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尋找校園最美勞動者(下)

專家型的司爐工

朱慧花 本報記者 柯進

2017年, 華北電力大學冬季供暖每平方米天然氣消耗量僅為5.77立方米, 遠低於北京市的平均能耗。 這與該校能源與維修中心運行班班長秦紅斌的貢獻分不開。

2004年進入華北電力大學後勤服務集團工作以來, 秦紅斌由當初對能源與維修工作完全陌生的農民工, 成長為精通業務的設備運行專家。 這些年, 他先後考取了司爐操作證、管道工中級職稱、低壓電工證等, 而且, 不管是設備的一個微小變化, 還是電機發出的一絲異響, 他都能用眼睛和耳朵準確找到“病因”。

他管理著學校鍋爐、中央空調、學生洗浴中心、太陽能開水房的運行, 每天早上7:30上班, 晚上11:30下班。 “14年來, 他沒請過假, 在鍋爐房度過了14個除夕夜!”秦紅斌的堅守, 華北電力大學後勤管理處處長白海看在眼裡。

白海講述了幾年前的一個故事。 那時, 還是燃煤供暖。 秦紅斌在一次鍋爐維修中從梯子上摔下來, 導致左臂骨折。 時值冬季供暖關鍵時期, 鍋爐房人手緊張, 秦紅斌沒有請假休息, 第二天就吊著打石膏的左胳膊在鍋爐房開鏟車。 現在, 每逢陰雨天, 他的左胳膊就會疼。 妻子心疼地說:“他的胳膊比天氣預報還准!”

司爐工的工作很枯燥, 需要盯著控制系統、定期巡邏、打掃衛生、養護設備, 但秦紅斌卻日復一日地和鍋爐、空調為伴, 用心琢磨怎樣用最少的能耗達到最好的效果。

這幾年, 霧霾頻發, 警示人們要節能減排, 保衛綠水藍天。 “我們是一線工人, 是離節能減排最近的人, 一定要盡自己最大力量為節能減排作貢獻。 ”秦紅斌說。 他主動請教專家、查閱相關專業書籍, 結合自己10多年摸索的經驗, 創新出一套切實可行的鍋爐操作方案。 據統計, 該校單位面積的能耗實現了逐年下降:2016年較2015年能耗下降5個百分點, 2017年較2016年能耗下降11個百分點。

校園節水也是秦紅斌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 經過多年摸索, 秦紅斌研究出一套成熟的煙氣冷凝水回收方案, 回收後的冷凝水經過處理再用於鍋爐補水, 每年可節約自來水近2900噸。

該校能源維修中心主任羅保全說:“秦師傅對工作十分認真,

就像自己家過日子一樣, 能耗稍微高點, 他就著急, 想方設法降低能耗。 ”

在華北電力大學, 秦紅斌成了同事們常常提起的“名人”。 年輕同事孫津山說:“秦師傅用一顆匠心守護全校兩萬師生的冷暖, 守護著整個校園的春夏秋冬。 他是我學習的榜樣!”

平凡中堅守的保安爺爺

董金洋 攝影報導

年過半百的王立奇, 是江蘇省盱眙縣河橋中心小學的一名普通保安。 質樸的笑容是他的名片, 也許是和孩子們待在一起久了, 人顯得很年輕。

王立奇曾當過代課教師, 微薄的工資很多都悄悄補貼給村裡家庭貧困的孩子。 在那個崗位上, 他與孩子們相伴5000多個日日夜夜, 成為他記憶中最美好的時光。

隨著年齡漸長, 王立奇轉為河橋中心小學保安。

他恪盡職守, 指揮交通、安全巡視、檢查各種體育器械和消防設施的安全隱患, 與同事們一起為孩子們築起一道安全屏障, 贏得師生和家長的認可。

王立奇從未忘記幫助家庭貧困的孩子們。 山區留守兒童多, 每週吃住在學校的學生不少, 每天陪伴孩子們跑步、做遊戲、寫作業、練字, 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寒來暑往30年, 王立奇在平凡中堅守, 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學生。 在孩子們眼裡, “王爺爺”始終是他們的守護者。

