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朝鮮和女真原來是世仇?努爾哈赤的祖宗沒少被欺負

明代永樂年間, 建州女真首領阿哈出通過忠於明廷讓建州衛日益強大起來。 但建州衛的強大朝鮮很是不安。 朝鮮認為明廷扶持建州衛, 而阿哈出為朝廷招撫建州女真各部及野人女真, 這是“扼我咽喉, 掣我右臂”, 所以朝鮮便想方設法制約阿哈出。 為打擊女真各部, 永樂四年(1406年)春, 朝鮮宣佈停止慶原貿市, 由此激起建州、兀狄哈等部的抄掠, 雙方關係惡化。 加之兀狄哈人的侵襲, 阿哈出便率眾遷往輝發河上游的鳳州居住(今吉林海龍縣境內), 與明廷關係更加密切。 為逐步統轄女真各部, 繼建州衛以後,

明朝又陸續增設至一百八十四衛, 其中的毛憐衛與建州衛的關係非常密切。

毛憐, 滿語意為“馬”, 與建州衛同屬女真胡裡改部, 兩者之間有族緣關係。 《李朝實錄》稱毛憐衛為“東北(或豆滿江) 兀良哈”, 建州衛為“婆豬江兀良哈”, 建州衛和毛憐衛同為建州女真的主體。

而明廷設立毛憐衛也與阿哈出有關。 由於阿哈出的美言, 明廷開始招撫女真部落的其他首領, 把兒遜便是其中之一。 在朝廷的感召下, 永樂三年(1405年)十二月, 把兒遜等六十四人來朝, 明朝便以毛憐(穆陵)等處渤海後裔部落為毛憐衛, 以其頭目把兒遜為指揮。 從明朝敕書及朝鮮史料中推知, “毛憐”本是地名。 而朝鮮史籍中記載:宣德六年(1431年)八月, 朝鮮國王向大臣安崇善等詢問毛憐衛在何處。 安崇善等便去詢問投附朝鮮的女真人, 他們回答說:“毛憐衛在古慶源、斡木河之間, ……其地離新慶源三日程也。 ”“昔居於豆滿江(今圖們江)內, 今皆徙居於江外。 ”由此可見, 初設衛時的毛憐在朝鮮東北界, 一些學者認為此地便是圖們, 大約在今朝鮮東北面圖們江下游咸鏡南道會甯市和慶興之間(參見朝鮮《李朝實錄》)。

永樂八年(1410年), 明成祖朱棣率軍征討韃靼蒙古, 阿哈出派子釋家奴隨征, 在鄂嫩河獲勝班師。 八月, 因為釋家奴從征有功, 明廷升其為建州衛指揮僉事, 賜名李顯忠。 是年, 阿哈出去世,

李顯忠襲父職。 此際, 毛憐衛的把兒遜卻因為與兀狄哈女真一同侵犯朝鮮邊境被殺。 此前, 朝鮮邊將韓興寶在抵禦兀狄哈女真入侵時戰死, 朝鮮因此欲興討伐, 並認為把兒遜“居中兩投, 亦當並滅”, 意思是把兒遜也參與了侵掠, 當一併剿殺。 然後朝鮮方面得知, 把兒遜與同衛的著和、阿古車等計畫在朝鮮軍隊征伐兀狄哈時, 率部假意隨軍, 然後與其他部落前後夾擊朝鮮。 於是, 朝鮮軍隊將計就計, 永樂八年三月, “(朝鮮)吉州道察理使趙涓等至豆門, 誘殺毛憐指揮把兒遜、阿古車、著和, 千戶下乙主等四人, 縱兵殲其部族數百人, 燒廬舍, 擒拿男女等。 ”此役, 毛憐衛元氣大傷, 多位重要首領被殺。

把兒遜死後, 其子阿裡本應襲毛憐衛指揮使一職, 但卻被阿哈出的另一個兒子猛哥不花(李顯忠的弟弟)獲得。 1411年, 猛哥不花晉級右都督僉事。 其後, 他並未前往毛憐舊地, 而是與原有部眾仍居婆豬江(今遼寧桓仁渾江)流域。 其後毛憐衛被普遍視為在建州衛寄居, 以至於後來猛哥不花的毛憐衛得名“寄住毛憐衛”。

不過一些學者認為,把兒遜死後的毛憐衛實際上分成了“三衛”:一是把兒遜的子孫襲職,仍然居於毛憐衛原地——愁州伐時溫;一是後起的郎卜兒罕,住在會寧以西120裡圖門江西的東良北;再者就是前者所說的“寄住毛憐衛”。1424年,李顯忠死後,其子李滿住暫領部眾等待朝廷安排。但此時,建州女真卻不得不再次遷徙。

