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猛庫大葉種到底是什麼種類?

第一節、關於猛庫種來源的幾種主流說法

首先, 就是縣誌上所記載的古六山引種說。 這種說法值得琢磨之處在於, 為何表現如此優秀的猛庫大葉茶在其“原產地”古六山難得一見?

第二種說法, 緬甸臘戍引種說, 其過程模式與縣誌記載幾乎一樣, 只是引種地從西雙版納變成了臘戍, 而最早開展種植的地方從冰島變成了邦改。

第三種說法, 在無量山的主要茶產區, 如景東、景穀等地, 也都是以猛庫大葉茶為主要品種, 樊綽《蠻書》中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 這其中會不會有某種聯繫?

此外, 還有一些類似的說法, 不一一例舉。 這三類都可以稱其為“引種說”, 與之相對應的是大雪山“原生說”。

在猛庫西半山的邦馬大雪山裡有一片野生茶園, 面積超過12000畝, 其中大量分佈著野生茶, 這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的密度最大、海拔最高、分佈最廣、保存最完整的野生古茶樹群落。

由於這個原因, 也有人也猜測這塊土地會不會是世界茶樹的起源處。 但是野生茶的品種是大理種, 與栽培型的猛庫大葉茶在性狀上有很大差別。

這就是猛庫大葉茶几種源頭的說法, 到現在, 肯定還有人各執一詞, 發生爭執。

尋根溯源是做學問的一個特色, 那麼究竟哪一種說法是正確的呢?

第二節、關於基因問題的常識

文章開頭說過, “猛庫大葉茶為有性品種, 茶樹籽種純度高達80%”, 這句話是解開以上問題的關鍵。

猛庫大葉茶並不是一個性狀完全固定的無性系品種, 而是一個有性系群體。

我們中學都學過簡單的遺傳學, 父本Aa和母本Aa結合產生後代, 可能出現AA、Aa、aa三種基因型, 假設人們需要的“葉形大”這個特徵是隱性, 那麼通過人為挖除基因型AA、Aa的小葉茶, 就可以快速在下一代種植中得到純度極高的大葉茶, 然而這並不符合現狀。

因此只能假設人們需要的“葉形大”這個特徵是顯性, 通過把表現型不理想的aa挖掉, 就可以逐步在茶園一代代栽培種植發展中提高“葉形大”這個相關基因A的純度。

具體演算法這裡不必展開來說, 結論就是在理想狀態下, 第一次育種, 可以剔除掉25%的隱性基因, 而第二代之間的再次育種, 可以剔除掉8.3%的隱性基因, 第三代之間再次育種又可以剔除掉6.8%的隱性基因, 此時第三代的顯性基因純度可達到79.5%。 而第四代的顯性基因純度可超過80%。

實際上, 與“葉形大”相關的基因並沒有那麼簡單, 而猛庫茶的種植又是一個混沌模型, 並不是推演的理想狀態, 達到這樣的基因純度, 需要的時間會多得多。 即便是表現型的純度, 也需要不斷挖去小葉茶, 培育種植大葉茶才能逐漸提高。 達到80%的純度, 在混沌狀態下自發形成, 是需要極長時間的。 這可證明猛庫大葉茶選育栽培歷史之悠久。

在雙江縣誌中摘錄虞富蓮文章列出猛庫大葉茶的五種形態特徵, “黑大葉”“卵形大葉”“筒狀大葉”“黑細長葉”“長大葉”。

這其實說明, 猛庫大葉茶中有著很多不同的基因, 或許我們將來可以通過技術分離出基因, 然後各自溯源。 但是這不是本文的興趣所在, 這種現象說明了猛庫大葉茶是多個源雜交產生的, 它們的共性是“葉形大”, 但是其它表現卻各不相同。

