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帶娃崩潰!明星媽媽節目痛哭,直言:帶自己的孩子,我連工作人員都不如

現代社會中新手媽媽總會出現各種的狀況, 最近, 《不可思議的媽媽》中也有這麼一位被孩子弄到崩潰的媽媽, 她就是——鄭希怡。

在第三期《不可思議的媽媽》中, 媽媽們將要裝扮成陌生人探聽小寶貝們的小秘密, 他們或變成小矮人, 或變成白雪公主, 與孩子們來一場真心話問答。 因為浸浸生病, 鄭希怡成為唯一一個留在成長營完成任務的人, 新手媽媽鄭希怡哄娃任務連連失敗, 變身女護士, 秒被女兒浸浸KO。 剛沉浸在母女感應的喜悅裏一會兒, 就被女兒浸浸的哭聲打敗, 崩潰大哭, 心酸言道:“我連工作人員都不如。 ”在媽媽茶話會上, 羡慕其他媽媽悠閒的喝咖啡, 深夜找閨蜜應采兒訴苦, 尋育兒經, 閨蜜一語點醒鄭希怡。

新手媽媽鄭希怡崩潰大哭 蔣麗莎竟被兒子比作“老虎”

由浸浸生病, 鄭希怡成為唯一一個留在成長營的媽媽, 便擔負起了照顧其他小寶貝的責任,

但真的十八般武藝都用上了還是哄不好孩子們, 正式宣佈“哄娃任務失敗”!稍後她便變身為女護士完成任務, 遮的嚴嚴實實的, 但是女兒還是秒認出, 直接往鄭希怡身上黏。

為了確認是不是媽媽, 攻勢一套套的, 先是拽眼鏡, 然後拽口罩,

分分鐘揭穿鄭希怡的妝扮, 軟軟糯糯的小奶音:“媽咪, 怕怕”一上線鄭希怡的妝扮徹底over!雖然任務失敗, 但鄭希怡對女兒秒認出自己感到幸福, “這可能就是母女感應”。

幸福還沒有感受太久, 浸浸便發動“哭吼功”!全程哭不停, 粘著鄭希怡, 要抱抱, 怎麼哄都不行, 因為生病的原因, 浸浸非常脆弱, 飯也不吃, 鄭希怡又擔心又生氣, 處在爆發的邊緣, 堅持著哄女兒, 但是浸浸沒有一點要停下哭泣的意思, 在身體和精神雙重打擊下, 鄭希怡徹底崩潰, 將女兒留在房間, 自己去往另一間房間, 摔門而出, 情緒激動的說自己不拍了, 希望自己和女兒彼此靜一靜, “我覺得我處理不了, 我們各自安靜一下”。

鄭希怡嘴上說著不管女兒, 但是時時刻刻關注著女兒的動態,

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 浸浸漸漸停止了哭泣。 對於鄭希怡而言女兒不哭了固然好, 卻也引發自己深深的自責, “我連工作人員都不如。 ”挫敗感和自責雙雙打擊著鄭希怡這個新手媽咪。

同鄭希怡一樣共同懷疑人生的還有, 總司令媽媽——蔣麗莎,

蔣麗莎一拖三帶著孩子來參加節目, 一直讓觀眾很是擔心, 照顧一個孩子都已經很困難了, 還要邊參加節目邊照顧孩子, 在前兩期節目中, 蔣麗莎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能夠hold住孩子們, 但這次的變裝任務還是讓蔣麗莎震驚了, 直言“有點迷失了”。

之前一直跟兒女強調不可以吃別人給的東西, 但是自己不在他們身邊時, 孩子們就仿若脫韁的野馬, 毫無顧忌的吃零食。 試探性的問孩子用動物形容自己, 自己是什麼動物, 沒想到大兒子陳璟逸居然說媽媽是老虎!讓蔣麗莎頓時傻眼。