李滿住少年時,其父祖已從阿木河流域遷居到灰扒江(輝發河)上游的鳳州定居。1423年,由於不堪忍受韃靼和兀良哈侵擾,建州女真只好向明廷請求回到原住地阿木河流域,於是李滿住所屬部眾便“蒙聖旨,許于婆豬江多回坪等處居住。”1424年二月,雖然還不是建州衛首領,但李滿住卻率管下指揮沈時裡哈等部眾1000餘戶離開鳳州,於四月中旬到達婆豬江(今渾江)西北的兀剌山(今遼寧桓仁縣城西北9公里許的五女山)南的甕村。毛憐衛指揮使猛哥不花也跟隨李滿住一起遷居婆豬江一帶。

▲遼寧桓仁五女山

定居婆豬江地區後,李滿住與部眾的生活異常艱難,時常缺吃少穿。為解燃眉之急,李滿住號召部眾進行農業生產,同時還耍了一些小聰明:他以追要逃人為名,派沈時裡哈等人到朝鮮的閭延郡要糧食。“自言為尋前者逃來金夫介妻粉伊而來,留三日,不得已供給朝夕,仍給行糧、鹽、醬。”

其實,建州衛這種生活窘困的情形已不止一次發生,在李滿住的父親李顯忠時期便出現過。如《皇明實錄》記載:“永樂十年十一月己酉,遼東都指揮同知巫凱等奏:‘建州衛指揮李顯忠,指揮孛達,趙劉不顏,悉挈家就建州居住,歲祲乏食。’上命發倉粟賑之。”正因為想到可以獲得朝廷的幫助,李滿住便立刻與明廷建立了聯繫。

洪熙元年(1425年)十二月,李滿住第一次入京朝貢,得到朝廷賞賜,並被任命為建州衛指揮使。第二年(宣德元年)三月,明廷“升建州衛指揮李滿住為指揮僉事,俱襲文職”。為表示自己忠於朝廷,李滿住又於1429年派人赴京,奏請“入朝充侍衛”,被宣德宗帝善意勸止。次年三月,李滿住以建州衛指揮僉事的身份再次入京朝貢,獲賜“彩幣、表裡、絹布、金織、紵絲、襲衣有差。”此次受到的禮遇與上次明顯不同,說明其已受到朝廷重視。

雖然李滿住與明廷相處融洽,與朝鮮的關係卻日益緊張起來。其實,由於地緣所在,李滿住非常希望與朝鮮改善關係,走得親近些,但朝鮮卻唯恐建州女真做大,從而威脅自己,所以不願和李滿住來往。1430年四月乙卯,李滿住向明廷奏告此事,稱自己“欲與朝鮮市易,而朝鮮不納”,但明廷的答覆卻是:“朝鮮國王素守禮法,其事朝廷小心敬慎,不與外交,於理為宜。爾等既受朝廷爵命,亦當禁絕外交,毋縱下人侵越鄰境。若欲市易,聽於遼東境上,不爾禁也。”李滿住見沒有得到朝廷的支持,而自身尚不能與朝鮮抗衡,只得繼續與明廷加強聯繫。1431年正月辛巳,李滿住的母親康氏率指揮僉事金加奴等入京朝貢,亦獲得眾多賞賜。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朝鮮突然大舉進攻建州衛,建州部眾倉促應戰,損失重大。導致183人被殺,284人被掠,同時被掠的還有177頭牛馬。而李滿住也“身被九創”,其妻死難。

聞知此事,當時的遼東總兵官都督巫凱便上奏朝廷,稱“朝鮮國擅攻建州衛,請詰問之。”看到明廷出面干預,朝鮮急忙解釋說:“毛憐、建州之人詐為忽刺溫野人裝束,凡四百餘騎犯朝鮮邊境,劫殺軍民。”對於朝鮮的狡辯,李滿住向朝廷答辯道,搶掠朝鮮人口的是忽刺溫野人頭目木答兀等人,而且遇到朝廷所差內官,業已追還。但朝鮮仍拒不承認,始終堅持“實建州所為,故加以兵”。宣德帝難辨真偽,便派人向朝鮮國王李祹及忽刺溫野人頭目木答兀等人,及建州、毛憐二衛頭目宣諭:“今爾等皆受朝命而乖爭侵犯為之不已,豈是享福之道?朕為天下主,所宜矜恤,敕至宜解怨釋仇,改過遷善,各還所掠,並守封疆,安其素分,庶上天降康,福祿悠久。”其後,雖然朝鮮向建州衛歸還了所掠人口及牲畜,但李滿住仍感到朝鮮的威脅,只得由甕村遷居到兀刺山北偏東18公里的兀彌府(今遼寧恒仁縣北拐磨子鎮南東古城子村),韜光養晦,蓄勢待發。

不過一些學者認為,把兒遜死後的毛憐衛實際上分成了“三衛”:一是把兒遜的子孫襲職,仍然居於毛憐衛原地——愁州伐時溫;一是後起的郎卜兒罕,住在會寧以西120裡圖門江西的東良北;再者就是前者所說的“寄住毛憐衛”。1424年,李顯忠死後,其子李滿住暫領部眾等待朝廷安排。但此時,建州女真卻不得不再次遷徙。