博士園的宿管嬢嬢

本報記者 胡航宇 通訊員 鄭勁松 張洪菁

“五一”前夕, 西南大學後勤集團辦公室接到一個來自黑龍江的電話, 來電者自稱是以前住在學校博士園的畢業生, 因為手機故障,

通訊錄裡很多電話丟失了, 打這通電話只是想要宿舍管理員何淑珍的聯繫方式。 “畢業3年了, 也沒回來看過何阿姨, 想趁著過節給她打個電話, 挺想她的。 ”電話那頭說。

每年的三八節、五一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 何淑珍都會接到很多這樣的電話。 對此, 她很開心也很驕傲——她用心陪伴過的學生沒有忘記自己!這也是何淑珍數十年保持高昂工作熱情的“秘方”。

何淑珍在西南大學學生宿舍服務中心工作13年, 她憑著一股子“重慶嬢嬢”特有的潑辣和真誠贏得了學生的愛戴與尊重。

2014年, 學校宿管中心把她調到楠園13舍給博士生們當管理員。 很多老員工都覺得這個工作難度很大:“博士可不好管呐, 人家是做大事的, 還能要求人家按時歸寢、晚歸登記、不用違規電器?”

何淑珍不怕難。她先花了半個月時間記住了博士園裡的每個學生,包括他們的專業、家庭情況等。每次宿舍裡的人進出路過值班室,她都會笑著叫出對方的名字,交代一些近期需要注意的事項。她十分理解博士生學業的壓力,在作息時間上給了他們較大自由,要晚歸的學生只需要提前給她打個招呼,回來得再晚,只要小聲在值班室窗外叫兩聲門,或者撥打值班室電話,她就會立刻起來開門,沒有一句怨言。

何淑珍外號“何大膽”,她逮大蛇的事蹟在博士園裡一直流傳。

博士園一面靠山,生態環境良好,夏天偶有蛇類會爬過“邊界”進入博士園,這個時候,“何大膽”就會沖上去,準確地掐住蛇的七寸,然後用麻布口袋一套,幾分鐘就解決了問題。博士生們笑著說:“自從有了‘何大膽’,增加不少安全感!”

“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我們遠離父母來求學,宿管阿姨細心照料我們的生活起居,真的令人感動,何阿姨就是我們身邊的‘媽媽’!”一名畢業生在寫給後勤集團的信中這樣說。

何淑珍日常對博士生們的關心不勝枚舉。有位博士生摔傷了腳行動不便,她連著給他煮了一個月飯菜,並按時送到寢室;有的博士生壓力大,心情不好,她就陪他閒聊、散心、開導、鼓勵,陪他熬過了論文寫作和畢業答辯的時期……

“要給學生服好務,都是為了學生好。”這是何淑珍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學生們也念著她的好,常常會有已經畢業的學生從天南海北給她送來問候和小禮物,每當這時,她就很驕傲:“其實真沒想過他們會記得我,都跟自己孩子一樣,只要在我跟前的時候平平安安,畢業過後一切順利,早點成家立業,我就開心了。”

西南大學黨委書記舒立春說,宿管阿姨、門衛、保安、清潔工等服務人員,每天和學生接觸的時間比教師還多,其言行也影響著學生。他們是最美的勞動者,也是不上講壇的“教師”。

獲終身成就獎的“菁菁堂主”

本報記者 董少校

楊振寧、李政道、譚盾、尚長榮、李宗盛、李開複……諸多名家曾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菁菁堂作報告或演出。然而,讓禮堂管理員陳喬奇(圖左)和李長富(圖右)印象更深刻的卻是校園歌手大賽、迎新晚會、畢業生晚會這樣的學生活動。因為,幫助學生實現舞臺夢,在他們看來是更有成就感的事情。

落成於1994年的菁菁堂是一座設施完備的綜合性禮堂,當初有1800多個座位,陳喬奇是來這裡工作的第一批職工,次年李長富加入。他們都在這座禮堂工作了23年,直到去年秋天和今年春天分別退休,如今又同時被返聘。