到了晚上的媽媽茶話會上, 看著其他媽媽很悠閒的喝著咖啡, 但是自己寶貝浸浸像一個樹袋熊一樣緊緊的纏在自己身上, 很是羡慕。 眾媽媽展開了過來人的經驗之談,有的說因為孩子大一些,所以不怎麼黏。還有的說因為孩子多,成群玩耍去了,就顧不上大人了。

這一天身體精力的雙重打擊下,鄭希怡開始反省自己,並深夜求助同為人母的閨蜜應采兒討教育兒經。先是感慨自己完全搞不定浸浸,“我今天真的受不了,她哭了很久很久。”然後告訴閨蜜自己今天爆發了。

應采兒育兒小課堂隨即開課,反問鄭希怡,“這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嗎?”“媽媽就是會比較累,你不能依賴你們家的阿姨”。尤其是應采兒一句“她其實是在找依賴,然後你是她唯一的依賴”一語點醒鄭希怡。

鄭希怡直言自己太不了解女兒,“我覺得需要成長的人是我,我前面的路很長,我要堅持下去,我要進步,我要讓她從我身上得到安全感。”同樣遭遇孩子打擊的媽媽蔣麗莎也在這次任務中反省自己,要多跟孩子們內心溝通,不能像以前一樣,今後怎樣更好的引導他們將是自己需要思考的問題。

不談光鮮亮麗的明星,其實我們身邊的年輕媽媽們,她們也總是被育兒問題搞得崩潰頭大,小編在這裏總結了造成年輕“小媽媽”們不會帶娃,不愛帶娃的幾個原因。

育兒知識豐富動手能力差 “80後”媽媽會玩孩子不會帶孩子

今年多家三甲醫院出生率上漲兩成以上,醫護人員反映“小媽媽”育兒知識豐富動手能力差。

市多家三甲醫院產科接生漲幅均在20%以上。

產科醫護人員發現,“80年代”的媽媽在育兒問題上相對缺乏“動手”能力——依賴心理強、過分緊張,仿佛她們自己也是個“孩子”。

記者在採訪時,醫護人員普遍反映,“小媽媽”們比以前的產婦嬌氣,而且對照顧孩子的瑣碎事情非常不適應。

年輕就被小孩纏住 小媽媽想起就壓抑

“新鮮感一過,我現在就老是在擔心,我自己還是個孩子呢。”

還沒滿25歲的何小姐8月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生下一個漂亮健康的兒子,現在回到東風東路的家中苦心學習做“媽媽”。母親這個新角色讓她一時難以適應,照顧孩子太吃力了,簡直超過了她的想像。

以前,她一覺可以呼呼睡到上午10點。現在可好,每隔2個小時就要起身為兒子餵奶半個小時,“困得要命,根本不想睜開眼。可是兒子使勁哭,我只能強撐著起來。”何小姐覺得給兒子餵奶是一件非常艱巨的工作:光辛苦不說,還經常會出些小狀況讓人措手不及。兒子吃奶愛打瞌睡,姿勢也有點野蠻,動不動就會咬傷媽媽的乳頭,還時常吐奶。

有一次何小姐詫異地發現,兒子吐出來的奶竟然是粉紅色的,一下子慌了神,急急忙忙和老公跑去醫院,經過胃液檢查才知道,兒子喝奶弄傷了乳頭,把媽媽的血也吃了進去。“雖然我也看過書知道會有傷口龜裂,可是根本不知道會這麼嚴重,真是把我嚇怕了。”還在月子期的“小媽媽”為了將來犯愁:“現在只是喂個奶就這麼累了,以後還要洗尿片、做嬰兒餐。要是孩子一生病,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何小姐是家裏的獨生女,從小深受寵愛,單位的同事都覺得她挺像個長不大的小孩。她自己也有同感:“孩子是很偶然懷上的,直到生下來我才發現原來自己根本沒做好準備。寶寶剛出生那幾天,我覺得很興奮,也挺驕傲的,家裏的人都把我當做寶貝一樣照顧得無微不至。可是新鮮感一過,我現在就老是在擔心,自己這麼年輕就被小孩纏住,以後就別再想有私人空間了,我自己還是個孩子呢。一想到這些就會難受,甚至還有點壓抑。”

