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所鄉村校崛起的背後

從廣州轉來的阿華, 在湖南省耒陽市石准中學就讀已有一年多。 一年多以來, 她漸漸適應了這所沒有塑膠跑道、沒有現代化教學樓、三面環山的鄉村中學。

像阿華這樣, 從城區或外鄉轉來的學生, 在石准中學730名學生中占比超過48%。 不少當地政府機關的幹部也想把子女送到該校就讀。

上世紀80年代連一個中專生都考不上的石准中學, 本世紀初生源流失到只剩300多人的學校, 如今一躍而成當地一所頗有名氣的學校, 石准中學怎麼做到的?背後又有哪些故事?石准中學的崛起給振興鄉村教育帶來哪些啟示?

學生回流:這所鄉村校火了

站在三面環山的校門口, 朝大門外望去, 一片稻田空曠而安靜。 再回眸, 40畝的校園裡, 分佈著兩棟3層的教學樓, 18間教室, 一棟教師宿舍, 一棟學生宿舍, 一個標準籃球場。 730名學生與35位教師, 每週一到週五, 在這裡朝夕相處。

“我2004年當校長時, 學校374名學生;2008年漲到400個;2017年到了730個。 ”校長蔣平笑著說, 現在教育局嚴控大班額, 學校拒絕了幾十個要來讀書的非招生範圍內學生。

包括教育局幹部在內的部分城裡家長, 都想把子女送到這所鄉村中學。

在石准中學校門口張貼的一份“近7年我校升入示範性高中人數”圖表顯示, 從2009年到2015年, 石准中學考入省示範性高中的人數自51人翻著倍地漲到112人。 最近4年, 該校省示範性高中上線率一直在五成以上,

中考人均總分常年位元列衡陽地區鄉村中學前五名。

“我是從廣州轉學來的。 ”上初三的阿華說, 自己剛轉入石准中學時有些不適應, “學校只有一個廁所, 男女生加起來, 也不到20個蹲位, 但這裡的老師很好, 同學犯了錯, 老師都會和他談心”;放學後, 一起打籃球、散步;晚自習, “我們看書, 老師們就備課”。

初三年級的學生小穎, 是從縣城一所民辦初中轉學到石准中學的, “聽那邊的同學說, 他們這個學期的學費漲到8000多元”, 而小穎記得在石准中學, 爸爸給她交的學費是321元。

當小學老師的父親, 希望小穎能從這裡考入省示範性高中。 十幾歲的小姑娘, 則將注意力放在了電腦房和音樂課上。 “以前從沒上過機房”,

轉到石准中學後, 小穎每週五都能到機房用電腦, “音樂課還能看多媒體, 挺新鮮的”。

發生在石准中學的新鮮事遠不止這些。

“長臉啊!”今年的招商引資洽談會上, 石准村村支書文國棟在與一位企業主聊天時, 對方得知他來自石准, “特別客氣”, 石准中學成了當地招商引資一張亮麗的名片。

“每年招生季, 電話打到我這來, 想‘拉關係’‘走後門’轉去石准中學的, 不下兩位數。 ”耒陽市教育局局長歐陽華耕說, 蔣平被“逼”得關機, 自己便成了“替補”, 只得一一解釋入學政策。

這兩年, 全市嚴控大班額。 那些不在石准中學招生範圍內的家長, 為確保孩子入讀該校, 將眼光轉向中學旁的石准完小, 早早地, 便把孩子送到鄉下讀小學。

“很火!校舍都快不夠用了!”完小校長陳小春高興中又有幾分無奈,

原本流失到只有200多名學生的校園, 學生現在已經回流上升至800多人, 不僅校內, 就連周邊幾個村的閒置房間也沒有空餘。 “被完小的陪讀家長租完了。 ”陳小春解釋道。

而在2012年考入石准中學的美術特崗教師胡懷略眼中, 一輛車身寬的校門, 土坪操場, 半舊的教學樓, 為遮住剝落的牆體而糊上報紙的教師宿舍, “怎麼也不是我想像中的‘耒陽鄉村第一名校’”。 可當他走進校園, 陌生的同事、學生, 全都在遇見“我的第一時間主動問好”時, 讓他感覺“很溫暖, 像個家”。

