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約翰·波特曼 ,天際線的建造者

說起“中國的天際線”, 不得不提的一位建築大師就是約翰·波特曼(John Portman)。 他在建築師與地產商的兩個身份之間遊刃有餘, 在世界各個城市留下了諸多地標性建築。 他本人不僅是普利策獎獲得者, 美國設計建造協會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還被譽為“中庭之父”“改變了全世界城市天際線設計師”。 遺憾的是, 2017年12月29日, 約翰·波特曼在美國去世, 享年93歲。

> 諾福克州立大學布魯克斯圖書館項目, 美國, 2012

身為世界上最著名、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之一, 波特曼在半個多世紀裡重新定義了美國的城市景觀, 在二戰後美國的復興進程中產生了重要影響。 最為典型的是他的家鄉亞特蘭大, 波特曼的建築, 很大程度上讓這裡從美國南方的一座普通小城飛速成長和蛻變為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

1924年, 波特曼生於美國亞特蘭大, 是六個孩子中唯一的男孩。 在他在故鄉的桃樹街售賣雜誌和在向劇院裡的人們售賣貨物的童年時代,

波特曼就展現出了非凡的商業才華和創業精神。

> 諾福克州立大學布魯克斯圖書館項目, 美國, 2012

從佐治亞理工學院獲得建築學學士學位後, 1953年, 波特曼在亞特蘭大市中心建立了自己兩個人的建築事務所,

三年後與成熟的菲斯· 愛德華事務所合併。 愛德華比波特曼年長20歲, 曾是他在 佐 治亞理工學院的建築學教授, 直到1968年Edwards教授退休, 公司才正式更名為約翰· 波特曼建築設計事務所。

亞特蘭大是波特曼的家鄉, 波特曼前前後後在亞特蘭大建了14棟 建 築, 包 括1985年的亞特蘭大萬豪酒店, 它們共同被稱為“桃樹中心區”。 “桃樹中心區”是波特曼平生最經典的代表項目, 也讓亞特蘭大這座城市首次出現了“商業中心區”這個概念, 經濟發展有了質的飛躍。 這些成就也為亞特蘭大在1996年提供了舉辦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競爭條件, 可以說, 波特曼為亞特蘭大所創造的價值和影響力遠遠超過這些建築本身。

> 諾福克州立大學布魯克斯圖書館項目, 美國, 2012

亞特蘭大前市長安德魯· 揚(Andrew Young)曾說:“沒有任何一個人對亞特蘭大這座城市的貢獻能夠超過波特曼。 ”

亞特蘭大的成功, 讓波特曼後來被世界各大城市爭相聘請, 為自己打造最核心的商業核心區(CBD)。 但也正是他所打造的這種大型綜合型商業中心區,

被一些評論家詬病為“冰冷的水泥孤島”, 與城市的其他部分割裂開來。

他設計的底特律文藝復興中心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這個項目建於1970 年代, 由四棟 39 層的寫字樓和一棟 73 層帶商店、餐館和劇院的酒店組成。 儘管它試圖拯救這座陷入衰退的城市, 但矗立在底特律河畔的閃耀高樓就像迪士尼城堡一樣偏遠。 辦公室白領、來訪者和郊區來的購物者可以直接開車進入大樓, 根本不需要踏足市中心。 這對於底特律吸引人流、復興城市的初衷幾乎是完全背道而馳的。

> 諾福克州立大學布魯克斯圖書館項目,美國,2012

《紐約時報》建築評論員保羅·戈德伯格(Paul Goldberger )曾經評價波特曼所打造的紐約馬奎斯萬豪酒店:“幾乎是完全內向性的,建築師好像只對發生在牆內的市區活動感興趣。對於紐約剩下的部分,這座建築就變成了一道粗糙的水泥高牆。”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評論的背景是經濟衰退、地廣人稀的美國。而CBD在中國以及亞洲的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裡並不少見,而且至今仍是功能運轉良好,被視作引以為豪的都市名片。

> 亞特蘭大馬奎斯萬豪酒店項目,美國,1985

波特曼不僅僅是一個建築師、藝術家(雕塑是他的摯愛),同時也是一名精明而強硬的房地產商人,在這被看作是互相矛盾的身份之間,波特曼積極尋找兩者的共贏——設計建築的同時,他的公司也在購入地產、找合夥人和借款,好為需要大量資金的專案安排融資、推動建設進程。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雙重身份,他才能將自己的想法與主張盡可能地實現出來,儘管對他的建築評價褒貶不一,但是沒人能否認波特曼的建築“復興了美國在二戰後的衰敗景象 ”。

> 亞特蘭大馬奎斯萬豪酒店項目,美國,1985

中庭之父

“我們應該把人放在設計的第一位,希望能激發出他們的熱情。比方說,乘坐玻璃電梯:玻璃電梯裡的每個人都會交談。當你踏進一個密閉的電梯,每個人只會低頭盯著自己的鞋子看。而玻璃電梯會讓人們的精神舒展開來。建築應該是一曲交響樂。”波特曼在接受採訪時曾說。