在這裡提出個假設, 關於猛庫茶的所有來源傳說, 可能都是真的。 猛庫大葉茶中有原生的基因, 也有引種的基因, 而且經歷了或許不止一次的引種。 (近幾年也引種了很多雲抗10號, 但是由於葉形相對小, 在猛庫面臨被淘汰的危機)所有的品種在這裡不斷雜交產生後代茶籽, 古人又拿去選育,依靠“葉形大”這一特徵進行甄選,不斷在其雜交後代中選育出大葉茶。而其它特徵,是黑是綠是圓是長,則存而不論。而這些被選育出茶,漸漸形成規模,被統稱為“猛庫大葉茶”。

那麼邦馬大雪山的野生茶,即大理茶品種也參與其中了嗎?必然有參與,但是在後來的選育中被逐步淘汰了,我們今天仍然能在猛庫一些大茶樹上找到野生茶的影子。據說在冰島老茶園中,還能找得到幾株粗大的大理茶品種茶樹。(這待考證,但是冰島茶品種混雜,具有明顯的過渡痕跡。一個半坡老寨,可以數出七八個品種,有不少大茶樹並不是大葉茶,很多是二葉茶,甚至不乏小葉茶。)

第三節、茶種來源傳說的其它價值

大理茶雖然也是可食用可品飲的茶,但是由於多酚含量低,葉質硬不易加工,並且有微毒等問題漸漸被先人放棄,而淪為野生。

但人類尚未發現栽培型大葉種茶樹之前,大理茶應該也有過一段歷史。

聽西半山當地人說,邦馬大雪山上有一條廢棄的茶馬古道,可以直通緬甸。

第四節、元江糯茶與猛庫大葉茶的類比

猛庫大葉茶其實質並不是一個嚴格的品種,而是一種文化認同,當地人認同這種葉形大的茶樹,認為其品質好,就稱其為“大葉茶”,外面的人就稱其為“猛庫大葉茶”。

我們可以用元江糯茶來做類比,肖時英先生在1956年到元江豬街考察糯茶。發現各家茶地的糯茶形態各不相同,但可找出的一個共同點,就是村民都認為,自己家最好的那幾株茶就是糯茶。

可見“元江糯茶”就是一個典型的文化概念,並不是具備品種學意義的名稱。“猛庫大葉茶”顯然也是一個文化概念,但是隨著品種純度的提高,各種性狀的逐漸成規模,這個名稱則漸漸具備了更具象的含義,於是“猛庫大葉茶”成為了“猛庫大葉種”。

所以,是文化觀念造就了品種,而不是基因造就的品種。

第五節、種“豆芽茶”是猛庫大葉茶存在的必然條件

雲南的氣候,一年分雨季旱季,冬春乾旱長達半年,這種氣候特點,構成了部分農作物的特有品質。比如雲南煙草,就需要在旱季努力向下生根才能吸收到水源而生存,等到雨季時,水分充足,根系發達,營養吸收超量,於是品質無雙。但長期乾旱又使得扡插種植往往難以成活。

具體來看,雲南各地又不盡相同,越往南方比如西雙版納則越加溫暖濕潤,越往北方如昆明則越加寒冷乾燥。

在植物天堂西雙版納,由於扡插發根成活率相對較高,於是很早地出現了扡插技術,扡插技術使得優秀單株的基因得以完全複製,種茶人對於茶樹的品質特徵可以把握得非常準確。今天去西雙版納老茶園考察,會發現茶園茶樹品種呈現多樣化個性化,不同的茶園會有不同的品種,苦茶、甜茶、大葉、小葉都有成片種植。雖然整體以大葉茶為主,但不乏有人專愛貓耳茶(小葉茶)。

在猛庫採訪茶農,問會不會用扡插的方法育苗,回答都是不會,理由是扡插的茶樹壽命短。實際上,扡插育苗長大的茶樹和茶籽育苗長大的茶樹壽命一樣,為何茶農會有這樣的認識,猜測是在幼苗成活率上的歸納與演繹。

對於臨滄來說,旱季乾旱問題相較西雙版納會更為嚴重,扡插發根成活率低,於是發展出旱季用茶籽集中育苗,在雨季將帶著胚芽的茶苗移栽到茶園的方法。這就是所謂的種“豆芽茶”。