陳喬奇長期擔任菁菁堂負責人,也管音響;李長富主要負責燈光。這對“搭檔”被學生們親切地稱為陳經理和李師傅,有時還被昵稱為菁菁堂“堂主”。很長時間他們是菁菁堂僅有的兩名正式工作人員,撐起禮堂的運轉。只要有人在這裡裝台、排練或表演,他們就不能回家。

“那麼多貴重的舞臺設備,不能出一點兒差錯。”陳喬奇說。對兩人來說,加班是家常便飯。陳喬奇拿出一疊工作記錄,留下菁菁堂若干年的運行軌跡。2006年4月上旬,正值學校110周年校慶,前一周每天裝台平均達15個小時,4月8日舉辦校慶大會及晚會,次日淩晨3時才結束;4月9日白天拆臺,10日舉辦學生演出至晚上9時。兩個人全程陪同參與。這一年,菁菁堂共舉辦演出37場、會議報告30場、電影6場、錄影3場、裝台排練119場、轉播世界盃30場,單人加班累計達587個小時……而這,是兩人工作的常態。

學生團隊帶著演出方案來到菁菁堂,陳喬奇和李長富會指出難以實現的地方,又會盡可能地幫他們營造演出效果。學生舉辦“天堂之夜”主題迎新晚會,他們幫著做出橋、樹、塔,燈光打上去,呈現浪漫的夢幻效果。

面對一張2002年畢業生晚會照片,兩位管理員仿佛回到了演出現場。陳喬奇回憶:“學生想要水池,我們就用臺階圍起四周,再鋪上防水布;燈箱是李長富安裝的,校徽模型是我用泡沫板挖的。”

他們覺得,幫助學生實現更好的舞臺效果,是一件“蠻有勁兒”的事。

在學校第10屆校園歌手大賽演出時,正在調音響、打燈光的陳喬奇和李長富突然被“抓”到舞臺上,學生們給他們頒發了“藝術終身成就獎”的證書和獎盃,兩位管理員成為全場的焦點,等待他們的是全場熱烈的掌聲。

李長富靦腆地說:“平時在空舞臺上走多少次都不稀奇,那次面對2000名觀眾,還是頭一回,心裡很激動。”回想起這一幕,陳喬奇也感慨萬分,“事先是完全沒想到,體會到一種滿足感。你真心幫人家,人家會記得你。”

4月9日是李長富的生日,陳喬奇張羅了一桌飯,紀念老搭檔退休。他們對菁菁堂感情太深,想用退休返聘的機會再多幹一些。陳喬奇說:“堅守是一種情懷,雖然我們已過服務期,但是不忘初心,永遠停留在服務區。”

追求極致30年的水電工

本報記者 蔣亦豐 通訊員 徐鐳

“2017年度中國教育節能最美工匠獎!”做了30多年水電工,宓自農沒想到年近六旬拿到了一個國家級獎勵。

1987年,宓自農踏入浙江財經大學後勤服務中心大門。“高校後勤服務如同機器中的零件,承載著學校平穩運行的重任。我們水電工要的就是認真做事、刻苦耐勞的精神。”宓自農道出了30年前的初心。

這不是一句空話。2017年9月,第十三屆全國學生運動會游泳賽事在浙江財經大學舉辦。比賽在即,宓自農每晚都會前往游泳館查看。一天,宓自農踱步于館中時,驀然察覺到燈光有一絲閃爍,這一刹那的閃爍讓他心頭猛地一驚。多年從事後勤工作的他意識到,這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如果比賽中出現斷電,場館內的供電設備在線路切換時存在兩秒時差,也就是說,整個游泳館將會陷入整整兩秒黑暗!

