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九大部委關於開展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建工作的通知

編輯 | 新銳恒豐研究院

來源 | 農業部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農牧、農村經濟、畜牧、農墾、農產品加工、漁業)廳(局、委、辦)、發展改革、財政、林業、科技、國土、環境保護、水利主管部門, 黑龍江農墾總局、廣東省農墾總局, 內蒙古、吉林、龍江、大興安嶺、長白山森工(林業)集團公司:

為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關於開展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以下簡稱“特優區”)建設的要求, 加快特色農業產業發展, 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民增收, 經農業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林業局、科技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研究決定,

在全國開展特優區創建工作。 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充分認識創建特優區的重要意義

創建特優區, 是順應農業發展新趨勢, 培育發展新動能, 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重大舉措, 對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帶動傳統農業區和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具有重大意義。 創建特優區, 有利於優化生產力佈局, 促進區域分工, 推動產業結構調整,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於開發特色農業潛力, 發揮區域比較優勢, 提高特色產品附加值和溢價能力, 拓寬農民增收路徑;有利於加強特色品種保護, 加速成果轉化應用、產品結構優化和組織管理創新,

做大做強特色農業品牌, 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有利於保護和弘揚中華農耕文化, 推動自然生態、歷史人文、民族特色、傳統工藝與農業產業的融合發展, 豐富特色產業內涵, 讓傳統產業煥發新的活力。

二、準確把握創建特優區的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 認真落實發展新理念, 以資源稟賦為基礎、經濟效益為中心、農民增收為目的, 緊抓“特色、品質、品牌、電商、雙創”關鍵點, 堅持市場帶創建、創建促發展, 高起點、高標準、高水準創建一批特優區, 建立評價標準, 完善技術體系, 培育新型主體, 突出品牌效應, 促進三產融合, 打造特色鮮明、優勢集聚、產業融合、市場競爭力強的特色產業。

(二)基本原則。 創建特優區應堅持以下原則:

堅持市場導向。 瞄準市場消費需求, 選擇產業特色鮮明、市場潛力大、具有核心技術和獨特工藝的特色產業, 廣泛吸引社會資本投入, 提升特色產業競爭力。

堅持標準引領。 建立特優區評價標準, 對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倉儲、物流、行銷等環節進行標準化管理和評價, 引領特色農產品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堅持品牌號召。 根據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 突出區域、企業和產品特色, 將資源向優勢區、品牌企業、品牌產品集聚, 輻射帶動新型經營主體集群發展。

堅持主體作為。 著眼於特色農產品的產業整體開發和整體競爭力的提高, 發揮新型經營主體的示範帶動作用,

完善特色農產品產業鏈, 提升價值鏈。

堅持地方主抓。 從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全域出發, 指導地方編制規劃, 出臺相關扶持政策, 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 大力發展特色產業。

(三)發展目標。 力爭用3—5年的時間, 原則上以縣(市、區)或墾區、林區為單位, 創建形成一批特色優勢明顯、產業基礎好、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特優區;在特優區內, 培育一批經濟效益好、輻射帶動強的新型經營主體, 打造一批特色農業的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 將特色農業培育成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戰略產業, 提升我國特色農產品的產品優勢、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 更好滿足城鄉居民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三、自主選擇特優區主導品種和區域

堅持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 支援各地結合區域自然、人文和工藝特色, 自主選擇園藝產品、畜產品、水產品、林特產品等特色主導品種及區域, 促進雜糧雜豆、蔬菜瓜果、茶葉蠶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藥材和特色養殖產業提檔升級, 大力發展木本糧油等特色經濟林、珍貴樹種用材林、花卉竹藤、森林食品等綠色產業。 原則上對已劃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稻穀、小麥、玉米、大豆、油菜、棉花、糖料蔗、天然橡膠等大宗農產品及其具體細分品種不再納入創建範圍。

四、重點任務

(一)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推動特優區建設與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區、特色村鎮等建設的結合, 統籌空間佈局,集聚要素資源,激發市場新活力,培育發展新動能,實現特色產業與其他園區建設有機融合。

