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湖北赤壁驚現《桃花源記》地理原型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描寫的“世外桃源”是否真實存在, 一直是文學界、史學界和地理學界爭論的話題。 因為此前從地理的角度好像找不出特徵非常吻合的環境, 所以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世外桃源”是虛構的。 難道真是因為陶淵明追求一個理想的和平環境“世外桃源”, 因而運用其豐富的想像力描繪出一個美好的境界嗎?誠然《桃花源記》對“世外桃源”的描述是作者的一種政治追求, 其實也應該有其真實的地理原型。 在湖北赤壁市的幽蘭山石村, 發現了迄今為止最神似的《桃花源記》地理原型。

石村曾經與世隔絕

赤壁石村位於赤壁城區東南4公里幽蘭山腹地,四周為海拔400多米左右的高山。這裡以前是沒有公路的,甚至連一條像樣的羊腸山路都沒有。

石村是一個帶有幾分原始的村落,村子是懸居幽蘭山東山之坳,四面環山,四周無出路。它的特徵,也如《桃花源記》描述的那樣:桃林縱列,房舍古樸,田地阡陌,澗水潺潺,四周高山,竹海蒼蒼,那裡面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老人和小孩都悠閒愉快,自得其樂。幾十戶人家居住在竹海桃林深處,民居之旁邊池塘水滿,古樹藤牽,村中老人衣著古樸,不悟世道。石村有很多老房子,房屋結構如同迷宮,石板路和小排水溝勾連各戶,房舍古舊,巷子幽深,祠堂裡供奉石氏歷代昭穆。

1996年夏,赤壁市地方文史專家馮金平陪同華中師範大學教授、著名地理學家王玉德曾考察赤壁幽蘭山和石村,問及村人,都說是先祖躲兵來此的。這裡曾經是全與世隔絕的村落,村裡人們代代靠山吃山,他們的先祖不知山外天地。是近代文明之風吹進了山裡,一些年輕人開始走出大山求學、工作,但對於少數老年人來說,對山外世界仍無所知。王教授當時感歎不已地說:這裡是天下第一風水寶地,是人間一塊淨土,這裡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洞門口:一位老人說出的秘密

我們對比《桃花源記》中對進入桃花源路線的描寫。幽蘭山外有一條赤馬港,流入長江支流陸水河,從陸水河循赤馬港前行五六裡來到其源頭“洞門口”。

“洞門口”是一個溶洞的入口,這是個老地名,根據詞意:這裡既是洞口,也是門口。那這是什麼地方的大門口呢?

石村一位70多歲的石彬生老人告訴我們:在洞門口溯洞而進三裡左右(直線距離約1公里),其出口就在幽蘭山石村得一個水塘邊。這個溶洞就是古代先祖門進入石村的通道。

據石村的村民們說,即便是近些年,水塘裡被水沖走的東西會進入旁邊的山洞,最後會從幽蘭山下的洞門口出來。雖然相傳古人能從洞中進出,但現在這個溶洞已經不能像往日一樣通暢了,也沒人真正試過從洞裡穿越。部分村民解釋說,溶洞之所以不能通行,是先祖們故意封閉的。當然,也有人認為是經過遠久的地殼運動和水土變化的結果。

不管怎樣,這個溶洞從前是暢通的,而且是進入石村的秘密通道。

《桃花源記》考辯

《桃花源記》屬於文學作品,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赤壁市地方文史專家馮金平認為:那文中記述的可能有真實的成分,即便是虛構,那也應該有一個基本類似的地理原型。

赤壁市是東漢末年三分漢鼎的赤壁之戰所在地,這裡在古代是三山六水一分田,主要版土為洞庭湖水域,人們漁獵山伐為生,魏晉南北時期以來先後隸屬南郡、漢昌郡、巴陵郡、江夏郡。

《桃花源記》中“武陵人,捕魚為業。”根據正常邏輯,乃是說武陵人主要從事的職業為捕魚,並非說武陵人在武陵捕魚。這就好比一個武漢在北京,人家才稱呼他是“武漢人”,而武漢人在本地,就不會被稱為“武漢人”。

古代漁民生活十分艱辛,一家人在一條船上下湖入江,沒有一定的居所,何況晉時武陵、赤壁同屬洞庭湖水域,同為江南水鄉,可以視為武陵人捕魚來到了巴陵(岳陽)郡的赤壁(原名蒲圻縣)。《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景觀在今赤壁石村依然存在。就地理特徵而言,武陵(今常德)桃花源並非昔日世外桃源。

《桃花源記》中所述先世避秦亂,這裡我們從秦滅楚之戰的路線來看,楚王負芻四年(西元前224年)秦王政派王剪率領六十萬大軍伐楚,西元前223年王剪攻佔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俘虜了楚負芻。西元前222年,王剪又率軍渡過長江,平定楚國的江南,要說避秦之亂,今鄂東南緊鄰安徽,秦軍下江南首當其衝,這裡的百姓難民避亂山裡是必然的,遠在湘西的桃源並沒有秦楚軍交戰的史跡。赤壁人至今有一句口頭禪,即是如果你輸了,問你“負不負芻”,這典故就是秦軍俘虜了楚王負芻。

