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一個人開始變蠢的三種跡象,30歲前發現還不晚

一個人開始變蠢的三種跡象,

30歲前發現還不晚

來源 | 網易公開課 ID | open163

復旦大學的楊福家教授曾說:一個大學生在畢業離開大學的那天裡, 他在這四年裡所學的知識有50%已經過時。

除了先天的條件和學識基礎, 拉開人和人差距的, 是一種更重要素質——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工作記憶”。

日常裡讓人最束手無策的三種崩潰瞬間, 都與它有關。

01、莫名其妙地健忘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從一個屋子走進另一個屋子, 突然就忘了剛剛想要做什麼;

準備出門, 想不起鑰匙放在哪裡, 折騰了很久, 才發現自己早已經把它順手塞進衣袋……

這些跡象不代表一個人記性變得不好, 而是在意識產生的最開始, 沒有對其進行“加工”。

“精細加工”的思想, 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管理自己的生活, 還可以幫助我們管理思想。

對於大多數年輕人, 初入職場時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混亂局面:接踵而至的工作任務、層出不窮的新技能要求、各個部門間的溝通協作……

有人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每週一打開工作郵箱, 感覺就像打開了一個塞滿了東西櫃子的門, 裡面所有的東西, 一瞬間劈頭蓋臉砸在頭上……”

如果面前真的有東西劈頭蓋臉地砸過來, 大多數人都會立刻整理。

很自然地把重的東西放在下面, 輕的放在上面, 常用的放在高度適中的地方, 永遠用不上的乾脆扔掉……

而關於工作任務和海量的資訊, 大部分人卻選擇“暫時”擱置。

“工作記憶”是認知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 是指資訊暫時存貯及其與其它更為複雜任務的聯合運作。

接收資訊的方式, 決定對資訊的理解程度, 而這種能力的大小, 在某種程度上也決定著一個人的智力。

工作記憶強的人, 無論在寫作、考試等方面, 都更突出。

人和人工作記憶容量不同, 且這種能力會隨著時間變化。 在年輕的時候, 大概30歲以前, 容量呈上升趨勢;人到中年之後, 則會逐漸下降。

能力變化圖 / Klingberg

教育學家Peter Doolittle在TED中有一場演講, 名為《你的“工作記憶”如何理解世界》。 在他看來, “‘工作記憶’能力, 讓我們平衡好剛剛知道的事情、曾經記住的事情, 最終讓我們滿足自己目前需求。

整理知識, 需要的是調動大腦中的舊記憶, 直到新的資訊變得對我們有用。 這個‘組裝’的過程, 才能學到東西, 也是證明我們存在的意義。 ”

不注重組裝整理的過程, 我們就與行屍走肉沒什麼兩樣。

什麼是最應該做的任務, 什麼是可以先擱置的任務, 哪些任務的完成對職業發展有幫助?

及時反應, 及時處理。 而非把它們放在像是工作臺一樣的“工作記憶”裡, 想著等下再處置。

久而久之, 新資訊越積越多, 不會被記住, 也不會和已有知識產生聯繫。

每一項任務都有著自己的屬性, 就像物品的重量一樣, 決定我們應當把它放在工作櫃子的什麼位置。

在職場或生活中, 我們做每一件事的目的, 都絕不僅僅是為了做完事情,

而是為了鍛煉自己, 提升對世界的認知能力。

02、無法對抗慣性迴圈

生活中的挫敗感, 遠遠不止健忘這麼簡單。

小時候有看起來完全“不努力”的學霸碾壓, 工作中, 別人輕輕鬆松完成的工作, 自己焦慮到脫髮也做不太好。

也許先天的資歷是一個方面, 但在生活與工作的長跑中, “學習能力”的地位舉足輕重。 它能時刻給人帶來思想的新高度。

比如如果在二十年前, 沒有人會想到一個人可以因為精通化妝, 就能成為網紅;可以因為能寫“段子”, 就成為互聯網世界的“流量擔當”。

生活中每一個你見怪不怪的事情, 總有人能總結出一套“學問”。 本來不會對那件事情感興趣的你, 也會被其中的道理所吸引。

“只要你知他人所未知、說他人所不能說,

就可以通過分享獲得受眾。 ”

當我們成為受眾時, 很容易陷入這種因分享而產生的焦慮:“為什麼他們有這麼多料可以分享, 而我沒有?”

