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師缺少創新 幼兒自然“吃膩”

去年臘月我去天禾市場購置年貨, 被旁邊一個賣家吸引了過去。 那些用高粱秸稈製作的物什擺在一個並不起眼的位置, 大的、小的, 粗的、細的, 方的、圓的, 這是女人廚房的必備品。 我蹲下身, 愛不釋手地拿起端詳:這材料, 來自大自然的田間鄉野。

以前我只見過上下兩層且方向相反的高粱秸稈緊密地挨在一起, 線的痕跡幾乎被隱匿其中, 美觀、環保、耐用。 鄉村人給它起了不雅的俗名叫“蓋蓋”, 是剛出鍋饅頭的理想棲息地。 今天見到的不僅有“蓋蓋”, 還有“被被”, 那是一種既省材料又省空間的物什, 用完後即可卷起,

立在櫥櫃任一角落, 作用與“蓋蓋”相似, 可放剛捏的餃子、餛飩、面皮, 一點也不粘。

想想我們小時候, 大人在田間勞動, 孩子便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 用高粱秸稈、小麥秸稈等植物莖葉製作眼鏡、自行車、螞蚱籠籠、螳螂等, 往往盡情地、不知疲倦地沉浸在那些美好的材料中, 挑戰著自己的能力極限。 那時沒錢買玩具, 僅憑些田間埂邊的自然資源獲取快樂, 有了自由, 就有了創造, 無拘無束地在玩中學, 在玩中創新, 在玩中迸發出精巧的創意, 在玩中創造更美的生活。

如今的孩子在家玩, 多受父母限制, 自個兒玩, 缺少合作意識, 缺少成人蹲下身去的陪伴, 孩子的快樂遞減。 在幼稚園裡, 那些高結構的材料頻繁出現于桌面, 孩子遲早會膩。

而來自生活、來自大自然的材料逐漸消失, 繼而被那些大型積木、橡皮泥所代替, 著實可惜。

且說這位老婦人僅用單一的材料就能變出無數花樣, 滿足顧客的不同需求, 將材料用到了極致。 反觀如今我們的幼兒教師, 正缺少這種創新實踐的能力, 而這種能力關乎幼兒的幸福指數。 記得一位名家說過:總得讓孩子跟著你, 時不時“吃頓好的”。 站在幼稚園的管理者及家長的角度, 何嘗不想讓孩子跟著老師天天“吃好的”, 可不少老師只安於現狀, 得過且過, 缺少創新精神, 幼兒自然“吃膩”, 活動自然顯得無趣。

動手實踐是師幼創新的練兵場。 如果師幼能共同去挖掘生活中的寶藏, 將自然資源重新拾起, 讓遊戲活動回歸生活,

讓更多的生活材料出現於桌面, 為孩子投些可塑造、可承載想像的環保材料, 並給予自由的時間與空間, 那麼他們的思維就會在操作擺弄的過程中擦出創造的火花。

你越捨得用孩子, 孩子就越有出息。 對孩子來說, “被使用”的感覺很重要, 孩子往往迷戀有趣的創作, 喜歡被老師折騰著, 在折騰中思維更有活力, 更有創造力和美。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創新精神極為可貴, 若在幼小的兒童心裡種下創新的種子, 創新的枝葉和花朵必能生生不息地繁衍開來。

(作者單位: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中街幼稚園大什字分園)

《中國教育報》2018年04月29日第3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