這種方法至今仍然是猛庫發展新茶園的主要模式,它極其原始,由於是有性繁殖,種茶人無法得知茶籽長大後的性狀。

這種方法導致茶農只能儘量地在優秀母本上獲得茶籽,換句話說,只能控制部分基因。於是,哪怕有個別人偏愛小葉茶,但是由於無法控制全部基因,即便從小葉茶上摘茶籽育種,也往往育出大葉茶來。因為大環境的偏愛,飄散於風中的花粉裡,大葉茶的基因佔據優勢。長此以往,少數只得服從多數,主流的大葉茶審美愈演愈烈。

地理環境的“不足”,形成了“豆芽茶”的種植方法,在人群喜好大葉茶的審美背景下,猛庫大葉茶漸漸被塑造出來。

第六節、無性繁殖茶園模式與有性繁殖茶園模式

如果把當下看做一個切面,扡插法造就的無性繁殖模式有極大的優越性。因為無性繁殖可以100%地複製優良基因,迅速大規模複製當下最優秀的單株。

這裡需要問一個問題,當下最優秀的單株是怎麼出來的?

恰好得到父母雙方優秀的基因?這樣的優秀,最多只能達到上一代的最高水準。真正造就不同的,是有性繁殖中介於千分之一和萬分之一的基因變異頻率。雖然絕大部分的基因突變都會導致生物體無法正常存活而自然淘汰,但是總有少數突變對於生物存在來說是正向的。

每一代的猛庫大葉茶,都可能有這樣的正向突變被保留下來。(比如葉子突變得更大)

如果是在無性繁殖技術主導的環境中,則猛庫大葉茶無法出現,這就是為何我說“豆芽茶”種植法是猛庫大葉茶存在的必然條件。

如何增加正向突變數量呢?有技術誘導和增加基數,兩種方法。歷史上科技尚未達到有效水準,要獲得新的變異,只能擴大規模,基數越大,突變個體越多。伴隨茶馬古道存在的猛庫大葉茶傳播範圍極廣,因此正向突變個體出現得多,品種進步也就相應要快。

現在,我們再來對比有性與無性的模式。如果只顧當下,無性繁殖模式完勝,但考慮到未來發展,則有性繁殖模式的優勢就逐漸顯現了。對比得時間越長,有性繁殖的優勢就越大。

猛庫大葉種,葉大而嫩

所以結論是什麼呢?其實這裡沒有結論,以上只是一個辯證假設。

實際的情況是,無性繁殖的單株仍然具備有性繁殖能力,(固然其內部繁殖後代會導致退化),也可以參與到整個群體的有性繁殖當中,這使得整體基因突變頻率並沒有降低太多。整個猛庫大葉茶的進化是一個混沌狀態,只要人群的審美不變,猛庫大葉茶就將不斷前進。(越來越大)

隨著茶農種植水準和認知水準的提高,無性繁殖技術以及技術誘導變異必然出現,這是猛庫大葉茶發展之路的必經階段。但有性繁殖模式必須長期存在以及保持相當的體量水準,才能將猛庫大葉茶整體串聯成一個大有機體。而有性繁殖茶園模式與無性繁殖茶園模式的共同存在,會在當下和未來繼續塑造改進猛庫大葉茶。

第七節、猛庫大葉茶究竟是什麼?

猛庫大葉茶是不是一個有固定基因的無性系品種,這個問題沒有確定性的答案。

地理環境和人文因素共同演繹發展出了這一存在,而且它還在繼續發展。

猛庫大葉茶是雲南茶葉的基因庫,它包含了未來優良茶葉的無盡可能。

猛庫大葉茶還是茶馬古道精神的具象落地。人們從一個簡單的出發點開始,而人群得到了一個極其智慧的結果。

這是多中心多文化的融合,最妙之處,是這種融合不是僵死的,固化的,而是有機的,鮮活的。

費孝通先生有句名言用在這裡恰如其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文章來源於:永和九年小微)

