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60年前杭州曾有個中城區 浙江撤銷的區縣你還記得嗎?

當年中城區的管轄區域(紅線範圍內)

杭州有上城區、下城區, 很多人知道, 但現在很少有人知道:杭州還曾有個中城區。 60年前的4月16日,

浙江省人民委員會批准, 撤銷杭州市中城區。

60年的時間, 對這塊蒼茫大地而言, 或許只是彈指一揮間, 對很多人來說, 卻意味著人生的大半輩子。 這一甲子年間, 除了中城區外, 浙江還有很多被撤銷的縣, 其中不少縣甚至已存在千年之久。

這些昔日的“老家”,

各有不同:有的在茫茫平原上, 有的在青山綠水間, 有的則面對波光粼粼的大湖, 承載了說不盡的感情。 今天已閱君就來聊一下這些現在年輕人已經忘卻的“老家”。

上世紀50年代的前期和中期, 這個中城區是全杭州人口最多, 也是最繁華最熱鬧的地帶。 中城區的轄區, 就像一個矩形:東到環城東路, 西到西湖邊, 北到慶春路, 南到清泰街, 包括現在的湖濱、皮市巷、小營巷一帶。

1950年的浣紗路

今天的延安路, 當時還叫作“延齡路”;現在的湖濱音樂噴泉邊上, 當時還有5個碼頭, 可以想像到當年遊船滿湖面的樣子。 今天的浣紗路, 當時還曾有過一條浣紗河, 沿岸楊柳低垂, 小橋流水人家。 清晨, 還有菜農、漁民駕著小船, 裝著蔬菜、水產運到城區。

在杭州市檔案館裡有一份泛黃的檔, 上面是當時的杭州市政府寫給上級部門的請示。 這份檔中提到了撤銷中城區的理由:“最近兩三年來, 由於城市各項建設事業的迅速發展, 加上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 各方面發生了新的變化,

因此, 本市原有的行政區劃, 有加以調整的必要。 ”

當年撤銷中城區的公告

1957年5月31日, 《杭州日報》刊登了一份杭州市中城區人民委員會(相當於中城區政府)的公告, 自當年6月1日起, 中城區政府撤銷, 所屬各部門的印信及工作證一併作廢, 中城區從此成為歷史。

除了中城區外, 浙江還有這些已經消失的“老家”。

於潛縣 是浙江省內最早設立的幾個縣之一, 始設于秦統治時期。 1958年, 於潛縣被撤銷, 結束了2000餘年的建縣歷史, 先被併入昌化縣, 之後再併入臨安縣。 存縣期間, 其行政範圍約為今臨安市的中部, 縣城在現在於潛鎮。

昌化縣 唐垂拱二年(686年)設置, 行政區域範圍大致相當於今天臨安市的西部, 駐地在今昌化鎮, 1960年併入臨安縣。

昌化縣第一期青少年夏令營(1955年7月8日)

孝豐縣明時設立,其行政範圍包括今天安吉縣南部的孝豐鎮等地,舊縣城在今安吉縣孝豐鎮。1958年被撤銷併入安吉縣。

宣平縣明景泰三年(1452年)析麗水縣置,縣城在現在武義縣的柳城鎮,1958年撤銷,行政區域大部分劃歸武義縣、小部分劃歸麗水市蓮都區管轄。地理上幾乎等同于整個宣平溪流域,包括宣平盆地和周圍山地。

原宣平縣境內的古村

大衢縣1962年5月設置,管轄今天岱山縣北部的衢山鎮和嵊泗縣西部的洋山鎮,即舟山群島的衢山島、鼠浪湖島、大洋山、小洋山、灘滸島及周圍屬島。1964年4月,大衢縣撤銷,分別劃歸岱山縣和嵊泗縣。

遂安縣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置縣,最初叫新定縣。1958年10月,併入淳安縣。遂安縣縣治在獅城,從西元621年建立,到1959年4月新安江水庫蓄水後被淹沒,歷時1339年。

淹沒在千島湖底的原遂安縣縣城獅城

壽昌縣三國吳黃武四年(225年)建縣,起初名叫新昌縣,1958年11月併入建德縣。現在建德的壽昌鎮,就是當年的壽昌縣城。

1951年壽昌縣各界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

武康縣三國吳黃武元年(222年),最初名叫永安縣。1958年併入德清縣,1994年德清縣政府駐地遷到武康鎮。德清原來的縣城是乾元鎮,至今乾元鎮的百姓仍習慣稱自己為老城關人。

早年的武康官橋頭

崇德縣 後晉天福三年(938年),吳越國析杭州嘉興縣西南的崇德、南津、語兒、千乘、積善、石門、募化七鄉,置崇德縣。1958年11月,和桐鄉縣合併。崇德縣城改稱崇福鎮,至今仍是桐鄉的大鎮之一。

