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你家寶寶愛咬指甲?家長們要注意了,可能真不是寶寶的原因!

寶 貝 方 舟 | 伴 你 同 行

寶媽來信:最近我家4歲的兒子總是愛咬指甲, 食指和拇指的指甲都被咬的光禿禿的, 我看著很著急, 剛開始的時候我會告訴他不要咬,

不衛生, 可是孩子還是不改, 後來忍不住呵斥了他, 現在孩子反而咬的更頻繁了。 船長, 我應該怎麼辦?

咬指甲

咬指甲也稱咬指甲症或咬指甲癖, 是指反復咬指甲的行為。

咬指甲是寶寶在兒童期常見的一種不良習慣, 多見於3~6歲兒童, 隨著孩子的成長該行為會自行消失, 只有少數會持續到成人。

根據佛洛德的理論, 咬指甲是孩子口欲期的一種延續。 口欲期, 即指孩子1.5歲前的這段時期, 此時孩子的心理能量集中在口部, 通過吮吸、撕咬, 孩子能夠獲得快樂, 以及探索自己眼前的世界。

如果父母過分限制孩子口欲期的探索, 可能會造成緩滯發展, 長大後更容易出現吃手、咬指甲的情況。

咬指甲是為了釋放焦慮

咬指甲, 是孩子內在焦慮的一種呈現方式。

當孩子精神緊張時, 或是出現抑鬱、沮喪、自卑感、敵對感等情緒狀態時, 為了緩解自己的這些負面情緒, 釋放內心的焦慮, 很可能無意識地去咬自己的指甲, 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行為。

而有些孩子,

由於咬手指甲經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訓斥, 反過來又會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 成為繼發性精神刺激因素。

性格敏感內向膽小的孩子更容易出現。

孩子在啃咬的過程中, 釋放了焦慮, 獲得了內心的輕鬆與平靜, 但他也會明白這是一種不好的行為, 只是啃咬帶來的安慰感遠遠超過了疼痛。

所以, 單純的制止是治標不治本的, 從長遠看, 甚至是有害的。

儘管在表面上阻止了咬指甲的行為, 但孩子內心深處的焦慮並沒有消除, 長期累積容易導致更加嚴重的心理問題。

父母應該怎麼做

正確認識:首先寶爸寶媽們應該瞭解到, “咬指甲”這一行為是一種病症, 在精神疾病領域被歸類為“強迫及相關障礙”。 如果我們對孩子打罵、懲罰只會適得其反, 讓孩子內心的焦慮感, 不安全感越來越嚴重。

作為孩子最依賴的人, 寶爸寶媽應該積極的尋找孩子緊張和焦慮的原因, 然後盡力想辦法去避免。 同時改善孩子生活環境, 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 要定期給孩子修剪指甲, 防止指甲感染、表皮損傷。

積極引導:對於3歲以下的寶寶, 當寶爸寶媽發現他開始咬指甲的時候, 可以用溫和的方式勸阻。 比如, 遞給他一個好玩的玩具, 或是帶著他做一個手指遊戲, 引導孩子將手指從口腔中拿出來。

對於3歲以上的孩子, 應當教會他正確宣洩排解自己的焦慮, 多鼓勵孩子參加課外活動, 多交朋友, 最重要的一點是給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愛。

船長寄語:

老人們常說“愛吃手的小孩很乖”,其實真的是這樣。

那麼柔弱的一個小人兒,當他遇到麻煩的時候,不哭不鬧,只是一個人默默的咬著自己的指甲,通過這個看似古怪、自虐的方式,排解內心的恐懼、憂傷、不安、壓力等等負面情緒。

而父母不但不理解他,可能還會訓斥他、打罵他……我們說好的理解呢?說好的關愛呢?說好的尊重呢?

所以,當你的孩子出現咬指甲的情況時,請你能夠給予他更多的愛,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幫他排憂解難,陪著他,直到他成為一個完美小孩。

不,就算不完美又怎樣?

以感恩的心

提供科學育兒的知識和服務

認真建議

船長寄語:

老人們常說“愛吃手的小孩很乖”,其實真的是這樣。

那麼柔弱的一個小人兒,當他遇到麻煩的時候,不哭不鬧,只是一個人默默的咬著自己的指甲,通過這個看似古怪、自虐的方式,排解內心的恐懼、憂傷、不安、壓力等等負面情緒。

而父母不但不理解他,可能還會訓斥他、打罵他……我們說好的理解呢?說好的關愛呢?說好的尊重呢?

所以,當你的孩子出現咬指甲的情況時,請你能夠給予他更多的愛,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幫他排憂解難,陪著他,直到他成為一個完美小孩。

不,就算不完美又怎樣?

以感恩的心

提供科學育兒的知識和服務

認真建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