李滿住少年時,其父祖已從阿木河流域遷居到灰扒江(輝發河)上游的鳳州定居。1423年,由於不堪忍受韃靼和兀良哈侵擾,建州女真只好向明廷請求回到原住地阿木河流域,於是李滿住所屬部眾便“蒙聖旨,許于婆豬江多回坪等處居住。”1424年二月,雖然還不是建州衛首領,但李滿住卻率管下指揮沈時裡哈等部眾1000餘戶離開鳳州,於四月中旬到達婆豬江(今渾江)西北的兀剌山(今遼寧桓仁縣城西北9公里許的五女山)南的甕村。毛憐衛指揮使猛哥不花也跟隨李滿住一起遷居婆豬江一帶。

▲遼寧桓仁五女山

定居婆豬江地區後,李滿住與部眾的生活異常艱難,時常缺吃少穿。為解燃眉之急,李滿住號召部眾進行農業生產,同時還耍了一些小聰明:他以追要逃人為名,派沈時裡哈等人到朝鮮的閭延郡要糧食。“自言為尋前者逃來金夫介妻粉伊而來,留三日,不得已供給朝夕,仍給行糧、鹽、醬。”

其實,建州衛這種生活窘困的情形已不止一次發生,在李滿住的父親李顯忠時期便出現過。如《皇明實錄》記載:“永樂十年十一月己酉,遼東都指揮同知巫凱等奏:‘建州衛指揮李顯忠,指揮孛達,趙劉不顏,悉挈家就建州居住,歲祲乏食。’上命發倉粟賑之。”正因為想到可以獲得朝廷的幫助,李滿住便立刻與明廷建立了聯繫。

洪熙元年(1425年)十二月,李滿住第一次入京朝貢,得到朝廷賞賜,並被任命為建州衛指揮使。第二年(宣德元年)三月,明廷“升建州衛指揮李滿住為指揮僉事,俱襲文職”。為表示自己忠於朝廷,李滿住又於1429年派人赴京,奏請“入朝充侍衛”,被宣德宗帝善意勸止。次年三月,李滿住以建州衛指揮僉事的身份再次入京朝貢,獲賜“彩幣、表裡、絹布、金織、紵絲、襲衣有差。”此次受到的禮遇與上次明顯不同,說明其已受到朝廷重視。

雖然李滿住與明廷相處融洽,與朝鮮的關係卻日益緊張起來。其實,由於地緣所在,李滿住非常希望與朝鮮改善關係,走得親近些,但朝鮮卻唯恐建州女真做大,從而威脅自己,所以不願和李滿住來往。1430年四月乙卯,李滿住向明廷奏告此事,稱自己“欲與朝鮮市易,而朝鮮不納”,但明廷的答覆卻是:“朝鮮國王素守禮法,其事朝廷小心敬慎,不與外交,於理為宜。爾等既受朝廷爵命,亦當禁絕外交,毋縱下人侵越鄰境。若欲市易,聽於遼東境上,不爾禁也。”李滿住見沒有得到朝廷的支持,而自身尚不能與朝鮮抗衡,只得繼續與明廷加強聯繫。1431年正月辛巳,李滿住的母親康氏率指揮僉事金加奴等入京朝貢,亦獲得眾多賞賜。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朝鮮突然大舉進攻建州衛,建州部眾倉促應戰,損失重大。導致183人被殺,284人被掠,同時被掠的還有177頭牛馬。而李滿住也“身被九創”,其妻死難。

聞知此事,當時的遼東總兵官都督巫凱便上奏朝廷,稱“朝鮮國擅攻建州衛,請詰問之。”看到明廷出面干預,朝鮮急忙解釋說:“毛憐、建州之人詐為忽刺溫野人裝束,凡四百餘騎犯朝鮮邊境,劫殺軍民。”對於朝鮮的狡辯,李滿住向朝廷答辯道,搶掠朝鮮人口的是忽刺溫野人頭目木答兀等人,而且遇到朝廷所差內官,業已追還。但朝鮮仍拒不承認,始終堅持“實建州所為,故加以兵”。宣德帝難辨真偽,便派人向朝鮮國王李祹及忽刺溫野人頭目木答兀等人,及建州、毛憐二衛頭目宣諭:“今爾等皆受朝命而乖爭侵犯為之不已,豈是享福之道?朕為天下主,所宜矜恤,敕至宜解怨釋仇,改過遷善,各還所掠,並守封疆,安其素分,庶上天降康,福祿悠久。”其後,雖然朝鮮向建州衛歸還了所掠人口及牲畜,但李滿住仍感到朝鮮的威脅,只得由甕村遷居到兀刺山北偏東18公里的兀彌府(今遼寧恒仁縣北拐磨子鎮南東古城子村),韜光養晦,蓄勢待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