獨生媽媽擔心教育 有條件也不生二胎

“兩個孩子如果間隔5年以上,家長灌輸給他們的價值觀可能會有很大差異。”

25歲的陳小姐前天晚上在廣東省人民醫院產科剖腹產生下了一個可愛的寶寶,麻醉退去後的痛楚開始“騷擾”她,這位年輕媽媽還挺堅強:“我雖然是獨生子女,平時還算獨立的,以後帶孩子我應該能勝任。”在陳小姐看來,和年紀大一些的媽媽比較起來,自己的價值觀、消費觀確實有些不同:給寶寶買東西,會首先考慮品質、品牌而不是價格,100元一個的奶瓶、寶寶專用的被子打完折以後600多元,“我覺得性價比合適就會買,年紀大的人就會擔心太貴了。”

陳小姐的丈夫是香港戶籍,兩人可以生多幾個孩子。但是陳小姐卻沒有這個想法,她舉了三方面理由:生小孩實在是件辛苦事;現在養育一個孩子花費太高;兩個孩子如果間隔5年以上,家長灌輸給他們的價值觀可能會有很大差異。

“當個有責任心的父母需要付出很多精力,我覺得獨生子女也沒什麼特別不好的。”陳小姐拿自己做例子。

護士長:小媽媽比較嬌氣

雖然年齡小的媽媽在增加,但是剖宮產率下降並不明顯。省婦幼產科護士長陳寶紅對“小媽媽”們的嬌氣有較深的印象:“現在的產婦比以前嬌氣很多,怕痛又怕破壞身材,一來就要剖腹產。有的在分娩過程中,宮口才剛打開,就覺得痛得受不了,當即要求剖腹產,怎麼跟她說都沒用。”

小媽媽依賴性太強

陳護長告訴記者:“也許因為他們是獨生子女,從小依賴性就很強,身邊一分鐘都不能少人陪。抱一下孩子,拿一下毛巾,第一反應就是按鈴找人來幫忙,過了探視時間也不肯放家裏人走。現在很多年輕媽媽都會有這種心理,‘我生個孩子已經很不容易了,其他的事交給你們弄吧’。”

生完孩子後,產婦完全能夠坐起身來,下床活動身體,而多活動才能促進康復,但是有的“小媽媽”會嫌疼,只願意躺在床上;生完孩子後,本應抓緊時間母乳餵養寶寶的,但是“小媽媽”們卻缺乏耐性,堅持不下來。護士只好一遍遍地提醒,像教孩子一般苦口婆心地督促這些“小媽媽”要聽話,要下床活動,要母乳餵養。還有一些養尊處優的“小媽媽”特別不能適應醫院的作息時間,早上8點醫生查房時起不來,該吃早飯了又說沒胃口,晚上熄燈後總是不肯入睡。給孩子餵奶、換尿片、臀部護理這些看似瑣碎卻比較重要的技巧,“小媽媽”更是應付不來,一心想交給保姆和家裏老人。

愛玩孩子不懂照顧

“其實年輕一代媽媽的學習能力很強,有豐富的理論基礎,但真要她們動手做事時,就面露難色了。她們非常缺乏實操經驗,很簡單的例子,如幫寶寶調較水溫、室溫,她們從書本上獲知了一套套的理論,說起來頭頭是道,做起來卻丟三落四,結果寶寶很容易在不經意中感冒了。”臍部護理不當引發臍部感染、不勤換尿片導致寶寶“紅屁股”,這樣的馬虎問題在“小媽媽”身上層出不窮。

“她們雖然年輕,也疼愛孩子,只是在心態上還不太成熟。”陳護長稱:“那些年輕的爸爸們很愛看寶寶,給寶寶拍DV、逗寶寶。可是一要動手了就趕緊扔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喜歡依賴老人家。”

陳護長表示:“年輕的夫婦對懷孕要做好計畫,產前可以到醫院上一些孕婦班、育兒班,產後應聽從醫務人員的指導,勤動手,盡可能在產後住院的幾天內學會照顧寶寶的日常護理知識和技巧。因為照顧小孩是一門很細心的學問。就算有保姆幫手,做媽媽的起碼要學會怎麼監督吧。”

醫生說法 一代獨生子女進入生育高峰

目前已經進入了80年代獨生子女生孩子的生育高峰,這一特定的年齡組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社會問題,如何讓獨生子女當上稱職的父母?