> 亞歷山卓路住宅

在所取得的諸多成就中,“中庭設計”無疑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現在你已經習以為常的觀光電梯、商場或酒店巨大通透的中庭,最早就是來自波特曼的設計。

這一開創性的設計方式最早應用於酒店設計領域。20世紀60、70 年代,相比標準而沉悶的酒店大堂、封閉壓抑的電梯和兩邊佈滿窄小房間的逼仄走廊,寬敞而明亮的“中庭設計”帶來了激動人心的反差:有著高曠中庭的摩天大樓、懸臂支撐的陽臺和灑滿陽光的酒店內部空間、飛速上升的玻璃電梯、瀑布、空中花園和旋轉的頂樓餐廳……這極大地豐富了建築空間內部觀賞性。

> 鄧博因路住宅

這一切都出現在1967 年建成的亞特蘭大凱悅酒店中,這是波特曼式“中庭”成功應用的首個案例。置身其中,人們共同享有一個“會呼吸”的共用空間,擁有更加充足的光線與空氣,同時彼此也稱為對面的風景。

而事實上,初始投資酒店的公司並非凱悅。當時的投資公司在酒店落成之前換了一個新總裁,他並不能接受波特曼如此超前的設計,並且決定不再繼續該專案——波特曼需要自己花錢把專案買下來或者徹底失去這個項目,而波特曼選擇了冒著極大的風險去堅持自己。也在經歷了眾多的於是他將這些設計不斷地介紹給其他人,最後,他終於得到了凱悅的贊同。

也是因為這次成功的合作,波特曼在後期職業生涯中也承接了世界範圍內眾多凱悅酒店的設計工作。他所使用的創造性的垂直中庭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後來的酒店設計形式與潮流,進一步形成了“酒店中庭類型學”。

人們對於中庭這一建築形式的熱愛,以至於讓這一設計變得太過氾濫,旅客們對此不再感冒,評論家也指責波特曼一直在重複自己。但是這也恰恰證明,中庭這一建築形式,在當代建築領域的無限魅力與影響力。

波特曼與中國

波特曼的設計大約在20世紀80年代初進入中國,是中國向西方打開大門後首批進入中國開展業務的美國建築師之一。可以說,即便國人並不知道波特曼,但是卻也一定見過他的建築——位於北京東三環的銀泰中心就是波特曼的作品之一,它頂樓的“紅燈籠”設計頗有中國文化的意味。白天時,這座建築規整而嚴肅;而當入夜時霓虹亮起,頂樓漸漸會泛起紅光,在星空中尤為醒目。波特曼從中國的大紅燈籠中獲得靈感,將其融入這座現代的建築頂端,令它從周圍的建築中脫穎而出。

1990年,波特曼的公司在經歷了巨額的債務危機之後,很快完成了規模巨大的綜合專案上海商城(Shanghai Centre ),這是一座集辦公、劇院、酒店和商場為一體的綜合性建築,也是上海南京西路商圈最早的甲級寫字樓,至今仍舊受到極大的市場認同。這座建築也是波特曼進入中國的最早一個作品。

波特曼的建築還十分廣泛地包裹著上海的都市生活,上海明天廣場、上海金光外灘中心、上海外灘華爾道夫酒店、上海金虹橋國際中心、上海世博酒店群等等。他對於每一位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們來說,絕不是陌生的。

波特曼不僅僅是建築師,同時也是一名雕塑家和慈善家。他從自己的公司開始,積極推動愛滋病員工的平等權益。有記者在採訪時問波特曼,他一生中是如何可以取得這麼多的成就。他的回答是:“我人生中做了這麼多事,只是因為我並不知道我原來還可以不做。”

86歲高齡時,波特曼依然在忙著掌管自己的設計事務所。“是魚就得游泳,是鳥就得飛。 每星期我在公司工作六天,要是沒有答應妻子一定要休息一天的話,我可以工作七天。”波特曼如是說。

在他逝世後,人們將他評價為“天生的企業家”,勤勉、精明、大膽以及堅持自我,這一切,讓波特曼為這個世界留下了眾多建築遺產,深刻影響著當代都市人的生活。

> 諾福克州立大學布魯克斯圖書館項目,美國,2012

《紐約時報》建築評論員保羅·戈德伯格(Paul Goldberger )曾經評價波特曼所打造的紐約馬奎斯萬豪酒店:“幾乎是完全內向性的,建築師好像只對發生在牆內的市區活動感興趣。對於紐約剩下的部分,這座建築就變成了一道粗糙的水泥高牆。”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評論的背景是經濟衰退、地廣人稀的美國。而CBD在中國以及亞洲的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裡並不少見,而且至今仍是功能運轉良好,被視作引以為豪的都市名片。

