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一個武術人的回憶

編者按三十年前, 國家体委耗鉅資在全國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挖掘民間武術的運動, 挖掘的資料堆積如山, 這場運動, 是功?是過?請看一位武術人的回憶!

三十多年後, 回看80年那次全國武術挖掘整理工作, 我們可以輕易指出其中不足之處, 也不時有人出來批評幾句, 或直白、或含蓄、或淺顯、或深刻, 其實對過去的指責更多的是源於對當下中國武術現狀的不滿。

但是, 只為圖一時口快的批評沒有任何意義, 當代中國武術更需要從過去歷史中吸取教訓, 用行動去扭轉現在的困局, 而不是抱著過去的遺憾歎氣。

我從70年代末開始練武術, 學的就是五行通背拳, 練習至今三十多年, 我也從二十歲的毛頭小夥, 變成現在兩鬢斑白的中年人, 這三十年我看到了傳統武術的盛, 但更多的是它的衰。

80年代初, 大約到1985、6年, 是動亂後至今武術的一個全盛時期。 一部《霍元甲》和《一部少林寺>, 勾起了多少青年的習武夢呀, 那時候中山公園、史達林廣場、勞動公園一早一晚多少練武的, 體委也大力提倡武術, 邀請老拳師出來辦班較拳, 師父家窗外掛著體委給的匾, 黑底金字“通背拳社”, 一掛就是20多年。 1982、3年國家提出挖掘傳統武術, 要繼承要發展, 各省成立武術挖掘小組聯合各省體育院校, 市級體委共同登門訪問老拳師, 希望將藏在民間的拳譜,

特殊兵器, 套路功法上交國家, 由專家統一研究, 而且對於各拳種進行錄影。

大連通背拳當時是李增普先生負責聯繫的老拳師, 並車接車送, 到棒棰島表演錄影。 留下了珍貴的資料, 網上有大家應該都看過了, 劉伯秧老先生是表演者中最年長的, 也是修老晚期親傳弟子, 拍掌用的最好, 名動一時, 老先生只表演了54手裡的第一趟, 也彌足珍貴了, 老爺子轉過年到蓋縣教拳, 突發腦溢血去逝了, 王連元先生, 當年大連的四大金剛之一, 表演了五行掌行狀和伸肩, 看看他的中拳和展手劈山, 功力非凡, 因為不慎摔壞了腿, 不久也去世了, 這可能是他們留下的最後影像了。 這種錄影拍攝全國各地武術界都在進行, 大連還進行了六合螳螂拳、六合棍的錄影,

瀋陽我曾見過翻子拳、鴛鴦拳、埋伏拳的錄影。 當時, 武術的前景一片光明, 中年拳師們一個個摩拳擦掌, 但是說實話, 大部分老拳師還是在觀望, 一是保守, 一是文革的遭遇讓他們很多人心有餘悸。

遼寧通背拳挖整影像資料

好像是狄更斯說過“這是最好的年代, 這也是最壞的年代”, 武術後來的衰也正是這個盛期造成的。 挖掘組都挖了什麼?大家都看過錄影了, 除了幾個基礎功法外, 全是套路, 連單操都沒有, 是沒錄?不是, 剪了, 挖掘組只重視套路, 在棒棰島, 王連元的兩位弟子表演了散手對打, 真動手, 兩人技法細膩, 打出了通背縮小連綿巧, 張培好師傅帶領弟子表演散手, 我印象裡他穿件黃衣服,

劃拉兩下就一個劈山打得徒弟口鼻流血, 攝影的還說“真下手呀。 ”旁邊一位老師說“我們都這麼練”可是這些內容錄影裡怎麼沒有了呢, 不能提倡動手, 帶壞青年人怎麼辦, 這是當時武術挖掘組裡普遍的想法。

我知道的幾位遼寧挖掘組的老師都不是真正的學武術出身, 半路出家, 外行指導內行, 是最大的問題, 怕把技擊內容推廣出去, 社會上打架鬥毆之風被領導怪罪到自己頭上怎麼辦?這是一位當年挖掘組的組員後來對我講的。

大量的套路被拿到體院研究、學習, 很多錄下來的單操功法技擊卻被束之高閣, 無人問津, 與灰塵作伴了。 讓不讓人痛心呀。 從那之後, 全國的武術比賽套路日益翻新, 動作難度也越來越大。

全國出現了一批套路高手, 風靡武術界, 很多人還辦武校, 教徒弟, 套路表演越好, 武術練得越好, 雲南的沙國政先生隨修老學過通背拳, 他帶領弟子和學生一起創編了通背拳比賽的套路, 歸在二類拳裡, 吸收了長拳的夜行步, 鏇子, 騰躍等動作, 加大表演難度, 滿場飛奔, 讓人眼花繚亂, 結果那幾年全國比賽通背拳的冠軍全是雲南、貴州、四川幾省的選手, 遼寧的靠邊站, 那時有人問過師父咱們也加這些動作, 得分多, 師父說:我師父教我時沒這些。 84年左右吧, 曾在東北學過少林拳的日本人宗道臣帶領弟子到嵩山少林寺歸宗, 並在少林寺、鄭州、北京進行表演, 有雙人技擊內容, 純是散手, 精彩紛呈, 表演後在三地要求與中國拳師交流, 無人敢應,宗道臣回國後對媒體說真正的少林拳在日本而不在中國了。這件事讓中央主抓體育的領導很生氣,要求儘快挖掘傳統武術的技擊功能,一挖掘發現院校裡的武術運動員包括教練根本不會技擊,還得在民間找,先在上海北京找了一些當年的名家子弟傳人,這時也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了,一起研究探討,半年下來,發現他們研究出的東西也沒有什麼技擊性,最有名的是兩位八卦掌名家,為一些門派的事吵起來,直至動手,結果兩人打得猶如潑婦,一位領導當即拍案而去,這些名家也被陸續遣散回家了。之後,聽從一些人的建議,體委從各地找了當年中央國術館,各省地方國術館的畢業生們,這些人也都花甲之年,但是當年都有真本事,真能動手,為什麼默默無聞,全是政治原因了,真正能動手的人,民國時往往也都會被軍隊特情之類的部門吸收了,自然解放後會有政治方面的問題,這些老先生現身說法,覺得要想技擊,還得從技擊裡找技術,於是全國又開展了各種實戰散手比賽,這些老師傅們觀摩,又和院校師生一起從中提取實用的,使用頻率高的技術,加以提煉,形成現在散手的雛形,我記得當時那些老先生的學生裡有刁雲太,為散手推廣起了很大作用。