產科醫生建議:懷孕前務必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明白生育是個艱難的過程,並提早半年進行孕前諮詢和檢查;現在的年輕一代習慣在網路上獲取資訊,喜歡自己看書,但是這不能取代孕婦班的系統學習;年輕媽媽在孕婦班學習時,丈夫最好能陪伴聽課,掌握基本的產科知識學會護理嬰兒技能,當孩子降生時,丈夫既能有效地照顧妻子分散病痛注意力,又能分擔實際家務重擔;住院之前,最好能對醫院的作息制度有所瞭解,以免造成住院後有各種不適應。

媽媽年紀太小生育問題多多

不少市民以為“越早生小孩越好”,但面對“小媽媽”增加的問題,專家並不認同這一觀點。

廣東省婦幼保健院產科主任牛健民教授昨日接受記者採訪時稱:25~30歲才是圍產醫學上公認的最佳生育年齡,眾所周知,高齡產婦有難產風險、胎兒缺陷率會高於他人。而生育年齡如果低至23歲以下,不僅容易早產,產程併發症的發生率也會高於正常水準。

對於新婚不久的夫妻,牛健民不主張馬上懷孕,因為大部分新婚夫婦的精神緊張、情緒波動大,精力易疲乏,最佳的受孕時機是婚後2年左右,而且應該提前半年進入準備階段,預留足夠的時間進行產前篩查、生殖保健知識的學習,以及心理準備。

不管各位媽媽現在的生活有多少酸甜苦辣,希望到最後都會成為一部勵志劇。

 

眾媽媽展開了過來人的經驗之談,有的說因為孩子大一些,所以不怎麼黏。還有的說因為孩子多,成群玩耍去了,就顧不上大人了。

這一天身體精力的雙重打擊下,鄭希怡開始反省自己,並深夜求助同為人母的閨蜜應采兒討教育兒經。先是感慨自己完全搞不定浸浸,“我今天真的受不了,她哭了很久很久。”然後告訴閨蜜自己今天爆發了。

應采兒育兒小課堂隨即開課,反問鄭希怡,“這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嗎?”“媽媽就是會比較累,你不能依賴你們家的阿姨”。尤其是應采兒一句“她其實是在找依賴,然後你是她唯一的依賴”一語點醒鄭希怡。

鄭希怡直言自己太不了解女兒,“我覺得需要成長的人是我,我前面的路很長,我要堅持下去,我要進步,我要讓她從我身上得到安全感。”同樣遭遇孩子打擊的媽媽蔣麗莎也在這次任務中反省自己,要多跟孩子們內心溝通,不能像以前一樣,今後怎樣更好的引導他們將是自己需要思考的問題。

不談光鮮亮麗的明星,其實我們身邊的年輕媽媽們,她們也總是被育兒問題搞得崩潰頭大,小編在這裏總結了造成年輕“小媽媽”們不會帶娃,不愛帶娃的幾個原因。

育兒知識豐富動手能力差 “80後”媽媽會玩孩子不會帶孩子

今年多家三甲醫院出生率上漲兩成以上,醫護人員反映“小媽媽”育兒知識豐富動手能力差。

市多家三甲醫院產科接生漲幅均在20%以上。

產科醫護人員發現,“80年代”的媽媽在育兒問題上相對缺乏“動手”能力——依賴心理強、過分緊張,仿佛她們自己也是個“孩子”。

記者在採訪時,醫護人員普遍反映,“小媽媽”們比以前的產婦嬌氣,而且對照顧孩子的瑣碎事情非常不適應。

年輕就被小孩纏住 小媽媽想起就壓抑

“新鮮感一過,我現在就老是在擔心,我自己還是個孩子呢。”