“比賽轉播過程中,兩秒的‘黑屏’是絕對不能被允許的。”此時距大學組比賽的舉行只有不到3天了,宓自農當即召集團隊,用最快的速度排查問題。接下來的3天對宓自農來說就如同3年一般漫長,他和隊友們對方案的每個細節反復檢查,可行性一刻得不到驗證,心中的大石便一刻不能放下。

9月9日晚上10時,游泳館燈火通明,宓自農團隊所有人都緊盯著游泳館頂部的照明裝置,神情莊重嚴肅。忽然,館內燈光一閃、瞬間複亮,線路切換成功!宓自農長長出了一口氣,第二天的比賽,終於可以安心了。

“只有多看、多想,才能發現問題。”宓自農時常這樣告誡自己。閒暇時,他總會行走在校園的各個角落,細心觀察。一次路過教學樓時,宓自農發現一間僅有數名學生自習的教室打開了所有吊燈。經過調查,他發現這樣的現象並不是個例,不少學生喜歡去人少的教室自習,學校教學樓幾乎所有教室都燈火通明。宓自農意識到,如果這一現象得不到改善,學校將為“空教室”付出巨大的電耗代價。

一個偶然的契機,宓自農想到可以通過燈光智慧控制提高到座率來實現教室節約用電。經過反復試驗,宓自農為教室安裝了可以控制光源的智慧電燈,間接性地促使學生儘量集中在一個教室學習。後來,學校給近百個教室的電燈全都裝上“感應器”,實現了教學區域的燈光智慧化管理,能耗減少了40%至50%。

為了有效利用學校山坡的灌溉用水,宓自農還“自學成才”,設計了一套校園水迴圈灌溉系統。該系統投入不到兩年,為學校節約了兩萬多立方米自來水。

談及工匠精神,宓自農把“舒”字一分為二:“舍、予,即捨得、給予。後勤工作者應把奉獻和給予立於首位,只有捨得付出,才能換來自身精神上的舒適。”

實驗室有個“萬能鑰匙”

本報記者 柯進 通訊員 陳豔紅

“老鄭在嗎?教學九樓的電子顯示幕壞了,你能幫忙看看嗎?”“老鄭,我稱體重的電子秤壞了。”“老鄭,系裡的投影儀出問題了,你什麼時候能過來?”……在北華航太工業學院教師工作群裡,“老鄭”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詞,每天這樣的留言都會刷屏。

在北華航太工業學院,“萬能鑰匙老鄭”幾乎無人不識,只要是與電有關的東西出了問題,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老鄭。然而老鄭並不是學校的維修工,而是電子與控制工程學院實驗課的教師鄭東平。

“說萬能有點兒誇張,不過是比別人對電瞭解得多一點兒,動手實踐的能力強一些罷了。”鄭東平謙虛中稍帶點兒自豪。

“我覺得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服務學校師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自1996年到北華航太工業學院工作以來,鄭東平不但用專業知識義務服務大家,還指導學生成立了專門的科技服務超市,以科技服務為產品,服務校內外有需求的人。

“有一次,學校的電子屏壞了,找了好幾次廠家,總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後來,我們找到老鄭。老鄭和他的學生團隊修了一下。結果,修好後電子屏用了一年,沒再出毛病。”該校黨委宣傳部負責人說。

2013年成立的大學生科技服務超市是有著25人的團隊,團隊成員都是愛好科技創新的學生。鄭東平記得,第一個服務物件就是本校的一名教師——他的手機出了問題,抱著試試看的想法來到科技服務超市。為了這“第一單生意”,學生們找專業書籍、上專業論壇查找資料、反復拆裝……3天後手機修好了,“這名教師特別滿意,也讓我和學生們高興了很久”。

“科技服務超市雖然是一個創業團隊,但除了維修所用的基本元器件材料費用外,其他專案很少收費,主要是做服務。”團隊成員、大三學生尚子游介紹,在科技服務超市團隊裡,“只要是在專案中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找鄭老師,鄭老師一定有辦法!”