早期的散手還認武術為宗,練習一些武術的內容,還有掌法,肘法,拿法,擒法等,後來慢慢地因為比賽規則和環境因素,變成了現在的直擺勾,鞭蹬踹,散手練習者也開始歧視傳統武術,看不起傳統武術,中國武術逐漸分成了散手,套路表演,民間傳統三塊。套路表演存為運動,和舞蹈同類,無須多言。

散手與傳統是矛盾較多的,因為兩方面都覺得自己能實戰,散手不用說一定能,這點傳統也承認,散手認為傳統不能動,傳統認為自己能動,而且比起散手來博大精深,文化底蘊雄厚,那為什麼打不過散手,因為我們傳統是民間的嗎?不能像職業運動員那麼多時間練習?要我說,傳統武術民間愛好者一天練兩個小時,散手民間愛好者一天也練兩個小時,一年後,民間還打不過散手,為什麼,練傳統的一天倆小時練什麼,基本功,單操,套路,全是技術動作,散手練什麼,半小時技術動作,一小時身體素質,半小時實戰對抗,差哪了?

練傳統武術的打不打實戰?,就咱網上這些朋友來說,都誰天天打實戰的,天天練拳的可能有,天天打實戰的,有嗎?一個星期能打一次我想就不錯了,是戴上套子散開打,不是喂手啊,散開打。你要練散手,基本上兩天就得打一次,一週三次,一年是150次,傳統呢,一年有50次就很不錯了,差著100次呢,你的心理素質,你的經驗都差得遠了,你怎麼跟人家打,所以練傳統的往往在自己圈子裡稱稱王,真要拿出來溜溜,未必行。

無人敢應,宗道臣回國後對媒體說真正的少林拳在日本而不在中國了。這件事讓中央主抓體育的領導很生氣,要求儘快挖掘傳統武術的技擊功能,一挖掘發現院校裡的武術運動員包括教練根本不會技擊,還得在民間找,先在上海北京找了一些當年的名家子弟傳人,這時也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了,一起研究探討,半年下來,發現他們研究出的東西也沒有什麼技擊性,最有名的是兩位八卦掌名家,為一些門派的事吵起來,直至動手,結果兩人打得猶如潑婦,一位領導當即拍案而去,這些名家也被陸續遣散回家了。之後,聽從一些人的建議,體委從各地找了當年中央國術館,各省地方國術館的畢業生們,這些人也都花甲之年,但是當年都有真本事,真能動手,為什麼默默無聞,全是政治原因了,真正能動手的人,民國時往往也都會被軍隊特情之類的部門吸收了,自然解放後會有政治方面的問題,這些老先生現身說法,覺得要想技擊,還得從技擊裡找技術,於是全國又開展了各種實戰散手比賽,這些老師傅們觀摩,又和院校師生一起從中提取實用的,使用頻率高的技術,加以提煉,形成現在散手的雛形,我記得當時那些老先生的學生裡有刁雲太,為散手推廣起了很大作用。

早期的散手還認武術為宗,練習一些武術的內容,還有掌法,肘法,拿法,擒法等,後來慢慢地因為比賽規則和環境因素,變成了現在的直擺勾,鞭蹬踹,散手練習者也開始歧視傳統武術,看不起傳統武術,中國武術逐漸分成了散手,套路表演,民間傳統三塊。套路表演存為運動,和舞蹈同類,無須多言。

散手與傳統是矛盾較多的,因為兩方面都覺得自己能實戰,散手不用說一定能,這點傳統也承認,散手認為傳統不能動,傳統認為自己能動,而且比起散手來博大精深,文化底蘊雄厚,那為什麼打不過散手,因為我們傳統是民間的嗎?不能像職業運動員那麼多時間練習?要我說,傳統武術民間愛好者一天練兩個小時,散手民間愛好者一天也練兩個小時,一年後,民間還打不過散手,為什麼,練傳統的一天倆小時練什麼,基本功,單操,套路,全是技術動作,散手練什麼,半小時技術動作,一小時身體素質,半小時實戰對抗,差哪了?

練傳統武術的打不打實戰?,就咱網上這些朋友來說,都誰天天打實戰的,天天練拳的可能有,天天打實戰的,有嗎?一個星期能打一次我想就不錯了,是戴上套子散開打,不是喂手啊,散開打。你要練散手,基本上兩天就得打一次,一週三次,一年是150次,傳統呢,一年有50次就很不錯了,差著100次呢,你的心理素質,你的經驗都差得遠了,你怎麼跟人家打,所以練傳統的往往在自己圈子裡稱稱王,真要拿出來溜溜,未必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