還沒滿25歲的何小姐8月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生下一個漂亮健康的兒子,現在回到東風東路的家中苦心學習做“媽媽”。母親這個新角色讓她一時難以適應,照顧孩子太吃力了,簡直超過了她的想像。

以前,她一覺可以呼呼睡到上午10點。現在可好,每隔2個小時就要起身為兒子餵奶半個小時,“困得要命,根本不想睜開眼。可是兒子使勁哭,我只能強撐著起來。”何小姐覺得給兒子餵奶是一件非常艱巨的工作:光辛苦不說,還經常會出些小狀況讓人措手不及。兒子吃奶愛打瞌睡,姿勢也有點野蠻,動不動就會咬傷媽媽的乳頭,還時常吐奶。

有一次何小姐詫異地發現,兒子吐出來的奶竟然是粉紅色的,一下子慌了神,急急忙忙和老公跑去醫院,經過胃液檢查才知道,兒子喝奶弄傷了乳頭,把媽媽的血也吃了進去。“雖然我也看過書知道會有傷口龜裂,可是根本不知道會這麼嚴重,真是把我嚇怕了。”還在月子期的“小媽媽”為了將來犯愁:“現在只是喂個奶就這麼累了,以後還要洗尿片、做嬰兒餐。要是孩子一生病,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何小姐是家裏的獨生女,從小深受寵愛,單位的同事都覺得她挺像個長不大的小孩。她自己也有同感:“孩子是很偶然懷上的,直到生下來我才發現原來自己根本沒做好準備。寶寶剛出生那幾天,我覺得很興奮,也挺驕傲的,家裏的人都把我當做寶貝一樣照顧得無微不至。可是新鮮感一過,我現在就老是在擔心,自己這麼年輕就被小孩纏住,以後就別再想有私人空間了,我自己還是個孩子呢。一想到這些就會難受,甚至還有點壓抑。”

獨生媽媽擔心教育 有條件也不生二胎

“兩個孩子如果間隔5年以上,家長灌輸給他們的價值觀可能會有很大差異。”

25歲的陳小姐前天晚上在廣東省人民醫院產科剖腹產生下了一個可愛的寶寶,麻醉退去後的痛楚開始“騷擾”她,這位年輕媽媽還挺堅強:“我雖然是獨生子女,平時還算獨立的,以後帶孩子我應該能勝任。”在陳小姐看來,和年紀大一些的媽媽比較起來,自己的價值觀、消費觀確實有些不同:給寶寶買東西,會首先考慮品質、品牌而不是價格,100元一個的奶瓶、寶寶專用的被子打完折以後600多元,“我覺得性價比合適就會買,年紀大的人就會擔心太貴了。”

陳小姐的丈夫是香港戶籍,兩人可以生多幾個孩子。但是陳小姐卻沒有這個想法,她舉了三方面理由:生小孩實在是件辛苦事;現在養育一個孩子花費太高;兩個孩子如果間隔5年以上,家長灌輸給他們的價值觀可能會有很大差異。

“當個有責任心的父母需要付出很多精力,我覺得獨生子女也沒什麼特別不好的。”陳小姐拿自己做例子。

護士長:小媽媽比較嬌氣

雖然年齡小的媽媽在增加,但是剖宮產率下降並不明顯。省婦幼產科護士長陳寶紅對“小媽媽”們的嬌氣有較深的印象:“現在的產婦比以前嬌氣很多,怕痛又怕破壞身材,一來就要剖腹產。有的在分娩過程中,宮口才剛打開,就覺得痛得受不了,當即要求剖腹產,怎麼跟她說都沒用。”