“當初發起成立大學生科技服務超市,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服務師生,二是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鄭東平說,“在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和實踐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們能更多地瞭解社會,並融入社會。”

如今,在北華航太工業學院,“鄭東平”這個名字因為不被人常叫,辨識度遠不如大家習慣稱呼的“萬能的老鄭”。因此,鄭東平索性把自己微信名改成了“萬能的老鄭”。

深山裡的廚工教練

本報記者 施劍松 通訊員 趙長順 吳青友

“防守!防守!”“再大膽點!突破!”……指揮聲、口哨聲,響徹在京郊深山裡的一塊籃球場上。

這裡是北京市密雲區不老屯鎮中心小學,帶著學生們緊張訓練的教練叫鄭仲武,是學校食堂的一名廚師。

女籃教練是鄭仲武的兼職。可就是這位“廚工教練”,去年帶著這所深山小學的孩子們拿到了密雲區中小學生小學組女子籃球賽的冠軍!

每天清晨6點,宿舍樓下肯定會聽到鄭仲武清脆的哨聲,不一會兒就是隊員們急促的下樓聲。

夏天,黎明方曉,遠處的雲峰山靜靜矗立,山峰間學校的籃球場上汗流浹背的老師和女籃隊員,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冬天,天還沒亮,山間清冷的操場上,教練和隊員只是天地間的一道道剪影。

不老屯地處北京密雲深山區,女籃姑娘大多為留守兒童,缺乏自信。是鄭仲武的籃球隊,把大家擰成了一個互相配合、互相信任、團結協作的整體。

2017年3月11日,當終場哨響起,剛從球場上下來的女孩們,把鄭仲武團團抱住,淚流不止。所有孩子都記得,備戰期的每個週末、節假日,白髮蒼蒼的鄭老師會親自開車去各村把隊員們一個個接到學校,又在訓練結束後把隊員們一個個送回家;所有孩子都知道,為了不耽誤食堂的工作,鄭老師每天都要提前做好早飯的準備工作,他做女籃教練以來,從未耽誤一次晨練。

2017年11月,不老屯鎮中心小學女籃代表密雲區參加北京市小學生籃球冠軍賽,獲得第三名。2017年12月,學校女籃征戰密雲區小學女籃賽又獲得亞軍。

鄭仲武和籃球改變了這群留守女孩的命運。球隊核心張雨桐、高穎新被城裡中學的教練看中,密雲二中、北京體校等多所學校向她們伸出了橄欖枝,這也給低年級球員帶來了巨大鼓舞。

“我擔任女籃教練,源于自己對籃球運動的喜愛與夢想,源於對教育事業的那份責任,更源于學生那一雙雙充滿渴望的眼睛。”鄭仲武說,“我就是要做廚工裡最好的教練。”

仿佛是在和時間賽跑,即將退休的鄭仲武,在自己的“業餘時間”裡,用堅守為大山深處的留守女童,撐開了那扇改變命運的大門。

《中國教育報》2018年05月01日第1版

何淑珍不怕難。她先花了半個月時間記住了博士園裡的每個學生,包括他們的專業、家庭情況等。每次宿舍裡的人進出路過值班室,她都會笑著叫出對方的名字,交代一些近期需要注意的事項。她十分理解博士生學業的壓力,在作息時間上給了他們較大自由,要晚歸的學生只需要提前給她打個招呼,回來得再晚,只要小聲在值班室窗外叫兩聲門,或者撥打值班室電話,她就會立刻起來開門,沒有一句怨言。

何淑珍外號“何大膽”,她逮大蛇的事蹟在博士園裡一直流傳。

博士園一面靠山,生態環境良好,夏天偶有蛇類會爬過“邊界”進入博士園,這個時候,“何大膽”就會沖上去,準確地掐住蛇的七寸,然後用麻布口袋一套,幾分鐘就解決了問題。博士生們笑著說:“自從有了‘何大膽’,增加不少安全感!”