關於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南茗佳人高級評茶員微號:6480348(長按複製)交流學習。

古人又拿去選育,依靠“葉形大”這一特徵進行甄選,不斷在其雜交後代中選育出大葉茶。而其它特徵,是黑是綠是圓是長,則存而不論。而這些被選育出茶,漸漸形成規模,被統稱為“猛庫大葉茶”。

那麼邦馬大雪山的野生茶,即大理茶品種也參與其中了嗎?必然有參與,但是在後來的選育中被逐步淘汰了,我們今天仍然能在猛庫一些大茶樹上找到野生茶的影子。據說在冰島老茶園中,還能找得到幾株粗大的大理茶品種茶樹。(這待考證,但是冰島茶品種混雜,具有明顯的過渡痕跡。一個半坡老寨,可以數出七八個品種,有不少大茶樹並不是大葉茶,很多是二葉茶,甚至不乏小葉茶。)

第三節、茶種來源傳說的其它價值

大理茶雖然也是可食用可品飲的茶,但是由於多酚含量低,葉質硬不易加工,並且有微毒等問題漸漸被先人放棄,而淪為野生。

但人類尚未發現栽培型大葉種茶樹之前,大理茶應該也有過一段歷史。

聽西半山當地人說,邦馬大雪山上有一條廢棄的茶馬古道,可以直通緬甸。

第四節、元江糯茶與猛庫大葉茶的類比

猛庫大葉茶其實質並不是一個嚴格的品種,而是一種文化認同,當地人認同這種葉形大的茶樹,認為其品質好,就稱其為“大葉茶”,外面的人就稱其為“猛庫大葉茶”。

我們可以用元江糯茶來做類比,肖時英先生在1956年到元江豬街考察糯茶。發現各家茶地的糯茶形態各不相同,但可找出的一個共同點,就是村民都認為,自己家最好的那幾株茶就是糯茶。

可見“元江糯茶”就是一個典型的文化概念,並不是具備品種學意義的名稱。“猛庫大葉茶”顯然也是一個文化概念,但是隨著品種純度的提高,各種性狀的逐漸成規模,這個名稱則漸漸具備了更具象的含義,於是“猛庫大葉茶”成為了“猛庫大葉種”。

所以,是文化觀念造就了品種,而不是基因造就的品種。

第五節、種“豆芽茶”是猛庫大葉茶存在的必然條件

雲南的氣候,一年分雨季旱季,冬春乾旱長達半年,這種氣候特點,構成了部分農作物的特有品質。比如雲南煙草,就需要在旱季努力向下生根才能吸收到水源而生存,等到雨季時,水分充足,根系發達,營養吸收超量,於是品質無雙。但長期乾旱又使得扡插種植往往難以成活。

具體來看,雲南各地又不盡相同,越往南方比如西雙版納則越加溫暖濕潤,越往北方如昆明則越加寒冷乾燥。

在植物天堂西雙版納,由於扡插發根成活率相對較高,於是很早地出現了扡插技術,扡插技術使得優秀單株的基因得以完全複製,種茶人對於茶樹的品質特徵可以把握得非常準確。今天去西雙版納老茶園考察,會發現茶園茶樹品種呈現多樣化個性化,不同的茶園會有不同的品種,苦茶、甜茶、大葉、小葉都有成片種植。雖然整體以大葉茶為主,但不乏有人專愛貓耳茶(小葉茶)。

在猛庫採訪茶農,問會不會用扡插的方法育苗,回答都是不會,理由是扡插的茶樹壽命短。實際上,扡插育苗長大的茶樹和茶籽育苗長大的茶樹壽命一樣,為何茶農會有這樣的認識,猜測是在幼苗成活率上的歸納與演繹。

對於臨滄來說,旱季乾旱問題相較西雙版納會更為嚴重,扡插發根成活率低,於是發展出旱季用茶籽集中育苗,在雨季將帶著胚芽的茶苗移栽到茶園的方法。這就是所謂的種“豆芽茶”。