石准中學所在的耒陽, 是湖南省城區面積最大的縣級市, 也是唯一一個被《湖南省推進新型城鎮化實施綱要(2014—2020年)》列入“2020年城區人口達到50萬—100萬”目標的縣級市。

早在2015年, 該市城區人口就已超過50萬, 城區面積超過50平方公里。

接近50%的城鎮化率, 仍在繼續“進城”的農民, 讓穩住農村生源在耒陽顯得尤為緊迫。 三都鎮設有3所初中, 除石准中學外, 其餘兩所這些年的學生數都在400人上下徘徊, 比頂峰時的上千學生少了一大半。 留不住生源, 已成為當地農村中學的普遍現象。

其他學校留不住的生源, 石准中學卻要躲著, 為什麼?

“石准”密碼:遵循鄉村教育規律

石准中學的一枝獨秀, 引起了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的注意。 在他們發出的調研報告中, 記者看到一組資料:2016年學校共有學生699名, 其中584人寄宿, 占比83.54%;留守兒童434人, 占比62%;家庭經濟困難學生427人, 占比61%。

寄宿、留守、經濟困難, 農村學校的特點,石准中學都有,且不少。而2016年4個特崗教師招聘計畫,最終只招來1位教師的現實,時刻警醒著校長蔣平:即便是“耒陽鄉村名校”,也一樣要面對招不進教師的困境。

“我們所做的,只不過是正視了這些鄉村教育不能回避的現實。”面對一撥又一撥來找尋“石准”現象答案的客人,蔣平說,“我們只是遵循了鄉村教育的規律,用愛、尊重與傳承,留住老師和學生”。

上世紀80年代,學校曾經連一個中專生也考不上。

前任校長武邵華接手後,開始抓實、抓細各項教學常規。按課表開齊開足課、經常性的集體備課、作業佈置與批改、隨堂聽課檢查等,全部不打折扣地落實。

同時,不開重點班,所有學生平行編班,採取“初一用愛心進行養成教育,初二用耐心進行約束教育,初三用信心進行提升教育”的步驟,帶好中等生、帶動後進生;週末、寒暑假從不補課;體育、音樂、美術,按課表一直開到初三畢業;校園活動,一年四季從不間斷。

如此傳承了20多年,其間雖也經歷了生源外流,但學校的教育教學品質一直不錯。“連續13年,我們都是耒陽市教育系統年終教育考評和教育教學品質評價的雙一等獎。”蔣平自2004年擔任校長後,這兩個獎就沒落下過。

農村家長對教育的期望值、對孩子未來的發展定位,與城市家長有所不同。“對很多農村孩子來說,接受完九年義務教育後,就會外出打工。初中可能就是他們最後的課堂,我們就是他們最後的老師。盡最大可能為他們提供優質完整的初中教育,是我們的義務和責任。”採訪中,包括蔣平在內的35位教職員工,均表達了類似觀點。

為了陪伴這些寄宿、留守的學生,平均年齡38歲的教師們,不論成家與否,週一到週五,都與學生一道吃住在學校。6點半起床,21點就寢,15個小時裡,像父母又像朋友的老師們,學生隨時都能遇見。

“上半年到外地進修了一周,回來後孩子們的那份歡呼雀躍,逼得我不能不全身心付出。”數學教師文孝賤說起學生,眼眶便紅了幾分。而這些付出,往往以另一種形式回報——剛考來的特崗教師劉利峰,初中畢業于石准中學,文老師教他數學。“以前總考四五十分”,劉利峰說,如果沒有文老師每天的悉心輔導,自己中考時數學是考不到90多分的。