小媽媽依賴性太強

陳護長告訴記者:“也許因為他們是獨生子女,從小依賴性就很強,身邊一分鐘都不能少人陪。抱一下孩子,拿一下毛巾,第一反應就是按鈴找人來幫忙,過了探視時間也不肯放家裏人走。現在很多年輕媽媽都會有這種心理,‘我生個孩子已經很不容易了,其他的事交給你們弄吧’。”

生完孩子後,產婦完全能夠坐起身來,下床活動身體,而多活動才能促進康復,但是有的“小媽媽”會嫌疼,只願意躺在床上;生完孩子後,本應抓緊時間母乳餵養寶寶的,但是“小媽媽”們卻缺乏耐性,堅持不下來。護士只好一遍遍地提醒,像教孩子一般苦口婆心地督促這些“小媽媽”要聽話,要下床活動,要母乳餵養。還有一些養尊處優的“小媽媽”特別不能適應醫院的作息時間,早上8點醫生查房時起不來,該吃早飯了又說沒胃口,晚上熄燈後總是不肯入睡。給孩子餵奶、換尿片、臀部護理這些看似瑣碎卻比較重要的技巧,“小媽媽”更是應付不來,一心想交給保姆和家裏老人。

愛玩孩子不懂照顧

“其實年輕一代媽媽的學習能力很強,有豐富的理論基礎,但真要她們動手做事時,就面露難色了。她們非常缺乏實操經驗,很簡單的例子,如幫寶寶調較水溫、室溫,她們從書本上獲知了一套套的理論,說起來頭頭是道,做起來卻丟三落四,結果寶寶很容易在不經意中感冒了。”臍部護理不當引發臍部感染、不勤換尿片導致寶寶“紅屁股”,這樣的馬虎問題在“小媽媽”身上層出不窮。

“她們雖然年輕,也疼愛孩子,只是在心態上還不太成熟。”陳護長稱:“那些年輕的爸爸們很愛看寶寶,給寶寶拍DV、逗寶寶。可是一要動手了就趕緊扔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喜歡依賴老人家。”

陳護長表示:“年輕的夫婦對懷孕要做好計畫,產前可以到醫院上一些孕婦班、育兒班,產後應聽從醫務人員的指導,勤動手,盡可能在產後住院的幾天內學會照顧寶寶的日常護理知識和技巧。因為照顧小孩是一門很細心的學問。就算有保姆幫手,做媽媽的起碼要學會怎麼監督吧。”

醫生說法 一代獨生子女進入生育高峰

目前已經進入了80年代獨生子女生孩子的生育高峰,這一特定的年齡組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社會問題,如何讓獨生子女當上稱職的父母?

產科醫生建議:懷孕前務必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明白生育是個艱難的過程,並提早半年進行孕前諮詢和檢查;現在的年輕一代習慣在網路上獲取資訊,喜歡自己看書,但是這不能取代孕婦班的系統學習;年輕媽媽在孕婦班學習時,丈夫最好能陪伴聽課,掌握基本的產科知識學會護理嬰兒技能,當孩子降生時,丈夫既能有效地照顧妻子分散病痛注意力,又能分擔實際家務重擔;住院之前,最好能對醫院的作息制度有所瞭解,以免造成住院後有各種不適應。

媽媽年紀太小生育問題多多

不少市民以為“越早生小孩越好”,但面對“小媽媽”增加的問題,專家並不認同這一觀點。

廣東省婦幼保健院產科主任牛健民教授昨日接受記者採訪時稱:25~30歲才是圍產醫學上公認的最佳生育年齡,眾所周知,高齡產婦有難產風險、胎兒缺陷率會高於他人。而生育年齡如果低至23歲以下,不僅容易早產,產程併發症的發生率也會高於正常水準。

對於新婚不久的夫妻,牛健民不主張馬上懷孕,因為大部分新婚夫婦的精神緊張、情緒波動大,精力易疲乏,最佳的受孕時機是婚後2年左右,而且應該提前半年進入準備階段,預留足夠的時間進行產前篩查、生殖保健知識的學習,以及心理準備。

不管各位媽媽現在的生活有多少酸甜苦辣,希望到最後都會成為一部勵志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