這種方法至今仍然是猛庫發展新茶園的主要模式,它極其原始,由於是有性繁殖,種茶人無法得知茶籽長大後的性狀。

這種方法導致茶農只能儘量地在優秀母本上獲得茶籽,換句話說,只能控制部分基因。於是,哪怕有個別人偏愛小葉茶,但是由於無法控制全部基因,即便從小葉茶上摘茶籽育種,也往往育出大葉茶來。因為大環境的偏愛,飄散於風中的花粉裡,大葉茶的基因佔據優勢。長此以往,少數只得服從多數,主流的大葉茶審美愈演愈烈。

地理環境的“不足”,形成了“豆芽茶”的種植方法,在人群喜好大葉茶的審美背景下,猛庫大葉茶漸漸被塑造出來。

第六節、無性繁殖茶園模式與有性繁殖茶園模式

如果把當下看做一個切面,扡插法造就的無性繁殖模式有極大的優越性。因為無性繁殖可以100%地複製優良基因,迅速大規模複製當下最優秀的單株。

這裡需要問一個問題,當下最優秀的單株是怎麼出來的?

恰好得到父母雙方優秀的基因?這樣的優秀,最多只能達到上一代的最高水準。真正造就不同的,是有性繁殖中介於千分之一和萬分之一的基因變異頻率。雖然絕大部分的基因突變都會導致生物體無法正常存活而自然淘汰,但是總有少數突變對於生物存在來說是正向的。

每一代的猛庫大葉茶,都可能有這樣的正向突變被保留下來。(比如葉子突變得更大)

如果是在無性繁殖技術主導的環境中,則猛庫大葉茶無法出現,這就是為何我說“豆芽茶”種植法是猛庫大葉茶存在的必然條件。

如何增加正向突變數量呢?有技術誘導和增加基數,兩種方法。歷史上科技尚未達到有效水準,要獲得新的變異,只能擴大規模,基數越大,突變個體越多。伴隨茶馬古道存在的猛庫大葉茶傳播範圍極廣,因此正向突變個體出現得多,品種進步也就相應要快。

現在,我們再來對比有性與無性的模式。如果只顧當下,無性繁殖模式完勝,但考慮到未來發展,則有性繁殖模式的優勢就逐漸顯現了。對比得時間越長,有性繁殖的優勢就越大。

猛庫大葉種,葉大而嫩

所以結論是什麼呢?其實這裡沒有結論,以上只是一個辯證假設。

實際的情況是,無性繁殖的單株仍然具備有性繁殖能力,(固然其內部繁殖後代會導致退化),也可以參與到整個群體的有性繁殖當中,這使得整體基因突變頻率並沒有降低太多。整個猛庫大葉茶的進化是一個混沌狀態,只要人群的審美不變,猛庫大葉茶就將不斷前進。(越來越大)

隨著茶農種植水準和認知水準的提高,無性繁殖技術以及技術誘導變異必然出現,這是猛庫大葉茶發展之路的必經階段。但有性繁殖模式必須長期存在以及保持相當的體量水準,才能將猛庫大葉茶整體串聯成一個大有機體。而有性繁殖茶園模式與無性繁殖茶園模式的共同存在,會在當下和未來繼續塑造改進猛庫大葉茶。

第七節、猛庫大葉茶究竟是什麼?

猛庫大葉茶是不是一個有固定基因的無性系品種,這個問題沒有確定性的答案。

地理環境和人文因素共同演繹發展出了這一存在,而且它還在繼續發展。

猛庫大葉茶是雲南茶葉的基因庫,它包含了未來優良茶葉的無盡可能。

猛庫大葉茶還是茶馬古道精神的具象落地。人們從一個簡單的出發點開始,而人群得到了一個極其智慧的結果。

這是多中心多文化的融合,最妙之處,是這種融合不是僵死的,固化的,而是有機的,鮮活的。

費孝通先生有句名言用在這裡恰如其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文章來源於:永和九年小微)

關於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南茗佳人高級評茶員微號:6480348(長按複製)交流學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