像劉利峰這樣,畢業于此工作于此的教師,石准中學有接近20位。“這是我們隊伍穩定的重要原因。”蔣平算了算,這幾年學校“外流”的教師不過兩三個。

還有很多原因。比如,幾任校長、管理班子,都是從本校優秀教師中選拔產生;考慮到農村教師課時量大、家庭負擔重等實際困難,學校對教學論文、課題研究不做硬性規定;成立教師家庭保障小組,協助教師辦理一應婚葬事宜;設置教職工年度教育教學獎,從有限經費中“擠錢”出來,獎勵一線教師;推行民主化管理,教師通過教代會參與諸如“誰能評優評先”“宿舍裝不裝空調”等學校事務。

留住師生:營造良好辦學環境

耒陽是湖南最大的縣級市,因為產煤,經濟一度能排進湖南122個縣市區的前十。而石准村所在的三都鎮,貢獻了耒陽三分之一的煤炭產能。即便如此,全鎮近4萬居民,仍有超過1.8萬青壯年在外務工。

兩年前,一個住在離校10多公里外礦區的學生,家裡房子意外倒塌。瞭解到該學生為留守兒童後,副校長張世能第一時間安排班主任和幾個學生前往查看,並掏出200塊錢囑咐道:一定要代替父母做好孩子的情緒安撫。

初二年級班主任鄭小雲班上留守孩子占80%。“一到變天,我是既當爹也當媽。”30多歲的大男人,要下到寢室,挨個查看學生的蓋被夠不夠厚;要發短信,通知家長送衣送被;遇有感冒生病,還得背著上衛生院。

意外骨折的班主任許老師,學校安排他休病假,可他放不下學生,從家裡帶來大板凳,將摔傷的腿擱在板凳上,拿起書本繼續上課。

“有時候自己都挺欽佩自己的。”文孝賤聲音哽咽,教了大半輩子書,時間幾乎全給了這些孩子,工資卡上每月3000元出頭,“也就夠養家糊口吧”。

但即便如此,幾乎所有的教師內心深處牢牢記著的,總是蔣平反復問起的一道選擇題。

蔣平女兒上小學時,曾經說起自己遇到的兩位老師,A老師愛把“我這樣教了你都沒懂,我也沒辦法了”掛在嘴邊,B老師則常說“我這樣教了你都沒懂,那我還要另想辦法,直到你弄懂為止”。

“A或者B,我們該怎麼選?”蔣平和34位同伴心中的答案指向一處。

“石准中學的老師們,沒有多少高深的教育理念,但每個人都能充滿感情地說出自己的教育故事。”在到校調研的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室主任嚴伯霓教授看來,每一位教師質樸的愛,就像一塊磁體,吸引著700多名學生。

良好的辦學傳承,則像一種基因密碼,融進每一屆學生和每一位教師的骨血。“不管形勢如何變化,教師抓教學品質、學生讀好書的目標始終不變”,行政管理人員從優秀教師中產生,校長從校內產生,年輕教師有希望,良好校風學風也能得到傳承,嚴伯霓覺得,正是傳承讓教育教學常規在石准中學特別見效。

當了10多年校長的蔣平,在教師評優評先時,從不事先打招呼;鼓勵歷史老師谷新則發展“寫小說”的業餘愛好;全校大掃除時,校長第一個拿起掃把……當鄉村教師越來越多地流向城市時,石准中學“校長關懷老師、老師關愛學生”的良性迴圈,讓這支隊伍“人心穩、留得住”。

“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嚴伯霓指出,班額過大、學生學習時間過長、教師職稱晉升不暢,都是潛在的負面因素。

蔣平的認識則更加危急:“耒陽鄉村教育到了謀求生存的關鍵點”。“耒陽鄉村第一名校”的盛名之下,隱藏著諸多脆弱點。

在“將30%左右的省示範性高中錄取指標留給鄉鎮中學”的政策導向下,耒陽鄉鎮中學學生的錄取分數線比城裡要低近100分。“這是我們錄取率逐年上升的重要原因”,蔣平清楚地知道,一旦政策有變,升學率下滑並非不可能。

更大的問題是教師隊伍的充實與穩定。2016年招4個特崗教師只來了1人、2017年招7個特崗教師只到位2人的現實,更進一步加深了蔣平的危機意識。“我們的生源還在增加,今年的初一已經擴招了一個班”,蔣平說,如果還要繼續擴班,自己最發愁的就是沒有老師上課。