你需要有意識地建構知識體系。

這是在當今社會一種極其重要的能力。 而它的關鍵, 不在“體系”本身, 在於“建構”的過程。

把複雜的知識內化, 需要四個步驟為基礎:

1、從“我”出發

新知識進入視野, 毫不猶豫地立刻學習, 並不一定代表你是一個“明智的年輕人”。

世界上的知識是如此之多, 有對我們有益的知識, 也就有對我們並沒那麼有益的知識, 學習這些知識不一定有害, 但卻會佔用時間精力, 導致我們沒有辦法去獲得更加有益的資訊。

這種效應在經濟學中被稱為“機會成本”。

曾有文章論述了這種選擇:“……你的生命是那麼短, 全部生命用來應付你所選擇的,其實還不夠;全部生命用來做只能做的一種人,其實還不夠。

若再分割一部分生命給以外的——無論是過去的、眼前的、未來的,都是浪費你的生命。”

在選擇我們要學習的知識時,我們也應該去思考:這是我現階段最應該學習的東西嗎?如果不是,那什麼才是呢?

你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領域,然後讓自己全部的努力都圍繞這個領域而進行。

2、與“我”相關

對知識進行選擇後,就要進一步在學習中評估新知識對自己的意義。

一個可行的問題框架:

①新知識和自己以前的觀點有哪些相同或不同?

②新知識補充或改變了自己的哪些想法?

③未來有哪些機會將這一知識應用到自己身上,解決哪些方面的問題?

思考這些問題,就等於在坐標軸上標定了新知識的位置:它們使我改變了什麼?又能幫助我改變未來的什麼?

3、建立結構

完成以上兩個步驟後,就可以重新去組織自己大腦內的思維導圖了。

理清知識之間內在的邏輯,創造知識與知識之間的線索,幫助我們在使用知識時進行回想。

人類記憶的提取需要線索。就好像英劇《神探夏洛克》中提到的記憶宮殿,那些被我們忘記的事情,很可能不是真的忘記了,而是因為缺乏線索,無法被回憶起來。

可能依託於一條街或一棟房子,將多個概念分成有邏輯關係的模組,增加概念的階梯,減少每一層階梯上的概念數量。

雖然瞭解的知識變多了,但當知識建立了內在聯繫,記憶反而會更加容易。

4、及時實踐

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及時地去實踐知識。

在2013年發表的一篇學習心理學領域的綜述中,研究者總結了百餘篇實證研究的結果,對學校教育中常用的10種學習方法進行了總結,發現伴隨練習的學習效果是最好的。

在最開始時就思考如何將這些知識內化為我們的思維方式、行事方式甚至是眼界與格局。

這樣,這個看起來與我們生活無關、難以實踐的資訊點,就能做到指導生活。

03、不懂生活的可控

面對一團亂麻時束手無策,想不出一個解決辦法,與其歸咎于生活的無常,不如說,是沒有利用好思維的力量。

其實在很多時候,我們都並沒有在真正地在生活。

我們沒有意識到,沒有思考、沒有加工,只是在任由生活流經我們,甚至是吞沒我們。

電影《超脫》中段臺詞說,“我們的無助,就像在海上漂流。沒有救生衣,沒有安全感。突然你恍然大悟,原來是自己,把救生衣扔了。”

焦頭爛額的時候,就試著找回那件救生衣——篩選,思考,建構。

我們應該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為主人的方式,就是以自己為主體去認識生活、挑選生活、並組織構建我們自己的生活,詮釋每個事件對自己的獨特意義。

大多數時候,我們目之所及的,是仿佛滿漢全席般各有利弊的選項。

選出自己想要的,認真對待;拋棄未被選中的,不再表現留戀與躊躇。

不讓自己知道得越來越多,卻顯得越來越蠢,是每個年輕人都該避免的雷區。

看完今天文章的你,如果學會了抵抗“變蠢”的正確姿勢,就來給文章鼓鼓掌吧!