(二)積極助推精准扶貧。圍繞種植業結構調整、養殖業提質增效、農產品加工升級、市場流通順暢高效、資源環境有序利用等重點任務,發揮各地區各部門優勢,協同推進特色產業發展,帶動貧困偏遠地區農民脫貧致富。

(三)完善科技支撐體系。依託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創新型企業等各類主體,聚合創新資源,構築先發優勢,強化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支撐,加快特色農產品全產業鏈研發、創新和示範,推進成果轉化應用。

(四)建立評價標準體系。圍繞特優區的內涵與主要特徵,針對研發、生產、加工、倉儲、物流、行銷等全產業鏈各環節,制定標準評價體系,引領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五)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優化經營結構,強化支援和示範引導,推動創業創新,提高各類資源要素的配置效率,促進特色產業發展。

(六)強化品種資源支撐。加強特色農作物種質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加快優勢特色品種培育和登記,加大新品種保護力度,大力推進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為多樣化、優質化的特色農產品市場提供優質種源保障。

(七)深化資訊技術應用。充分利用互聯網理念,結合資訊進村入戶工程,加強物聯網、雲計算、大資料、移動互聯等資訊技術在特優區建設中的應用,大力推廣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方式,有力推進特色產業發展。

(八)打造特色農業品牌。立足區域資源特色,準確定位品牌發展策略,加快區域特色農業品牌培育、發展、行銷,構建支持評價體系,完善監管保護機制,打造一批區域特色明顯、市場競爭力強的特色農業品牌。

五、保障措施

(一)指導規劃編制工作。根據全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規劃》,推動爭創特優區的縣(市、區)、墾區和林區編制本區域的建設規劃,總結特色產業發展經驗,明確特優區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建設內容和工作重點,提出建設的支援體系和保障措施。

(二)構建工作推進機制。各地要成立特優區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統籌謀劃工作,明確各部門職責任務和工作分工,把握好創建工作重點,制定工作計畫和實施方案,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切實抓好創建工作。

(三)研究出臺扶持政策。鼓勵各地在黨中央、國務院相關規定基礎上,研究出臺投資、財政、金融、科技、土地、環保、水利、林業等扶持政策,支持相關專案向特優區傾斜。發揮政府資金的撬動作用,啟動民間投資,引導社會資本有序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

(四)營造創建工作氛圍。各地要加強特優區創建工作的宣傳,總結交流建設經驗和做法,綜合利用傳統媒體、新媒體等多種傳播方式,注重典型帶動,推廣先進經驗,擴大社會影響,為特優區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部等部門將牽頭制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規劃》,建立評價標準,完善技術支撐體系,並對各地創建特優區的申報和認定工作作出部署。各地要高度重視,將特優區創建作為發展農業、造福農村、富裕農民的一項重要工作,抓緊落實。請各省(區、市)相關部門認真總結本地特色農產品優勢產業發展情況,提出創建工作措施、建議和方案(參見附件),並附3—4個本地區不同類型特色產業發展的典型案例,於4月30日前將加蓋公章的紙質材料和電子文本分別報送農業部市場與經濟資訊司、國家林業局林業產業辦公室,抄送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財政部農業司。

農業部市場與經濟資訊司

聯 系 人:沈國際

電 話:010—59193102,010—59193147(傳真)

電子郵件:nybscc@126.com

國家林業局林業產業辦公室

聯 系 人:李 斌

電 話:010—84238203,010—84239372(傳真)

電子郵件:lxjj8203@163.com

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

聯 系 人:楊淩志

電 話:010—68501678,010—68502631(傳真)

電子郵件:ny68502631@163.com

財政部農業司

聯 系 人:王 祚

電 話:010—68551893,010—68551431(傳真)

電子郵件:zuzuwang9988@163.com

附件:特色農產品優勢產業發展情況說明

農業部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財政部 國家林業局

科技部 國土資源部 環境保護部 水利部

2017年4月14日

編輯@新銳恒豐研究院

聯繫: novoseed@163.com

本號致力於好文推送,並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所發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查實原作者,在這裡對你們表示深深的敬意。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留言聯繫。

