劑量重啟III期臨床;另一個與Solanezumab相似度較高的Crenezumab在輕中度AD臨床2期未達主要終點的情況下增加劑量繼續推進III期臨床。

三, Tau蛋白:是微管結合蛋白家族中的一種支架蛋白, 研究發現AD患者的Tau的磷酸化水準是正常的2-3倍。 p-Tau蛋白從微管上脫落下來, 胞質中的Tau含量上升, 由於Tau本身的賴氨酸殘基含量高, p-Tau的相互交聯發生聚集形成難溶的纖維束。

TauRx公司創始人便是Tau理論的發現者,一直致力於Tau磷酸化抑制劑的開發,臨床開發過程也是一路坎坷。最初臨床試驗結果顯示LMTX有效,但由於LMTX是一種基於亞甲蘭(Methylene blue)的藥物,在體內代謝後會讓尿液變色,這會導致患者得知自己在服用治療藥物產生安慰劑效應。於是設計對照組為每次4 mg, 每日兩次的LMTX,但試驗結果發現LMTX加入到治療AD的標準療法中對患者認知能力的衰退沒有顯著影響。公司分析後繼續加入接受標準療法的對照組試驗 vs 4mg, 100mg,初步試驗結果表明,LMTX單一療法在兩種不同劑量下,與接受綜合療法的患者相比,都讓患者的認知能力顯著提高 (p

Is this the end for beta amyloid and tau theory?

這個問題再次提起的原因是今年4月份,vTv的Azeliragon III期臨床失敗,機制上Azeliragon很理想,作用的RAGE可以促進Aβ的聚集及Tau的磷酸化,而這次失敗對這兩條路又添了堵。

除了臨床試驗失敗造成對Aβ理論的動搖,科研上也有對Aβ的不同看法,其中之一就是Aβ的產生是一種大腦抗病菌感染機制。 2010年,Stephanine J. Soscia等發現Aβ是一種具有抗菌功能的多肽,並測試了12種細菌,對其中7種細菌的抑菌活性好於或等於抗菌肽LL-37。2017年,David C. Emery等對AD患者的大腦組織樣本進行了16S rRNA測序,發現AD患者腦組織的細菌數量明顯多於非AD腦組織,其中放線菌(Actinobacteria)較多。這個理論還很早期,組織來自于晚期AD患者,很有可能是因為自身抵抗力下降加上人工看護不足導致病菌感染,很難說是初期就有細菌感染。

vTv失敗消息的前2個月,也就是2018年2月,FDA出了工業界對早期AD藥物開發指南,新的有效的診斷方法及biomarker或將推動新藥上市。指南裡將早期AD分了四個階段:

於Stage 3的評估方法可以使用每日功能和認知效果測試,但要求神經心理(neuropsychological)的測試與認知功能受益是相互獨立的。而在Stage 2,FDA則可以考慮神經心理上的受益作為上市標準。

於Stage 1的情況,患者的biomarker上調,神經心理上(Neuropsychological)的敏感度有異常,但功能正常,這裡就可以使用biomarker作為評判標準,但是這需要對認識各種biomarker在AD進程中的作用。

Imaging Biomarker

CSF biomarker

AD樣本的需要患者去世解剖獲得,疾病進展相關的biomaker(突變或表達改變)研究較少,政府也在大力推動整個領域的科學研究,Randall Betaman的研究發現p-Tau總量於大腦澱粉樣有關,而不只是AD。不得不承認,這是將T-Tau和p-Tau作為診斷標準的一盆冷水,這要求更加細分p-Tau亞型。而Michelle今年發表的文章中則指出p-Tau(p-Tau181)是比T-Tau(Total-tau)更好的biomaker。除此之外,利用iPS分化成AD神經細胞模型和基因測序技術將大力推動對biomarker的認知。近期的一篇文章發現ApoE4可能是AD的driver gene,相比於ApoE3,ApoE4表達的人源細胞的Aβ40/42和p-Tau的表達量增加,且導致GABA表達下降。正常功能的ApoE3與ApoE4的同源性較高,差別在於Cys112和Arg112,未來也許可以通過對APOE進行基因編輯來治療AD。

此外,對Aβ聚體清理的機制研究也有一定進展,Hadas等採用了單細胞RNA測序技術,分析了從AD模型小鼠和正常小鼠大腦中提取的8000多個免疫細胞。發現了兩種新的細胞群,期基因表達與小膠質細胞大致相似,而且這兩種細胞只出現在AD模型小鼠腦內,其中能夠吞噬Aβ的細胞群DAM受TRAM2啟動。利用TRAM2改造小膠質細胞進行細胞治療,這裡比較看好這個成藥的可能性,就算Aβ是大腦抗菌反應成立,在不阻斷Aβ形成和聚集的情況下,可用DAM清除可能包裹病菌的Aβ聚體。利用TRAM2改造小膠質細胞進行細胞治療。