目前,學校根據上級政策,也採取多條腿走路的方式爭取教師補充:一是通過特崗教師,二是靠政府招考教師補充,三靠免費師範生,四靠頂崗實習生,五靠請代課教師。

針對此,嚴伯霓的建議是,特崗教師招聘最好適當定向招考,將更多名額留給本鄉本鎮考生,“這是石准中學給我的啟示,也是未來穩住鄉村教師隊伍的重要途徑”。

《中國教育報》2018年05月01日第4版

農村學校的特點,石准中學都有,且不少。而2016年4個特崗教師招聘計畫,最終只招來1位教師的現實,時刻警醒著校長蔣平:即便是“耒陽鄉村名校”,也一樣要面對招不進教師的困境。

“我們所做的,只不過是正視了這些鄉村教育不能回避的現實。”面對一撥又一撥來找尋“石准”現象答案的客人,蔣平說,“我們只是遵循了鄉村教育的規律,用愛、尊重與傳承,留住老師和學生”。

上世紀80年代,學校曾經連一個中專生也考不上。

前任校長武邵華接手後,開始抓實、抓細各項教學常規。按課表開齊開足課、經常性的集體備課、作業佈置與批改、隨堂聽課檢查等,全部不打折扣地落實。

同時,不開重點班,所有學生平行編班,採取“初一用愛心進行養成教育,初二用耐心進行約束教育,初三用信心進行提升教育”的步驟,帶好中等生、帶動後進生;週末、寒暑假從不補課;體育、音樂、美術,按課表一直開到初三畢業;校園活動,一年四季從不間斷。

如此傳承了20多年,其間雖也經歷了生源外流,但學校的教育教學品質一直不錯。“連續13年,我們都是耒陽市教育系統年終教育考評和教育教學品質評價的雙一等獎。”蔣平自2004年擔任校長後,這兩個獎就沒落下過。

農村家長對教育的期望值、對孩子未來的發展定位,與城市家長有所不同。“對很多農村孩子來說,接受完九年義務教育後,就會外出打工。初中可能就是他們最後的課堂,我們就是他們最後的老師。盡最大可能為他們提供優質完整的初中教育,是我們的義務和責任。”採訪中,包括蔣平在內的35位教職員工,均表達了類似觀點。

為了陪伴這些寄宿、留守的學生,平均年齡38歲的教師們,不論成家與否,週一到週五,都與學生一道吃住在學校。6點半起床,21點就寢,15個小時裡,像父母又像朋友的老師們,學生隨時都能遇見。

“上半年到外地進修了一周,回來後孩子們的那份歡呼雀躍,逼得我不能不全身心付出。”數學教師文孝賤說起學生,眼眶便紅了幾分。而這些付出,往往以另一種形式回報——剛考來的特崗教師劉利峰,初中畢業于石准中學,文老師教他數學。“以前總考四五十分”,劉利峰說,如果沒有文老師每天的悉心輔導,自己中考時數學是考不到90多分的。

像劉利峰這樣,畢業于此工作于此的教師,石准中學有接近20位。“這是我們隊伍穩定的重要原因。”蔣平算了算,這幾年學校“外流”的教師不過兩三個。

還有很多原因。比如,幾任校長、管理班子,都是從本校優秀教師中選拔產生;考慮到農村教師課時量大、家庭負擔重等實際困難,學校對教學論文、課題研究不做硬性規定;成立教師家庭保障小組,協助教師辦理一應婚葬事宜;設置教職工年度教育教學獎,從有限經費中“擠錢”出來,獎勵一線教師;推行民主化管理,教師通過教代會參與諸如“誰能評優評先”“宿舍裝不裝空調”等學校事務。

留住師生:營造良好辦學環境

耒陽是湖南最大的縣級市,因為產煤,經濟一度能排進湖南122個縣市區的前十。而石准村所在的三都鎮,貢獻了耒陽三分之一的煤炭產能。即便如此,全鎮近4萬居民,仍有超過1.8萬青壯年在外務工。