《桃花源記》中漁人既出,“及郡下,諧太守說如此。”古蒲圻西南距巴陵郡90公里,東北距武昌郡(江夏)100公里,“及郡下”比較容易。因此,赤壁幽蘭山的石村,作為《桃花源記》的地理原型,不管是在文史描述還是地理環境,都是符合邏輯的。

赤壁石村位於赤壁城區東南4公里幽蘭山腹地,四周為海拔400多米左右的高山。這裡以前是沒有公路的,甚至連一條像樣的羊腸山路都沒有。

石村是一個帶有幾分原始的村落,村子是懸居幽蘭山東山之坳,四面環山,四周無出路。它的特徵,也如《桃花源記》描述的那樣:桃林縱列,房舍古樸,田地阡陌,澗水潺潺,四周高山,竹海蒼蒼,那裡面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老人和小孩都悠閒愉快,自得其樂。幾十戶人家居住在竹海桃林深處,民居之旁邊池塘水滿,古樹藤牽,村中老人衣著古樸,不悟世道。石村有很多老房子,房屋結構如同迷宮,石板路和小排水溝勾連各戶,房舍古舊,巷子幽深,祠堂裡供奉石氏歷代昭穆。

1996年夏,赤壁市地方文史專家馮金平陪同華中師範大學教授、著名地理學家王玉德曾考察赤壁幽蘭山和石村,問及村人,都說是先祖躲兵來此的。這裡曾經是全與世隔絕的村落,村裡人們代代靠山吃山,他們的先祖不知山外天地。是近代文明之風吹進了山裡,一些年輕人開始走出大山求學、工作,但對於少數老年人來說,對山外世界仍無所知。王教授當時感歎不已地說:這裡是天下第一風水寶地,是人間一塊淨土,這裡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洞門口:一位老人說出的秘密

我們對比《桃花源記》中對進入桃花源路線的描寫。幽蘭山外有一條赤馬港,流入長江支流陸水河,從陸水河循赤馬港前行五六裡來到其源頭“洞門口”。

“洞門口”是一個溶洞的入口,這是個老地名,根據詞意:這裡既是洞口,也是門口。那這是什麼地方的大門口呢?

石村一位70多歲的石彬生老人告訴我們:在洞門口溯洞而進三裡左右(直線距離約1公里),其出口就在幽蘭山石村得一個水塘邊。這個溶洞就是古代先祖門進入石村的通道。

據石村的村民們說,即便是近些年,水塘裡被水沖走的東西會進入旁邊的山洞,最後會從幽蘭山下的洞門口出來。雖然相傳古人能從洞中進出,但現在這個溶洞已經不能像往日一樣通暢了,也沒人真正試過從洞裡穿越。部分村民解釋說,溶洞之所以不能通行,是先祖們故意封閉的。當然,也有人認為是經過遠久的地殼運動和水土變化的結果。

不管怎樣,這個溶洞從前是暢通的,而且是進入石村的秘密通道。

《桃花源記》考辯

《桃花源記》屬於文學作品,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赤壁市地方文史專家馮金平認為:那文中記述的可能有真實的成分,即便是虛構,那也應該有一個基本類似的地理原型。

赤壁市是東漢末年三分漢鼎的赤壁之戰所在地,這裡在古代是三山六水一分田,主要版土為洞庭湖水域,人們漁獵山伐為生,魏晉南北時期以來先後隸屬南郡、漢昌郡、巴陵郡、江夏郡。

《桃花源記》中“武陵人,捕魚為業。”根據正常邏輯,乃是說武陵人主要從事的職業為捕魚,並非說武陵人在武陵捕魚。這就好比一個武漢在北京,人家才稱呼他是“武漢人”,而武漢人在本地,就不會被稱為“武漢人”。

古代漁民生活十分艱辛,一家人在一條船上下湖入江,沒有一定的居所,何況晉時武陵、赤壁同屬洞庭湖水域,同為江南水鄉,可以視為武陵人捕魚來到了巴陵(岳陽)郡的赤壁(原名蒲圻縣)。《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景觀在今赤壁石村依然存在。就地理特徵而言,武陵(今常德)桃花源並非昔日世外桃源。

《桃花源記》中所述先世避秦亂,這裡我們從秦滅楚之戰的路線來看,楚王負芻四年(西元前224年)秦王政派王剪率領六十萬大軍伐楚,西元前223年王剪攻佔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俘虜了楚負芻。西元前222年,王剪又率軍渡過長江,平定楚國的江南,要說避秦之亂,今鄂東南緊鄰安徽,秦軍下江南首當其衝,這裡的百姓難民避亂山裡是必然的,遠在湘西的桃源並沒有秦楚軍交戰的史跡。赤壁人至今有一句口頭禪,即是如果你輸了,問你“負不負芻”,這典故就是秦軍俘虜了楚王負芻。

《桃花源記》中漁人既出,“及郡下,諧太守說如此。”古蒲圻西南距巴陵郡90公里,東北距武昌郡(江夏)100公里,“及郡下”比較容易。因此,赤壁幽蘭山的石村,作為《桃花源記》的地理原型,不管是在文史描述還是地理環境,都是符合邏輯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