崇德孔廟,曾是崇德縣學所在地

湯溪縣明朝成化七年(1471年),析金華府的金華縣和蘭溪縣、衢州府的龍遊縣、處州府的遂昌縣四縣交接地置湯溪縣,湯溪縣為金華府“八婺”之一。1958年,湯溪縣除衢江以北的兩個鄉劃歸蘭溪縣以外,其餘併入金華縣。2001年起屬金華市婺城區。

菱湖區 在湖州城南,東與南潯區相連,南與德清縣為界,西和安吉縣接壤,北接城區,面積約502平方公里,原本是湖州郊區。1993年建立中共菱湖區工作委員會。2003年,菱湖區被國務院撤銷。原菱湖的和孚、菱湖、千金、石淙等鄉鎮劃歸南潯區,埭溪、東林則劃歸吳興區。

另有一個曾經存在、並和浙江有關的縣:

震澤縣浙蘇兩省解放後,為了統一太湖地區的剿匪,華東軍政委員會於1949年7月設立蘇南太湖剿匪指揮部和太湖行政特派員辦事處。1950年11月21日,經內務部核准,由華東軍政委員下令,將浙江省所轄的南太湖區域劃歸蘇南太湖辦事處。1952年12月,內務部同意新建太湖區。1953年3月18日,改太湖區為縣,稱震澤縣。1960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震澤縣,原區域併入江蘇吳縣。太湖絕大部分區域就此劃歸江蘇。

昌化縣第一期青少年夏令營(1955年7月8日)

孝豐縣明時設立,其行政範圍包括今天安吉縣南部的孝豐鎮等地,舊縣城在今安吉縣孝豐鎮。1958年被撤銷併入安吉縣。

宣平縣明景泰三年(1452年)析麗水縣置,縣城在現在武義縣的柳城鎮,1958年撤銷,行政區域大部分劃歸武義縣、小部分劃歸麗水市蓮都區管轄。地理上幾乎等同于整個宣平溪流域,包括宣平盆地和周圍山地。

原宣平縣境內的古村

大衢縣1962年5月設置,管轄今天岱山縣北部的衢山鎮和嵊泗縣西部的洋山鎮,即舟山群島的衢山島、鼠浪湖島、大洋山、小洋山、灘滸島及周圍屬島。1964年4月,大衢縣撤銷,分別劃歸岱山縣和嵊泗縣。

遂安縣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置縣,最初叫新定縣。1958年10月,併入淳安縣。遂安縣縣治在獅城,從西元621年建立,到1959年4月新安江水庫蓄水後被淹沒,歷時1339年。

淹沒在千島湖底的原遂安縣縣城獅城

壽昌縣三國吳黃武四年(225年)建縣,起初名叫新昌縣,1958年11月併入建德縣。現在建德的壽昌鎮,就是當年的壽昌縣城。

1951年壽昌縣各界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

武康縣三國吳黃武元年(222年),最初名叫永安縣。1958年併入德清縣,1994年德清縣政府駐地遷到武康鎮。德清原來的縣城是乾元鎮,至今乾元鎮的百姓仍習慣稱自己為老城關人。

早年的武康官橋頭

崇德縣 後晉天福三年(938年),吳越國析杭州嘉興縣西南的崇德、南津、語兒、千乘、積善、石門、募化七鄉,置崇德縣。1958年11月,和桐鄉縣合併。崇德縣城改稱崇福鎮,至今仍是桐鄉的大鎮之一。

崇德孔廟,曾是崇德縣學所在地

湯溪縣明朝成化七年(1471年),析金華府的金華縣和蘭溪縣、衢州府的龍遊縣、處州府的遂昌縣四縣交接地置湯溪縣,湯溪縣為金華府“八婺”之一。1958年,湯溪縣除衢江以北的兩個鄉劃歸蘭溪縣以外,其餘併入金華縣。2001年起屬金華市婺城區。

菱湖區 在湖州城南,東與南潯區相連,南與德清縣為界,西和安吉縣接壤,北接城區,面積約502平方公里,原本是湖州郊區。1993年建立中共菱湖區工作委員會。2003年,菱湖區被國務院撤銷。原菱湖的和孚、菱湖、千金、石淙等鄉鎮劃歸南潯區,埭溪、東林則劃歸吳興區。

另有一個曾經存在、並和浙江有關的縣:

震澤縣浙蘇兩省解放後,為了統一太湖地區的剿匪,華東軍政委員會於1949年7月設立蘇南太湖剿匪指揮部和太湖行政特派員辦事處。1950年11月21日,經內務部核准,由華東軍政委員下令,將浙江省所轄的南太湖區域劃歸蘇南太湖辦事處。1952年12月,內務部同意新建太湖區。1953年3月18日,改太湖區為縣,稱震澤縣。1960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震澤縣,原區域併入江蘇吳縣。太湖絕大部分區域就此劃歸江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