“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我們遠離父母來求學,宿管阿姨細心照料我們的生活起居,真的令人感動,何阿姨就是我們身邊的‘媽媽’!”一名畢業生在寫給後勤集團的信中這樣說。

何淑珍日常對博士生們的關心不勝枚舉。有位博士生摔傷了腳行動不便,她連著給他煮了一個月飯菜,並按時送到寢室;有的博士生壓力大,心情不好,她就陪他閒聊、散心、開導、鼓勵,陪他熬過了論文寫作和畢業答辯的時期……

“要給學生服好務,都是為了學生好。”這是何淑珍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學生們也念著她的好,常常會有已經畢業的學生從天南海北給她送來問候和小禮物,每當這時,她就很驕傲:“其實真沒想過他們會記得我,都跟自己孩子一樣,只要在我跟前的時候平平安安,畢業過後一切順利,早點成家立業,我就開心了。”

西南大學黨委書記舒立春說,宿管阿姨、門衛、保安、清潔工等服務人員,每天和學生接觸的時間比教師還多,其言行也影響著學生。他們是最美的勞動者,也是不上講壇的“教師”。

獲終身成就獎的“菁菁堂主”

本報記者 董少校

楊振寧、李政道、譚盾、尚長榮、李宗盛、李開複……諸多名家曾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菁菁堂作報告或演出。然而,讓禮堂管理員陳喬奇(圖左)和李長富(圖右)印象更深刻的卻是校園歌手大賽、迎新晚會、畢業生晚會這樣的學生活動。因為,幫助學生實現舞臺夢,在他們看來是更有成就感的事情。

落成於1994年的菁菁堂是一座設施完備的綜合性禮堂,當初有1800多個座位,陳喬奇是來這裡工作的第一批職工,次年李長富加入。他們都在這座禮堂工作了23年,直到去年秋天和今年春天分別退休,如今又同時被返聘。

陳喬奇長期擔任菁菁堂負責人,也管音響;李長富主要負責燈光。這對“搭檔”被學生們親切地稱為陳經理和李師傅,有時還被昵稱為菁菁堂“堂主”。很長時間他們是菁菁堂僅有的兩名正式工作人員,撐起禮堂的運轉。只要有人在這裡裝台、排練或表演,他們就不能回家。

“那麼多貴重的舞臺設備,不能出一點兒差錯。”陳喬奇說。對兩人來說,加班是家常便飯。陳喬奇拿出一疊工作記錄,留下菁菁堂若干年的運行軌跡。2006年4月上旬,正值學校110周年校慶,前一周每天裝台平均達15個小時,4月8日舉辦校慶大會及晚會,次日淩晨3時才結束;4月9日白天拆臺,10日舉辦學生演出至晚上9時。兩個人全程陪同參與。這一年,菁菁堂共舉辦演出37場、會議報告30場、電影6場、錄影3場、裝台排練119場、轉播世界盃30場,單人加班累計達587個小時……而這,是兩人工作的常態。

學生團隊帶著演出方案來到菁菁堂,陳喬奇和李長富會指出難以實現的地方,又會盡可能地幫他們營造演出效果。學生舉辦“天堂之夜”主題迎新晚會,他們幫著做出橋、樹、塔,燈光打上去,呈現浪漫的夢幻效果。

面對一張2002年畢業生晚會照片,兩位管理員仿佛回到了演出現場。陳喬奇回憶:“學生想要水池,我們就用臺階圍起四周,再鋪上防水布;燈箱是李長富安裝的,校徽模型是我用泡沫板挖的。”

他們覺得,幫助學生實現更好的舞臺效果,是一件“蠻有勁兒”的事。

在學校第10屆校園歌手大賽演出時,正在調音響、打燈光的陳喬奇和李長富突然被“抓”到舞臺上,學生們給他們頒發了“藝術終身成就獎”的證書和獎盃,兩位管理員成為全場的焦點,等待他們的是全場熱烈的掌聲。

李長富靦腆地說:“平時在空舞臺上走多少次都不稀奇,那次面對2000名觀眾,還是頭一回,心裡很激動。”回想起這一幕,陳喬奇也感慨萬分,“事先是完全沒想到,體會到一種滿足感。你真心幫人家,人家會記得你。”

4月9日是李長富的生日,陳喬奇張羅了一桌飯,紀念老搭檔退休。他們對菁菁堂感情太深,想用退休返聘的機會再多幹一些。陳喬奇說:“堅守是一種情懷,雖然我們已過服務期,但是不忘初心,永遠停留在服務區。”

