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范蠡、文種為了滅吳,想了條毒計,致使吳國三千里土地顆粒無收

春秋時期, 吳王夫差為了報父仇, 大舉興兵伐越, 在夫椒一帶, 越軍戰敗, 主力被殲, 吳軍乘勝追擊, 將越王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

越王勾踐迫不得已請降議和, 伍子胥卻建議定要斬草除根, 今不滅越, 後必悔之。 但吳王夫差不聽伍子胥的勸告, 只是將勾踐帶到吳國為人質, 便下令撤兵。

勾踐在吳國三年, 為夫差駕車養馬, 得到了夫差的信任, 再加上范蠡、文種積極謀劃, 夫差最終被遣送回國。

回國時, 勾踐承諾, 世代向吳國稱臣進貢, 自己在吳國三年的用度也會如數償還。 只是人心難測, 勾踐雖然做出表面上的承諾, 內心卻發下誓言, 定要一雪前恥, 滅掉吳國。

第二年, 越國大豐收, 勾踐本欲償還稻穀, 但卻心有不甘, 便找范蠡、文種商議。 三人商量之後, 定下一條計策, 甚是歹毒。 他們挑選特別飽滿的稻穀, 蒸過之後, 再進行曬乾, 然後獻于吳王夫差。

吳王收到勾踐償還的糧食後, 看到顆粒十分飽滿, 甚是喜悅, 直感歎到, 勾踐真是個守信之人。 同時下令, 越國土地肥沃, 種出的糧食如此飽滿, 可將越國的稻穀, 散于吳國百姓, 以作種子之用。

於是, 來年春天, 吳國百姓多用越國所進獻的稻穀播種, 豈料, 經水蒸過再曬乾的種子根本不會發芽, 結果導致吳國赤地三千里, 顆粒無收, 百姓陷入饑荒之中。

按理說, 經此一事, 吳王夫差應該認得清勾踐的本來面目, 但他卻只是認為, 越國的種子到了吳國的土地之中, 之所以不能發芽, 只是因為兩國的土地不同, 種子水土不服而已。

此消彼長, 在此後的數十年間, 吳國的實力漸漸衰弱, 而越國在范蠡、文種的輔治下, 漸漸強大起來, 直到西元前473年, 越軍攻破吳國都城, 吳王夫差揮淚自殺, 吳國徹底滅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