統籌空間佈局,集聚要素資源,激發市場新活力,培育發展新動能,實現特色產業與其他園區建設有機融合。

(二)積極助推精准扶貧。圍繞種植業結構調整、養殖業提質增效、農產品加工升級、市場流通順暢高效、資源環境有序利用等重點任務,發揮各地區各部門優勢,協同推進特色產業發展,帶動貧困偏遠地區農民脫貧致富。

(三)完善科技支撐體系。依託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創新型企業等各類主體,聚合創新資源,構築先發優勢,強化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支撐,加快特色農產品全產業鏈研發、創新和示範,推進成果轉化應用。

(四)建立評價標準體系。圍繞特優區的內涵與主要特徵,針對研發、生產、加工、倉儲、物流、行銷等全產業鏈各環節,制定標準評價體系,引領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五)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優化經營結構,強化支援和示範引導,推動創業創新,提高各類資源要素的配置效率,促進特色產業發展。

(六)強化品種資源支撐。加強特色農作物種質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加快優勢特色品種培育和登記,加大新品種保護力度,大力推進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為多樣化、優質化的特色農產品市場提供優質種源保障。

(七)深化資訊技術應用。充分利用互聯網理念,結合資訊進村入戶工程,加強物聯網、雲計算、大資料、移動互聯等資訊技術在特優區建設中的應用,大力推廣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方式,有力推進特色產業發展。

(八)打造特色農業品牌。立足區域資源特色,準確定位品牌發展策略,加快區域特色農業品牌培育、發展、行銷,構建支持評價體系,完善監管保護機制,打造一批區域特色明顯、市場競爭力強的特色農業品牌。

五、保障措施

(一)指導規劃編制工作。根據全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規劃》,推動爭創特優區的縣(市、區)、墾區和林區編制本區域的建設規劃,總結特色產業發展經驗,明確特優區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建設內容和工作重點,提出建設的支援體系和保障措施。

(二)構建工作推進機制。各地要成立特優區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統籌謀劃工作,明確各部門職責任務和工作分工,把握好創建工作重點,制定工作計畫和實施方案,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切實抓好創建工作。

(三)研究出臺扶持政策。鼓勵各地在黨中央、國務院相關規定基礎上,研究出臺投資、財政、金融、科技、土地、環保、水利、林業等扶持政策,支持相關專案向特優區傾斜。發揮政府資金的撬動作用,啟動民間投資,引導社會資本有序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

(四)營造創建工作氛圍。各地要加強特優區創建工作的宣傳,總結交流建設經驗和做法,綜合利用傳統媒體、新媒體等多種傳播方式,注重典型帶動,推廣先進經驗,擴大社會影響,為特優區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部等部門將牽頭制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規劃》,建立評價標準,完善技術支撐體系,並對各地創建特優區的申報和認定工作作出部署。各地要高度重視,將特優區創建作為發展農業、造福農村、富裕農民的一項重要工作,抓緊落實。請各省(區、市)相關部門認真總結本地特色農產品優勢產業發展情況,提出創建工作措施、建議和方案(參見附件),並附3—4個本地區不同類型特色產業發展的典型案例,於4月30日前將加蓋公章的紙質材料和電子文本分別報送農業部市場與經濟資訊司、國家林業局林業產業辦公室,抄送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財政部農業司。

農業部市場與經濟資訊司

聯 系 人:沈國際

電 話:010—59193102,010—59193147(傳真)

電子郵件:nybscc@126.com

國家林業局林業產業辦公室

聯 系 人:李 斌

電 話:010—84238203,010—84239372(傳真)

電子郵件:lxjj8203@163.com

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

聯 系 人:楊淩志

電 話:010—68501678,010—68502631(傳真)

電子郵件:ny68502631@163.com

財政部農業司

聯 系 人:王 祚

電 話:010—68551893,010—68551431(傳真)

電子郵件:zuzuwang9988@163.com

附件:特色農產品優勢產業發展情況說明

農業部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財政部 國家林業局

科技部 國土資源部 環境保護部 水利部

2017年4月14日

編輯@新銳恒豐研究院

聯繫: novoseed@163.com

本號致力於好文推送,並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所發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查實原作者,在這裡對你們表示深深的敬意。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留言聯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