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處理,謝謝!

更多資訊或新聞爆料QQ441815019

全部生命用來應付你所選擇的,其實還不夠;全部生命用來做只能做的一種人,其實還不夠。

若再分割一部分生命給以外的——無論是過去的、眼前的、未來的,都是浪費你的生命。”

在選擇我們要學習的知識時,我們也應該去思考:這是我現階段最應該學習的東西嗎?如果不是,那什麼才是呢?

你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領域,然後讓自己全部的努力都圍繞這個領域而進行。

2、與“我”相關

對知識進行選擇後,就要進一步在學習中評估新知識對自己的意義。

一個可行的問題框架:

①新知識和自己以前的觀點有哪些相同或不同?

②新知識補充或改變了自己的哪些想法?

③未來有哪些機會將這一知識應用到自己身上,解決哪些方面的問題?

思考這些問題,就等於在坐標軸上標定了新知識的位置:它們使我改變了什麼?又能幫助我改變未來的什麼?

3、建立結構

完成以上兩個步驟後,就可以重新去組織自己大腦內的思維導圖了。

理清知識之間內在的邏輯,創造知識與知識之間的線索,幫助我們在使用知識時進行回想。

人類記憶的提取需要線索。就好像英劇《神探夏洛克》中提到的記憶宮殿,那些被我們忘記的事情,很可能不是真的忘記了,而是因為缺乏線索,無法被回憶起來。

可能依託於一條街或一棟房子,將多個概念分成有邏輯關係的模組,增加概念的階梯,減少每一層階梯上的概念數量。

雖然瞭解的知識變多了,但當知識建立了內在聯繫,記憶反而會更加容易。

4、及時實踐

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及時地去實踐知識。

在2013年發表的一篇學習心理學領域的綜述中,研究者總結了百餘篇實證研究的結果,對學校教育中常用的10種學習方法進行了總結,發現伴隨練習的學習效果是最好的。

在最開始時就思考如何將這些知識內化為我們的思維方式、行事方式甚至是眼界與格局。

這樣,這個看起來與我們生活無關、難以實踐的資訊點,就能做到指導生活。

03、不懂生活的可控

面對一團亂麻時束手無策,想不出一個解決辦法,與其歸咎于生活的無常,不如說,是沒有利用好思維的力量。

其實在很多時候,我們都並沒有在真正地在生活。

我們沒有意識到,沒有思考、沒有加工,只是在任由生活流經我們,甚至是吞沒我們。

電影《超脫》中段臺詞說,“我們的無助,就像在海上漂流。沒有救生衣,沒有安全感。突然你恍然大悟,原來是自己,把救生衣扔了。”

焦頭爛額的時候,就試著找回那件救生衣——篩選,思考,建構。

我們應該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為主人的方式,就是以自己為主體去認識生活、挑選生活、並組織構建我們自己的生活,詮釋每個事件對自己的獨特意義。

大多數時候,我們目之所及的,是仿佛滿漢全席般各有利弊的選項。

選出自己想要的,認真對待;拋棄未被選中的,不再表現留戀與躊躇。

不讓自己知道得越來越多,卻顯得越來越蠢,是每個年輕人都該避免的雷區。

看完今天文章的你,如果學會了抵抗“變蠢”的正確姿勢,就來給文章鼓鼓掌吧!

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處理,謝謝!

更多資訊或新聞爆料QQ441815019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