兩年前,一個住在離校10多公里外礦區的學生,家裡房子意外倒塌。瞭解到該學生為留守兒童後,副校長張世能第一時間安排班主任和幾個學生前往查看,並掏出200塊錢囑咐道:一定要代替父母做好孩子的情緒安撫。

初二年級班主任鄭小雲班上留守孩子占80%。“一到變天,我是既當爹也當媽。”30多歲的大男人,要下到寢室,挨個查看學生的蓋被夠不夠厚;要發短信,通知家長送衣送被;遇有感冒生病,還得背著上衛生院。

意外骨折的班主任許老師,學校安排他休病假,可他放不下學生,從家裡帶來大板凳,將摔傷的腿擱在板凳上,拿起書本繼續上課。

“有時候自己都挺欽佩自己的。”文孝賤聲音哽咽,教了大半輩子書,時間幾乎全給了這些孩子,工資卡上每月3000元出頭,“也就夠養家糊口吧”。

但即便如此,幾乎所有的教師內心深處牢牢記著的,總是蔣平反復問起的一道選擇題。

蔣平女兒上小學時,曾經說起自己遇到的兩位老師,A老師愛把“我這樣教了你都沒懂,我也沒辦法了”掛在嘴邊,B老師則常說“我這樣教了你都沒懂,那我還要另想辦法,直到你弄懂為止”。

“A或者B,我們該怎麼選?”蔣平和34位同伴心中的答案指向一處。

“石准中學的老師們,沒有多少高深的教育理念,但每個人都能充滿感情地說出自己的教育故事。”在到校調研的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室主任嚴伯霓教授看來,每一位教師質樸的愛,就像一塊磁體,吸引著700多名學生。

良好的辦學傳承,則像一種基因密碼,融進每一屆學生和每一位教師的骨血。“不管形勢如何變化,教師抓教學品質、學生讀好書的目標始終不變”,行政管理人員從優秀教師中產生,校長從校內產生,年輕教師有希望,良好校風學風也能得到傳承,嚴伯霓覺得,正是傳承讓教育教學常規在石准中學特別見效。

當了10多年校長的蔣平,在教師評優評先時,從不事先打招呼;鼓勵歷史老師谷新則發展“寫小說”的業餘愛好;全校大掃除時,校長第一個拿起掃把……當鄉村教師越來越多地流向城市時,石准中學“校長關懷老師、老師關愛學生”的良性迴圈,讓這支隊伍“人心穩、留得住”。

“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嚴伯霓指出,班額過大、學生學習時間過長、教師職稱晉升不暢,都是潛在的負面因素。

蔣平的認識則更加危急:“耒陽鄉村教育到了謀求生存的關鍵點”。“耒陽鄉村第一名校”的盛名之下,隱藏著諸多脆弱點。

在“將30%左右的省示範性高中錄取指標留給鄉鎮中學”的政策導向下,耒陽鄉鎮中學學生的錄取分數線比城裡要低近100分。“這是我們錄取率逐年上升的重要原因”,蔣平清楚地知道,一旦政策有變,升學率下滑並非不可能。

更大的問題是教師隊伍的充實與穩定。2016年招4個特崗教師只來了1人、2017年招7個特崗教師只到位2人的現實,更進一步加深了蔣平的危機意識。“我們的生源還在增加,今年的初一已經擴招了一個班”,蔣平說,如果還要繼續擴班,自己最發愁的就是沒有老師上課。

目前,學校根據上級政策,也採取多條腿走路的方式爭取教師補充:一是通過特崗教師,二是靠政府招考教師補充,三靠免費師範生,四靠頂崗實習生,五靠請代課教師。

針對此,嚴伯霓的建議是,特崗教師招聘最好適當定向招考,將更多名額留給本鄉本鎮考生,“這是石准中學給我的啟示,也是未來穩住鄉村教師隊伍的重要途徑”。

《中國教育報》2018年05月01日第4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