最後,除了藥物,食療產品也被推薦用於對藥物無效的AD患者,如Cerefolin,產品提供人體所需營養,但並沒有證據顯示可以提高認知功能或改善行為。有些臨床試驗會為患者提供高計量的維他命E。、

TauRx公司創始人便是Tau理論的發現者,一直致力於Tau磷酸化抑制劑的開發,臨床開發過程也是一路坎坷。最初臨床試驗結果顯示LMTX有效,但由於LMTX是一種基於亞甲蘭(Methylene blue)的藥物,在體內代謝後會讓尿液變色,這會導致患者得知自己在服用治療藥物產生安慰劑效應。於是設計對照組為每次4 mg, 每日兩次的LMTX,但試驗結果發現LMTX加入到治療AD的標準療法中對患者認知能力的衰退沒有顯著影響。公司分析後繼續加入接受標準療法的對照組試驗 vs 4mg, 100mg,初步試驗結果表明,LMTX單一療法在兩種不同劑量下,與接受綜合療法的患者相比,都讓患者的認知能力顯著提高 (p

Is this the end for beta amyloid and tau theory?

這個問題再次提起的原因是今年4月份,vTv的Azeliragon III期臨床失敗,機制上Azeliragon很理想,作用的RAGE可以促進Aβ的聚集及Tau的磷酸化,而這次失敗對這兩條路又添了堵。

除了臨床試驗失敗造成對Aβ理論的動搖,科研上也有對Aβ的不同看法,其中之一就是Aβ的產生是一種大腦抗病菌感染機制。 2010年,Stephanine J. Soscia等發現Aβ是一種具有抗菌功能的多肽,並測試了12種細菌,對其中7種細菌的抑菌活性好於或等於抗菌肽LL-37。2017年,David C. Emery等對AD患者的大腦組織樣本進行了16S rRNA測序,發現AD患者腦組織的細菌數量明顯多於非AD腦組織,其中放線菌(Actinobacteria)較多。這個理論還很早期,組織來自于晚期AD患者,很有可能是因為自身抵抗力下降加上人工看護不足導致病菌感染,很難說是初期就有細菌感染。

vTv失敗消息的前2個月,也就是2018年2月,FDA出了工業界對早期AD藥物開發指南,新的有效的診斷方法及biomarker或將推動新藥上市。指南裡將早期AD分了四個階段:

於Stage 3的評估方法可以使用每日功能和認知效果測試,但要求神經心理(neuropsychological)的測試與認知功能受益是相互獨立的。而在Stage 2,FDA則可以考慮神經心理上的受益作為上市標準。

於Stage 1的情況,患者的biomarker上調,神經心理上(Neuropsychological)的敏感度有異常,但功能正常,這裡就可以使用biomarker作為評判標準,但是這需要對認識各種biomarker在AD進程中的作用。

Imaging Biomarker

CSF biomarker

AD樣本的需要患者去世解剖獲得,疾病進展相關的biomaker(突變或表達改變)研究較少,政府也在大力推動整個領域的科學研究,Randall Betaman的研究發現p-Tau總量於大腦澱粉樣有關,而不只是AD。不得不承認,這是將T-Tau和p-Tau作為診斷標準的一盆冷水,這要求更加細分p-Tau亞型。而Michelle今年發表的文章中則指出p-Tau(p-Tau181)是比T-Tau(Total-tau)更好的biomaker。除此之外,利用iPS分化成AD神經細胞模型和基因測序技術將大力推動對biomarker的認知。近期的一篇文章發現ApoE4可能是AD的driver gene,相比於ApoE3,ApoE4表達的人源細胞的Aβ40/42和p-Tau的表達量增加,且導致GABA表達下降。正常功能的ApoE3與ApoE4的同源性較高,差別在於Cys112和Arg112,未來也許可以通過對APOE進行基因編輯來治療AD。

此外,對Aβ聚體清理的機制研究也有一定進展,Hadas等採用了單細胞RNA測序技術,分析了從AD模型小鼠和正常小鼠大腦中提取的8000多個免疫細胞。發現了兩種新的細胞群,期基因表達與小膠質細胞大致相似,而且這兩種細胞只出現在AD模型小鼠腦內,其中能夠吞噬Aβ的細胞群DAM受TRAM2啟動。利用TRAM2改造小膠質細胞進行細胞治療,這裡比較看好這個成藥的可能性,就算Aβ是大腦抗菌反應成立,在不阻斷Aβ形成和聚集的情況下,可用DAM清除可能包裹病菌的Aβ聚體。利用TRAM2改造小膠質細胞進行細胞治療。

最後,除了藥物,食療產品也被推薦用於對藥物無效的AD患者,如Cerefolin,產品提供人體所需營養,但並沒有證據顯示可以提高認知功能或改善行為。有些臨床試驗會為患者提供高計量的維他命E。、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