追求極致30年的水電工

本報記者 蔣亦豐 通訊員 徐鐳

“2017年度中國教育節能最美工匠獎!”做了30多年水電工,宓自農沒想到年近六旬拿到了一個國家級獎勵。

1987年,宓自農踏入浙江財經大學後勤服務中心大門。“高校後勤服務如同機器中的零件,承載著學校平穩運行的重任。我們水電工要的就是認真做事、刻苦耐勞的精神。”宓自農道出了30年前的初心。

這不是一句空話。2017年9月,第十三屆全國學生運動會游泳賽事在浙江財經大學舉辦。比賽在即,宓自農每晚都會前往游泳館查看。一天,宓自農踱步于館中時,驀然察覺到燈光有一絲閃爍,這一刹那的閃爍讓他心頭猛地一驚。多年從事後勤工作的他意識到,這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如果比賽中出現斷電,場館內的供電設備在線路切換時存在兩秒時差,也就是說,整個游泳館將會陷入整整兩秒黑暗!

“比賽轉播過程中,兩秒的‘黑屏’是絕對不能被允許的。”此時距大學組比賽的舉行只有不到3天了,宓自農當即召集團隊,用最快的速度排查問題。接下來的3天對宓自農來說就如同3年一般漫長,他和隊友們對方案的每個細節反復檢查,可行性一刻得不到驗證,心中的大石便一刻不能放下。

9月9日晚上10時,游泳館燈火通明,宓自農團隊所有人都緊盯著游泳館頂部的照明裝置,神情莊重嚴肅。忽然,館內燈光一閃、瞬間複亮,線路切換成功!宓自農長長出了一口氣,第二天的比賽,終於可以安心了。

“只有多看、多想,才能發現問題。”宓自農時常這樣告誡自己。閒暇時,他總會行走在校園的各個角落,細心觀察。一次路過教學樓時,宓自農發現一間僅有數名學生自習的教室打開了所有吊燈。經過調查,他發現這樣的現象並不是個例,不少學生喜歡去人少的教室自習,學校教學樓幾乎所有教室都燈火通明。宓自農意識到,如果這一現象得不到改善,學校將為“空教室”付出巨大的電耗代價。

一個偶然的契機,宓自農想到可以通過燈光智慧控制提高到座率來實現教室節約用電。經過反復試驗,宓自農為教室安裝了可以控制光源的智慧電燈,間接性地促使學生儘量集中在一個教室學習。後來,學校給近百個教室的電燈全都裝上“感應器”,實現了教學區域的燈光智慧化管理,能耗減少了40%至50%。

為了有效利用學校山坡的灌溉用水,宓自農還“自學成才”,設計了一套校園水迴圈灌溉系統。該系統投入不到兩年,為學校節約了兩萬多立方米自來水。

談及工匠精神,宓自農把“舒”字一分為二:“舍、予,即捨得、給予。後勤工作者應把奉獻和給予立於首位,只有捨得付出,才能換來自身精神上的舒適。”

實驗室有個“萬能鑰匙”

本報記者 柯進 通訊員 陳豔紅

“老鄭在嗎?教學九樓的電子顯示幕壞了,你能幫忙看看嗎?”“老鄭,我稱體重的電子秤壞了。”“老鄭,系裡的投影儀出問題了,你什麼時候能過來?”……在北華航太工業學院教師工作群裡,“老鄭”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詞,每天這樣的留言都會刷屏。

在北華航太工業學院,“萬能鑰匙老鄭”幾乎無人不識,只要是與電有關的東西出了問題,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老鄭。然而老鄭並不是學校的維修工,而是電子與控制工程學院實驗課的教師鄭東平。

“說萬能有點兒誇張,不過是比別人對電瞭解得多一點兒,動手實踐的能力強一些罷了。”鄭東平謙虛中稍帶點兒自豪。

“我覺得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服務學校師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自1996年到北華航太工業學院工作以來,鄭東平不但用專業知識義務服務大家,還指導學生成立了專門的科技服務超市,以科技服務為產品,服務校內外有需求的人。