> 亞特蘭大馬奎斯萬豪酒店項目,美國,1985

波特曼不僅僅是一個建築師、藝術家(雕塑是他的摯愛),同時也是一名精明而強硬的房地產商人,在這被看作是互相矛盾的身份之間,波特曼積極尋找兩者的共贏——設計建築的同時,他的公司也在購入地產、找合夥人和借款,好為需要大量資金的專案安排融資、推動建設進程。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雙重身份,他才能將自己的想法與主張盡可能地實現出來,儘管對他的建築評價褒貶不一,但是沒人能否認波特曼的建築“復興了美國在二戰後的衰敗景象 ”。

> 亞特蘭大馬奎斯萬豪酒店項目,美國,1985

中庭之父

“我們應該把人放在設計的第一位,希望能激發出他們的熱情。比方說,乘坐玻璃電梯:玻璃電梯裡的每個人都會交談。當你踏進一個密閉的電梯,每個人只會低頭盯著自己的鞋子看。而玻璃電梯會讓人們的精神舒展開來。建築應該是一曲交響樂。”波特曼在接受採訪時曾說。

> 亞歷山卓路住宅

在所取得的諸多成就中,“中庭設計”無疑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現在你已經習以為常的觀光電梯、商場或酒店巨大通透的中庭,最早就是來自波特曼的設計。

這一開創性的設計方式最早應用於酒店設計領域。20世紀60、70 年代,相比標準而沉悶的酒店大堂、封閉壓抑的電梯和兩邊佈滿窄小房間的逼仄走廊,寬敞而明亮的“中庭設計”帶來了激動人心的反差:有著高曠中庭的摩天大樓、懸臂支撐的陽臺和灑滿陽光的酒店內部空間、飛速上升的玻璃電梯、瀑布、空中花園和旋轉的頂樓餐廳……這極大地豐富了建築空間內部觀賞性。

> 鄧博因路住宅

這一切都出現在1967 年建成的亞特蘭大凱悅酒店中,這是波特曼式“中庭”成功應用的首個案例。置身其中,人們共同享有一個“會呼吸”的共用空間,擁有更加充足的光線與空氣,同時彼此也稱為對面的風景。

而事實上,初始投資酒店的公司並非凱悅。當時的投資公司在酒店落成之前換了一個新總裁,他並不能接受波特曼如此超前的設計,並且決定不再繼續該專案——波特曼需要自己花錢把專案買下來或者徹底失去這個項目,而波特曼選擇了冒著極大的風險去堅持自己。也在經歷了眾多的於是他將這些設計不斷地介紹給其他人,最後,他終於得到了凱悅的贊同。

也是因為這次成功的合作,波特曼在後期職業生涯中也承接了世界範圍內眾多凱悅酒店的設計工作。他所使用的創造性的垂直中庭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後來的酒店設計形式與潮流,進一步形成了“酒店中庭類型學”。

人們對於中庭這一建築形式的熱愛,以至於讓這一設計變得太過氾濫,旅客們對此不再感冒,評論家也指責波特曼一直在重複自己。但是這也恰恰證明,中庭這一建築形式,在當代建築領域的無限魅力與影響力。

波特曼與中國

波特曼的設計大約在20世紀80年代初進入中國,是中國向西方打開大門後首批進入中國開展業務的美國建築師之一。可以說,即便國人並不知道波特曼,但是卻也一定見過他的建築——位於北京東三環的銀泰中心就是波特曼的作品之一,它頂樓的“紅燈籠”設計頗有中國文化的意味。白天時,這座建築規整而嚴肅;而當入夜時霓虹亮起,頂樓漸漸會泛起紅光,在星空中尤為醒目。波特曼從中國的大紅燈籠中獲得靈感,將其融入這座現代的建築頂端,令它從周圍的建築中脫穎而出。

1990年,波特曼的公司在經歷了巨額的債務危機之後,很快完成了規模巨大的綜合專案上海商城(Shanghai Centre ),這是一座集辦公、劇院、酒店和商場為一體的綜合性建築,也是上海南京西路商圈最早的甲級寫字樓,至今仍舊受到極大的市場認同。這座建築也是波特曼進入中國的最早一個作品。

波特曼的建築還十分廣泛地包裹著上海的都市生活,上海明天廣場、上海金光外灘中心、上海外灘華爾道夫酒店、上海金虹橋國際中心、上海世博酒店群等等。他對於每一位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們來說,絕不是陌生的。

波特曼不僅僅是建築師,同時也是一名雕塑家和慈善家。他從自己的公司開始,積極推動愛滋病員工的平等權益。有記者在採訪時問波特曼,他一生中是如何可以取得這麼多的成就。他的回答是:“我人生中做了這麼多事,只是因為我並不知道我原來還可以不做。”

86歲高齡時,波特曼依然在忙著掌管自己的設計事務所。“是魚就得游泳,是鳥就得飛。 每星期我在公司工作六天,要是沒有答應妻子一定要休息一天的話,我可以工作七天。”波特曼如是說。

在他逝世後,人們將他評價為“天生的企業家”,勤勉、精明、大膽以及堅持自我,這一切,讓波特曼為這個世界留下了眾多建築遺產,深刻影響著當代都市人的生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