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滿清滅亡之怪現象:越搞民主死得越快?

清朝最後一任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中)

今天我們的科教歷史都認為滿清亡於對外無能, 喪權辱國。 那麼如果真的只是那麼簡單的話,

我們怎麼看待從1840年開始到滿清滅亡70多年中, 滿清幾乎年年打仗, 而其幾乎每次都是敗仗但還是存在的情況呢?

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爭他挺過來了, 打遍了大半個中國損失數千萬人口的太平天國他也挺過來了, 甲午中日戰爭的慘敗也挺過來了, 八國聯軍喪權辱國的辛丑合約也挺過來了, 為什麼反倒是要立憲、要安穩、要變革、要民主的時候, 轟然一聲武漢炮響就戛然而止了呢?

武昌起義拉開了清帝國滅亡的序幕

革命軍那點人那些武器難道比英法聯軍還要厲害嗎?難道比能夠組織百萬人混戰的太平天國還要厲害嗎?難道比日本的大軍還要厲害嗎?難道比八國聯軍還要厲害嗎?答案是顯然的, 絕對沒有, 那麼為什麼?一個大風大浪都闖過來了的滿清居然就那麼戛然而止了呢?

是民族主義的革命?若是如此那麼太平天國的殺盡清妖不比驅逐韃虜更要誘人?

是資產階級革命?滿清後期可是一直都支持實業的, 民族資本主義一度獲得蓬勃發展。

這個兩個理由絕對不是辛亥革命成功的理由,

至少絕對不是那個時代的理由。

那麼到底是什麼?到底是什麼讓這個風風雨雨三百年的皇朝崩潰的?

答案可能會讓你無法接受, 滿清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改革, 甚至可以說, 越搞民主死得越快。

我們再反過頭來看看這些滿清危機的時候是什麼人救了他吧——漢族士大夫。

沒錯, 正是這些人一次次的組織義軍, 衝鋒在第一線, 才一次次的力挽狂瀾(比如說鎮壓太平天國)。

那麼為什麼在辛亥革命的時候這些人都只是選擇了沉默了呢?為什麼沒有出現曾國潘左宗棠第二?答案很簡單:滿清失去了這些統治的根基——士大夫的支持。

武昌起義時, 許多以漢族士大夫為首的守舊勢力倒向了革命派

無論你承不承認, 在二十世紀初葉的時候, 中國依然是儒家士大夫的世界。 那些要革命要變革的還是末流至少不是主流, 滿清也正是依靠這些士大夫的支持度過了一次次的統治危機, 可是在度過了這些危機之後, 士大夫沒有得到他們想要的,

就是朝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進入國家中央, 發揮自己的才智救國救民與水火之中, 他們被出賣了, 至少他們是這麼認為的。 朝廷廢了科舉, 也就是廢了他們改變自己的機會, 廢了他們的前途, 滿清熱血賺來的是出賣是拋棄, 在這個時候, 在這些士大夫眼裡, 滿清也就和太平天國什麼的沒什麼區別了。 什麼諮議局什麼立憲, 他們不明白也不想明白, 他們被搶飯碗了!他們只明白這個, 在今天你被老闆炒了魷魚你會幹什麼?很簡單, 換一個老闆.....

很顯然他們也是這麼想的。

於是我們看到了在辛亥炮響之後, 士大夫們選擇了沉默、選擇了離開、甚至選擇了擁護革命。 他們也拋棄這個拋棄自己的王朝, 於是滿清便再也沒有了繼續存在下去的理由和支持者, 他便滅亡了!

他便滅亡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