“有一次,學校的電子屏壞了,找了好幾次廠家,總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後來,我們找到老鄭。老鄭和他的學生團隊修了一下。結果,修好後電子屏用了一年,沒再出毛病。”該校黨委宣傳部負責人說。

2013年成立的大學生科技服務超市是有著25人的團隊,團隊成員都是愛好科技創新的學生。鄭東平記得,第一個服務物件就是本校的一名教師——他的手機出了問題,抱著試試看的想法來到科技服務超市。為了這“第一單生意”,學生們找專業書籍、上專業論壇查找資料、反復拆裝……3天後手機修好了,“這名教師特別滿意,也讓我和學生們高興了很久”。

“科技服務超市雖然是一個創業團隊,但除了維修所用的基本元器件材料費用外,其他專案很少收費,主要是做服務。”團隊成員、大三學生尚子游介紹,在科技服務超市團隊裡,“只要是在專案中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找鄭老師,鄭老師一定有辦法!”

“當初發起成立大學生科技服務超市,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服務師生,二是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鄭東平說,“在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和實踐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們能更多地瞭解社會,並融入社會。”

如今,在北華航太工業學院,“鄭東平”這個名字因為不被人常叫,辨識度遠不如大家習慣稱呼的“萬能的老鄭”。因此,鄭東平索性把自己微信名改成了“萬能的老鄭”。

深山裡的廚工教練

本報記者 施劍松 通訊員 趙長順 吳青友

“防守!防守!”“再大膽點!突破!”……指揮聲、口哨聲,響徹在京郊深山裡的一塊籃球場上。

這裡是北京市密雲區不老屯鎮中心小學,帶著學生們緊張訓練的教練叫鄭仲武,是學校食堂的一名廚師。

女籃教練是鄭仲武的兼職。可就是這位“廚工教練”,去年帶著這所深山小學的孩子們拿到了密雲區中小學生小學組女子籃球賽的冠軍!

每天清晨6點,宿舍樓下肯定會聽到鄭仲武清脆的哨聲,不一會兒就是隊員們急促的下樓聲。

夏天,黎明方曉,遠處的雲峰山靜靜矗立,山峰間學校的籃球場上汗流浹背的老師和女籃隊員,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冬天,天還沒亮,山間清冷的操場上,教練和隊員只是天地間的一道道剪影。

不老屯地處北京密雲深山區,女籃姑娘大多為留守兒童,缺乏自信。是鄭仲武的籃球隊,把大家擰成了一個互相配合、互相信任、團結協作的整體。

2017年3月11日,當終場哨響起,剛從球場上下來的女孩們,把鄭仲武團團抱住,淚流不止。所有孩子都記得,備戰期的每個週末、節假日,白髮蒼蒼的鄭老師會親自開車去各村把隊員們一個個接到學校,又在訓練結束後把隊員們一個個送回家;所有孩子都知道,為了不耽誤食堂的工作,鄭老師每天都要提前做好早飯的準備工作,他做女籃教練以來,從未耽誤一次晨練。

2017年11月,不老屯鎮中心小學女籃代表密雲區參加北京市小學生籃球冠軍賽,獲得第三名。2017年12月,學校女籃征戰密雲區小學女籃賽又獲得亞軍。

鄭仲武和籃球改變了這群留守女孩的命運。球隊核心張雨桐、高穎新被城裡中學的教練看中,密雲二中、北京體校等多所學校向她們伸出了橄欖枝,這也給低年級球員帶來了巨大鼓舞。

“我擔任女籃教練,源于自己對籃球運動的喜愛與夢想,源於對教育事業的那份責任,更源于學生那一雙雙充滿渴望的眼睛。”鄭仲武說,“我就是要做廚工裡最好的教練。”

仿佛是在和時間賽跑,即將退休的鄭仲武,在自己的“業餘時間”裡,用堅守為大山深處的留守女童,撐開了那扇改變命運的大門。

《中國教育報》2018年05月01日第1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